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03 10:0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4 17:44
一、有截止日期恐惧的你,可能陷入了“恶性反馈循环”
年终工作评优,罗欣又没评上优秀员工,这是她在公司工作的第五年,按理说,她的表现一直很稳,就算凭资历也该轮到她了。
百思不解,她找到了跟她关系不错的林姐,问公司是不是有什么内幕。
林姐摇摇头,直截了当地问她:“是不是每次工作都是拖到最后才完成的?”
罗欣深以为然:“确实是这样,每次碰到有期限的工作,压力就特别大,总要到最后时限来赶工。”
林姐叹了口气:“最后赶工质量能高吗?你为什么不早一点开始?”
罗欣这才不好意思地回答:“每次遇到这种情况,完成一点点任务,我总觉得已经很了不起了,总要休整好久来奖赏自己。”
与雷厉风行的同事相比,总是很慢很拖,细微的工作也需要巨大的奖赏才能完成,根源来自对截止日的恐惧。
罗欣这是陷入了“恶性反馈循环”。《单核工作法图解》这样描述“恶性反馈循环”:做一点鸡毛蒜皮的事情,然后获得多巴胺(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在发现获得奖励的机会时产生)奖励。
我们觉得自己已经有所作为,而事实*是,我们认为自己做不到,因此需要即时反馈,结果把本应投入最重要任务的专注力浪费掉了。
二、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恐惧截止日期?
1 . 对截至日期类工作,抱有消极预期
早上刷某博,看见曾经粉的一位3C产品经理发了这么一段话:一大早加班赶工客户要求的维修手册,很多时候真的是自己的拖延造成的急活。
评论区好奇,问她是不是特忙,这位产品经理小姐姐回复:越是给我期限,越不想开始,魔障了。
不想开始,其实是对有期限的工作,抱有消极的结果预期。
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曾提出,人在面对某一任务时的预期心理,叫做自我效能感:我们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简单说就是,自我效能低,那么对即将要面对的任务,抱有的预期也就不会好。
朋友高然最近接到一项任务,老板要求她三天之后交付。
高然很清楚,这样的工作,会涉及到多个部门协同,她一个底层员工,想去调动其他部门的人员,难。
想着先缓缓,做好充分准备再去启动。为了缓解焦虑的心情,下班后的她刷了一部剧。第二天到公司,还是没把老板交代的事情去和市场、技术支持部门协商。
第三天,高然情绪越来越沮丧,感觉自己可能要把事情搞砸,这才硬着头皮匆匆去找部门领导汇报、协调,结果预留给所有人的时间,都紧巴巴。大家熬夜同她一起赶工,高然更自责和愧疚了。
多伦多大学心理学家珍妮特·波利维和皮特·赫尔曼,曾提出“那又如何效应”,效应描述了人从放纵、后悔到更严重的放纵的恶性循环。
低自我效能的驱动下,高然在任务开始前,就抱着消极的预期,开始后放纵自己不作为,结果导致了挫败的恶性循环。
即便这次赶过了,那又如何呢?拥有极低的自我效能,下次或许依旧拖延。
2、面对截止日期,陷入虚假希望综合症循环
工作的压迫感,有时候往往来自硬时间,也就是有明确截止日期的安排。
小余常常因为工作赶工被批,这已经是她第三次被领导批评。
没有时间管理观念的她,打算开始列工作清单,实行节点“打卡”,以保证按时交付。
周一,列工作项,分布好时间节点。准备每完成一项就在后面画个勾,让工作显得有条理。
第一天工作进行得比较顺利,有了些信心。但在第二项工作开始之前,小余被领导叫到了办公室安排了一项新的任务。小余不得不修改自己的工作清单,把工作延后。
随后总公司领导即将来视察,小余的部门领导临时召开会议。会议结束后,小余一看工作清单,有些工作已经来不及做,而且会议上还布置了新工作需要插进去。
面对涂涂改改的工作清单,小余觉得自己特别失败,做不成大事。
小余的情况,与《自控力》里提到的“虚假希望综合症”不谋而合。
虚假希望综合症,指的是我们开始某项改变的时候感觉非常好,甚至能想象出改变之后的收获,也许生活和工作会变得更美好。
但是,当挫折出现,失望的情绪会非常强烈,轻而易举地覆盖之前承诺改变时美好的感觉。当未达到预期目标,自我怀疑以及罪恶感会涌现,当初承诺改变所涌现的良好感觉荡然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