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鲁智生一千字 急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2:36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8:51
鲁智深,梁山泊第十三位好汉,十员步军头领第一名。鲁智深原名鲁达,是经略的提辖,因为见郑屠欺侮金翠莲父女,三拳打死了镇关西。被官府追捕,逃到五台山削发为僧,改名鲁智深。鲁智深忍受不住佛门清规,醉打山门,毁坏金身,被长老派往东京相国寺,看守菜园,因将偷菜的泼皮踢进了粪池,倒拔垂杨柳,威名远扬。鲁智深在野猪林救了林冲,高俅派人捉拿鲁智深,鲁智深在二龙山落草。后投奔水泊梁山,做了步兵头领。宋江攻打方腊,鲁智深一杖打翻了方腊。后在杭州六合寺圆寂。
花和尚鲁智深是一部《水浒》中最具光彩的好汉。
不说是“最具光彩的好汉之一”,而只说是“最具光彩的好汉”,是因为以在下的眼光来看,鲁智深是水浒世界里唯一一个真正具有侠义精神的人。
换一句话来说,就是如果拿金庸、梁羽生笔下的武侠人物的行事作衡量标准,那么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中鲁智深是唯一可以入选新派武侠小说的人物。
再换一句话来说,就是:鲁智深是一百零八人中唯一真正带给我们光明和温暖的人物。
在第二回中,鲁智深,准确一点说那时还应叫鲁达,一出场便是“大踏步”地走来。仅这“大踏步”三字,就已预显出此人一生的慷慨磊落。果然,从他的身影在水浒世界里出现以后,从打死镇关西,到大闹野猪林,一路散发着奋身忘我的精神:在酒楼上一听到金氏父女的哭诉,便立即对李忠、史进道:“你两个且在这里,等洒家去打死那厮便来。”被两人一把抱住好歹劝住后,又慷慨资助金氏父女,当晚回到住处,“晚饭也不吃,气愤愤的睡了”,这种人间鬼蜮的龌龊行径在他那慷慨卤莽而又阔大的心地里无疑激起了如火的义愤(这种义愤在其他好汉身上并不多见甚至可以说十分少见,他们更多的是一己的快意恩仇),终于,他愤然而往打死镇关西,从此踏上亡命之旅,上演了一出出如火如荼的壮剧;直到上了梁山,去少华山欲与史进等人会合时,一旦闻听史进被华州太守捉入狱,又立即不顾武松等劝阻,毅然孤身深入险地去行刺,以致身陷囹圄。这就是鲁智深,他所奋身干预的事情,没有一件和他切身相关,关涉到他个人利害,而他无不慷慨赴之,这才是十足烈火真金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也难怪,金圣叹评鲁智深为一百单八将中上上人物,又道:
“写鲁达为人处,一片热血直喷出来,令人读之深愧虚生世上,不曾为人出力。”
说得真好。又如台湾学者乐衡军先生在《梁山泊的缔造与幻灭》一文里说到了鲁智深,有一段话,饱含着感情,说道:
“鲁智深原来是一百零八人里唯一真正带给我们光明和温暖的人物。从他一出场不幸打杀郑屠,直到大闹野猪林,他一路散发着奋身忘我的热情。……他正义的赫怒,往往狙灭了罪恶(例如郑屠之死,瓦官寺之焚),在他慷慨胸襟中,我们时感一己小利的局促(如李忠之卖药和送行)和丑陋(如小霸王周通的抢亲),在他磊落的行止下,使我们对人性生出真纯的信赖(如对智真长老总坦认过失,如和金翠莲可以相对久处而无避忌,如梁山上见着林冲便动问‘阿嫂信息',这是如武松者所不肯,如李逵者所不能的),而超出一切之上的,水浒赋给梁山人物的唯一的殊荣,是鲁智深那种最充分的人心。在渭州为了等候金老父女安全远去,鲁智深寻思着坐守了两个时辰;在桃花村痛打了小霸王周通后,他劝周通不要坏了刘太公养老送终、承继香火的事,‘教他老人家失所';在瓦官寺,面对一群褴褛而自私可厌的老和尚,虽然饥肠如焚,但在听说他们三天未食,就即刻撇下一锅热粥,再不吃它——这对人类苦难情状真诚入微的体悟,是《水浒》中真正用感觉来写的句子。这些琐细的动作,像是一阵和煦的微风熨贴地吹拂过受苦者的灼痛,这种幽微的用心,像毫光一样映照着鲁智深巨大身影,让我们看见他额上广慈的縠皱。这一种救世的怜悯,原本是缔造梁山泊的初始的动机,较之后来宋江大慈善家式的‘仗义疏财',鲁智深这种隐而不显的举动,才更触动了人心。水浒其实已经把最珍惜的笔单独保留给鲁智深了,每当他‘大踏步'而来时,就有一种大无畏的信心,人间保姆的呵护,笼罩着我们。……”
是的,每当鲁智深大踏步而来时,就有一种大无畏的信心,人间保姆的呵护,笼罩着我们,这话说得真好。还有一节,乐先生没有说明的是,花和尚虽疾恶如仇,却从无李逵两把板斧排头砍倒一片百姓的凶残,也没有武松鸳鸯楼连杀十五人的血腥,在他“禅杖打开生死路,戒刀杀尽不平人”的个人行侠旅程里,从没见他的禅杖挥向无辜弱小,这在梁山众好汉中也属罕见。总之,这是水浒世界里唯一一个真正具有纯正侠者胸怀的好汉,如果水浒世界里少了鲁智深,那么它在品格上将是一大降低。但是这里接下来要说的是,鲁智深形象在后来被接受的过程中,发生了作者始料不及的变化。就是在后来一些人心中,出现了一个文化化的鲁智深,哲学化的鲁智深,再准确点说,就是狂禅化的鲁智深。
说到狂禅,这是个大题目,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在下这里只能粗略地说一下:狂禅是由南宗禅发展而来的,禅宗中土六祖惠能倡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说,认为人能成佛的根由全在自心,即心即佛,佛性就在你我心中,一旦明心见性,悟了,那就是成佛了,什么拜佛祖、菩萨、观音之类,什么持戒、禁欲、坐禅之类,统统可以免去,只要一心能顿悟,那便成。由这种想法再跨出一步,自然便是反对一切清规戒律、反对一切偶像崇拜,有不少禅师的行事便成了这方面的“光辉典范”:
如有位圆悟禅师,爱鼓吹“手把猪头,口诵净戒,趁出淫房,为还酒债,十字街头,解开布袋”的“事事无碍如意自在”论,只要心中有佛性,啃猪头、逛妓院都不是什么大问题,甚至根本就不是问题;
还有位酒仙遇贤禅师没别的正经修行,成天就喝酒,醉了就唱,唱的一首偈子说:“……醉卧绿杨阴下,起来强说真如。……一六二六,其事已足;一九二九,我要吃酒。……只要吃些酒子,所以倒卧街路。死后却产婆娑,不愿超生净土。何以故?西方净土,且无酒酤。”看,多潇洒,没酒喝就不行,西方净土也不去;
又有位嵩岳元珪禅师讲过:“若能无心于万物,则罗欲不为淫,福淫祸善不为盗,滥误疑混不为杀,先后违天不为妄,惛荒颠倒不为醉,是谓无心。无心则无戒,无戒则无心。”只要“无心则无戒”,什么事儿甚至世俗意义上的恶事都可以干。
总之,什么清规戒律一概不理,简单一点说,就叫做:“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其实能有“佛祖心中留”这就算客气的啦,不少禅师连佛祖都不要了。不光是佛祖,连带什么菩萨、观音、罗汉、达摩等等通统滚蛋,有位德山宣鉴禅师一把火烧了经卷后坐在孤峰顶上放言大骂:
“达摩是老*胡,释迦老子是干屎橛,文殊、菩萨是担屎汉,等觉妙觉是凡夫,菩提涅盘是系驴橛,十二分教是鬼神簿、拭疮疣纸……”
德山宣鉴禅师经这一番“壮举”后名头大响,此后的禅师种种呵佛骂祖的事儿也都跟上,有的禅师拿佛像来烧火取暖,有的禅师说当年如见到佛祖就一棒打死喂狗,有的叫喊说要让文殊、普贤菩萨扫床叠被,有的干脆就宣称,要“见佛杀佛,见祖杀祖,见罗汉杀罗汉。”……
反对任何清规戒律,反对任何偶像崇拜,率情任性,惊世骇俗。这些就是狂禅。这一狂,所有的外在束缚全没有了,心灵达到了空前的解放,生命达到了一种极致的自由。
明白了这些,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有的人从鲁智深身上读到了狂禅意趣。《水浒》中的鲁智深饮酒吃肉,杀人放火,不受任何约束而终成正果,这正深合狂禅的精神,尤其是他大闹五台山那段,在人们眼中已成了一个旺盛苦闷而渴望自由张扬的生命寻求解脱的象征。
另外,《水浒》中的一些叙述,确实也提供了和狂禅联想到一起的思路,如第五十七回中,有一首鲁智深的出场诗:
自从落发寓禅林,万里曾将壮士寻。
臂负千斤扛鼎力,天生一片杀人心。
欺佛祖,喝观音,戒刀禅杖冷森森。
不看经卷花和尚,酒肉沙门鲁智深。
第九十回,宋江和鲁智深来见智真长老,长老一见鲁智深便道:“徒弟一去数年,杀人放火不易。”鲁智深默然无言。
第一百十九回,鲁智深杭州六合寺坐化前,作偈道:“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最有意思的是第五十八回,宋江与鲁智深第一次相见时道:“江湖上义士甚称吾师清德,今日得识慈颜,平生甚幸。”“清德”“慈颜”云云,用在杀人放火的鲁智深身上未免可笑,这固然可以理解为此处是宋江顺口掉文,但结合上引几段来看,说作者此处是有意嘲谑调侃也未尝不可,再进一步,从中读出狂禅意趣也未尝不可。
明代中后期的思想家李卓吾,就是从鲁智深故事读出狂禅精神的文化名流的代表。在容与堂本《水浒传》的批语里,他对花和尚的赞扬可说无以复加,称鲁智深为“仁人、智人、勇人、圣人、神人、菩萨、罗汉、佛”,对他的使气任性赞不绝口:“此回文字(指大闹五台山)分明是个成佛作祖图。若是那般闭眼合掌的和尚,绝无成佛之理,外面尽好看,佛性反无一些,如鲁智深吃酒打人,无所不为,无所不做,佛性反是完全的,所以到底成了正果。”在“鲁智深大闹五台山”一回中,凡书中写到鲁智深狂喝酒、猛打人、骂和尚、吃狗肉、打折山亭、毁倒金刚、大呕吐等行为之处,李卓吾都连连在旁批上“佛”字,就连写到鲁智深赤着脚一道烟走到佛殿后撒屎时,李卓吾也照样毫不吝啬地在此批送了两个“佛”字,在这一回里,李和尚(李卓吾自称)前后奉送给花和尚的“佛”字,大约不下几十个,一句话:“率性不拘小节,是成佛作祖根基”
又如《红楼梦》中的宝钗,她对本节开头引的那支《寄生草》甚为欣赏,赞它“极妙”,那么这位大家闺秀欣赏的是什么呢?肯定不是吃了半条狗腿、连喝十数碗酒、露出一身花绣使一回拳脚、打得满堂僧众差点卷堂大散这类行为本身。那么又是什么?就是上面所说的这种狂放行为背后的那种真性情的发露不为任何外物所限的狂禅精神,是一种生命的奔放与飞扬,也许宝钗这端凝持重的大家闺秀的内心底层,同样流动着对这生命的飞扬自由的赞叹与渴望吧?其实何止是宝钗,这种醉闹五台山、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背后的冲决网罗的狂放与解脱,召唤的其实也正是随世俯仰的红尘众生心底,一种对生命自由的永远的梦想与追求。(孙勇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人文系讲师,南开大学中文系九八级博士)
从某种程度上说,鲁智深是水浒中最为行侠仗义的英雄好汉,从义救金翠莲父女(第三回),到大闹桃花村(第五回),火烧瓦罐寺(第六回),再到大闹野猪林(第八回),为救史进而谋刺贪官贺太守不遂,被捕(第五十八回)无一不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义举。金圣叹谓其阔,可谓的评!鲁智深是个爱管“闲事”的人,只要他看到有什么不平事,他就会忍不住要插手,要痒手,要出手,若以一般人而言,金家父女的死活关他什么事;周通*婚又没碍着他;瓦官寺的和尚有没有吃的,受没受人欺负,都与他无关。林冲墙外一声赞叹,鲁智深一生引为知己,为救护他,一路送到沧州!如此义举,古今几人能有?
鲁智深爱管闲事,而且管得彻底,他一定要管得自己放心了为止,所谓自己放心了,也就是他觉得自己所救护的对象基本上安全了。所以,鲁智深尽管是个粗放的人,但他也是一个极其细致的人。他在救金家父女时,不是先打郑屠逞一时之快,而是先将他们父女俩安顿好,让他们先逃走,并且担心他们跑得不够远,“恐怕店小二赶去拦截他,且向店里掇条凳子,坐了两个时辰。约莫金公去得远了,方才起身,径到状元桥来。”(第三回)鲁智深如此粗犷之人,在旅店门口无所事事地坐两个时辰,也就是四个小时,这真是太难为他了,此处的鲁智深可谓心细如发。袁无涯评论说:“为人为彻,偏不躁。”李卓吾则直批一字“佛”!鲁智深之所以能够耐心坐四个小时,完全是因为他内心的责任感,他一定要让金家父女安全离开渭州,而且他也知道一个是老头,一个是小脚女人,他们可没有“俺”的好脚力,所以一坐就是四个小时。可是就在前一天,他一听说了金家的事就迫不及待地要揍郑屠,被劝住回家后“晚饭也不吃,就气愤愤的睡了”(书中原话)第二天,“天色微明”(书中原话),他就早早地来替金家张罗。前面的急噪与此时的耐心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于此更显示其急公好义然心细如发之难得。
鲁智深的细心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表现,他在桃花村救了刘太公的女儿,用武力*迫周通不得娶她为妻。打周通之前,他心里便有个计较,怕把刘太公吓住,就不告诉他自己要揍这小子,架打完了,人也救了,他又考虑到周通、李忠与刘家近在咫尺,自己拍拍*走了,一旦周通这小子反悔,刘家可真得吃不了兜着走。所以,周通尽管答应了不再对刘家进行性*扰,他还是不放心,硬给周通戴顶高帽子将他的军:“大丈夫作事,却休要反悔。”(第五回)周通无奈,只好折箭为誓,本不想做大丈夫,这时也只好稀里糊涂赶鸭子上架地去做了大丈夫,一做大丈夫,就没法做“丈夫”了。李卓吾在此又一次直批“佛”字。救林冲的时候也是知微见著,见到有人找董超薛霸就开始留心有无异常,在野猪林救了林冲以后,索性一直护送到沧州,深恐途中有变。估计不会再出什么事了,才分手,临分别时,还一禅杖把松树打折,不忘了向董超薛霸两人炫耀一下武力,免他们又生歹心。鲁智深在这里可谓苦心孤诣了。不如此不足以震慑那董超薛霸,不如此也不足以使自己放心。袁无涯读到此处,评点道:“必如此显个手段,方去后常有个莽和尚现前,不敢起一毫歹心。”李卓吾则又阿罗汉、菩萨地大大夸赞一番,老李之所以如此往“死”里夸,自有他的道理,因为鲁智深若没有深重的侠义精神,他就不可能两千里地风风雨雨地跟过来;他若没有彻底的侠义精神,他也就不可能如此细致入微地提防两个公人。
说鲁智深是大慈大悲的菩萨,仿佛是句戏言,因为这和尚除了“邪淫”之外,佛门戒律一概不守。你看他在五台山,又喝酒,又吃肉,不讲卫生,随地大小便,一点文明礼貌都没有,喝醉了酒,谁不小心惹恼了他,他还要揍你;下了五台山,则更是又杀人又放火,哪象个出家人?但是,为什么大家都喜欢这个不守戒律的花和尚呢?关键还在于他的急公好义,他没有杀过无辜的人,打死郑屠是他下手重了,并非真要杀他,他也没有什么流氓习气,五台山下的酒店不肯卖酒肉给他,他也没闹过事。他在五台山喝酒打人,也并不全是他的错。他只有一次喝酒以后,发酒疯把半山腰的亭子给弄折了柱子,他打那些和尚,都是正当防卫——也就是说他是后动手的,如果那些和尚们在他酒醉时,不去理他、打他,估计也不会挨揍,这一点只有他*最清楚,其他那些和尚还真是蠢秃。
对于真正明佛法的人来说,参修佛法的关键在于行愿,象地藏王菩萨一样发下大愿,而后不断地朝这个目标努力,地藏王菩萨的誓愿是:“众生渡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这才是佛家真本色。守戒律自然有必要,但是他不是教条,所以说,鲁智深尽管喝酒吃肉,不避荤腥,是个不折不扣的破戒和尚,可是,他比那些只知道机械地死守戒律,对世事心如止水,冷漠如铁的和尚们不知要高出多少倍。佛法是出世法,但时时不离世间法,它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对于鲁智深来讲,酒是要喝的,不平事更要管;肉也是要吃的,但不平事比肉更重要。所以,他才会打死郑屠,逃亡他乡,颠沛流离而无怨;才会风雨两千里送林冲方才心安;也才会为杀作恶多端的贪官,身陷囹圄而无畏!对于金家父女来讲,对于刘太公父女来讲,对于林冲来讲,对于青州城的黎民百姓来讲,鲁智深岂非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无怪乎,李卓吾要誉之为“佛”、“大丈夫”、“真男子”、“勇人”、“仁人”、“圣人”,卓吾先生此誉也许并不过分。金圣叹则说得更加有情感,他说:“写鲁达为人处,一片热血直喷出来,令人读之深愧虚生世上,不曾为人出力。”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8:51
论《西游记》孙悟空形象
《西游记》在艺术上的最大成就,是成功地创造了孙悟空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第一主人公,是个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他有无穷的本领,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他有着大英雄的不凡气度,也有爱听恭维话的特点.他勇敢又诙谐好闹,而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敢斗,与至高至尊的玉皇大帝敢斗,愣是叫响了"齐天大圣"的美名;与妖魔鬼怪敢斗,火眼金睛决不对妖魔留情;与一切困难敢斗,决不退却低头.在西天取经路上,唐僧离了他就寸步难行.猪八戒和沙和尚只是他的战斗助手.因此,他的艺术形象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继续发扬大闹天宫的战斗精神.他对取经历程中的一切艰难险阻从不畏惧退缩,经受种种失败也从不气馁,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战斗意志和充沛的战斗热情.
在取经历程中凭着一根金箍棒,一身真本领,对一切艰难险阻毫无畏惧,始终保持着旺盛斗争意志和积极的斗争热情,到西天取经被如来佛祖封为"斗战胜佛",斗,战,胜充分地体现这一形象特点.
去西天取经之路,要"苦历千山","远经历水",要行十万八千里的路程,而且还要对付一路神出鬼没的妖怪,可谓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如果没有顽强毅力,旺盛斗争意志对对待困难,说上西天简直是做梦,难得可贵的是:取经队伍中,孙悟空这点表现尤其突出,他不怕吃辛受苦,他曾说"既秉正沙门,须要吃辛受苦",可见他认为要成就一项大事业,就必须有不怕困难与困难作战的精神,舒舒服服,逍遥自在是降服不了妖魔,取不了真经的.面对困难,他总是毫不畏惧,总是积极地寻找解决的办法.例如(在十五回中)唐僧丢失了白马后伤心哭啼"我如何前进,这千山万水如何走得",与孙悟空的"放心,放心,等我去看看"的积极寻找解决困难的态度截然不同,最终让小白龙变成一匹白马,续行西去路.孙悟空这种不怕困难精神还在文中有许多次.更可贵的是他即使身陷圄囵也不灰心丧气,始终保持旺盛战斗意志和积极的斗争热情.例如(在三十三回中)被金,银角大王装进葫芦净瓶中并知一时三刻化为脓,而且周围黑乎乎,左拱右撞也出不去,他还乐观地自我安慰"不怕,化不得我,我大闹天宫时八卦炉中炼成金子心肝,银子肺腑,铜头铁背,火眼金睛",并最后还利用计谋引妖怪察看之时趁机逃走了.又如:在盘丝洞,唐僧被蜘蛛精从肚脐中冒出的丝网吊在房上,悟空为救师傅,同妖精进行了斗争,蜘蛛精也顾不上吃唐僧肉而逃跑,悟空救出师傅后,于是一把火烧了盘丝洞,当他们行不多远,师徒四人见了一座道观叫"黄花观",便进去休息,不料道长乃盘丝洞妖怪的师兄,女妖逃离盘丝洞后正在此躲避,得知唐僧师徒在此经过,女妖便向道长哭诉了事情的经过,并说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道长听后,取毒药沾在红枣上,又将红枣放入唐僧师徒的茶杯中,唐僧,猪八戒,沙僧未加提防,饮了茶后中毒倒地,幸亏悟空机警,没喝那杯毒茶,于是与道长打斗起来.七女妖也赶来助阵,悟空拔下一把毫毛变成无数悟空,同妖怪们斗争到底,打得女妖们直喊"饶命".那道长见悟空打了其师妹,一心报仇,便和悟空厮杀起来.原文道:"这一场好杀,妖精抡宝剑,大圣举金箍.都为唐朝三藏,先教七女呜呼,如今大展经纶手,施威弄法逞金吾.大圣神光壮,妖仙胆气粗.浑身解数如花锦,双手腾那似辘轳.乒乓棍棒响,惨淡野云浮.0言语,使机谋,一来一往如画图,杀得风响沙飞狼虎怕,天昏地暗斗星无."后来悟空在一妇人的指引下,向毗蓝波求助,才救出师徒三人,为解愤恨,斩草除根,悟空一把火,烧得一座观刹时煨烬.又如第四十四至四十六回,写孙悟空在兴道灭僧的车迟国与三大怪进行合法斗争,各显神通,充满奇思异想.先是比求雨,他用毫毛变一个假悟空站在那里,真身却出了元神,到天上去命令管风,管雨,管雷的神,不准帮助道士,致使道士做法失败.后又写虎力大仙与唐僧比坐禅,行者变成一条蜈蚣去叮那道士,又取得了胜利.随后又进行"隔板猜枚",孙悟空又将袄,裙(不是一般的袄和裙,是国中宝物山河社稷袄,乾坤地理裙)变成一口钟;将仙桃吃了只留下一个桃核;将道士变成和尚,又取得了胜利.最后又赌砍头能安上,剖腹能长完,下油锅洗澡不会烫伤,黄毛怪的头,被悟空变成一只黄犬衔去丢到河边,最后现出原形原来是一头无头的黄毛虎.
对神佛依然保持桀骜不训的一贯作风.只要是他认为错误的思想和言行,不管是什么人,不管你地位有多高,仍然坚持斗争,绝不妥协,和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并列本质的不同.
悟空 明代长篇章回小说《西游记》中的主人公.也叫孙行者.原是花果山上一仙石产卵见风而化成的石猴,因探寻瀑布飞泉源头遇群猴,被推举为"十岁大王",称"美猴王",过不受拘束,自由自在的生活.后来,他只身泛海,访师,求道,学会七十二般变化和一个跟头可翻十万八千里的本事.大闹龙宫时得到一万三千斤的"如意金箍捧";入冥府,勾掉生死簿上猴名,不再受阎王的管辖.又大闹天宫:见玉帝不跪,只唱大诺;偷桃,偷酒,搅乱蟠桃会;窃取老君金庙,炼成火眼金睛,使玉帝对他也无可奈何;对抗如来佛祖,提出"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要求.被如来以佛法*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后,他听从观音菩萨指示,皈依佛法,拜唐僧为师,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参加取经,他先讲条件,观音菩萨才答应他"叫天天应,叫地地灵".取经途中,他经常驱遣山神土地,四海龙王,值日功曹前来效劳,稍有拂逆,那就要"伸过孤拐来,各打五棍见面,与老孙散散心"!仅仅为欺骗两个小妖,他便要玉帝闭天,"若道半声不肯,即上灵霄殿动起刀兵"!所以连玉帝也无可奈何地"只得他无事,落得天上清平是幸",终于答应他"犯上"的要挟.对慈悲的观音,孙悟空敢骂她"惫懒",咒她"一世无夫";对庄严的佛祖,他敢说是"妖精的外甥"他呼玉帝为"老儿",骂太上老君的仙丹"虚多实少"孙悟空尤其在意的是"紧箍儿",一有机会就想着叫观音或如来松了它,最后封为"斗战胜佛"时,最关心的还是金箍,而不是封号,他对唐僧说:"趁早儿念个松箍咒褪下来打个粉碎,切莫叫那菩萨再去捉弄人".像日值功曹,四海龙王,山神土地,天兵天将等,都被他呼来唤 去..,可见其无论是天界的权威,佛教的神灵,还是凶险的妖魔,他都一概不放在眼里.而他那种斩尽杀绝的斗争风度,更直接抵触了佛教的戒律.在取经途中,每除妖一处,总忘不了一把火烧了妖洞,以示对妖魔鬼怪的痛恨,并希望这样能斩草锄根.对于那些放出妖魔或阻止他斩杀妖魔的人十分不满.在六十五回中说唐僧:"我那师傅,不听我劝告,就弄死他也不亏".
具有锄强扶弱,打抱不平的江湖好汉特色.他疾恶如仇,除恶务尽,机智灵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取经路上,孙悟空一路降妖伏魔,对这些残害百姓,兴妖作怪的妖魔毫不留情,面对受苦受难百姓敢于解救,是百姓心目中"救世主".在车迟国,他救了五百名和尚;在隐雾山,他打死豹子精,救出贫困樵夫让他们*团圆;在通天河,他消灭了一年吃一对童男童女的金鱼精,为当地人解除了一大灾难,得到当地老百姓的爱戴和拥护,当他们取经回到这里再遭难时,又得到全村老百姓的热情相助.在乌鸡国和朱紫国,救治了两位国王.在凤仙郡,他不厌其烦不辞辛苦,求助玉帝,解救了全郡的百姓.在灭法国,救下了一万个和尚的性命.在比丘国,又救下了一千多个小儿的性命.在祭赛国,杀死了祭赛国国王,替两代和尚伸了冤,报了仇.小说中就通过书中人物之口,赞美孙悟空"专救人间灾害","与人间报不平之事".悟空不但仗义有同情心,而且敢斗善斗.从东土大唐到西天十万八千里,遇到的妖魔头子就有几时个,但他一条金箍棒打遍西天世界,令妖魔鬼怪闻风丧胆.并且他同妖怪的斗争,大多数都是主动进攻,只要一听说妖怪祸乱人间,就决不放过.收服八戒之后,他就对引路的高才说:"以后但有妖精,多作成我几个,还有谢你处哩."第六十七回陀罗庄主人请孙悟空捉妖,悟空当即向上唱个大诺道:"承照顾了."八戒在一旁就这样说:"你看他惹祸!听见说拿,就是他外公也不这般亲热."第六回写孙悟空与二郎真君斗法,孙悟空一会儿变作一只麻雀,一会儿变作一只大0老,一会儿变作一条小鱼,一会儿又变作一条水蛇,最后变作一座土地庙,只有尾巴不好变,竖在后面,变作一根旗杆.第七十五回,写孙悟空钻到青毛狮子怪的肚子里打秋千,竖蜻蜓,翻筋斗.第八十四至八十五回,写孙悟空在灭法国与妖道作斗争,充分展现他的智慧和武艺,用铁棒变作剃刀,用毫毛变出无数理发匠,一夜之间使得国王皇后嫔妃宫女五府六部的*,全成了秃子,因而使唐僧安全通过.孙悟空不仅敢于斗争,而且善于斗争,斗则必胜,故为"斗战胜佛".他经常变成00虫,小苍蝇,花脚蚊子,钻到妖精洞里去弄清妖精的底细(如黄风怪);或者根据蛛丝马迹推断妖怪的来历,然后根据这些妖怪的特点,寻找相应的对策(如黄风怪);或者变成妖怪的母亲,父亲,丈夫,妻子去欺骗妖怪(如三借芭蕉扇);或者赚来妖怪的法宝,反而置妖怪于地(如计盗紫金铃).他还善于运用钻到敌人肚子里去的战术来*妖怪(如黄风怪).他机智灵活,随处设计,常常令妖怪防不胜防.
总之,孙悟空面对困难,不但善于分析和总结,还勇于战胜困难,一路上他不知降服了多少妖魔鬼怪,他能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环境,讲究策略,抓住敌人的弱点,利用矛盾与妖魔斗智,斗勇,斗功夫,最终战胜敌人.所谓的斗智,就是运用智慧与对方斗谋略,看谁的计谋多,谁的计谋有效而且实用;所谓斗勇,就是真*真刀直接与对方拼杀对打,看谁的真本事大,谁的实力强;所说斗功夫,就是指在不与对方交手的情况下比谁的功夫高.
四, 孙悟空形象是动物的自然属性与人的社会属性的完美结合.猴子机灵敏捷,顽皮,酷爱自由,勇于反抗的性格水*融在一起,使这一形象十分生动*真.
谈及孙悟空,怕是无人不爱,在刻画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上将神性,人性和自然性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也是造成《西游记》奇趣的重要原因.所谓神性,就是指形象的幻想性;所谓人性,就是指形象的社会性;所谓自然性,就是指形象所具有的动物属性.《西游记》展现了一个神化了的动物世界,而同时又熔铸进社会生活的内容.
孙悟空是一只集天地之灵气的石猴,他凭着自己的勇敢征服了一群小猴,被奉为美猴王.随后又不畏艰难险阻,寻得高人,传授武艺.接着龙宫寻宝,大闹地府.如此一番折腾,当然惊动了天庭.正在我们为孙悟空的种种大快人心的行为叫好,欢欣鼓舞之时.那玉帝听了太白金星的话,降了一道招安圣旨.孙悟空成了弼马温.他得知官小后,急脾气一犯,放了天马,招呼不打一声的回了花果山,竖起了"齐天大圣"的旗子.天兵天将奈何不了他,只得给他一个挂名的大圣做!孙悟空不较俸禄,落的逍遥自在.今日东游,明日西荡,结交天上神仙,云来云去,行踪不定,这就是我们的悟空 !
虽说悟空并未为玉帝养马,但他刚开始接受了弼马温这个职务,并为之欣喜,带着满身不羁的悟空,怎么能给玉帝养马呢 神通广大的悟空最好就是随心所欲,无拘无束.
搅了蟠桃宴,喝御酒,偷仙丹,又与众天神斗法,使悟空的形象跃然纸上.他的神通广大,让我们欣喜又赞叹;他的顽劣,让我们无奈又怜爱.然而,如来佛主法力无边,孙悟空怎样神勇,终不是他的对手,被压在了五行山下.这是悟空一次严重的受挫,但让我们颇感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势,斗不过你我宁愿被压在山下,也不去天上做什么狗屁的小官.斗不过如来佛,受制于五行山下,这就使他失去了自由.
一路走向西天,孙悟空斩妖除魔,尽显神通,可谓大快人心.他有情有意,对师傅忠心耿耿又让我们顿生爱意.别看这猴顽劣成性,玩世不恭,却也晓得人情世故. "尸魔三戏唐三藏"(第27回)中,尸魔白骨夫人变了三次,第一次变为一给丈夫送饭的*,孙悟空把其识破,打死其假身,平庸的唐僧以为孙悟空错杀良家妇女,口里念咒;第二次变为一个八十岁老妇,亦被孙悟空识破,可唐僧却更怒了,二话没说,把紧箍儿咒颠倒足足念了二十遍;第三次变为一老公公,行者的金星火眼亦识破了他,此时到底要不要打 还敢不敢再打他呢 打他 *不仅不领情,还认为自己平白无故地棒杀好人.不打呢 又与自己的个性不相符合.在这里小说中有一段孙悟空的内心活动,"若要不打他,显得他倒弄个风儿,若要打他,又怕*念那话儿咒语."又思量道:"不打杀他,他一时间抄空儿把*捞了去,却不又费心劳力去救他 "思来量去决定"还打的是!就一棍子打杀他".这段内心独白可谓精彩绝妙,他完全可以选择不打那妖精,也就免受那紧箍咒之苦,也就没有后来的贬书受辱,可这样,*就又要受苦受难.为了*免受此妖精之苦,他宁肯选择自己受苦.从中可见孙悟空的人性表现.
孙悟空的神奇法力,人的思想感情和猴的习性,使他天真朴实,矢忠守信,机智灵活,诙谐乐观,顽强不屈,凝聚着我们民族的力,智,勇,使他成为作者理想和广大人民所喜爱的英雄形象.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8:52
人家问的是鲁智生
你说鲁智深干什么?
顺便问下楼主鲁智生是谁啊?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8:51
鲁智深,梁山泊第十三位好汉,十员步军头领第一名。鲁智深原名鲁达,是经略的提辖,因为见郑屠欺侮金翠莲父女,三拳打死了镇关西。被官府追捕,逃到五台山削发为僧,改名鲁智深。鲁智深忍受不住佛门清规,醉打山门,毁坏金身,被长老派往东京相国寺,看守菜园,因将偷菜的泼皮踢进了粪池,倒拔垂杨柳,威名远扬。鲁智深在野猪林救了林冲,高俅派人捉拿鲁智深,鲁智深在二龙山落草。后投奔水泊梁山,做了步兵头领。宋江攻打方腊,鲁智深一杖打翻了方腊。后在杭州六合寺圆寂。
花和尚鲁智深是一部《水浒》中最具光彩的好汉。
不说是“最具光彩的好汉之一”,而只说是“最具光彩的好汉”,是因为以在下的眼光来看,鲁智深是水浒世界里唯一一个真正具有侠义精神的人。
换一句话来说,就是如果拿金庸、梁羽生笔下的武侠人物的行事作衡量标准,那么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中鲁智深是唯一可以入选新派武侠小说的人物。
再换一句话来说,就是:鲁智深是一百零八人中唯一真正带给我们光明和温暖的人物。
在第二回中,鲁智深,准确一点说那时还应叫鲁达,一出场便是“大踏步”地走来。仅这“大踏步”三字,就已预显出此人一生的慷慨磊落。果然,从他的身影在水浒世界里出现以后,从打死镇关西,到大闹野猪林,一路散发着奋身忘我的精神:在酒楼上一听到金氏父女的哭诉,便立即对李忠、史进道:“你两个且在这里,等洒家去打死那厮便来。”被两人一把抱住好歹劝住后,又慷慨资助金氏父女,当晚回到住处,“晚饭也不吃,气愤愤的睡了”,这种人间鬼蜮的龌龊行径在他那慷慨卤莽而又阔大的心地里无疑激起了如火的义愤(这种义愤在其他好汉身上并不多见甚至可以说十分少见,他们更多的是一己的快意恩仇),终于,他愤然而往打死镇关西,从此踏上亡命之旅,上演了一出出如火如荼的壮剧;直到上了梁山,去少华山欲与史进等人会合时,一旦闻听史进被华州太守捉入狱,又立即不顾武松等劝阻,毅然孤身深入险地去行刺,以致身陷囹圄。这就是鲁智深,他所奋身干预的事情,没有一件和他切身相关,关涉到他个人利害,而他无不慷慨赴之,这才是十足烈火真金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也难怪,金圣叹评鲁智深为一百单八将中上上人物,又道:
“写鲁达为人处,一片热血直喷出来,令人读之深愧虚生世上,不曾为人出力。”
说得真好。又如台湾学者乐衡军先生在《梁山泊的缔造与幻灭》一文里说到了鲁智深,有一段话,饱含着感情,说道:
“鲁智深原来是一百零八人里唯一真正带给我们光明和温暖的人物。从他一出场不幸打杀郑屠,直到大闹野猪林,他一路散发着奋身忘我的热情。……他正义的赫怒,往往狙灭了罪恶(例如郑屠之死,瓦官寺之焚),在他慷慨胸襟中,我们时感一己小利的局促(如李忠之卖药和送行)和丑陋(如小霸王周通的抢亲),在他磊落的行止下,使我们对人性生出真纯的信赖(如对智真长老总坦认过失,如和金翠莲可以相对久处而无避忌,如梁山上见着林冲便动问‘阿嫂信息',这是如武松者所不肯,如李逵者所不能的),而超出一切之上的,水浒赋给梁山人物的唯一的殊荣,是鲁智深那种最充分的人心。在渭州为了等候金老父女安全远去,鲁智深寻思着坐守了两个时辰;在桃花村痛打了小霸王周通后,他劝周通不要坏了刘太公养老送终、承继香火的事,‘教他老人家失所';在瓦官寺,面对一群褴褛而自私可厌的老和尚,虽然饥肠如焚,但在听说他们三天未食,就即刻撇下一锅热粥,再不吃它——这对人类苦难情状真诚入微的体悟,是《水浒》中真正用感觉来写的句子。这些琐细的动作,像是一阵和煦的微风熨贴地吹拂过受苦者的灼痛,这种幽微的用心,像毫光一样映照着鲁智深巨大身影,让我们看见他额上广慈的縠皱。这一种救世的怜悯,原本是缔造梁山泊的初始的动机,较之后来宋江大慈善家式的‘仗义疏财',鲁智深这种隐而不显的举动,才更触动了人心。水浒其实已经把最珍惜的笔单独保留给鲁智深了,每当他‘大踏步'而来时,就有一种大无畏的信心,人间保姆的呵护,笼罩着我们。……”
是的,每当鲁智深大踏步而来时,就有一种大无畏的信心,人间保姆的呵护,笼罩着我们,这话说得真好。还有一节,乐先生没有说明的是,花和尚虽疾恶如仇,却从无李逵两把板斧排头砍倒一片百姓的凶残,也没有武松鸳鸯楼连杀十五人的血腥,在他“禅杖打开生死路,戒刀杀尽不平人”的个人行侠旅程里,从没见他的禅杖挥向无辜弱小,这在梁山众好汉中也属罕见。总之,这是水浒世界里唯一一个真正具有纯正侠者胸怀的好汉,如果水浒世界里少了鲁智深,那么它在品格上将是一大降低。但是这里接下来要说的是,鲁智深形象在后来被接受的过程中,发生了作者始料不及的变化。就是在后来一些人心中,出现了一个文化化的鲁智深,哲学化的鲁智深,再准确点说,就是狂禅化的鲁智深。
说到狂禅,这是个大题目,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在下这里只能粗略地说一下:狂禅是由南宗禅发展而来的,禅宗中土六祖惠能倡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说,认为人能成佛的根由全在自心,即心即佛,佛性就在你我心中,一旦明心见性,悟了,那就是成佛了,什么拜佛祖、菩萨、观音之类,什么持戒、禁欲、坐禅之类,统统可以免去,只要一心能顿悟,那便成。由这种想法再跨出一步,自然便是反对一切清规戒律、反对一切偶像崇拜,有不少禅师的行事便成了这方面的“光辉典范”:
如有位圆悟禅师,爱鼓吹“手把猪头,口诵净戒,趁出淫房,为还酒债,十字街头,解开布袋”的“事事无碍如意自在”论,只要心中有佛性,啃猪头、逛妓院都不是什么大问题,甚至根本就不是问题;
还有位酒仙遇贤禅师没别的正经修行,成天就喝酒,醉了就唱,唱的一首偈子说:“……醉卧绿杨阴下,起来强说真如。……一六二六,其事已足;一九二九,我要吃酒。……只要吃些酒子,所以倒卧街路。死后却产婆娑,不愿超生净土。何以故?西方净土,且无酒酤。”看,多潇洒,没酒喝就不行,西方净土也不去;
又有位嵩岳元珪禅师讲过:“若能无心于万物,则罗欲不为淫,福淫祸善不为盗,滥误疑混不为杀,先后违天不为妄,惛荒颠倒不为醉,是谓无心。无心则无戒,无戒则无心。”只要“无心则无戒”,什么事儿甚至世俗意义上的恶事都可以干。
总之,什么清规戒律一概不理,简单一点说,就叫做:“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其实能有“佛祖心中留”这就算客气的啦,不少禅师连佛祖都不要了。不光是佛祖,连带什么菩萨、观音、罗汉、达摩等等通统滚蛋,有位德山宣鉴禅师一把火烧了经卷后坐在孤峰顶上放言大骂:
“达摩是老*胡,释迦老子是干屎橛,文殊、菩萨是担屎汉,等觉妙觉是凡夫,菩提涅盘是系驴橛,十二分教是鬼神簿、拭疮疣纸……”
德山宣鉴禅师经这一番“壮举”后名头大响,此后的禅师种种呵佛骂祖的事儿也都跟上,有的禅师拿佛像来烧火取暖,有的禅师说当年如见到佛祖就一棒打死喂狗,有的叫喊说要让文殊、普贤菩萨扫床叠被,有的干脆就宣称,要“见佛杀佛,见祖杀祖,见罗汉杀罗汉。”……
反对任何清规戒律,反对任何偶像崇拜,率情任性,惊世骇俗。这些就是狂禅。这一狂,所有的外在束缚全没有了,心灵达到了空前的解放,生命达到了一种极致的自由。
明白了这些,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有的人从鲁智深身上读到了狂禅意趣。《水浒》中的鲁智深饮酒吃肉,杀人放火,不受任何约束而终成正果,这正深合狂禅的精神,尤其是他大闹五台山那段,在人们眼中已成了一个旺盛苦闷而渴望自由张扬的生命寻求解脱的象征。
另外,《水浒》中的一些叙述,确实也提供了和狂禅联想到一起的思路,如第五十七回中,有一首鲁智深的出场诗:
自从落发寓禅林,万里曾将壮士寻。
臂负千斤扛鼎力,天生一片杀人心。
欺佛祖,喝观音,戒刀禅杖冷森森。
不看经卷花和尚,酒肉沙门鲁智深。
第九十回,宋江和鲁智深来见智真长老,长老一见鲁智深便道:“徒弟一去数年,杀人放火不易。”鲁智深默然无言。
第一百十九回,鲁智深杭州六合寺坐化前,作偈道:“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最有意思的是第五十八回,宋江与鲁智深第一次相见时道:“江湖上义士甚称吾师清德,今日得识慈颜,平生甚幸。”“清德”“慈颜”云云,用在杀人放火的鲁智深身上未免可笑,这固然可以理解为此处是宋江顺口掉文,但结合上引几段来看,说作者此处是有意嘲谑调侃也未尝不可,再进一步,从中读出狂禅意趣也未尝不可。
明代中后期的思想家李卓吾,就是从鲁智深故事读出狂禅精神的文化名流的代表。在容与堂本《水浒传》的批语里,他对花和尚的赞扬可说无以复加,称鲁智深为“仁人、智人、勇人、圣人、神人、菩萨、罗汉、佛”,对他的使气任性赞不绝口:“此回文字(指大闹五台山)分明是个成佛作祖图。若是那般闭眼合掌的和尚,绝无成佛之理,外面尽好看,佛性反无一些,如鲁智深吃酒打人,无所不为,无所不做,佛性反是完全的,所以到底成了正果。”在“鲁智深大闹五台山”一回中,凡书中写到鲁智深狂喝酒、猛打人、骂和尚、吃狗肉、打折山亭、毁倒金刚、大呕吐等行为之处,李卓吾都连连在旁批上“佛”字,就连写到鲁智深赤着脚一道烟走到佛殿后撒屎时,李卓吾也照样毫不吝啬地在此批送了两个“佛”字,在这一回里,李和尚(李卓吾自称)前后奉送给花和尚的“佛”字,大约不下几十个,一句话:“率性不拘小节,是成佛作祖根基”
又如《红楼梦》中的宝钗,她对本节开头引的那支《寄生草》甚为欣赏,赞它“极妙”,那么这位大家闺秀欣赏的是什么呢?肯定不是吃了半条狗腿、连喝十数碗酒、露出一身花绣使一回拳脚、打得满堂僧众差点卷堂大散这类行为本身。那么又是什么?就是上面所说的这种狂放行为背后的那种真性情的发露不为任何外物所限的狂禅精神,是一种生命的奔放与飞扬,也许宝钗这端凝持重的大家闺秀的内心底层,同样流动着对这生命的飞扬自由的赞叹与渴望吧?其实何止是宝钗,这种醉闹五台山、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背后的冲决网罗的狂放与解脱,召唤的其实也正是随世俯仰的红尘众生心底,一种对生命自由的永远的梦想与追求。(孙勇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人文系讲师,南开大学中文系九八级博士)
从某种程度上说,鲁智深是水浒中最为行侠仗义的英雄好汉,从义救金翠莲父女(第三回),到大闹桃花村(第五回),火烧瓦罐寺(第六回),再到大闹野猪林(第八回),为救史进而谋刺贪官贺太守不遂,被捕(第五十八回)无一不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义举。金圣叹谓其阔,可谓的评!鲁智深是个爱管“闲事”的人,只要他看到有什么不平事,他就会忍不住要插手,要痒手,要出手,若以一般人而言,金家父女的死活关他什么事;周通*婚又没碍着他;瓦官寺的和尚有没有吃的,受没受人欺负,都与他无关。林冲墙外一声赞叹,鲁智深一生引为知己,为救护他,一路送到沧州!如此义举,古今几人能有?
鲁智深爱管闲事,而且管得彻底,他一定要管得自己放心了为止,所谓自己放心了,也就是他觉得自己所救护的对象基本上安全了。所以,鲁智深尽管是个粗放的人,但他也是一个极其细致的人。他在救金家父女时,不是先打郑屠逞一时之快,而是先将他们父女俩安顿好,让他们先逃走,并且担心他们跑得不够远,“恐怕店小二赶去拦截他,且向店里掇条凳子,坐了两个时辰。约莫金公去得远了,方才起身,径到状元桥来。”(第三回)鲁智深如此粗犷之人,在旅店门口无所事事地坐两个时辰,也就是四个小时,这真是太难为他了,此处的鲁智深可谓心细如发。袁无涯评论说:“为人为彻,偏不躁。”李卓吾则直批一字“佛”!鲁智深之所以能够耐心坐四个小时,完全是因为他内心的责任感,他一定要让金家父女安全离开渭州,而且他也知道一个是老头,一个是小脚女人,他们可没有“俺”的好脚力,所以一坐就是四个小时。可是就在前一天,他一听说了金家的事就迫不及待地要揍郑屠,被劝住回家后“晚饭也不吃,就气愤愤的睡了”(书中原话)第二天,“天色微明”(书中原话),他就早早地来替金家张罗。前面的急噪与此时的耐心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于此更显示其急公好义然心细如发之难得。
鲁智深的细心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表现,他在桃花村救了刘太公的女儿,用武力*迫周通不得娶她为妻。打周通之前,他心里便有个计较,怕把刘太公吓住,就不告诉他自己要揍这小子,架打完了,人也救了,他又考虑到周通、李忠与刘家近在咫尺,自己拍拍*走了,一旦周通这小子反悔,刘家可真得吃不了兜着走。所以,周通尽管答应了不再对刘家进行性*扰,他还是不放心,硬给周通戴顶高帽子将他的军:“大丈夫作事,却休要反悔。”(第五回)周通无奈,只好折箭为誓,本不想做大丈夫,这时也只好稀里糊涂赶鸭子上架地去做了大丈夫,一做大丈夫,就没法做“丈夫”了。李卓吾在此又一次直批“佛”字。救林冲的时候也是知微见著,见到有人找董超薛霸就开始留心有无异常,在野猪林救了林冲以后,索性一直护送到沧州,深恐途中有变。估计不会再出什么事了,才分手,临分别时,还一禅杖把松树打折,不忘了向董超薛霸两人炫耀一下武力,免他们又生歹心。鲁智深在这里可谓苦心孤诣了。不如此不足以震慑那董超薛霸,不如此也不足以使自己放心。袁无涯读到此处,评点道:“必如此显个手段,方去后常有个莽和尚现前,不敢起一毫歹心。”李卓吾则又阿罗汉、菩萨地大大夸赞一番,老李之所以如此往“死”里夸,自有他的道理,因为鲁智深若没有深重的侠义精神,他就不可能两千里地风风雨雨地跟过来;他若没有彻底的侠义精神,他也就不可能如此细致入微地提防两个公人。
说鲁智深是大慈大悲的菩萨,仿佛是句戏言,因为这和尚除了“邪淫”之外,佛门戒律一概不守。你看他在五台山,又喝酒,又吃肉,不讲卫生,随地大小便,一点文明礼貌都没有,喝醉了酒,谁不小心惹恼了他,他还要揍你;下了五台山,则更是又杀人又放火,哪象个出家人?但是,为什么大家都喜欢这个不守戒律的花和尚呢?关键还在于他的急公好义,他没有杀过无辜的人,打死郑屠是他下手重了,并非真要杀他,他也没有什么流氓习气,五台山下的酒店不肯卖酒肉给他,他也没闹过事。他在五台山喝酒打人,也并不全是他的错。他只有一次喝酒以后,发酒疯把半山腰的亭子给弄折了柱子,他打那些和尚,都是正当防卫——也就是说他是后动手的,如果那些和尚们在他酒醉时,不去理他、打他,估计也不会挨揍,这一点只有他*最清楚,其他那些和尚还真是蠢秃。
对于真正明佛法的人来说,参修佛法的关键在于行愿,象地藏王菩萨一样发下大愿,而后不断地朝这个目标努力,地藏王菩萨的誓愿是:“众生渡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这才是佛家真本色。守戒律自然有必要,但是他不是教条,所以说,鲁智深尽管喝酒吃肉,不避荤腥,是个不折不扣的破戒和尚,可是,他比那些只知道机械地死守戒律,对世事心如止水,冷漠如铁的和尚们不知要高出多少倍。佛法是出世法,但时时不离世间法,它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对于鲁智深来讲,酒是要喝的,不平事更要管;肉也是要吃的,但不平事比肉更重要。所以,他才会打死郑屠,逃亡他乡,颠沛流离而无怨;才会风雨两千里送林冲方才心安;也才会为杀作恶多端的贪官,身陷囹圄而无畏!对于金家父女来讲,对于刘太公父女来讲,对于林冲来讲,对于青州城的黎民百姓来讲,鲁智深岂非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无怪乎,李卓吾要誉之为“佛”、“大丈夫”、“真男子”、“勇人”、“仁人”、“圣人”,卓吾先生此誉也许并不过分。金圣叹则说得更加有情感,他说:“写鲁达为人处,一片热血直喷出来,令人读之深愧虚生世上,不曾为人出力。”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8:51
论《西游记》孙悟空形象
《西游记》在艺术上的最大成就,是成功地创造了孙悟空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第一主人公,是个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他有无穷的本领,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他有着大英雄的不凡气度,也有爱听恭维话的特点.他勇敢又诙谐好闹,而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敢斗,与至高至尊的玉皇大帝敢斗,愣是叫响了"齐天大圣"的美名;与妖魔鬼怪敢斗,火眼金睛决不对妖魔留情;与一切困难敢斗,决不退却低头.在西天取经路上,唐僧离了他就寸步难行.猪八戒和沙和尚只是他的战斗助手.因此,他的艺术形象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继续发扬大闹天宫的战斗精神.他对取经历程中的一切艰难险阻从不畏惧退缩,经受种种失败也从不气馁,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战斗意志和充沛的战斗热情.
在取经历程中凭着一根金箍棒,一身真本领,对一切艰难险阻毫无畏惧,始终保持着旺盛斗争意志和积极的斗争热情,到西天取经被如来佛祖封为"斗战胜佛",斗,战,胜充分地体现这一形象特点.
去西天取经之路,要"苦历千山","远经历水",要行十万八千里的路程,而且还要对付一路神出鬼没的妖怪,可谓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如果没有顽强毅力,旺盛斗争意志对对待困难,说上西天简直是做梦,难得可贵的是:取经队伍中,孙悟空这点表现尤其突出,他不怕吃辛受苦,他曾说"既秉正沙门,须要吃辛受苦",可见他认为要成就一项大事业,就必须有不怕困难与困难作战的精神,舒舒服服,逍遥自在是降服不了妖魔,取不了真经的.面对困难,他总是毫不畏惧,总是积极地寻找解决的办法.例如(在十五回中)唐僧丢失了白马后伤心哭啼"我如何前进,这千山万水如何走得",与孙悟空的"放心,放心,等我去看看"的积极寻找解决困难的态度截然不同,最终让小白龙变成一匹白马,续行西去路.孙悟空这种不怕困难精神还在文中有许多次.更可贵的是他即使身陷圄囵也不灰心丧气,始终保持旺盛战斗意志和积极的斗争热情.例如(在三十三回中)被金,银角大王装进葫芦净瓶中并知一时三刻化为脓,而且周围黑乎乎,左拱右撞也出不去,他还乐观地自我安慰"不怕,化不得我,我大闹天宫时八卦炉中炼成金子心肝,银子肺腑,铜头铁背,火眼金睛",并最后还利用计谋引妖怪察看之时趁机逃走了.又如:在盘丝洞,唐僧被蜘蛛精从肚脐中冒出的丝网吊在房上,悟空为救师傅,同妖精进行了斗争,蜘蛛精也顾不上吃唐僧肉而逃跑,悟空救出师傅后,于是一把火烧了盘丝洞,当他们行不多远,师徒四人见了一座道观叫"黄花观",便进去休息,不料道长乃盘丝洞妖怪的师兄,女妖逃离盘丝洞后正在此躲避,得知唐僧师徒在此经过,女妖便向道长哭诉了事情的经过,并说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道长听后,取毒药沾在红枣上,又将红枣放入唐僧师徒的茶杯中,唐僧,猪八戒,沙僧未加提防,饮了茶后中毒倒地,幸亏悟空机警,没喝那杯毒茶,于是与道长打斗起来.七女妖也赶来助阵,悟空拔下一把毫毛变成无数悟空,同妖怪们斗争到底,打得女妖们直喊"饶命".那道长见悟空打了其师妹,一心报仇,便和悟空厮杀起来.原文道:"这一场好杀,妖精抡宝剑,大圣举金箍.都为唐朝三藏,先教七女呜呼,如今大展经纶手,施威弄法逞金吾.大圣神光壮,妖仙胆气粗.浑身解数如花锦,双手腾那似辘轳.乒乓棍棒响,惨淡野云浮.0言语,使机谋,一来一往如画图,杀得风响沙飞狼虎怕,天昏地暗斗星无."后来悟空在一妇人的指引下,向毗蓝波求助,才救出师徒三人,为解愤恨,斩草除根,悟空一把火,烧得一座观刹时煨烬.又如第四十四至四十六回,写孙悟空在兴道灭僧的车迟国与三大怪进行合法斗争,各显神通,充满奇思异想.先是比求雨,他用毫毛变一个假悟空站在那里,真身却出了元神,到天上去命令管风,管雨,管雷的神,不准帮助道士,致使道士做法失败.后又写虎力大仙与唐僧比坐禅,行者变成一条蜈蚣去叮那道士,又取得了胜利.随后又进行"隔板猜枚",孙悟空又将袄,裙(不是一般的袄和裙,是国中宝物山河社稷袄,乾坤地理裙)变成一口钟;将仙桃吃了只留下一个桃核;将道士变成和尚,又取得了胜利.最后又赌砍头能安上,剖腹能长完,下油锅洗澡不会烫伤,黄毛怪的头,被悟空变成一只黄犬衔去丢到河边,最后现出原形原来是一头无头的黄毛虎.
对神佛依然保持桀骜不训的一贯作风.只要是他认为错误的思想和言行,不管是什么人,不管你地位有多高,仍然坚持斗争,绝不妥协,和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并列本质的不同.
悟空 明代长篇章回小说《西游记》中的主人公.也叫孙行者.原是花果山上一仙石产卵见风而化成的石猴,因探寻瀑布飞泉源头遇群猴,被推举为"十岁大王",称"美猴王",过不受拘束,自由自在的生活.后来,他只身泛海,访师,求道,学会七十二般变化和一个跟头可翻十万八千里的本事.大闹龙宫时得到一万三千斤的"如意金箍捧";入冥府,勾掉生死簿上猴名,不再受阎王的管辖.又大闹天宫:见玉帝不跪,只唱大诺;偷桃,偷酒,搅乱蟠桃会;窃取老君金庙,炼成火眼金睛,使玉帝对他也无可奈何;对抗如来佛祖,提出"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要求.被如来以佛法*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后,他听从观音菩萨指示,皈依佛法,拜唐僧为师,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参加取经,他先讲条件,观音菩萨才答应他"叫天天应,叫地地灵".取经途中,他经常驱遣山神土地,四海龙王,值日功曹前来效劳,稍有拂逆,那就要"伸过孤拐来,各打五棍见面,与老孙散散心"!仅仅为欺骗两个小妖,他便要玉帝闭天,"若道半声不肯,即上灵霄殿动起刀兵"!所以连玉帝也无可奈何地"只得他无事,落得天上清平是幸",终于答应他"犯上"的要挟.对慈悲的观音,孙悟空敢骂她"惫懒",咒她"一世无夫";对庄严的佛祖,他敢说是"妖精的外甥"他呼玉帝为"老儿",骂太上老君的仙丹"虚多实少"孙悟空尤其在意的是"紧箍儿",一有机会就想着叫观音或如来松了它,最后封为"斗战胜佛"时,最关心的还是金箍,而不是封号,他对唐僧说:"趁早儿念个松箍咒褪下来打个粉碎,切莫叫那菩萨再去捉弄人".像日值功曹,四海龙王,山神土地,天兵天将等,都被他呼来唤 去..,可见其无论是天界的权威,佛教的神灵,还是凶险的妖魔,他都一概不放在眼里.而他那种斩尽杀绝的斗争风度,更直接抵触了佛教的戒律.在取经途中,每除妖一处,总忘不了一把火烧了妖洞,以示对妖魔鬼怪的痛恨,并希望这样能斩草锄根.对于那些放出妖魔或阻止他斩杀妖魔的人十分不满.在六十五回中说唐僧:"我那师傅,不听我劝告,就弄死他也不亏".
具有锄强扶弱,打抱不平的江湖好汉特色.他疾恶如仇,除恶务尽,机智灵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取经路上,孙悟空一路降妖伏魔,对这些残害百姓,兴妖作怪的妖魔毫不留情,面对受苦受难百姓敢于解救,是百姓心目中"救世主".在车迟国,他救了五百名和尚;在隐雾山,他打死豹子精,救出贫困樵夫让他们*团圆;在通天河,他消灭了一年吃一对童男童女的金鱼精,为当地人解除了一大灾难,得到当地老百姓的爱戴和拥护,当他们取经回到这里再遭难时,又得到全村老百姓的热情相助.在乌鸡国和朱紫国,救治了两位国王.在凤仙郡,他不厌其烦不辞辛苦,求助玉帝,解救了全郡的百姓.在灭法国,救下了一万个和尚的性命.在比丘国,又救下了一千多个小儿的性命.在祭赛国,杀死了祭赛国国王,替两代和尚伸了冤,报了仇.小说中就通过书中人物之口,赞美孙悟空"专救人间灾害","与人间报不平之事".悟空不但仗义有同情心,而且敢斗善斗.从东土大唐到西天十万八千里,遇到的妖魔头子就有几时个,但他一条金箍棒打遍西天世界,令妖魔鬼怪闻风丧胆.并且他同妖怪的斗争,大多数都是主动进攻,只要一听说妖怪祸乱人间,就决不放过.收服八戒之后,他就对引路的高才说:"以后但有妖精,多作成我几个,还有谢你处哩."第六十七回陀罗庄主人请孙悟空捉妖,悟空当即向上唱个大诺道:"承照顾了."八戒在一旁就这样说:"你看他惹祸!听见说拿,就是他外公也不这般亲热."第六回写孙悟空与二郎真君斗法,孙悟空一会儿变作一只麻雀,一会儿变作一只大0老,一会儿变作一条小鱼,一会儿又变作一条水蛇,最后变作一座土地庙,只有尾巴不好变,竖在后面,变作一根旗杆.第七十五回,写孙悟空钻到青毛狮子怪的肚子里打秋千,竖蜻蜓,翻筋斗.第八十四至八十五回,写孙悟空在灭法国与妖道作斗争,充分展现他的智慧和武艺,用铁棒变作剃刀,用毫毛变出无数理发匠,一夜之间使得国王皇后嫔妃宫女五府六部的*,全成了秃子,因而使唐僧安全通过.孙悟空不仅敢于斗争,而且善于斗争,斗则必胜,故为"斗战胜佛".他经常变成00虫,小苍蝇,花脚蚊子,钻到妖精洞里去弄清妖精的底细(如黄风怪);或者根据蛛丝马迹推断妖怪的来历,然后根据这些妖怪的特点,寻找相应的对策(如黄风怪);或者变成妖怪的母亲,父亲,丈夫,妻子去欺骗妖怪(如三借芭蕉扇);或者赚来妖怪的法宝,反而置妖怪于地(如计盗紫金铃).他还善于运用钻到敌人肚子里去的战术来*妖怪(如黄风怪).他机智灵活,随处设计,常常令妖怪防不胜防.
总之,孙悟空面对困难,不但善于分析和总结,还勇于战胜困难,一路上他不知降服了多少妖魔鬼怪,他能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环境,讲究策略,抓住敌人的弱点,利用矛盾与妖魔斗智,斗勇,斗功夫,最终战胜敌人.所谓的斗智,就是运用智慧与对方斗谋略,看谁的计谋多,谁的计谋有效而且实用;所谓斗勇,就是真*真刀直接与对方拼杀对打,看谁的真本事大,谁的实力强;所说斗功夫,就是指在不与对方交手的情况下比谁的功夫高.
四, 孙悟空形象是动物的自然属性与人的社会属性的完美结合.猴子机灵敏捷,顽皮,酷爱自由,勇于反抗的性格水*融在一起,使这一形象十分生动*真.
谈及孙悟空,怕是无人不爱,在刻画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上将神性,人性和自然性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也是造成《西游记》奇趣的重要原因.所谓神性,就是指形象的幻想性;所谓人性,就是指形象的社会性;所谓自然性,就是指形象所具有的动物属性.《西游记》展现了一个神化了的动物世界,而同时又熔铸进社会生活的内容.
孙悟空是一只集天地之灵气的石猴,他凭着自己的勇敢征服了一群小猴,被奉为美猴王.随后又不畏艰难险阻,寻得高人,传授武艺.接着龙宫寻宝,大闹地府.如此一番折腾,当然惊动了天庭.正在我们为孙悟空的种种大快人心的行为叫好,欢欣鼓舞之时.那玉帝听了太白金星的话,降了一道招安圣旨.孙悟空成了弼马温.他得知官小后,急脾气一犯,放了天马,招呼不打一声的回了花果山,竖起了"齐天大圣"的旗子.天兵天将奈何不了他,只得给他一个挂名的大圣做!孙悟空不较俸禄,落的逍遥自在.今日东游,明日西荡,结交天上神仙,云来云去,行踪不定,这就是我们的悟空 !
虽说悟空并未为玉帝养马,但他刚开始接受了弼马温这个职务,并为之欣喜,带着满身不羁的悟空,怎么能给玉帝养马呢 神通广大的悟空最好就是随心所欲,无拘无束.
搅了蟠桃宴,喝御酒,偷仙丹,又与众天神斗法,使悟空的形象跃然纸上.他的神通广大,让我们欣喜又赞叹;他的顽劣,让我们无奈又怜爱.然而,如来佛主法力无边,孙悟空怎样神勇,终不是他的对手,被压在了五行山下.这是悟空一次严重的受挫,但让我们颇感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势,斗不过你我宁愿被压在山下,也不去天上做什么狗屁的小官.斗不过如来佛,受制于五行山下,这就使他失去了自由.
一路走向西天,孙悟空斩妖除魔,尽显神通,可谓大快人心.他有情有意,对师傅忠心耿耿又让我们顿生爱意.别看这猴顽劣成性,玩世不恭,却也晓得人情世故. "尸魔三戏唐三藏"(第27回)中,尸魔白骨夫人变了三次,第一次变为一给丈夫送饭的*,孙悟空把其识破,打死其假身,平庸的唐僧以为孙悟空错杀良家妇女,口里念咒;第二次变为一个八十岁老妇,亦被孙悟空识破,可唐僧却更怒了,二话没说,把紧箍儿咒颠倒足足念了二十遍;第三次变为一老公公,行者的金星火眼亦识破了他,此时到底要不要打 还敢不敢再打他呢 打他 *不仅不领情,还认为自己平白无故地棒杀好人.不打呢 又与自己的个性不相符合.在这里小说中有一段孙悟空的内心活动,"若要不打他,显得他倒弄个风儿,若要打他,又怕*念那话儿咒语."又思量道:"不打杀他,他一时间抄空儿把*捞了去,却不又费心劳力去救他 "思来量去决定"还打的是!就一棍子打杀他".这段内心独白可谓精彩绝妙,他完全可以选择不打那妖精,也就免受那紧箍咒之苦,也就没有后来的贬书受辱,可这样,*就又要受苦受难.为了*免受此妖精之苦,他宁肯选择自己受苦.从中可见孙悟空的人性表现.
孙悟空的神奇法力,人的思想感情和猴的习性,使他天真朴实,矢忠守信,机智灵活,诙谐乐观,顽强不屈,凝聚着我们民族的力,智,勇,使他成为作者理想和广大人民所喜爱的英雄形象.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8:52
人家问的是鲁智生
你说鲁智深干什么?
顺便问下楼主鲁智生是谁啊?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8:53
哇.1!!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8:51
鲁智深,梁山泊第十三位好汉,十员步军头领第一名。鲁智深原名鲁达,是经略的提辖,因为见郑屠欺侮金翠莲父女,三拳打死了镇关西。被官府追捕,逃到五台山削发为僧,改名鲁智深。鲁智深忍受不住佛门清规,醉打山门,毁坏金身,被长老派往东京相国寺,看守菜园,因将偷菜的泼皮踢进了粪池,倒拔垂杨柳,威名远扬。鲁智深在野猪林救了林冲,高俅派人捉拿鲁智深,鲁智深在二龙山落草。后投奔水泊梁山,做了步兵头领。宋江攻打方腊,鲁智深一杖打翻了方腊。后在杭州六合寺圆寂。
花和尚鲁智深是一部《水浒》中最具光彩的好汉。
不说是“最具光彩的好汉之一”,而只说是“最具光彩的好汉”,是因为以在下的眼光来看,鲁智深是水浒世界里唯一一个真正具有侠义精神的人。
换一句话来说,就是如果拿金庸、梁羽生笔下的武侠人物的行事作衡量标准,那么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中鲁智深是唯一可以入选新派武侠小说的人物。
再换一句话来说,就是:鲁智深是一百零八人中唯一真正带给我们光明和温暖的人物。
在第二回中,鲁智深,准确一点说那时还应叫鲁达,一出场便是“大踏步”地走来。仅这“大踏步”三字,就已预显出此人一生的慷慨磊落。果然,从他的身影在水浒世界里出现以后,从打死镇关西,到大闹野猪林,一路散发着奋身忘我的精神:在酒楼上一听到金氏父女的哭诉,便立即对李忠、史进道:“你两个且在这里,等洒家去打死那厮便来。”被两人一把抱住好歹劝住后,又慷慨资助金氏父女,当晚回到住处,“晚饭也不吃,气愤愤的睡了”,这种人间鬼蜮的龌龊行径在他那慷慨卤莽而又阔大的心地里无疑激起了如火的义愤(这种义愤在其他好汉身上并不多见甚至可以说十分少见,他们更多的是一己的快意恩仇),终于,他愤然而往打死镇关西,从此踏上亡命之旅,上演了一出出如火如荼的壮剧;直到上了梁山,去少华山欲与史进等人会合时,一旦闻听史进被华州太守捉入狱,又立即不顾武松等劝阻,毅然孤身深入险地去行刺,以致身陷囹圄。这就是鲁智深,他所奋身干预的事情,没有一件和他切身相关,关涉到他个人利害,而他无不慷慨赴之,这才是十足烈火真金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也难怪,金圣叹评鲁智深为一百单八将中上上人物,又道:
“写鲁达为人处,一片热血直喷出来,令人读之深愧虚生世上,不曾为人出力。”
说得真好。又如台湾学者乐衡军先生在《梁山泊的缔造与幻灭》一文里说到了鲁智深,有一段话,饱含着感情,说道:
“鲁智深原来是一百零八人里唯一真正带给我们光明和温暖的人物。从他一出场不幸打杀郑屠,直到大闹野猪林,他一路散发着奋身忘我的热情。……他正义的赫怒,往往狙灭了罪恶(例如郑屠之死,瓦官寺之焚),在他慷慨胸襟中,我们时感一己小利的局促(如李忠之卖药和送行)和丑陋(如小霸王周通的抢亲),在他磊落的行止下,使我们对人性生出真纯的信赖(如对智真长老总坦认过失,如和金翠莲可以相对久处而无避忌,如梁山上见着林冲便动问‘阿嫂信息',这是如武松者所不肯,如李逵者所不能的),而超出一切之上的,水浒赋给梁山人物的唯一的殊荣,是鲁智深那种最充分的人心。在渭州为了等候金老父女安全远去,鲁智深寻思着坐守了两个时辰;在桃花村痛打了小霸王周通后,他劝周通不要坏了刘太公养老送终、承继香火的事,‘教他老人家失所';在瓦官寺,面对一群褴褛而自私可厌的老和尚,虽然饥肠如焚,但在听说他们三天未食,就即刻撇下一锅热粥,再不吃它——这对人类苦难情状真诚入微的体悟,是《水浒》中真正用感觉来写的句子。这些琐细的动作,像是一阵和煦的微风熨贴地吹拂过受苦者的灼痛,这种幽微的用心,像毫光一样映照着鲁智深巨大身影,让我们看见他额上广慈的縠皱。这一种救世的怜悯,原本是缔造梁山泊的初始的动机,较之后来宋江大慈善家式的‘仗义疏财',鲁智深这种隐而不显的举动,才更触动了人心。水浒其实已经把最珍惜的笔单独保留给鲁智深了,每当他‘大踏步'而来时,就有一种大无畏的信心,人间保姆的呵护,笼罩着我们。……”
是的,每当鲁智深大踏步而来时,就有一种大无畏的信心,人间保姆的呵护,笼罩着我们,这话说得真好。还有一节,乐先生没有说明的是,花和尚虽疾恶如仇,却从无李逵两把板斧排头砍倒一片百姓的凶残,也没有武松鸳鸯楼连杀十五人的血腥,在他“禅杖打开生死路,戒刀杀尽不平人”的个人行侠旅程里,从没见他的禅杖挥向无辜弱小,这在梁山众好汉中也属罕见。总之,这是水浒世界里唯一一个真正具有纯正侠者胸怀的好汉,如果水浒世界里少了鲁智深,那么它在品格上将是一大降低。但是这里接下来要说的是,鲁智深形象在后来被接受的过程中,发生了作者始料不及的变化。就是在后来一些人心中,出现了一个文化化的鲁智深,哲学化的鲁智深,再准确点说,就是狂禅化的鲁智深。
说到狂禅,这是个大题目,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在下这里只能粗略地说一下:狂禅是由南宗禅发展而来的,禅宗中土六祖惠能倡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说,认为人能成佛的根由全在自心,即心即佛,佛性就在你我心中,一旦明心见性,悟了,那就是成佛了,什么拜佛祖、菩萨、观音之类,什么持戒、禁欲、坐禅之类,统统可以免去,只要一心能顿悟,那便成。由这种想法再跨出一步,自然便是反对一切清规戒律、反对一切偶像崇拜,有不少禅师的行事便成了这方面的“光辉典范”:
如有位圆悟禅师,爱鼓吹“手把猪头,口诵净戒,趁出淫房,为还酒债,十字街头,解开布袋”的“事事无碍如意自在”论,只要心中有佛性,啃猪头、逛妓院都不是什么大问题,甚至根本就不是问题;
还有位酒仙遇贤禅师没别的正经修行,成天就喝酒,醉了就唱,唱的一首偈子说:“……醉卧绿杨阴下,起来强说真如。……一六二六,其事已足;一九二九,我要吃酒。……只要吃些酒子,所以倒卧街路。死后却产婆娑,不愿超生净土。何以故?西方净土,且无酒酤。”看,多潇洒,没酒喝就不行,西方净土也不去;
又有位嵩岳元珪禅师讲过:“若能无心于万物,则罗欲不为淫,福淫祸善不为盗,滥误疑混不为杀,先后违天不为妄,惛荒颠倒不为醉,是谓无心。无心则无戒,无戒则无心。”只要“无心则无戒”,什么事儿甚至世俗意义上的恶事都可以干。
总之,什么清规戒律一概不理,简单一点说,就叫做:“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其实能有“佛祖心中留”这就算客气的啦,不少禅师连佛祖都不要了。不光是佛祖,连带什么菩萨、观音、罗汉、达摩等等通统滚蛋,有位德山宣鉴禅师一把火烧了经卷后坐在孤峰顶上放言大骂:
“达摩是老*胡,释迦老子是干屎橛,文殊、菩萨是担屎汉,等觉妙觉是凡夫,菩提涅盘是系驴橛,十二分教是鬼神簿、拭疮疣纸……”
德山宣鉴禅师经这一番“壮举”后名头大响,此后的禅师种种呵佛骂祖的事儿也都跟上,有的禅师拿佛像来烧火取暖,有的禅师说当年如见到佛祖就一棒打死喂狗,有的叫喊说要让文殊、普贤菩萨扫床叠被,有的干脆就宣称,要“见佛杀佛,见祖杀祖,见罗汉杀罗汉。”……
反对任何清规戒律,反对任何偶像崇拜,率情任性,惊世骇俗。这些就是狂禅。这一狂,所有的外在束缚全没有了,心灵达到了空前的解放,生命达到了一种极致的自由。
明白了这些,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有的人从鲁智深身上读到了狂禅意趣。《水浒》中的鲁智深饮酒吃肉,杀人放火,不受任何约束而终成正果,这正深合狂禅的精神,尤其是他大闹五台山那段,在人们眼中已成了一个旺盛苦闷而渴望自由张扬的生命寻求解脱的象征。
另外,《水浒》中的一些叙述,确实也提供了和狂禅联想到一起的思路,如第五十七回中,有一首鲁智深的出场诗:
自从落发寓禅林,万里曾将壮士寻。
臂负千斤扛鼎力,天生一片杀人心。
欺佛祖,喝观音,戒刀禅杖冷森森。
不看经卷花和尚,酒肉沙门鲁智深。
第九十回,宋江和鲁智深来见智真长老,长老一见鲁智深便道:“徒弟一去数年,杀人放火不易。”鲁智深默然无言。
第一百十九回,鲁智深杭州六合寺坐化前,作偈道:“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最有意思的是第五十八回,宋江与鲁智深第一次相见时道:“江湖上义士甚称吾师清德,今日得识慈颜,平生甚幸。”“清德”“慈颜”云云,用在杀人放火的鲁智深身上未免可笑,这固然可以理解为此处是宋江顺口掉文,但结合上引几段来看,说作者此处是有意嘲谑调侃也未尝不可,再进一步,从中读出狂禅意趣也未尝不可。
明代中后期的思想家李卓吾,就是从鲁智深故事读出狂禅精神的文化名流的代表。在容与堂本《水浒传》的批语里,他对花和尚的赞扬可说无以复加,称鲁智深为“仁人、智人、勇人、圣人、神人、菩萨、罗汉、佛”,对他的使气任性赞不绝口:“此回文字(指大闹五台山)分明是个成佛作祖图。若是那般闭眼合掌的和尚,绝无成佛之理,外面尽好看,佛性反无一些,如鲁智深吃酒打人,无所不为,无所不做,佛性反是完全的,所以到底成了正果。”在“鲁智深大闹五台山”一回中,凡书中写到鲁智深狂喝酒、猛打人、骂和尚、吃狗肉、打折山亭、毁倒金刚、大呕吐等行为之处,李卓吾都连连在旁批上“佛”字,就连写到鲁智深赤着脚一道烟走到佛殿后撒屎时,李卓吾也照样毫不吝啬地在此批送了两个“佛”字,在这一回里,李和尚(李卓吾自称)前后奉送给花和尚的“佛”字,大约不下几十个,一句话:“率性不拘小节,是成佛作祖根基”
又如《红楼梦》中的宝钗,她对本节开头引的那支《寄生草》甚为欣赏,赞它“极妙”,那么这位大家闺秀欣赏的是什么呢?肯定不是吃了半条狗腿、连喝十数碗酒、露出一身花绣使一回拳脚、打得满堂僧众差点卷堂大散这类行为本身。那么又是什么?就是上面所说的这种狂放行为背后的那种真性情的发露不为任何外物所限的狂禅精神,是一种生命的奔放与飞扬,也许宝钗这端凝持重的大家闺秀的内心底层,同样流动着对这生命的飞扬自由的赞叹与渴望吧?其实何止是宝钗,这种醉闹五台山、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背后的冲决网罗的狂放与解脱,召唤的其实也正是随世俯仰的红尘众生心底,一种对生命自由的永远的梦想与追求。(孙勇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人文系讲师,南开大学中文系九八级博士)
从某种程度上说,鲁智深是水浒中最为行侠仗义的英雄好汉,从义救金翠莲父女(第三回),到大闹桃花村(第五回),火烧瓦罐寺(第六回),再到大闹野猪林(第八回),为救史进而谋刺贪官贺太守不遂,被捕(第五十八回)无一不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义举。金圣叹谓其阔,可谓的评!鲁智深是个爱管“闲事”的人,只要他看到有什么不平事,他就会忍不住要插手,要痒手,要出手,若以一般人而言,金家父女的死活关他什么事;周通*婚又没碍着他;瓦官寺的和尚有没有吃的,受没受人欺负,都与他无关。林冲墙外一声赞叹,鲁智深一生引为知己,为救护他,一路送到沧州!如此义举,古今几人能有?
鲁智深爱管闲事,而且管得彻底,他一定要管得自己放心了为止,所谓自己放心了,也就是他觉得自己所救护的对象基本上安全了。所以,鲁智深尽管是个粗放的人,但他也是一个极其细致的人。他在救金家父女时,不是先打郑屠逞一时之快,而是先将他们父女俩安顿好,让他们先逃走,并且担心他们跑得不够远,“恐怕店小二赶去拦截他,且向店里掇条凳子,坐了两个时辰。约莫金公去得远了,方才起身,径到状元桥来。”(第三回)鲁智深如此粗犷之人,在旅店门口无所事事地坐两个时辰,也就是四个小时,这真是太难为他了,此处的鲁智深可谓心细如发。袁无涯评论说:“为人为彻,偏不躁。”李卓吾则直批一字“佛”!鲁智深之所以能够耐心坐四个小时,完全是因为他内心的责任感,他一定要让金家父女安全离开渭州,而且他也知道一个是老头,一个是小脚女人,他们可没有“俺”的好脚力,所以一坐就是四个小时。可是就在前一天,他一听说了金家的事就迫不及待地要揍郑屠,被劝住回家后“晚饭也不吃,就气愤愤的睡了”(书中原话)第二天,“天色微明”(书中原话),他就早早地来替金家张罗。前面的急噪与此时的耐心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于此更显示其急公好义然心细如发之难得。
鲁智深的细心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表现,他在桃花村救了刘太公的女儿,用武力*迫周通不得娶她为妻。打周通之前,他心里便有个计较,怕把刘太公吓住,就不告诉他自己要揍这小子,架打完了,人也救了,他又考虑到周通、李忠与刘家近在咫尺,自己拍拍*走了,一旦周通这小子反悔,刘家可真得吃不了兜着走。所以,周通尽管答应了不再对刘家进行性*扰,他还是不放心,硬给周通戴顶高帽子将他的军:“大丈夫作事,却休要反悔。”(第五回)周通无奈,只好折箭为誓,本不想做大丈夫,这时也只好稀里糊涂赶鸭子上架地去做了大丈夫,一做大丈夫,就没法做“丈夫”了。李卓吾在此又一次直批“佛”字。救林冲的时候也是知微见著,见到有人找董超薛霸就开始留心有无异常,在野猪林救了林冲以后,索性一直护送到沧州,深恐途中有变。估计不会再出什么事了,才分手,临分别时,还一禅杖把松树打折,不忘了向董超薛霸两人炫耀一下武力,免他们又生歹心。鲁智深在这里可谓苦心孤诣了。不如此不足以震慑那董超薛霸,不如此也不足以使自己放心。袁无涯读到此处,评点道:“必如此显个手段,方去后常有个莽和尚现前,不敢起一毫歹心。”李卓吾则又阿罗汉、菩萨地大大夸赞一番,老李之所以如此往“死”里夸,自有他的道理,因为鲁智深若没有深重的侠义精神,他就不可能两千里地风风雨雨地跟过来;他若没有彻底的侠义精神,他也就不可能如此细致入微地提防两个公人。
说鲁智深是大慈大悲的菩萨,仿佛是句戏言,因为这和尚除了“邪淫”之外,佛门戒律一概不守。你看他在五台山,又喝酒,又吃肉,不讲卫生,随地大小便,一点文明礼貌都没有,喝醉了酒,谁不小心惹恼了他,他还要揍你;下了五台山,则更是又杀人又放火,哪象个出家人?但是,为什么大家都喜欢这个不守戒律的花和尚呢?关键还在于他的急公好义,他没有杀过无辜的人,打死郑屠是他下手重了,并非真要杀他,他也没有什么流氓习气,五台山下的酒店不肯卖酒肉给他,他也没闹过事。他在五台山喝酒打人,也并不全是他的错。他只有一次喝酒以后,发酒疯把半山腰的亭子给弄折了柱子,他打那些和尚,都是正当防卫——也就是说他是后动手的,如果那些和尚们在他酒醉时,不去理他、打他,估计也不会挨揍,这一点只有他*最清楚,其他那些和尚还真是蠢秃。
对于真正明佛法的人来说,参修佛法的关键在于行愿,象地藏王菩萨一样发下大愿,而后不断地朝这个目标努力,地藏王菩萨的誓愿是:“众生渡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这才是佛家真本色。守戒律自然有必要,但是他不是教条,所以说,鲁智深尽管喝酒吃肉,不避荤腥,是个不折不扣的破戒和尚,可是,他比那些只知道机械地死守戒律,对世事心如止水,冷漠如铁的和尚们不知要高出多少倍。佛法是出世法,但时时不离世间法,它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对于鲁智深来讲,酒是要喝的,不平事更要管;肉也是要吃的,但不平事比肉更重要。所以,他才会打死郑屠,逃亡他乡,颠沛流离而无怨;才会风雨两千里送林冲方才心安;也才会为杀作恶多端的贪官,身陷囹圄而无畏!对于金家父女来讲,对于刘太公父女来讲,对于林冲来讲,对于青州城的黎民百姓来讲,鲁智深岂非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无怪乎,李卓吾要誉之为“佛”、“大丈夫”、“真男子”、“勇人”、“仁人”、“圣人”,卓吾先生此誉也许并不过分。金圣叹则说得更加有情感,他说:“写鲁达为人处,一片热血直喷出来,令人读之深愧虚生世上,不曾为人出力。”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8:51
鲁智深,梁山泊第十三位好汉,十员步军头领第一名。鲁智深原名鲁达,是经略的提辖,因为见郑屠欺侮金翠莲父女,三拳打死了镇关西。被官府追捕,逃到五台山削发为僧,改名鲁智深。鲁智深忍受不住佛门清规,醉打山门,毁坏金身,被长老派往东京相国寺,看守菜园,因将偷菜的泼皮踢进了粪池,倒拔垂杨柳,威名远扬。鲁智深在野猪林救了林冲,高俅派人捉拿鲁智深,鲁智深在二龙山落草。后投奔水泊梁山,做了步兵头领。宋江攻打方腊,鲁智深一杖打翻了方腊。后在杭州六合寺圆寂。
花和尚鲁智深是一部《水浒》中最具光彩的好汉。
不说是“最具光彩的好汉之一”,而只说是“最具光彩的好汉”,是因为以在下的眼光来看,鲁智深是水浒世界里唯一一个真正具有侠义精神的人。
换一句话来说,就是如果拿金庸、梁羽生笔下的武侠人物的行事作衡量标准,那么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中鲁智深是唯一可以入选新派武侠小说的人物。
再换一句话来说,就是:鲁智深是一百零八人中唯一真正带给我们光明和温暖的人物。
在第二回中,鲁智深,准确一点说那时还应叫鲁达,一出场便是“大踏步”地走来。仅这“大踏步”三字,就已预显出此人一生的慷慨磊落。果然,从他的身影在水浒世界里出现以后,从打死镇关西,到大闹野猪林,一路散发着奋身忘我的精神:在酒楼上一听到金氏父女的哭诉,便立即对李忠、史进道:“你两个且在这里,等洒家去打死那厮便来。”被两人一把抱住好歹劝住后,又慷慨资助金氏父女,当晚回到住处,“晚饭也不吃,气愤愤的睡了”,这种人间鬼蜮的龌龊行径在他那慷慨卤莽而又阔大的心地里无疑激起了如火的义愤(这种义愤在其他好汉身上并不多见甚至可以说十分少见,他们更多的是一己的快意恩仇),终于,他愤然而往打死镇关西,从此踏上亡命之旅,上演了一出出如火如荼的壮剧;直到上了梁山,去少华山欲与史进等人会合时,一旦闻听史进被华州太守捉入狱,又立即不顾武松等劝阻,毅然孤身深入险地去行刺,以致身陷囹圄。这就是鲁智深,他所奋身干预的事情,没有一件和他切身相关,关涉到他个人利害,而他无不慷慨赴之,这才是十足烈火真金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也难怪,金圣叹评鲁智深为一百单八将中上上人物,又道:
“写鲁达为人处,一片热血直喷出来,令人读之深愧虚生世上,不曾为人出力。”
说得真好。又如台湾学者乐衡军先生在《梁山泊的缔造与幻灭》一文里说到了鲁智深,有一段话,饱含着感情,说道:
“鲁智深原来是一百零八人里唯一真正带给我们光明和温暖的人物。从他一出场不幸打杀郑屠,直到大闹野猪林,他一路散发着奋身忘我的热情。……他正义的赫怒,往往狙灭了罪恶(例如郑屠之死,瓦官寺之焚),在他慷慨胸襟中,我们时感一己小利的局促(如李忠之卖药和送行)和丑陋(如小霸王周通的抢亲),在他磊落的行止下,使我们对人性生出真纯的信赖(如对智真长老总坦认过失,如和金翠莲可以相对久处而无避忌,如梁山上见着林冲便动问‘阿嫂信息',这是如武松者所不肯,如李逵者所不能的),而超出一切之上的,水浒赋给梁山人物的唯一的殊荣,是鲁智深那种最充分的人心。在渭州为了等候金老父女安全远去,鲁智深寻思着坐守了两个时辰;在桃花村痛打了小霸王周通后,他劝周通不要坏了刘太公养老送终、承继香火的事,‘教他老人家失所';在瓦官寺,面对一群褴褛而自私可厌的老和尚,虽然饥肠如焚,但在听说他们三天未食,就即刻撇下一锅热粥,再不吃它——这对人类苦难情状真诚入微的体悟,是《水浒》中真正用感觉来写的句子。这些琐细的动作,像是一阵和煦的微风熨贴地吹拂过受苦者的灼痛,这种幽微的用心,像毫光一样映照着鲁智深巨大身影,让我们看见他额上广慈的縠皱。这一种救世的怜悯,原本是缔造梁山泊的初始的动机,较之后来宋江大慈善家式的‘仗义疏财',鲁智深这种隐而不显的举动,才更触动了人心。水浒其实已经把最珍惜的笔单独保留给鲁智深了,每当他‘大踏步'而来时,就有一种大无畏的信心,人间保姆的呵护,笼罩着我们。……”
是的,每当鲁智深大踏步而来时,就有一种大无畏的信心,人间保姆的呵护,笼罩着我们,这话说得真好。还有一节,乐先生没有说明的是,花和尚虽疾恶如仇,却从无李逵两把板斧排头砍倒一片百姓的凶残,也没有武松鸳鸯楼连杀十五人的血腥,在他“禅杖打开生死路,戒刀杀尽不平人”的个人行侠旅程里,从没见他的禅杖挥向无辜弱小,这在梁山众好汉中也属罕见。总之,这是水浒世界里唯一一个真正具有纯正侠者胸怀的好汉,如果水浒世界里少了鲁智深,那么它在品格上将是一大降低。但是这里接下来要说的是,鲁智深形象在后来被接受的过程中,发生了作者始料不及的变化。就是在后来一些人心中,出现了一个文化化的鲁智深,哲学化的鲁智深,再准确点说,就是狂禅化的鲁智深。
说到狂禅,这是个大题目,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在下这里只能粗略地说一下:狂禅是由南宗禅发展而来的,禅宗中土六祖惠能倡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说,认为人能成佛的根由全在自心,即心即佛,佛性就在你我心中,一旦明心见性,悟了,那就是成佛了,什么拜佛祖、菩萨、观音之类,什么持戒、禁欲、坐禅之类,统统可以免去,只要一心能顿悟,那便成。由这种想法再跨出一步,自然便是反对一切清规戒律、反对一切偶像崇拜,有不少禅师的行事便成了这方面的“光辉典范”:
如有位圆悟禅师,爱鼓吹“手把猪头,口诵净戒,趁出淫房,为还酒债,十字街头,解开布袋”的“事事无碍如意自在”论,只要心中有佛性,啃猪头、逛妓院都不是什么大问题,甚至根本就不是问题;
还有位酒仙遇贤禅师没别的正经修行,成天就喝酒,醉了就唱,唱的一首偈子说:“……醉卧绿杨阴下,起来强说真如。……一六二六,其事已足;一九二九,我要吃酒。……只要吃些酒子,所以倒卧街路。死后却产婆娑,不愿超生净土。何以故?西方净土,且无酒酤。”看,多潇洒,没酒喝就不行,西方净土也不去;
又有位嵩岳元珪禅师讲过:“若能无心于万物,则罗欲不为淫,福淫祸善不为盗,滥误疑混不为杀,先后违天不为妄,惛荒颠倒不为醉,是谓无心。无心则无戒,无戒则无心。”只要“无心则无戒”,什么事儿甚至世俗意义上的恶事都可以干。
总之,什么清规戒律一概不理,简单一点说,就叫做:“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其实能有“佛祖心中留”这就算客气的啦,不少禅师连佛祖都不要了。不光是佛祖,连带什么菩萨、观音、罗汉、达摩等等通统滚蛋,有位德山宣鉴禅师一把火烧了经卷后坐在孤峰顶上放言大骂:
“达摩是老*胡,释迦老子是干屎橛,文殊、菩萨是担屎汉,等觉妙觉是凡夫,菩提涅盘是系驴橛,十二分教是鬼神簿、拭疮疣纸……”
德山宣鉴禅师经这一番“壮举”后名头大响,此后的禅师种种呵佛骂祖的事儿也都跟上,有的禅师拿佛像来烧火取暖,有的禅师说当年如见到佛祖就一棒打死喂狗,有的叫喊说要让文殊、普贤菩萨扫床叠被,有的干脆就宣称,要“见佛杀佛,见祖杀祖,见罗汉杀罗汉。”……
反对任何清规戒律,反对任何偶像崇拜,率情任性,惊世骇俗。这些就是狂禅。这一狂,所有的外在束缚全没有了,心灵达到了空前的解放,生命达到了一种极致的自由。
明白了这些,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有的人从鲁智深身上读到了狂禅意趣。《水浒》中的鲁智深饮酒吃肉,杀人放火,不受任何约束而终成正果,这正深合狂禅的精神,尤其是他大闹五台山那段,在人们眼中已成了一个旺盛苦闷而渴望自由张扬的生命寻求解脱的象征。
另外,《水浒》中的一些叙述,确实也提供了和狂禅联想到一起的思路,如第五十七回中,有一首鲁智深的出场诗:
自从落发寓禅林,万里曾将壮士寻。
臂负千斤扛鼎力,天生一片杀人心。
欺佛祖,喝观音,戒刀禅杖冷森森。
不看经卷花和尚,酒肉沙门鲁智深。
第九十回,宋江和鲁智深来见智真长老,长老一见鲁智深便道:“徒弟一去数年,杀人放火不易。”鲁智深默然无言。
第一百十九回,鲁智深杭州六合寺坐化前,作偈道:“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最有意思的是第五十八回,宋江与鲁智深第一次相见时道:“江湖上义士甚称吾师清德,今日得识慈颜,平生甚幸。”“清德”“慈颜”云云,用在杀人放火的鲁智深身上未免可笑,这固然可以理解为此处是宋江顺口掉文,但结合上引几段来看,说作者此处是有意嘲谑调侃也未尝不可,再进一步,从中读出狂禅意趣也未尝不可。
明代中后期的思想家李卓吾,就是从鲁智深故事读出狂禅精神的文化名流的代表。在容与堂本《水浒传》的批语里,他对花和尚的赞扬可说无以复加,称鲁智深为“仁人、智人、勇人、圣人、神人、菩萨、罗汉、佛”,对他的使气任性赞不绝口:“此回文字(指大闹五台山)分明是个成佛作祖图。若是那般闭眼合掌的和尚,绝无成佛之理,外面尽好看,佛性反无一些,如鲁智深吃酒打人,无所不为,无所不做,佛性反是完全的,所以到底成了正果。”在“鲁智深大闹五台山”一回中,凡书中写到鲁智深狂喝酒、猛打人、骂和尚、吃狗肉、打折山亭、毁倒金刚、大呕吐等行为之处,李卓吾都连连在旁批上“佛”字,就连写到鲁智深赤着脚一道烟走到佛殿后撒屎时,李卓吾也照样毫不吝啬地在此批送了两个“佛”字,在这一回里,李和尚(李卓吾自称)前后奉送给花和尚的“佛”字,大约不下几十个,一句话:“率性不拘小节,是成佛作祖根基”
又如《红楼梦》中的宝钗,她对本节开头引的那支《寄生草》甚为欣赏,赞它“极妙”,那么这位大家闺秀欣赏的是什么呢?肯定不是吃了半条狗腿、连喝十数碗酒、露出一身花绣使一回拳脚、打得满堂僧众差点卷堂大散这类行为本身。那么又是什么?就是上面所说的这种狂放行为背后的那种真性情的发露不为任何外物所限的狂禅精神,是一种生命的奔放与飞扬,也许宝钗这端凝持重的大家闺秀的内心底层,同样流动着对这生命的飞扬自由的赞叹与渴望吧?其实何止是宝钗,这种醉闹五台山、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背后的冲决网罗的狂放与解脱,召唤的其实也正是随世俯仰的红尘众生心底,一种对生命自由的永远的梦想与追求。(孙勇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人文系讲师,南开大学中文系九八级博士)
从某种程度上说,鲁智深是水浒中最为行侠仗义的英雄好汉,从义救金翠莲父女(第三回),到大闹桃花村(第五回),火烧瓦罐寺(第六回),再到大闹野猪林(第八回),为救史进而谋刺贪官贺太守不遂,被捕(第五十八回)无一不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义举。金圣叹谓其阔,可谓的评!鲁智深是个爱管“闲事”的人,只要他看到有什么不平事,他就会忍不住要插手,要痒手,要出手,若以一般人而言,金家父女的死活关他什么事;周通*婚又没碍着他;瓦官寺的和尚有没有吃的,受没受人欺负,都与他无关。林冲墙外一声赞叹,鲁智深一生引为知己,为救护他,一路送到沧州!如此义举,古今几人能有?
鲁智深爱管闲事,而且管得彻底,他一定要管得自己放心了为止,所谓自己放心了,也就是他觉得自己所救护的对象基本上安全了。所以,鲁智深尽管是个粗放的人,但他也是一个极其细致的人。他在救金家父女时,不是先打郑屠逞一时之快,而是先将他们父女俩安顿好,让他们先逃走,并且担心他们跑得不够远,“恐怕店小二赶去拦截他,且向店里掇条凳子,坐了两个时辰。约莫金公去得远了,方才起身,径到状元桥来。”(第三回)鲁智深如此粗犷之人,在旅店门口无所事事地坐两个时辰,也就是四个小时,这真是太难为他了,此处的鲁智深可谓心细如发。袁无涯评论说:“为人为彻,偏不躁。”李卓吾则直批一字“佛”!鲁智深之所以能够耐心坐四个小时,完全是因为他内心的责任感,他一定要让金家父女安全离开渭州,而且他也知道一个是老头,一个是小脚女人,他们可没有“俺”的好脚力,所以一坐就是四个小时。可是就在前一天,他一听说了金家的事就迫不及待地要揍郑屠,被劝住回家后“晚饭也不吃,就气愤愤的睡了”(书中原话)第二天,“天色微明”(书中原话),他就早早地来替金家张罗。前面的急噪与此时的耐心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于此更显示其急公好义然心细如发之难得。
鲁智深的细心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表现,他在桃花村救了刘太公的女儿,用武力*迫周通不得娶她为妻。打周通之前,他心里便有个计较,怕把刘太公吓住,就不告诉他自己要揍这小子,架打完了,人也救了,他又考虑到周通、李忠与刘家近在咫尺,自己拍拍*走了,一旦周通这小子反悔,刘家可真得吃不了兜着走。所以,周通尽管答应了不再对刘家进行性*扰,他还是不放心,硬给周通戴顶高帽子将他的军:“大丈夫作事,却休要反悔。”(第五回)周通无奈,只好折箭为誓,本不想做大丈夫,这时也只好稀里糊涂赶鸭子上架地去做了大丈夫,一做大丈夫,就没法做“丈夫”了。李卓吾在此又一次直批“佛”字。救林冲的时候也是知微见著,见到有人找董超薛霸就开始留心有无异常,在野猪林救了林冲以后,索性一直护送到沧州,深恐途中有变。估计不会再出什么事了,才分手,临分别时,还一禅杖把松树打折,不忘了向董超薛霸两人炫耀一下武力,免他们又生歹心。鲁智深在这里可谓苦心孤诣了。不如此不足以震慑那董超薛霸,不如此也不足以使自己放心。袁无涯读到此处,评点道:“必如此显个手段,方去后常有个莽和尚现前,不敢起一毫歹心。”李卓吾则又阿罗汉、菩萨地大大夸赞一番,老李之所以如此往“死”里夸,自有他的道理,因为鲁智深若没有深重的侠义精神,他就不可能两千里地风风雨雨地跟过来;他若没有彻底的侠义精神,他也就不可能如此细致入微地提防两个公人。
说鲁智深是大慈大悲的菩萨,仿佛是句戏言,因为这和尚除了“邪淫”之外,佛门戒律一概不守。你看他在五台山,又喝酒,又吃肉,不讲卫生,随地大小便,一点文明礼貌都没有,喝醉了酒,谁不小心惹恼了他,他还要揍你;下了五台山,则更是又杀人又放火,哪象个出家人?但是,为什么大家都喜欢这个不守戒律的花和尚呢?关键还在于他的急公好义,他没有杀过无辜的人,打死郑屠是他下手重了,并非真要杀他,他也没有什么流氓习气,五台山下的酒店不肯卖酒肉给他,他也没闹过事。他在五台山喝酒打人,也并不全是他的错。他只有一次喝酒以后,发酒疯把半山腰的亭子给弄折了柱子,他打那些和尚,都是正当防卫——也就是说他是后动手的,如果那些和尚们在他酒醉时,不去理他、打他,估计也不会挨揍,这一点只有他*最清楚,其他那些和尚还真是蠢秃。
对于真正明佛法的人来说,参修佛法的关键在于行愿,象地藏王菩萨一样发下大愿,而后不断地朝这个目标努力,地藏王菩萨的誓愿是:“众生渡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这才是佛家真本色。守戒律自然有必要,但是他不是教条,所以说,鲁智深尽管喝酒吃肉,不避荤腥,是个不折不扣的破戒和尚,可是,他比那些只知道机械地死守戒律,对世事心如止水,冷漠如铁的和尚们不知要高出多少倍。佛法是出世法,但时时不离世间法,它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对于鲁智深来讲,酒是要喝的,不平事更要管;肉也是要吃的,但不平事比肉更重要。所以,他才会打死郑屠,逃亡他乡,颠沛流离而无怨;才会风雨两千里送林冲方才心安;也才会为杀作恶多端的贪官,身陷囹圄而无畏!对于金家父女来讲,对于刘太公父女来讲,对于林冲来讲,对于青州城的黎民百姓来讲,鲁智深岂非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无怪乎,李卓吾要誉之为“佛”、“大丈夫”、“真男子”、“勇人”、“仁人”、“圣人”,卓吾先生此誉也许并不过分。金圣叹则说得更加有情感,他说:“写鲁达为人处,一片热血直喷出来,令人读之深愧虚生世上,不曾为人出力。”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8:51
论《西游记》孙悟空形象
《西游记》在艺术上的最大成就,是成功地创造了孙悟空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第一主人公,是个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他有无穷的本领,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他有着大英雄的不凡气度,也有爱听恭维话的特点.他勇敢又诙谐好闹,而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敢斗,与至高至尊的玉皇大帝敢斗,愣是叫响了"齐天大圣"的美名;与妖魔鬼怪敢斗,火眼金睛决不对妖魔留情;与一切困难敢斗,决不退却低头.在西天取经路上,唐僧离了他就寸步难行.猪八戒和沙和尚只是他的战斗助手.因此,他的艺术形象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继续发扬大闹天宫的战斗精神.他对取经历程中的一切艰难险阻从不畏惧退缩,经受种种失败也从不气馁,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战斗意志和充沛的战斗热情.
在取经历程中凭着一根金箍棒,一身真本领,对一切艰难险阻毫无畏惧,始终保持着旺盛斗争意志和积极的斗争热情,到西天取经被如来佛祖封为"斗战胜佛",斗,战,胜充分地体现这一形象特点.
去西天取经之路,要"苦历千山","远经历水",要行十万八千里的路程,而且还要对付一路神出鬼没的妖怪,可谓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如果没有顽强毅力,旺盛斗争意志对对待困难,说上西天简直是做梦,难得可贵的是:取经队伍中,孙悟空这点表现尤其突出,他不怕吃辛受苦,他曾说"既秉正沙门,须要吃辛受苦",可见他认为要成就一项大事业,就必须有不怕困难与困难作战的精神,舒舒服服,逍遥自在是降服不了妖魔,取不了真经的.面对困难,他总是毫不畏惧,总是积极地寻找解决的办法.例如(在十五回中)唐僧丢失了白马后伤心哭啼"我如何前进,这千山万水如何走得",与孙悟空的"放心,放心,等我去看看"的积极寻找解决困难的态度截然不同,最终让小白龙变成一匹白马,续行西去路.孙悟空这种不怕困难精神还在文中有许多次.更可贵的是他即使身陷圄囵也不灰心丧气,始终保持旺盛战斗意志和积极的斗争热情.例如(在三十三回中)被金,银角大王装进葫芦净瓶中并知一时三刻化为脓,而且周围黑乎乎,左拱右撞也出不去,他还乐观地自我安慰"不怕,化不得我,我大闹天宫时八卦炉中炼成金子心肝,银子肺腑,铜头铁背,火眼金睛",并最后还利用计谋引妖怪察看之时趁机逃走了.又如:在盘丝洞,唐僧被蜘蛛精从肚脐中冒出的丝网吊在房上,悟空为救师傅,同妖精进行了斗争,蜘蛛精也顾不上吃唐僧肉而逃跑,悟空救出师傅后,于是一把火烧了盘丝洞,当他们行不多远,师徒四人见了一座道观叫"黄花观",便进去休息,不料道长乃盘丝洞妖怪的师兄,女妖逃离盘丝洞后正在此躲避,得知唐僧师徒在此经过,女妖便向道长哭诉了事情的经过,并说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道长听后,取毒药沾在红枣上,又将红枣放入唐僧师徒的茶杯中,唐僧,猪八戒,沙僧未加提防,饮了茶后中毒倒地,幸亏悟空机警,没喝那杯毒茶,于是与道长打斗起来.七女妖也赶来助阵,悟空拔下一把毫毛变成无数悟空,同妖怪们斗争到底,打得女妖们直喊"饶命".那道长见悟空打了其师妹,一心报仇,便和悟空厮杀起来.原文道:"这一场好杀,妖精抡宝剑,大圣举金箍.都为唐朝三藏,先教七女呜呼,如今大展经纶手,施威弄法逞金吾.大圣神光壮,妖仙胆气粗.浑身解数如花锦,双手腾那似辘轳.乒乓棍棒响,惨淡野云浮.0言语,使机谋,一来一往如画图,杀得风响沙飞狼虎怕,天昏地暗斗星无."后来悟空在一妇人的指引下,向毗蓝波求助,才救出师徒三人,为解愤恨,斩草除根,悟空一把火,烧得一座观刹时煨烬.又如第四十四至四十六回,写孙悟空在兴道灭僧的车迟国与三大怪进行合法斗争,各显神通,充满奇思异想.先是比求雨,他用毫毛变一个假悟空站在那里,真身却出了元神,到天上去命令管风,管雨,管雷的神,不准帮助道士,致使道士做法失败.后又写虎力大仙与唐僧比坐禅,行者变成一条蜈蚣去叮那道士,又取得了胜利.随后又进行"隔板猜枚",孙悟空又将袄,裙(不是一般的袄和裙,是国中宝物山河社稷袄,乾坤地理裙)变成一口钟;将仙桃吃了只留下一个桃核;将道士变成和尚,又取得了胜利.最后又赌砍头能安上,剖腹能长完,下油锅洗澡不会烫伤,黄毛怪的头,被悟空变成一只黄犬衔去丢到河边,最后现出原形原来是一头无头的黄毛虎.
对神佛依然保持桀骜不训的一贯作风.只要是他认为错误的思想和言行,不管是什么人,不管你地位有多高,仍然坚持斗争,绝不妥协,和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并列本质的不同.
悟空 明代长篇章回小说《西游记》中的主人公.也叫孙行者.原是花果山上一仙石产卵见风而化成的石猴,因探寻瀑布飞泉源头遇群猴,被推举为"十岁大王",称"美猴王",过不受拘束,自由自在的生活.后来,他只身泛海,访师,求道,学会七十二般变化和一个跟头可翻十万八千里的本事.大闹龙宫时得到一万三千斤的"如意金箍捧";入冥府,勾掉生死簿上猴名,不再受阎王的管辖.又大闹天宫:见玉帝不跪,只唱大诺;偷桃,偷酒,搅乱蟠桃会;窃取老君金庙,炼成火眼金睛,使玉帝对他也无可奈何;对抗如来佛祖,提出"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要求.被如来以佛法*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后,他听从观音菩萨指示,皈依佛法,拜唐僧为师,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参加取经,他先讲条件,观音菩萨才答应他"叫天天应,叫地地灵".取经途中,他经常驱遣山神土地,四海龙王,值日功曹前来效劳,稍有拂逆,那就要"伸过孤拐来,各打五棍见面,与老孙散散心"!仅仅为欺骗两个小妖,他便要玉帝闭天,"若道半声不肯,即上灵霄殿动起刀兵"!所以连玉帝也无可奈何地"只得他无事,落得天上清平是幸",终于答应他"犯上"的要挟.对慈悲的观音,孙悟空敢骂她"惫懒",咒她"一世无夫";对庄严的佛祖,他敢说是"妖精的外甥"他呼玉帝为"老儿",骂太上老君的仙丹"虚多实少"孙悟空尤其在意的是"紧箍儿",一有机会就想着叫观音或如来松了它,最后封为"斗战胜佛"时,最关心的还是金箍,而不是封号,他对唐僧说:"趁早儿念个松箍咒褪下来打个粉碎,切莫叫那菩萨再去捉弄人".像日值功曹,四海龙王,山神土地,天兵天将等,都被他呼来唤 去..,可见其无论是天界的权威,佛教的神灵,还是凶险的妖魔,他都一概不放在眼里.而他那种斩尽杀绝的斗争风度,更直接抵触了佛教的戒律.在取经途中,每除妖一处,总忘不了一把火烧了妖洞,以示对妖魔鬼怪的痛恨,并希望这样能斩草锄根.对于那些放出妖魔或阻止他斩杀妖魔的人十分不满.在六十五回中说唐僧:"我那师傅,不听我劝告,就弄死他也不亏".
具有锄强扶弱,打抱不平的江湖好汉特色.他疾恶如仇,除恶务尽,机智灵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取经路上,孙悟空一路降妖伏魔,对这些残害百姓,兴妖作怪的妖魔毫不留情,面对受苦受难百姓敢于解救,是百姓心目中"救世主".在车迟国,他救了五百名和尚;在隐雾山,他打死豹子精,救出贫困樵夫让他们*团圆;在通天河,他消灭了一年吃一对童男童女的金鱼精,为当地人解除了一大灾难,得到当地老百姓的爱戴和拥护,当他们取经回到这里再遭难时,又得到全村老百姓的热情相助.在乌鸡国和朱紫国,救治了两位国王.在凤仙郡,他不厌其烦不辞辛苦,求助玉帝,解救了全郡的百姓.在灭法国,救下了一万个和尚的性命.在比丘国,又救下了一千多个小儿的性命.在祭赛国,杀死了祭赛国国王,替两代和尚伸了冤,报了仇.小说中就通过书中人物之口,赞美孙悟空"专救人间灾害","与人间报不平之事".悟空不但仗义有同情心,而且敢斗善斗.从东土大唐到西天十万八千里,遇到的妖魔头子就有几时个,但他一条金箍棒打遍西天世界,令妖魔鬼怪闻风丧胆.并且他同妖怪的斗争,大多数都是主动进攻,只要一听说妖怪祸乱人间,就决不放过.收服八戒之后,他就对引路的高才说:"以后但有妖精,多作成我几个,还有谢你处哩."第六十七回陀罗庄主人请孙悟空捉妖,悟空当即向上唱个大诺道:"承照顾了."八戒在一旁就这样说:"你看他惹祸!听见说拿,就是他外公也不这般亲热."第六回写孙悟空与二郎真君斗法,孙悟空一会儿变作一只麻雀,一会儿变作一只大0老,一会儿变作一条小鱼,一会儿又变作一条水蛇,最后变作一座土地庙,只有尾巴不好变,竖在后面,变作一根旗杆.第七十五回,写孙悟空钻到青毛狮子怪的肚子里打秋千,竖蜻蜓,翻筋斗.第八十四至八十五回,写孙悟空在灭法国与妖道作斗争,充分展现他的智慧和武艺,用铁棒变作剃刀,用毫毛变出无数理发匠,一夜之间使得国王皇后嫔妃宫女五府六部的*,全成了秃子,因而使唐僧安全通过.孙悟空不仅敢于斗争,而且善于斗争,斗则必胜,故为"斗战胜佛".他经常变成00虫,小苍蝇,花脚蚊子,钻到妖精洞里去弄清妖精的底细(如黄风怪);或者根据蛛丝马迹推断妖怪的来历,然后根据这些妖怪的特点,寻找相应的对策(如黄风怪);或者变成妖怪的母亲,父亲,丈夫,妻子去欺骗妖怪(如三借芭蕉扇);或者赚来妖怪的法宝,反而置妖怪于地(如计盗紫金铃).他还善于运用钻到敌人肚子里去的战术来*妖怪(如黄风怪).他机智灵活,随处设计,常常令妖怪防不胜防.
总之,孙悟空面对困难,不但善于分析和总结,还勇于战胜困难,一路上他不知降服了多少妖魔鬼怪,他能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环境,讲究策略,抓住敌人的弱点,利用矛盾与妖魔斗智,斗勇,斗功夫,最终战胜敌人.所谓的斗智,就是运用智慧与对方斗谋略,看谁的计谋多,谁的计谋有效而且实用;所谓斗勇,就是真*真刀直接与对方拼杀对打,看谁的真本事大,谁的实力强;所说斗功夫,就是指在不与对方交手的情况下比谁的功夫高.
四, 孙悟空形象是动物的自然属性与人的社会属性的完美结合.猴子机灵敏捷,顽皮,酷爱自由,勇于反抗的性格水*融在一起,使这一形象十分生动*真.
谈及孙悟空,怕是无人不爱,在刻画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上将神性,人性和自然性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也是造成《西游记》奇趣的重要原因.所谓神性,就是指形象的幻想性;所谓人性,就是指形象的社会性;所谓自然性,就是指形象所具有的动物属性.《西游记》展现了一个神化了的动物世界,而同时又熔铸进社会生活的内容.
孙悟空是一只集天地之灵气的石猴,他凭着自己的勇敢征服了一群小猴,被奉为美猴王.随后又不畏艰难险阻,寻得高人,传授武艺.接着龙宫寻宝,大闹地府.如此一番折腾,当然惊动了天庭.正在我们为孙悟空的种种大快人心的行为叫好,欢欣鼓舞之时.那玉帝听了太白金星的话,降了一道招安圣旨.孙悟空成了弼马温.他得知官小后,急脾气一犯,放了天马,招呼不打一声的回了花果山,竖起了"齐天大圣"的旗子.天兵天将奈何不了他,只得给他一个挂名的大圣做!孙悟空不较俸禄,落的逍遥自在.今日东游,明日西荡,结交天上神仙,云来云去,行踪不定,这就是我们的悟空 !
虽说悟空并未为玉帝养马,但他刚开始接受了弼马温这个职务,并为之欣喜,带着满身不羁的悟空,怎么能给玉帝养马呢 神通广大的悟空最好就是随心所欲,无拘无束.
搅了蟠桃宴,喝御酒,偷仙丹,又与众天神斗法,使悟空的形象跃然纸上.他的神通广大,让我们欣喜又赞叹;他的顽劣,让我们无奈又怜爱.然而,如来佛主法力无边,孙悟空怎样神勇,终不是他的对手,被压在了五行山下.这是悟空一次严重的受挫,但让我们颇感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势,斗不过你我宁愿被压在山下,也不去天上做什么狗屁的小官.斗不过如来佛,受制于五行山下,这就使他失去了自由.
一路走向西天,孙悟空斩妖除魔,尽显神通,可谓大快人心.他有情有意,对师傅忠心耿耿又让我们顿生爱意.别看这猴顽劣成性,玩世不恭,却也晓得人情世故. "尸魔三戏唐三藏"(第27回)中,尸魔白骨夫人变了三次,第一次变为一给丈夫送饭的*,孙悟空把其识破,打死其假身,平庸的唐僧以为孙悟空错杀良家妇女,口里念咒;第二次变为一个八十岁老妇,亦被孙悟空识破,可唐僧却更怒了,二话没说,把紧箍儿咒颠倒足足念了二十遍;第三次变为一老公公,行者的金星火眼亦识破了他,此时到底要不要打 还敢不敢再打他呢 打他 *不仅不领情,还认为自己平白无故地棒杀好人.不打呢 又与自己的个性不相符合.在这里小说中有一段孙悟空的内心活动,"若要不打他,显得他倒弄个风儿,若要打他,又怕*念那话儿咒语."又思量道:"不打杀他,他一时间抄空儿把*捞了去,却不又费心劳力去救他 "思来量去决定"还打的是!就一棍子打杀他".这段内心独白可谓精彩绝妙,他完全可以选择不打那妖精,也就免受那紧箍咒之苦,也就没有后来的贬书受辱,可这样,*就又要受苦受难.为了*免受此妖精之苦,他宁肯选择自己受苦.从中可见孙悟空的人性表现.
孙悟空的神奇法力,人的思想感情和猴的习性,使他天真朴实,矢忠守信,机智灵活,诙谐乐观,顽强不屈,凝聚着我们民族的力,智,勇,使他成为作者理想和广大人民所喜爱的英雄形象.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8:52
人家问的是鲁智生
你说鲁智深干什么?
顺便问下楼主鲁智生是谁啊?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8:51
论《西游记》孙悟空形象
《西游记》在艺术上的最大成就,是成功地创造了孙悟空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第一主人公,是个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他有无穷的本领,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他有着大英雄的不凡气度,也有爱听恭维话的特点.他勇敢又诙谐好闹,而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敢斗,与至高至尊的玉皇大帝敢斗,愣是叫响了"齐天大圣"的美名;与妖魔鬼怪敢斗,火眼金睛决不对妖魔留情;与一切困难敢斗,决不退却低头.在西天取经路上,唐僧离了他就寸步难行.猪八戒和沙和尚只是他的战斗助手.因此,他的艺术形象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继续发扬大闹天宫的战斗精神.他对取经历程中的一切艰难险阻从不畏惧退缩,经受种种失败也从不气馁,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战斗意志和充沛的战斗热情.
在取经历程中凭着一根金箍棒,一身真本领,对一切艰难险阻毫无畏惧,始终保持着旺盛斗争意志和积极的斗争热情,到西天取经被如来佛祖封为"斗战胜佛",斗,战,胜充分地体现这一形象特点.
去西天取经之路,要"苦历千山","远经历水",要行十万八千里的路程,而且还要对付一路神出鬼没的妖怪,可谓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如果没有顽强毅力,旺盛斗争意志对对待困难,说上西天简直是做梦,难得可贵的是:取经队伍中,孙悟空这点表现尤其突出,他不怕吃辛受苦,他曾说"既秉正沙门,须要吃辛受苦",可见他认为要成就一项大事业,就必须有不怕困难与困难作战的精神,舒舒服服,逍遥自在是降服不了妖魔,取不了真经的.面对困难,他总是毫不畏惧,总是积极地寻找解决的办法.例如(在十五回中)唐僧丢失了白马后伤心哭啼"我如何前进,这千山万水如何走得",与孙悟空的"放心,放心,等我去看看"的积极寻找解决困难的态度截然不同,最终让小白龙变成一匹白马,续行西去路.孙悟空这种不怕困难精神还在文中有许多次.更可贵的是他即使身陷圄囵也不灰心丧气,始终保持旺盛战斗意志和积极的斗争热情.例如(在三十三回中)被金,银角大王装进葫芦净瓶中并知一时三刻化为脓,而且周围黑乎乎,左拱右撞也出不去,他还乐观地自我安慰"不怕,化不得我,我大闹天宫时八卦炉中炼成金子心肝,银子肺腑,铜头铁背,火眼金睛",并最后还利用计谋引妖怪察看之时趁机逃走了.又如:在盘丝洞,唐僧被蜘蛛精从肚脐中冒出的丝网吊在房上,悟空为救师傅,同妖精进行了斗争,蜘蛛精也顾不上吃唐僧肉而逃跑,悟空救出师傅后,于是一把火烧了盘丝洞,当他们行不多远,师徒四人见了一座道观叫"黄花观",便进去休息,不料道长乃盘丝洞妖怪的师兄,女妖逃离盘丝洞后正在此躲避,得知唐僧师徒在此经过,女妖便向道长哭诉了事情的经过,并说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道长听后,取毒药沾在红枣上,又将红枣放入唐僧师徒的茶杯中,唐僧,猪八戒,沙僧未加提防,饮了茶后中毒倒地,幸亏悟空机警,没喝那杯毒茶,于是与道长打斗起来.七女妖也赶来助阵,悟空拔下一把毫毛变成无数悟空,同妖怪们斗争到底,打得女妖们直喊"饶命".那道长见悟空打了其师妹,一心报仇,便和悟空厮杀起来.原文道:"这一场好杀,妖精抡宝剑,大圣举金箍.都为唐朝三藏,先教七女呜呼,如今大展经纶手,施威弄法逞金吾.大圣神光壮,妖仙胆气粗.浑身解数如花锦,双手腾那似辘轳.乒乓棍棒响,惨淡野云浮.0言语,使机谋,一来一往如画图,杀得风响沙飞狼虎怕,天昏地暗斗星无."后来悟空在一妇人的指引下,向毗蓝波求助,才救出师徒三人,为解愤恨,斩草除根,悟空一把火,烧得一座观刹时煨烬.又如第四十四至四十六回,写孙悟空在兴道灭僧的车迟国与三大怪进行合法斗争,各显神通,充满奇思异想.先是比求雨,他用毫毛变一个假悟空站在那里,真身却出了元神,到天上去命令管风,管雨,管雷的神,不准帮助道士,致使道士做法失败.后又写虎力大仙与唐僧比坐禅,行者变成一条蜈蚣去叮那道士,又取得了胜利.随后又进行"隔板猜枚",孙悟空又将袄,裙(不是一般的袄和裙,是国中宝物山河社稷袄,乾坤地理裙)变成一口钟;将仙桃吃了只留下一个桃核;将道士变成和尚,又取得了胜利.最后又赌砍头能安上,剖腹能长完,下油锅洗澡不会烫伤,黄毛怪的头,被悟空变成一只黄犬衔去丢到河边,最后现出原形原来是一头无头的黄毛虎.
对神佛依然保持桀骜不训的一贯作风.只要是他认为错误的思想和言行,不管是什么人,不管你地位有多高,仍然坚持斗争,绝不妥协,和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并列本质的不同.
悟空 明代长篇章回小说《西游记》中的主人公.也叫孙行者.原是花果山上一仙石产卵见风而化成的石猴,因探寻瀑布飞泉源头遇群猴,被推举为"十岁大王",称"美猴王",过不受拘束,自由自在的生活.后来,他只身泛海,访师,求道,学会七十二般变化和一个跟头可翻十万八千里的本事.大闹龙宫时得到一万三千斤的"如意金箍捧";入冥府,勾掉生死簿上猴名,不再受阎王的管辖.又大闹天宫:见玉帝不跪,只唱大诺;偷桃,偷酒,搅乱蟠桃会;窃取老君金庙,炼成火眼金睛,使玉帝对他也无可奈何;对抗如来佛祖,提出"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要求.被如来以佛法*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后,他听从观音菩萨指示,皈依佛法,拜唐僧为师,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参加取经,他先讲条件,观音菩萨才答应他"叫天天应,叫地地灵".取经途中,他经常驱遣山神土地,四海龙王,值日功曹前来效劳,稍有拂逆,那就要"伸过孤拐来,各打五棍见面,与老孙散散心"!仅仅为欺骗两个小妖,他便要玉帝闭天,"若道半声不肯,即上灵霄殿动起刀兵"!所以连玉帝也无可奈何地"只得他无事,落得天上清平是幸",终于答应他"犯上"的要挟.对慈悲的观音,孙悟空敢骂她"惫懒",咒她"一世无夫";对庄严的佛祖,他敢说是"妖精的外甥"他呼玉帝为"老儿",骂太上老君的仙丹"虚多实少"孙悟空尤其在意的是"紧箍儿",一有机会就想着叫观音或如来松了它,最后封为"斗战胜佛"时,最关心的还是金箍,而不是封号,他对唐僧说:"趁早儿念个松箍咒褪下来打个粉碎,切莫叫那菩萨再去捉弄人".像日值功曹,四海龙王,山神土地,天兵天将等,都被他呼来唤 去..,可见其无论是天界的权威,佛教的神灵,还是凶险的妖魔,他都一概不放在眼里.而他那种斩尽杀绝的斗争风度,更直接抵触了佛教的戒律.在取经途中,每除妖一处,总忘不了一把火烧了妖洞,以示对妖魔鬼怪的痛恨,并希望这样能斩草锄根.对于那些放出妖魔或阻止他斩杀妖魔的人十分不满.在六十五回中说唐僧:"我那师傅,不听我劝告,就弄死他也不亏".
具有锄强扶弱,打抱不平的江湖好汉特色.他疾恶如仇,除恶务尽,机智灵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取经路上,孙悟空一路降妖伏魔,对这些残害百姓,兴妖作怪的妖魔毫不留情,面对受苦受难百姓敢于解救,是百姓心目中"救世主".在车迟国,他救了五百名和尚;在隐雾山,他打死豹子精,救出贫困樵夫让他们*团圆;在通天河,他消灭了一年吃一对童男童女的金鱼精,为当地人解除了一大灾难,得到当地老百姓的爱戴和拥护,当他们取经回到这里再遭难时,又得到全村老百姓的热情相助.在乌鸡国和朱紫国,救治了两位国王.在凤仙郡,他不厌其烦不辞辛苦,求助玉帝,解救了全郡的百姓.在灭法国,救下了一万个和尚的性命.在比丘国,又救下了一千多个小儿的性命.在祭赛国,杀死了祭赛国国王,替两代和尚伸了冤,报了仇.小说中就通过书中人物之口,赞美孙悟空"专救人间灾害","与人间报不平之事".悟空不但仗义有同情心,而且敢斗善斗.从东土大唐到西天十万八千里,遇到的妖魔头子就有几时个,但他一条金箍棒打遍西天世界,令妖魔鬼怪闻风丧胆.并且他同妖怪的斗争,大多数都是主动进攻,只要一听说妖怪祸乱人间,就决不放过.收服八戒之后,他就对引路的高才说:"以后但有妖精,多作成我几个,还有谢你处哩."第六十七回陀罗庄主人请孙悟空捉妖,悟空当即向上唱个大诺道:"承照顾了."八戒在一旁就这样说:"你看他惹祸!听见说拿,就是他外公也不这般亲热."第六回写孙悟空与二郎真君斗法,孙悟空一会儿变作一只麻雀,一会儿变作一只大0老,一会儿变作一条小鱼,一会儿又变作一条水蛇,最后变作一座土地庙,只有尾巴不好变,竖在后面,变作一根旗杆.第七十五回,写孙悟空钻到青毛狮子怪的肚子里打秋千,竖蜻蜓,翻筋斗.第八十四至八十五回,写孙悟空在灭法国与妖道作斗争,充分展现他的智慧和武艺,用铁棒变作剃刀,用毫毛变出无数理发匠,一夜之间使得国王皇后嫔妃宫女五府六部的*,全成了秃子,因而使唐僧安全通过.孙悟空不仅敢于斗争,而且善于斗争,斗则必胜,故为"斗战胜佛".他经常变成00虫,小苍蝇,花脚蚊子,钻到妖精洞里去弄清妖精的底细(如黄风怪);或者根据蛛丝马迹推断妖怪的来历,然后根据这些妖怪的特点,寻找相应的对策(如黄风怪);或者变成妖怪的母亲,父亲,丈夫,妻子去欺骗妖怪(如三借芭蕉扇);或者赚来妖怪的法宝,反而置妖怪于地(如计盗紫金铃).他还善于运用钻到敌人肚子里去的战术来*妖怪(如黄风怪).他机智灵活,随处设计,常常令妖怪防不胜防.
总之,孙悟空面对困难,不但善于分析和总结,还勇于战胜困难,一路上他不知降服了多少妖魔鬼怪,他能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环境,讲究策略,抓住敌人的弱点,利用矛盾与妖魔斗智,斗勇,斗功夫,最终战胜敌人.所谓的斗智,就是运用智慧与对方斗谋略,看谁的计谋多,谁的计谋有效而且实用;所谓斗勇,就是真*真刀直接与对方拼杀对打,看谁的真本事大,谁的实力强;所说斗功夫,就是指在不与对方交手的情况下比谁的功夫高.
四, 孙悟空形象是动物的自然属性与人的社会属性的完美结合.猴子机灵敏捷,顽皮,酷爱自由,勇于反抗的性格水*融在一起,使这一形象十分生动*真.
谈及孙悟空,怕是无人不爱,在刻画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上将神性,人性和自然性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也是造成《西游记》奇趣的重要原因.所谓神性,就是指形象的幻想性;所谓人性,就是指形象的社会性;所谓自然性,就是指形象所具有的动物属性.《西游记》展现了一个神化了的动物世界,而同时又熔铸进社会生活的内容.
孙悟空是一只集天地之灵气的石猴,他凭着自己的勇敢征服了一群小猴,被奉为美猴王.随后又不畏艰难险阻,寻得高人,传授武艺.接着龙宫寻宝,大闹地府.如此一番折腾,当然惊动了天庭.正在我们为孙悟空的种种大快人心的行为叫好,欢欣鼓舞之时.那玉帝听了太白金星的话,降了一道招安圣旨.孙悟空成了弼马温.他得知官小后,急脾气一犯,放了天马,招呼不打一声的回了花果山,竖起了"齐天大圣"的旗子.天兵天将奈何不了他,只得给他一个挂名的大圣做!孙悟空不较俸禄,落的逍遥自在.今日东游,明日西荡,结交天上神仙,云来云去,行踪不定,这就是我们的悟空 !
虽说悟空并未为玉帝养马,但他刚开始接受了弼马温这个职务,并为之欣喜,带着满身不羁的悟空,怎么能给玉帝养马呢 神通广大的悟空最好就是随心所欲,无拘无束.
搅了蟠桃宴,喝御酒,偷仙丹,又与众天神斗法,使悟空的形象跃然纸上.他的神通广大,让我们欣喜又赞叹;他的顽劣,让我们无奈又怜爱.然而,如来佛主法力无边,孙悟空怎样神勇,终不是他的对手,被压在了五行山下.这是悟空一次严重的受挫,但让我们颇感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势,斗不过你我宁愿被压在山下,也不去天上做什么狗屁的小官.斗不过如来佛,受制于五行山下,这就使他失去了自由.
一路走向西天,孙悟空斩妖除魔,尽显神通,可谓大快人心.他有情有意,对师傅忠心耿耿又让我们顿生爱意.别看这猴顽劣成性,玩世不恭,却也晓得人情世故. "尸魔三戏唐三藏"(第27回)中,尸魔白骨夫人变了三次,第一次变为一给丈夫送饭的*,孙悟空把其识破,打死其假身,平庸的唐僧以为孙悟空错杀良家妇女,口里念咒;第二次变为一个八十岁老妇,亦被孙悟空识破,可唐僧却更怒了,二话没说,把紧箍儿咒颠倒足足念了二十遍;第三次变为一老公公,行者的金星火眼亦识破了他,此时到底要不要打 还敢不敢再打他呢 打他 *不仅不领情,还认为自己平白无故地棒杀好人.不打呢 又与自己的个性不相符合.在这里小说中有一段孙悟空的内心活动,"若要不打他,显得他倒弄个风儿,若要打他,又怕*念那话儿咒语."又思量道:"不打杀他,他一时间抄空儿把*捞了去,却不又费心劳力去救他 "思来量去决定"还打的是!就一棍子打杀他".这段内心独白可谓精彩绝妙,他完全可以选择不打那妖精,也就免受那紧箍咒之苦,也就没有后来的贬书受辱,可这样,*就又要受苦受难.为了*免受此妖精之苦,他宁肯选择自己受苦.从中可见孙悟空的人性表现.
孙悟空的神奇法力,人的思想感情和猴的习性,使他天真朴实,矢忠守信,机智灵活,诙谐乐观,顽强不屈,凝聚着我们民族的力,智,勇,使他成为作者理想和广大人民所喜爱的英雄形象.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8:53
哇.1!!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8:53
哇.1!!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8:52
人家问的是鲁智生
你说鲁智深干什么?
顺便问下楼主鲁智生是谁啊?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8:53
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