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历史上的朱高炽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2:55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6:07

明仁宗朱高炽(1378~1425)是明朝历史上的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长子,永乐二年(1404年)被册立为皇太子,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登极,次年改年号为洪熙,史称洪熙皇帝。他执政不到一年,而做太子却有20年的历史,因而他的很多事迹都被历史湮没了,以致于很少有人把他和他那铁血雄主的父亲朱棣联系起来。事实上,正是由于他的仁*国,才为明朝的后世之君守成丰业准备了条件,因此可以说他是位承上启下的皇帝。

  二十年的太子生活 明仁宗朱高炽生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幼年即读儒家经书,生性仁厚儒雅,沉静好文,言行识度,很早就知儒家治国之道,以聪慧仁德著称,深受祖父朱元璋的宠爱。

  据说,朱元璋曾让秦王、晋王、燕王的嫡子同时进京,要考察一番。朱元璋让他们去检阅部队,只有朱高炽回来晚了。朱元璋问他原因,朱高炽说,天气很寒冷,我想等军士们吃完饭再检阅,所以回来迟了。朱元璋很高兴,夸奖说,“小子知道恤下了!”又有一次,朱高炽奉命批答奏章,批好后,呈报给朱元璋,朱元璋发现奏章里有一些错别字和一些小毛病没有改过来,就问朱高炽是不是没有看到,朱高炽回答说,孙臣以为小过不足以上渎天听,朱元璋大喜,接着又问他尧舜的时候,老百姓遇到水旱灾害怎么办?朱高炽说,要“恃圣人有恤民之政”。朱元璋很高兴,说,“小子异日不可量也”。

  美中不足的是朱高炽身体肥胖,行动不便,总要两个内侍搀扶才能行动,而且也总是跌跌撞撞,因此对于一生嗜武的成祖来讲,这个儿子并不讨他喜欢,甚至可以说朱高炽一生也没有赢得他的欢心。朱棣起兵靖难时,因为朱高炽身体肥胖,不便随军作战,朱棣就命他留守北京。虽然朱高炽生|生仁厚,却并不懦弱。奉命居守北平期间,朱高炽团结部下,以万人之军成功地阻挡了建文帝大将李景隆的50万大军,保住了北京城。这一战役对整个靖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朱高炽在靖难中最耀眼的一笔。虽然当时上有母亲徐氏,下有姚广孝、顾成等人相助,但仅以万人坚守孤城,也确实不易,可见其绝非庸懦之辈。

  在此期间,建文帝曾遣书信给朱高炽,许以封王,争取朱高炽归顺朝廷。但朱高炽仁孝如一,接到书信之后看也没看,忙派人把建文帝诏书和诏使一起原封不动地送到朱棣面前,才免却了父子相残的悲剧,使建文帝的反问计失败,由此便使朱棣不得不说,“留守之功胜于征讨”。

  尽管朱高炽以仁厚儒雅获得了极好的名声,但是他的日子并不好过,尤其是在通往皇位的路程上布满了坎坷。靖难成功之后,朱棣登上了皇位,但在立皇太子的问题上出现了犹豫:朱高炽仁爱、儒雅,深得文臣们的拥戴,而且他是朱元璋亲自为朱棣选择的燕世子,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而皇二子朱高煦性格颇似朱棣,英俊武勇,在靖难中立下大功,朱棣登基后也曾亲自许愿将皇位传给他。就朱棣本人来讲,希望立朱高煦为太子,因为他觉得朱高炽过于仁弱,将来会遭人胁迫。

  朱棣登基后没有立即册立太子,对此朝臣多有觉察,于是纷纷上言,请求建储。不少勋臣贵戚都支持立朱高煦为太子,理由不外是“靖难有功”,文臣则大都支持朱高炽,其代表人物是兵部尚书金忠和内阁学士解缙。金忠在朱棣面前列举历代立嫡故事,劝他册立嫡长子朱高炽。朱棣再去问解缙,解缙说:“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朱棣听罢低头不语,解缙知道朱棣平素最喜爱长孙朱瞻基,于是顿首道:“好圣孙。”朱棣终于点了点头。实际上这些文臣们所坚持的不仅是立嫡长的旧制,更重要的还是他们对皇帝的选择。文臣们渴望一个像朱高炽那样“好学问,从儒臣讲论不辍”的仁君。

  也许是文臣们不失时机地支持朱高炽起到了一定作用,也许是迫于明朝的内阁制度以及封建社会长幼有序的传统压力,更重要的是朱高炽作为燕世子的时候,确实没有什么重大错误,废之无名,而且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敏慧异常,深得朱棣的喜爱,朱棣最终于永乐二年(1404年)四月初四正式册立朱高炽为太子,同一天,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被封为汉王和赵王。

  永乐七年(1409年)以后,成祖朱棣因北征和筹划迁都,常留北京,命太子朱高炽监国,处理国家日常政务。直至永乐十九年(1421年),才随成祖到北京。监国时期的朱高炽,是在父皇多疑、汉王朱高煦与赵王朱高燧的陷害中度日的。由于有杨士奇等大臣的大力协助,在处理日常政务及臣属关系,皇家父子、兄弟关系诸方面都适宜无错,加之汉、赵二王夺嫡野心暴露,被朱棣贬斥,太子妃张氏和皇孙朱瞻基受到朱棣的宠信,使朱高炽度过了监国时期的危难。

  十余年的监国经历,使朱高炽认识到社会上存在的问题,提高了治国能力,为登基后稳定统治秩序打下了较好的基础。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朱棣死于北征归途。做了二十年皇太子的朱高炽,当时已经47岁,在大学士杨士奇、杨荣,尚书蹇义等人的支持下即侍.浓年前年粤为洪跑.

  仁政改革朱高炽登上皇位后,顺应时代潮流,针对朝政的弊病,采取了一系列减轻民困、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措施,开始了他的一系列仁政改革。

  “仁政”对于明初的士大夫们来说,实在显得有些陌生。自从明太祖朱元璋登极称帝,实行的便是“刚猛之治”。那些将功臣宿将诛杀殆尽的大案冤狱,人们还记忆犹新。明太祖死后,建文帝朱允坟登极,这位近于懦弱的青年皇帝也曾想实施“仁政”,但却被燕王朱棣发动的夺位战争所替代。当朱棣从朱允坟手中夺得皇位之后,那些追求“仁政”的士大夫们遭到了空

  前残酷的*,恐怖*代替了理想中的“仁政”。出生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的朱高炽,几乎亲眼目睹了这一切,坎坷的经历使他更加感到了“仁政”的可贵,因而执政之后便从多方面进行改革:

  首先,在*上,赦免了建文帝时的旧臣和成祖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家属,允许他们返回原籍;平反冤狱,使得许多冤案得以昭雪,如建文朝忠臣方孝孺的冤案,永乐朝解缙的冤案,都在这一时期得到平反,并恢复了一些大臣的官爵;选用贤臣,削汰冗官,任命杨荣、杨士奇、杨溥“三杨”辅政;修明纲纪,废除古代的宫刑,对于流民一改往常的刑罚,采取妥善安置的做法。

  其次,在经济上,处处以唐太宗为楷模,爱民如子,下令停止宝船下西洋,停止了皇家的珠宝采办,以减轻百姓负担;减免赋税,对于受灾的地区无偿给以赈济,开放一些山泽,供农民渔猎。

  另外,在思想上,崇尚儒学,褒奖忠孝,并善于纳谏。他曾经给杨士奇等人一枚小印,鼓励他们进谏,因此洪熙朝*非常清明,朝臣可以各抒己见,皇帝可以择善而行。在科举制度上,为了保证北方人可以考中进士,规定了取中比例为“南六北四”,这一制度一直被沿用至清朝。

  朱高炽即位后所推行的仁政,实质上就是一种宽松*,这也正代表了当时文人士大夫们的利益与追求。因此,在短短八个月里,朱高炽的拨乱反正很受朝野拥戴。连清朝乾隆皇帝都说,如果朱高炽多活几年的话,明朝不会中衰得那么快!尽管朱高炽在位时间很短,但后人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其“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6:07

比较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喜静厌动,体态肥胖,行动不便(是个跛子),成祖起兵靖难,命朱高炽留守北京。朱高炽团结部下,以万人之军成功地阻挡了建文帝的大将李景隆的50万大军,保住了北京城,奠定了继承人的位置,不过差点被老弟朱高煦夺取.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6:07

明仁宗朱高炽(1378~1425)是明朝历史上的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长子,永乐二年(1404年)被册立为皇太子,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登极,次年改年号为洪熙,史称洪熙皇帝。他执政不到一年,而做太子却有20年的历史,因而他的很多事迹都被历史湮没了,以致于很少有人把他和他那铁血雄主的父亲朱棣联系起来。事实上,正是由于他的仁*国,才为明朝的后世之君守成丰业准备了条件,因此可以说他是位承上启下的皇帝。

  二十年的太子生活 明仁宗朱高炽生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幼年即读儒家经书,生性仁厚儒雅,沉静好文,言行识度,很早就知儒家治国之道,以聪慧仁德著称,深受祖父朱元璋的宠爱。

  据说,朱元璋曾让秦王、晋王、燕王的嫡子同时进京,要考察一番。朱元璋让他们去检阅部队,只有朱高炽回来晚了。朱元璋问他原因,朱高炽说,天气很寒冷,我想等军士们吃完饭再检阅,所以回来迟了。朱元璋很高兴,夸奖说,“小子知道恤下了!”又有一次,朱高炽奉命批答奏章,批好后,呈报给朱元璋,朱元璋发现奏章里有一些错别字和一些小毛病没有改过来,就问朱高炽是不是没有看到,朱高炽回答说,孙臣以为小过不足以上渎天听,朱元璋大喜,接着又问他尧舜的时候,老百姓遇到水旱灾害怎么办?朱高炽说,要“恃圣人有恤民之政”。朱元璋很高兴,说,“小子异日不可量也”。

  美中不足的是朱高炽身体肥胖,行动不便,总要两个内侍搀扶才能行动,而且也总是跌跌撞撞,因此对于一生嗜武的成祖来讲,这个儿子并不讨他喜欢,甚至可以说朱高炽一生也没有赢得他的欢心。朱棣起兵靖难时,因为朱高炽身体肥胖,不便随军作战,朱棣就命他留守北京。虽然朱高炽生|生仁厚,却并不懦弱。奉命居守北平期间,朱高炽团结部下,以万人之军成功地阻挡了建文帝大将李景隆的50万大军,保住了北京城。这一战役对整个靖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朱高炽在靖难中最耀眼的一笔。虽然当时上有母亲徐氏,下有姚广孝、顾成等人相助,但仅以万人坚守孤城,也确实不易,可见其绝非庸懦之辈。

  在此期间,建文帝曾遣书信给朱高炽,许以封王,争取朱高炽归顺朝廷。但朱高炽仁孝如一,接到书信之后看也没看,忙派人把建文帝诏书和诏使一起原封不动地送到朱棣面前,才免却了父子相残的悲剧,使建文帝的反问计失败,由此便使朱棣不得不说,“留守之功胜于征讨”。

  尽管朱高炽以仁厚儒雅获得了极好的名声,但是他的日子并不好过,尤其是在通往皇位的路程上布满了坎坷。靖难成功之后,朱棣登上了皇位,但在立皇太子的问题上出现了犹豫:朱高炽仁爱、儒雅,深得文臣们的拥戴,而且他是朱元璋亲自为朱棣选择的燕世子,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而皇二子朱高煦性格颇似朱棣,英俊武勇,在靖难中立下大功,朱棣登基后也曾亲自许愿将皇位传给他。就朱棣本人来讲,希望立朱高煦为太子,因为他觉得朱高炽过于仁弱,将来会遭人胁迫。

  朱棣登基后没有立即册立太子,对此朝臣多有觉察,于是纷纷上言,请求建储。不少勋臣贵戚都支持立朱高煦为太子,理由不外是“靖难有功”,文臣则大都支持朱高炽,其代表人物是兵部尚书金忠和内阁学士解缙。金忠在朱棣面前列举历代立嫡故事,劝他册立嫡长子朱高炽。朱棣再去问解缙,解缙说:“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朱棣听罢低头不语,解缙知道朱棣平素最喜爱长孙朱瞻基,于是顿首道:“好圣孙。”朱棣终于点了点头。实际上这些文臣们所坚持的不仅是立嫡长的旧制,更重要的还是他们对皇帝的选择。文臣们渴望一个像朱高炽那样“好学问,从儒臣讲论不辍”的仁君。

  也许是文臣们不失时机地支持朱高炽起到了一定作用,也许是迫于明朝的内阁制度以及封建社会长幼有序的传统压力,更重要的是朱高炽作为燕世子的时候,确实没有什么重大错误,废之无名,而且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敏慧异常,深得朱棣的喜爱,朱棣最终于永乐二年(1404年)四月初四正式册立朱高炽为太子,同一天,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被封为汉王和赵王。

  永乐七年(1409年)以后,成祖朱棣因北征和筹划迁都,常留北京,命太子朱高炽监国,处理国家日常政务。直至永乐十九年(1421年),才随成祖到北京。监国时期的朱高炽,是在父皇多疑、汉王朱高煦与赵王朱高燧的陷害中度日的。由于有杨士奇等大臣的大力协助,在处理日常政务及臣属关系,皇家父子、兄弟关系诸方面都适宜无错,加之汉、赵二王夺嫡野心暴露,被朱棣贬斥,太子妃张氏和皇孙朱瞻基受到朱棣的宠信,使朱高炽度过了监国时期的危难。

  十余年的监国经历,使朱高炽认识到社会上存在的问题,提高了治国能力,为登基后稳定统治秩序打下了较好的基础。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朱棣死于北征归途。做了二十年皇太子的朱高炽,当时已经47岁,在大学士杨士奇、杨荣,尚书蹇义等人的支持下即侍.浓年前年粤为洪跑.

  仁政改革朱高炽登上皇位后,顺应时代潮流,针对朝政的弊病,采取了一系列减轻民困、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措施,开始了他的一系列仁政改革。

  “仁政”对于明初的士大夫们来说,实在显得有些陌生。自从明太祖朱元璋登极称帝,实行的便是“刚猛之治”。那些将功臣宿将诛杀殆尽的大案冤狱,人们还记忆犹新。明太祖死后,建文帝朱允坟登极,这位近于懦弱的青年皇帝也曾想实施“仁政”,但却被燕王朱棣发动的夺位战争所替代。当朱棣从朱允坟手中夺得皇位之后,那些追求“仁政”的士大夫们遭到了空

  前残酷的*,恐怖*代替了理想中的“仁政”。出生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的朱高炽,几乎亲眼目睹了这一切,坎坷的经历使他更加感到了“仁政”的可贵,因而执政之后便从多方面进行改革:

  首先,在*上,赦免了建文帝时的旧臣和成祖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家属,允许他们返回原籍;平反冤狱,使得许多冤案得以昭雪,如建文朝忠臣方孝孺的冤案,永乐朝解缙的冤案,都在这一时期得到平反,并恢复了一些大臣的官爵;选用贤臣,削汰冗官,任命杨荣、杨士奇、杨溥“三杨”辅政;修明纲纪,废除古代的宫刑,对于流民一改往常的刑罚,采取妥善安置的做法。

  其次,在经济上,处处以唐太宗为楷模,爱民如子,下令停止宝船下西洋,停止了皇家的珠宝采办,以减轻百姓负担;减免赋税,对于受灾的地区无偿给以赈济,开放一些山泽,供农民渔猎。

  另外,在思想上,崇尚儒学,褒奖忠孝,并善于纳谏。他曾经给杨士奇等人一枚小印,鼓励他们进谏,因此洪熙朝*非常清明,朝臣可以各抒己见,皇帝可以择善而行。在科举制度上,为了保证北方人可以考中进士,规定了取中比例为“南六北四”,这一制度一直被沿用至清朝。

  朱高炽即位后所推行的仁政,实质上就是一种宽松*,这也正代表了当时文人士大夫们的利益与追求。因此,在短短八个月里,朱高炽的拨乱反正很受朝野拥戴。连清朝乾隆皇帝都说,如果朱高炽多活几年的话,明朝不会中衰得那么快!尽管朱高炽在位时间很短,但后人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其“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6:07

明仁宗朱高炽(1378~1425)是明朝历史上的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长子,永乐二年(1404年)被册立为皇太子,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登极,次年改年号为洪熙,史称洪熙皇帝。他执政不到一年,而做太子却有20年的历史,因而他的很多事迹都被历史湮没了,以致于很少有人把他和他那铁血雄主的父亲朱棣联系起来。事实上,正是由于他的仁*国,才为明朝的后世之君守成丰业准备了条件,因此可以说他是位承上启下的皇帝。

  二十年的太子生活 明仁宗朱高炽生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幼年即读儒家经书,生性仁厚儒雅,沉静好文,言行识度,很早就知儒家治国之道,以聪慧仁德著称,深受祖父朱元璋的宠爱。

  据说,朱元璋曾让秦王、晋王、燕王的嫡子同时进京,要考察一番。朱元璋让他们去检阅部队,只有朱高炽回来晚了。朱元璋问他原因,朱高炽说,天气很寒冷,我想等军士们吃完饭再检阅,所以回来迟了。朱元璋很高兴,夸奖说,“小子知道恤下了!”又有一次,朱高炽奉命批答奏章,批好后,呈报给朱元璋,朱元璋发现奏章里有一些错别字和一些小毛病没有改过来,就问朱高炽是不是没有看到,朱高炽回答说,孙臣以为小过不足以上渎天听,朱元璋大喜,接着又问他尧舜的时候,老百姓遇到水旱灾害怎么办?朱高炽说,要“恃圣人有恤民之政”。朱元璋很高兴,说,“小子异日不可量也”。

  美中不足的是朱高炽身体肥胖,行动不便,总要两个内侍搀扶才能行动,而且也总是跌跌撞撞,因此对于一生嗜武的成祖来讲,这个儿子并不讨他喜欢,甚至可以说朱高炽一生也没有赢得他的欢心。朱棣起兵靖难时,因为朱高炽身体肥胖,不便随军作战,朱棣就命他留守北京。虽然朱高炽生|生仁厚,却并不懦弱。奉命居守北平期间,朱高炽团结部下,以万人之军成功地阻挡了建文帝大将李景隆的50万大军,保住了北京城。这一战役对整个靖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朱高炽在靖难中最耀眼的一笔。虽然当时上有母亲徐氏,下有姚广孝、顾成等人相助,但仅以万人坚守孤城,也确实不易,可见其绝非庸懦之辈。

  在此期间,建文帝曾遣书信给朱高炽,许以封王,争取朱高炽归顺朝廷。但朱高炽仁孝如一,接到书信之后看也没看,忙派人把建文帝诏书和诏使一起原封不动地送到朱棣面前,才免却了父子相残的悲剧,使建文帝的反问计失败,由此便使朱棣不得不说,“留守之功胜于征讨”。

  尽管朱高炽以仁厚儒雅获得了极好的名声,但是他的日子并不好过,尤其是在通往皇位的路程上布满了坎坷。靖难成功之后,朱棣登上了皇位,但在立皇太子的问题上出现了犹豫:朱高炽仁爱、儒雅,深得文臣们的拥戴,而且他是朱元璋亲自为朱棣选择的燕世子,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而皇二子朱高煦性格颇似朱棣,英俊武勇,在靖难中立下大功,朱棣登基后也曾亲自许愿将皇位传给他。就朱棣本人来讲,希望立朱高煦为太子,因为他觉得朱高炽过于仁弱,将来会遭人胁迫。

  朱棣登基后没有立即册立太子,对此朝臣多有觉察,于是纷纷上言,请求建储。不少勋臣贵戚都支持立朱高煦为太子,理由不外是“靖难有功”,文臣则大都支持朱高炽,其代表人物是兵部尚书金忠和内阁学士解缙。金忠在朱棣面前列举历代立嫡故事,劝他册立嫡长子朱高炽。朱棣再去问解缙,解缙说:“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朱棣听罢低头不语,解缙知道朱棣平素最喜爱长孙朱瞻基,于是顿首道:“好圣孙。”朱棣终于点了点头。实际上这些文臣们所坚持的不仅是立嫡长的旧制,更重要的还是他们对皇帝的选择。文臣们渴望一个像朱高炽那样“好学问,从儒臣讲论不辍”的仁君。

  也许是文臣们不失时机地支持朱高炽起到了一定作用,也许是迫于明朝的内阁制度以及封建社会长幼有序的传统压力,更重要的是朱高炽作为燕世子的时候,确实没有什么重大错误,废之无名,而且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敏慧异常,深得朱棣的喜爱,朱棣最终于永乐二年(1404年)四月初四正式册立朱高炽为太子,同一天,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被封为汉王和赵王。

  永乐七年(1409年)以后,成祖朱棣因北征和筹划迁都,常留北京,命太子朱高炽监国,处理国家日常政务。直至永乐十九年(1421年),才随成祖到北京。监国时期的朱高炽,是在父皇多疑、汉王朱高煦与赵王朱高燧的陷害中度日的。由于有杨士奇等大臣的大力协助,在处理日常政务及臣属关系,皇家父子、兄弟关系诸方面都适宜无错,加之汉、赵二王夺嫡野心暴露,被朱棣贬斥,太子妃张氏和皇孙朱瞻基受到朱棣的宠信,使朱高炽度过了监国时期的危难。

  十余年的监国经历,使朱高炽认识到社会上存在的问题,提高了治国能力,为登基后稳定统治秩序打下了较好的基础。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朱棣死于北征归途。做了二十年皇太子的朱高炽,当时已经47岁,在大学士杨士奇、杨荣,尚书蹇义等人的支持下即侍.浓年前年粤为洪跑.

  仁政改革朱高炽登上皇位后,顺应时代潮流,针对朝政的弊病,采取了一系列减轻民困、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措施,开始了他的一系列仁政改革。

  “仁政”对于明初的士大夫们来说,实在显得有些陌生。自从明太祖朱元璋登极称帝,实行的便是“刚猛之治”。那些将功臣宿将诛杀殆尽的大案冤狱,人们还记忆犹新。明太祖死后,建文帝朱允坟登极,这位近于懦弱的青年皇帝也曾想实施“仁政”,但却被燕王朱棣发动的夺位战争所替代。当朱棣从朱允坟手中夺得皇位之后,那些追求“仁政”的士大夫们遭到了空

  前残酷的*,恐怖*代替了理想中的“仁政”。出生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的朱高炽,几乎亲眼目睹了这一切,坎坷的经历使他更加感到了“仁政”的可贵,因而执政之后便从多方面进行改革:

  首先,在*上,赦免了建文帝时的旧臣和成祖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家属,允许他们返回原籍;平反冤狱,使得许多冤案得以昭雪,如建文朝忠臣方孝孺的冤案,永乐朝解缙的冤案,都在这一时期得到平反,并恢复了一些大臣的官爵;选用贤臣,削汰冗官,任命杨荣、杨士奇、杨溥“三杨”辅政;修明纲纪,废除古代的宫刑,对于流民一改往常的刑罚,采取妥善安置的做法。

  其次,在经济上,处处以唐太宗为楷模,爱民如子,下令停止宝船下西洋,停止了皇家的珠宝采办,以减轻百姓负担;减免赋税,对于受灾的地区无偿给以赈济,开放一些山泽,供农民渔猎。

  另外,在思想上,崇尚儒学,褒奖忠孝,并善于纳谏。他曾经给杨士奇等人一枚小印,鼓励他们进谏,因此洪熙朝*非常清明,朝臣可以各抒己见,皇帝可以择善而行。在科举制度上,为了保证北方人可以考中进士,规定了取中比例为“南六北四”,这一制度一直被沿用至清朝。

  朱高炽即位后所推行的仁政,实质上就是一种宽松*,这也正代表了当时文人士大夫们的利益与追求。因此,在短短八个月里,朱高炽的拨乱反正很受朝野拥戴。连清朝乾隆皇帝都说,如果朱高炽多活几年的话,明朝不会中衰得那么快!尽管朱高炽在位时间很短,但后人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其“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6:07

比较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喜静厌动,体态肥胖,行动不便(是个跛子),成祖起兵靖难,命朱高炽留守北京。朱高炽团结部下,以万人之军成功地阻挡了建文帝的大将李景隆的50万大军,保住了北京城,奠定了继承人的位置,不过差点被老弟朱高煦夺取.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6:07

比较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喜静厌动,体态肥胖,行动不便(是个跛子),成祖起兵靖难,命朱高炽留守北京。朱高炽团结部下,以万人之军成功地阻挡了建文帝的大将李景隆的50万大军,保住了北京城,奠定了继承人的位置,不过差点被老弟朱高煦夺取.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6:07

明仁宗朱高炽(1378~1425)是明朝历史上的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长子,永乐二年(1404年)被册立为皇太子,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登极,次年改年号为洪熙,史称洪熙皇帝。他执政不到一年,而做太子却有20年的历史,因而他的很多事迹都被历史湮没了,以致于很少有人把他和他那铁血雄主的父亲朱棣联系起来。事实上,正是由于他的仁*国,才为明朝的后世之君守成丰业准备了条件,因此可以说他是位承上启下的皇帝。

  二十年的太子生活 明仁宗朱高炽生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幼年即读儒家经书,生性仁厚儒雅,沉静好文,言行识度,很早就知儒家治国之道,以聪慧仁德著称,深受祖父朱元璋的宠爱。

  据说,朱元璋曾让秦王、晋王、燕王的嫡子同时进京,要考察一番。朱元璋让他们去检阅部队,只有朱高炽回来晚了。朱元璋问他原因,朱高炽说,天气很寒冷,我想等军士们吃完饭再检阅,所以回来迟了。朱元璋很高兴,夸奖说,“小子知道恤下了!”又有一次,朱高炽奉命批答奏章,批好后,呈报给朱元璋,朱元璋发现奏章里有一些错别字和一些小毛病没有改过来,就问朱高炽是不是没有看到,朱高炽回答说,孙臣以为小过不足以上渎天听,朱元璋大喜,接着又问他尧舜的时候,老百姓遇到水旱灾害怎么办?朱高炽说,要“恃圣人有恤民之政”。朱元璋很高兴,说,“小子异日不可量也”。

  美中不足的是朱高炽身体肥胖,行动不便,总要两个内侍搀扶才能行动,而且也总是跌跌撞撞,因此对于一生嗜武的成祖来讲,这个儿子并不讨他喜欢,甚至可以说朱高炽一生也没有赢得他的欢心。朱棣起兵靖难时,因为朱高炽身体肥胖,不便随军作战,朱棣就命他留守北京。虽然朱高炽生|生仁厚,却并不懦弱。奉命居守北平期间,朱高炽团结部下,以万人之军成功地阻挡了建文帝大将李景隆的50万大军,保住了北京城。这一战役对整个靖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朱高炽在靖难中最耀眼的一笔。虽然当时上有母亲徐氏,下有姚广孝、顾成等人相助,但仅以万人坚守孤城,也确实不易,可见其绝非庸懦之辈。

  在此期间,建文帝曾遣书信给朱高炽,许以封王,争取朱高炽归顺朝廷。但朱高炽仁孝如一,接到书信之后看也没看,忙派人把建文帝诏书和诏使一起原封不动地送到朱棣面前,才免却了父子相残的悲剧,使建文帝的反问计失败,由此便使朱棣不得不说,“留守之功胜于征讨”。

  尽管朱高炽以仁厚儒雅获得了极好的名声,但是他的日子并不好过,尤其是在通往皇位的路程上布满了坎坷。靖难成功之后,朱棣登上了皇位,但在立皇太子的问题上出现了犹豫:朱高炽仁爱、儒雅,深得文臣们的拥戴,而且他是朱元璋亲自为朱棣选择的燕世子,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而皇二子朱高煦性格颇似朱棣,英俊武勇,在靖难中立下大功,朱棣登基后也曾亲自许愿将皇位传给他。就朱棣本人来讲,希望立朱高煦为太子,因为他觉得朱高炽过于仁弱,将来会遭人胁迫。

  朱棣登基后没有立即册立太子,对此朝臣多有觉察,于是纷纷上言,请求建储。不少勋臣贵戚都支持立朱高煦为太子,理由不外是“靖难有功”,文臣则大都支持朱高炽,其代表人物是兵部尚书金忠和内阁学士解缙。金忠在朱棣面前列举历代立嫡故事,劝他册立嫡长子朱高炽。朱棣再去问解缙,解缙说:“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朱棣听罢低头不语,解缙知道朱棣平素最喜爱长孙朱瞻基,于是顿首道:“好圣孙。”朱棣终于点了点头。实际上这些文臣们所坚持的不仅是立嫡长的旧制,更重要的还是他们对皇帝的选择。文臣们渴望一个像朱高炽那样“好学问,从儒臣讲论不辍”的仁君。

  也许是文臣们不失时机地支持朱高炽起到了一定作用,也许是迫于明朝的内阁制度以及封建社会长幼有序的传统压力,更重要的是朱高炽作为燕世子的时候,确实没有什么重大错误,废之无名,而且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敏慧异常,深得朱棣的喜爱,朱棣最终于永乐二年(1404年)四月初四正式册立朱高炽为太子,同一天,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被封为汉王和赵王。

  永乐七年(1409年)以后,成祖朱棣因北征和筹划迁都,常留北京,命太子朱高炽监国,处理国家日常政务。直至永乐十九年(1421年),才随成祖到北京。监国时期的朱高炽,是在父皇多疑、汉王朱高煦与赵王朱高燧的陷害中度日的。由于有杨士奇等大臣的大力协助,在处理日常政务及臣属关系,皇家父子、兄弟关系诸方面都适宜无错,加之汉、赵二王夺嫡野心暴露,被朱棣贬斥,太子妃张氏和皇孙朱瞻基受到朱棣的宠信,使朱高炽度过了监国时期的危难。

  十余年的监国经历,使朱高炽认识到社会上存在的问题,提高了治国能力,为登基后稳定统治秩序打下了较好的基础。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朱棣死于北征归途。做了二十年皇太子的朱高炽,当时已经47岁,在大学士杨士奇、杨荣,尚书蹇义等人的支持下即侍.浓年前年粤为洪跑.

  仁政改革朱高炽登上皇位后,顺应时代潮流,针对朝政的弊病,采取了一系列减轻民困、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措施,开始了他的一系列仁政改革。

  “仁政”对于明初的士大夫们来说,实在显得有些陌生。自从明太祖朱元璋登极称帝,实行的便是“刚猛之治”。那些将功臣宿将诛杀殆尽的大案冤狱,人们还记忆犹新。明太祖死后,建文帝朱允坟登极,这位近于懦弱的青年皇帝也曾想实施“仁政”,但却被燕王朱棣发动的夺位战争所替代。当朱棣从朱允坟手中夺得皇位之后,那些追求“仁政”的士大夫们遭到了空

  前残酷的*,恐怖*代替了理想中的“仁政”。出生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的朱高炽,几乎亲眼目睹了这一切,坎坷的经历使他更加感到了“仁政”的可贵,因而执政之后便从多方面进行改革:

  首先,在*上,赦免了建文帝时的旧臣和成祖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家属,允许他们返回原籍;平反冤狱,使得许多冤案得以昭雪,如建文朝忠臣方孝孺的冤案,永乐朝解缙的冤案,都在这一时期得到平反,并恢复了一些大臣的官爵;选用贤臣,削汰冗官,任命杨荣、杨士奇、杨溥“三杨”辅政;修明纲纪,废除古代的宫刑,对于流民一改往常的刑罚,采取妥善安置的做法。

  其次,在经济上,处处以唐太宗为楷模,爱民如子,下令停止宝船下西洋,停止了皇家的珠宝采办,以减轻百姓负担;减免赋税,对于受灾的地区无偿给以赈济,开放一些山泽,供农民渔猎。

  另外,在思想上,崇尚儒学,褒奖忠孝,并善于纳谏。他曾经给杨士奇等人一枚小印,鼓励他们进谏,因此洪熙朝*非常清明,朝臣可以各抒己见,皇帝可以择善而行。在科举制度上,为了保证北方人可以考中进士,规定了取中比例为“南六北四”,这一制度一直被沿用至清朝。

  朱高炽即位后所推行的仁政,实质上就是一种宽松*,这也正代表了当时文人士大夫们的利益与追求。因此,在短短八个月里,朱高炽的拨乱反正很受朝野拥戴。连清朝乾隆皇帝都说,如果朱高炽多活几年的话,明朝不会中衰得那么快!尽管朱高炽在位时间很短,但后人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其“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6:07

比较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喜静厌动,体态肥胖,行动不便(是个跛子),成祖起兵靖难,命朱高炽留守北京。朱高炽团结部下,以万人之军成功地阻挡了建文帝的大将李景隆的50万大军,保住了北京城,奠定了继承人的位置,不过差点被老弟朱高煦夺取.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李白贡献的成语有哪些 ...我迅雷安装了,但是看视频的时候会提示未安装播放插件,重装了依然如 ... 未签订劳动合同离职扣奖金可以要求赔偿吗? ...舞,我想问下,现在17岁了学芭蕾舞还来得及吗?165cm的身高可以合乎要求... 为什么会在4点醍来 ...软件电脑版有什么类似易企秀这种软件可以在电脑上制作的 为什么有的人总喜欢泼别人冷水? 泼别人水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要给人泼冷水? 白日不做亏心事夜半不怕鬼敲门 为什么要把鬼作为评判罪恶的标准呢 鬼不... 中概股回归A股是什么意思 朱高炽是谁? 现在为何很多公司要上市都是去国外上市?而不是再A股呢? 明仁宗朱高炽是一个合格的皇帝吗? 富士康a股上市最新消息:富士康总市值是多少 明仁宗朱高炽为什么会把皇位传给朱瞻基? 一家企业,在a股上市很难吗? 明仁宗朱高炽是如何登上皇位的? a股打新需要什么条件 朱高炽为什么能称为为仁宗? 明仁宗朱高炽是什么时候死的?他的谥号是什么? 打新债收益高属于a股打新优点吗 热狗和面包圈和汉堡包和冰淇淋用英语怎么说? 明仁宗朱高炽体弱多病,朱棣为何会选朱高炽为君王呢? 朱高炽做几年皇帝 汉堡和热狗是谁发明的 软通动力a股上市日期 朱高炽是什么人物? 汉堡包 热狗来自哪个国? 王府井集团a股上市是什么意思 华夏基金能不能在a股上市? 朱高炽的主要功绩是什么 朱高炽在位几年 A股股票:A股市场上哪些股票代码代表的上市公司是从事期货交易的上市公司? 朱棣为何立朱高炽为太子,而不立战功赫赫的朱高煦? A股H股是什么意思 朱高炽在位短短不足一年,为什么却能青史留名? 朱高炽做了几年皇帝 比亚迪A股什么时候上市啊? 为什么朱棣只能立身体残疾的朱高炽为太子? 一个公司如果在A股已经上市有100w的股本,然后这个公司又要在港股上市。请问在港股上市的资本从哪里来的? 朱高炽登基为帝的时间只有一年,为什么对他的评价那么高? 朱高炽把皇位传给谁? 白酒执行标准q/zjj0003s代表什么? 英雄联盟由于网络问题导致的无法进入游戏,被裁决之镰,可以申诉吗 lol裁决之镰申诉减刑不了? lol裁决之镰怎么申诉 lol惩罚机制,裁决之镰在哪个网站申诉?求贴网址!!! LOL裁决之镰封号如何解除 qs世界大学排名公布,排名前十的学校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