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其骧先生指出:永嘉以后,“中原遗黎南渡,虽为民族一般之趋势,然其间要以冠冕缙绅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2:34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6:32
中原遗黎南渡,虽为民族一般之趋势,然其间要以冠冕缙绅之流为尤盛。《王导传》曰:“洛京倾覆,中州仕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考东晋、南朝虽立国江左,然其庙堂卿相,要皆以过江中州人士及其后裔任之。尝统计《南史》列传中人物,凡七百二十八人(后妃、宗室、孝义不计),籍隶北方者五百有六人,南方但得二百二十二人,则导之言询非虚语也。自是而后,东南人物声教之盛,遂凌驾北土而上之。文中子曰:“江东中国之旧也,衣冠礼乐之所就也”(《中说·述文篇》)。杜佑作《通典》,其叙扬州(今江、浙、皖、闽、赣诸省)一节,有曰:“永嘉之后,帝室东迁,衣冠避难,多所萃止。艺文儒术,斯之为盛。今虽闾阎贱品,处力役之际,吟咏不辍,盖颜、谢、徐、庾之风扇焉。”
南徐州所接受之移民最杂,最多,而其后南朝杰出人才,亦多产于是区,则品质又最精。刘裕家在京口(镇江),萧道成萧衍家在武进之南兰陵(武进),皆属南徐州。故萧子显称南徐州曰:“宋氏以来,桑梓帝宅,江左流寓,多出膏腴。”南徐州之人才又多聚于京口。今试于列传中查之,则祖逖范阳遒人,刘穆之东莞莒人,檀道济高乎金乡人,刘粹沛郡萧人,孟怀玉平昌安丘人,向靖河内山阳人,刘康祖彭城吕人,诸葛璩琅邪阳都人,关康之河东扬人,皆侨居京口。
中原人民南迁,其所由之途径,颇多可寻。如汉水为陕、甘人东南下之通途,故南郑、襄阳为汉域二大都会,同时亦为陕甘移民之二大集合地。金牛道(即南栈道)为陕、甘人西南下之通途,故四川省境内之侨郡县,皆在此道附近。时邗沟已凿,穿通江、淮,故沟南端之江都及其对岸之镇江、武进,遂为山东及苏北移民之集合地。淮域诸支流皆东南向,故河南*都东南迁安徽,不由正南移湖北也。
南迁之时代,亦略有先后可寻。大抵永嘉初乱,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及苏、皖之淮北流民,即相率过江、淮,是为第一次。元帝太兴三年,以琅邪国人过江者侨立怀德县于建康,盖为以侨户立郡县之第一声。其后并侨置徐、兖、幽、冀、青、并、司诸州郡于江南北;明帝继之,又置徐、兖诸侨郡县于江南。
《宋志》序:“自夷狄乱华,司、冀、雍、凉、青、并、充、豫、幽、平诸州一时沦没,遗民南渡,并侨置牧司”。
南徐州序:“晋永嘉大乱,幽、冀、青、并、兖州及徐州之淮北流民相率过淮,亦有过江在晋陵郡界者。徐、兖二州或治江北。江北又侨立幽、冀、青、并四州”。
《晋志》司州后序:“元帝渡江,亦侨置司州于徐”。
《晋志》徐州后序:“明帝又立南沛、南清河、南下邳、南东莞、南平昌、南济阴、南濮阳、南太平、南泰山、南济阳、南鲁等郡以属徐、兖二州”。
成帝初以内乱引起外患,江、淮间大乱,于是淮南人及北方人之向之侨在淮南者,更南走渡江,是为第二次。
《宋志》扬州淮南郡:“中原乱,胡寇屡南侵,淮南民多南渡。成帝初,苏峻祖约为乱于江、淮,胡寇又大至,民南渡江者转多,乃于江南侨立淮南郡及诸县”。
南徐州:“晋成帝咸和四年,司空郗鉴又徙流民之在淮南者于晋陵郡界。”
南豫州:“成帝咸和四年,侨立豫州,治芜湖”。
自康、穆以后,“胡亡氐乱”,中原兵燹连年,而以关右所遭之破坏为最甚,于是陕西、甘肃之人,多南出汉水流域;时桓温已灭蜀,故亦有南走四川境者,是为第三次。
《宋志》雍州:“胡亡氐乱,雍、秦流民多南出樊、沔。晋孝武始于襄阳侨立雍州,并立侨郡县”。
秦州:“晋孝武复立,寄治襄阳。安帝世,在汉中南郑”。西京兆郡、西扶风郡: “晋末三辅流民出汉中侨立”。
益州安固郡:“晋哀帝时,流民入蜀侨立”。怀宁郡,晋熙郡,并秦、雍、关、陇流民,晋安帝立。
宋武帝北平关洛,复有青、冀、司、兖之地。自宋武帝没,南北交相侵略,而宋人屡败。少帝世既已失司州,文帝世,魏人又大举南侵,以至于瓜步(六合县东南),至明帝世而淮北四州及豫州、淮西并没北庭,于是其民多南渡淮水;又文帝世氐人数相攻击,关陇流民亦多避难,走在梁益,是为第四次。
《宋志》司州:“少帝景平初,司州复没北虏,文帝元嘉末,侨立于汝南”。
南兖州北淮郡、北济阴郡、北下邳郡、东莞郡,并宋末失淮北侨立。
兖州:“宋末失淮北,侨立兖州,寄治淮阴”。又侨立东平郡于淮阴,侨立济南郡于淮阳。泰始五年,侨立高平郡于淮南当涂县界。
徐州:“明帝世,淮北没寇,侨立徐州,治钟离”。
青州:“明帝世失淮北,于郁州侨立青州”。
雍州冯翊郡、秦州冯翊郡,三辅流民出襄阳、汉中,元嘉中侨立。
益州南新巴郡、南晋寿郡,元嘉中以侨流于剑南立.
《齐志》梁州:“宋元嘉中,……氐虏数相攻击,关陇流民多避难归化”。
此后,魏一于北,齐、梁、陈篡夺于南,治乱之势既非昔比,而中原人民南迁之风,亦因之大杀。魏兵之屡下江、淮,南人既多被虏北迁①;至孝文帝立而崇经礼士,浸浸华化,于是中原士族向之避难在江左者,又相率慕化来归②。自晋江左以来之移民趋势,至是乃为之一变;而中原之文化物力,始得稍稍复兴③。不过南渡乃是正流,北旋究属返响,隋唐而后,南北文野声名之比,终非汉魏之旧矣。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6:32
《王导传》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3 07:29
中原遗黎南渡,虽为民族一般之趋势,然其间要以冠冕缙绅之流为尤盛。《王导传》曰:“洛京倾覆,中州仕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考东晋、南朝虽立国江左,然其庙堂卿相,要皆以过江中州人士及其后裔任之。尝统计《南史》列传中人物,凡七百二十八人(后妃、宗室、孝义不计),籍隶北方者五百有六人,南方但得二百二十二人,则导之言询非虚语也。自是而后,东南人物声教之盛,遂凌驾北土而上之。文中子曰:“江东中国之旧也,衣冠礼乐之所就也”(《中说·述文篇》)。杜佑作《通典》,其叙扬州(今江、浙、皖、闽、赣诸省)一节,有曰:“永嘉之后,帝室东迁,衣冠避难,多所萃止。艺文儒术,斯之为盛。今虽闾阎贱品,处力役之际,吟咏不辍,盖颜、谢、徐、庾之风扇焉。”
南徐州所接受之移民最杂,最多,而其后南朝杰出人才,亦多产于是区,则品质又最精。刘裕家在京口(镇江),萧道成萧衍家在武进之南兰陵(武进),皆属南徐州。故萧子显称南徐州曰:“宋氏以来,桑梓帝宅,江左流寓,多出膏腴。”南徐州之人才又多聚于京口。今试于列传中查之,则祖逖范阳遒人,刘穆之东莞莒人,檀道济高乎金乡人,刘粹沛郡萧人,孟怀玉平昌安丘人,向靖河内山阳人,刘康祖彭城吕人,诸葛璩琅邪阳都人,关康之河东扬人,皆侨居京口。
中原人民南迁,其所由之途径,颇多可寻。如汉水为陕、甘人东南下之通途,故南郑、襄阳为汉域二大都会,同时亦为陕甘移民之二大集合地。金牛道(即南栈道)为陕、甘人西南下之通途,故四川省境内之侨郡县,皆在此道附近。时邗沟已凿,穿通江、淮,故沟南端之江都及其对岸之镇江、武进,遂为山东及苏北移民之集合地。淮域诸支流皆东南向,故河南*都东南迁安徽,不由正南移湖北也。
南迁之时代,亦略有先后可寻。大抵永嘉初乱,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及苏、皖之淮北流民,即相率过江、淮,是为第一次。元帝太兴三年,以琅邪国人过江者侨立怀德县于建康,盖为以侨户立郡县之第一声。其后并侨置徐、兖、幽、冀、青、并、司诸州郡于江南北;明帝继之,又置徐、兖诸侨郡县于江南。
《宋志》序:“自夷狄乱华,司、冀、雍、凉、青、并、充、豫、幽、平诸州一时沦没,遗民南渡,并侨置牧司”。
南徐州序:“晋永嘉大乱,幽、冀、青、并、兖州及徐州之淮北流民相率过淮,亦有过江在晋陵郡界者。徐、兖二州或治江北。江北又侨立幽、冀、青、并四州”。
《晋志》司州后序:“元帝渡江,亦侨置司州于徐”。
《晋志》徐州后序:“明帝又立南沛、南清河、南下邳、南东莞、南平昌、南济阴、南濮阳、南太平、南泰山、南济阳、南鲁等郡以属徐、兖二州”。
成帝初以内乱引起外患,江、淮间大乱,于是淮南人及北方人之向之侨在淮南者,更南走渡江,是为第二次。
《宋志》扬州淮南郡:“中原乱,胡寇屡南侵,淮南民多南渡。成帝初,苏峻祖约为乱于江、淮,胡寇又大至,民南渡江者转多,乃于江南侨立淮南郡及诸县”。
南徐州:“晋成帝咸和四年,司空郗鉴又徙流民之在淮南者于晋陵郡界。”
南豫州:“成帝咸和四年,侨立豫州,治芜湖”。
自康、穆以后,“胡亡氐乱”,中原兵燹连年,而以关右所遭之破坏为最甚,于是陕西、甘肃之人,多南出汉水流域;时桓温已灭蜀,故亦有南走四川境者,是为第三次。
《宋志》雍州:“胡亡氐乱,雍、秦流民多南出樊、沔。晋孝武始于襄阳侨立雍州,并立侨郡县”。
秦州:“晋孝武复立,寄治襄阳。安帝世,在汉中南郑”。西京兆郡、西扶风郡: “晋末三辅流民出汉中侨立”。
益州安固郡:“晋哀帝时,流民入蜀侨立”。怀宁郡,晋熙郡,并秦、雍、关、陇流民,晋安帝立。
宋武帝北平关洛,复有青、冀、司、兖之地。自宋武帝没,南北交相侵略,而宋人屡败。少帝世既已失司州,文帝世,魏人又大举南侵,以至于瓜步(六合县东南),至明帝世而淮北四州及豫州、淮西并没北庭,于是其民多南渡淮水;又文帝世氐人数相攻击,关陇流民亦多避难,走在梁益,是为第四次。
《宋志》司州:“少帝景平初,司州复没北虏,文帝元嘉末,侨立于汝南”。
南兖州北淮郡、北济阴郡、北下邳郡、东莞郡,并宋末失淮北侨立。
兖州:“宋末失淮北,侨立兖州,寄治淮阴”。又侨立东平郡于淮阴,侨立济南郡于淮阳。泰始五年,侨立高平郡于淮南当涂县界。
徐州:“明帝世,淮北没寇,侨立徐州,治钟离”。
青州:“明帝世失淮北,于郁州侨立青州”。
雍州冯翊郡、秦州冯翊郡,三辅流民出襄阳、汉中,元嘉中侨立。
益州南新巴郡、南晋寿郡,元嘉中以侨流于剑南立.
《齐志》梁州:“宋元嘉中,……氐虏数相攻击,关陇流民多避难归化”。
此后,魏一于北,齐、梁、陈篡夺于南,治乱之势既非昔比,而中原人民南迁之风,亦因之大杀。魏兵之屡下江、淮,南人既多被虏北迁①;至孝文帝立而崇经礼士,浸浸华化,于是中原士族向之避难在江左者,又相率慕化来归②。自晋江左以来之移民趋势,至是乃为之一变;而中原之文化物力,始得稍稍复兴③。不过南渡乃是正流,北旋究属返响,隋唐而后,南北文野声名之比,终非汉魏之旧矣。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3 07:30
《王导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