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还原历史上真实的周瑜是个怎样的人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28 08:22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8 11:39
历史中真实的周瑜“雄烈,胆略过人”,“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在陈寿所写 的《三国志》中,他评价周瑜是“性度恢廓,大率得人,惟与程普不睦”。意思是说:周瑜雄姿英发,气度不凡,性情豁达,大体上是得人心的,只是与程普关系不 和睦。难道说与程普不和就成了“心胸狭窄,嫉妒心强”吗?其实不然,周瑜与程普不和,主要原因是在程普身上。东吴老将程普,早年跟随孙坚,自以功高,瞧不 起年轻的周瑜。但位居周瑜之下,很不服气,他“数凌侮瑜”,而周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计较)”。最后使程普自己折服,程普说道:“与周公瑾交,如饮醇 缪,不觉自醉。”由此可见,周瑜不仅心胸开阔,人品高尚,而且有教育人、影响人、令人信服的魅力。
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对周瑜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在该书的《赤壁之战》中称周瑜为胸中带甲、胆识过人、智勇兼备的优秀军事家。
孙权与陆逊曰:“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子明……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
诸葛瑾、步骘联名上疏曰:“臣窃以瑜昔见宠任,入作心膂,出为爪牙,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故能摧曹操于乌林,走曹仁于郢都,扬国威德,华夏是震,蠢尔蛮荆,莫不宾服,虽周之方叔,汉之信、布,诚无以尚也。”
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孙权谓公卿曰:“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蒋干称瑜曰:“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闲。”
刘备曰:“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
即便是在其他三国的史料中,也没有任何有关周瑜“量窄”的记载。
就是这么一位指点江山、指挥若定、鞠躬尽瘁的文武全才,在《三国演义》中却被罗贯中描写成了处处算计刘备和诸葛亮的人,实在令人心痛。
另外,在民间也有很多关于周瑜的传说和故事。从这些故事和传说上看,在元朝以前,人们还都是很喜欢周瑜的。
比如说“曲有误,周郎顾”,说的就是周瑜有良好的艺术素养和文人气质。周瑜不但足智多谋,善于作战,而且精于音律,有很高的音乐欣赏能力。《三国志·周 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意思是周瑜听人演奏的时候,即使多喝了几杯 酒,有些醉意了,如果演奏稍有一点儿错误,也一定瞒不过他的耳朵。每当发现错误,他就要向演奏者望一眼,那意思是说:“喂,你错了。”唐代诗人李端的《听 筝》诗,有两句道:“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为了让心爱的人多看我几眼,老是故意地弹错),诗中用的就是这个典故。
再比如说苏轼 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意思是说:长江向东 流去,波浪滚滚,千古的英雄人物都随着长江水逝去。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时候周瑜作战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直刺天空,大浪拍击着江岸,激起 一堆堆雪白的浪花。江山像一幅奇丽的图画,那个时代汇集了多少英雄豪杰。遥想当年的周瑜,小乔刚嫁给他,他正年轻有为,威武的仪表,英姿奋发。他手握羽 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就把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此时此刻,我怀想三国旧事,凭吊古人,应该笑我自己多情善感,头发早早地都变白了。人生在世就像一 场梦一样,我还是倒一杯酒来祭奠江上的明月吧!通篇描述了周瑜的盖世豪情和赤壁之战的恢弘场面。尤其这一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 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更是千百年来被人们津津乐道,广为传诵的名句。在这里,作者没有直接写周瑜的胯下马、掌中*,而是武官文写:以美人、服饰、 容貌、神态、战后的场面来烘托周瑜的年轻英俊、气概俊伟、雍容娴雅、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充分显示出周瑜的杰出指挥才干和蔑视强敌的英雄气概。能使一代文 豪为其吟咏千古绝唱的人,表明周瑜真不愧是千古风流人物。
然而自元代往后,周瑜的形象逐渐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对他的形象进行了丑 化,一路不断升级,到《三国演义》成书时达到颠峰,这时的周瑜仿佛变成了另一个人。“三气周瑜”,“既生瑜,何生亮”,“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 兵”等一出出精彩的但并非真实的片段,使人们一提起这位三国名士,首先想到的,就是周瑜的小心眼和小肚鸡肠。
“三气周瑜”应该算是表现周瑜气量狭小的最出名和最精彩的段落了。
一气:赤壁大战后的第二年,周瑜去夺取荆州,被诸葛亮抢先夺去。“一气周瑜”发生在南郡城下,吴军与曹军交战,周瑜中毒箭,他诈死麻痹敌人,终于打败了 曹仁。而等吴军辛辛苦苦追赶曹军后再回到南郡时,城已被赵云所得;与此同时,在诸葛亮授意下关羽张飞又轻易取得了荆州和襄阳,于是周瑜气得“金疮迸裂”。
二气:周瑜本想借把孙权的妹妹嫁给刘备,将刘备扣下,*诸葛亮交出荆州,不料诸葛亮用计使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和“二气周瑜”有关的是一个妇孺皆知 的成语,“赔了夫人又折兵”,这无异于是“偷鸡不成蚀把米”的同义词。这件事引起小说家发挥的*,先是周瑜给孙权上书,请他分开刘、关、张三人,用美 女、宫室娱刘备之耳目,然后把三人各个击破,于是大事可定。但孙权认为当时还有曹操在北,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总之,事未如愿,周瑜又 难免气大伤身。
三气:周瑜向刘备讨还荆州不利,又率兵攻打失败,结果病死了。“三气周瑜”则发生在荆州城下,周瑜假托攻取西川,以借 道荆州为名想趁机夺回荆州。可此计被孔明识破,等吴军到了荆州城下,赵云却不放入,而四下里千军万马向城下奔来,“皆言要捉周瑜。”于是周瑜就此气死。临 死前,他发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慨叹。
那真实的历史又是怎么样的呢?
在《三国志》中,虽然周瑜在战争中“亲 跨马掠阵”时的确中了一箭,曹仁听说他卧病不起,便“勒兵就阵。瑜乃自兴,案行军营激扬吏士,仁由是遂退”。《三国志》中并未提及南郡为刘备所得,况且赤 壁之战以后,周瑜还领南郡太守。“一气”之事,从何说起?在《三国演义》中,周瑜的计策实施后,却被孔明识破而留下“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 笑柄。试想在当时,刘备羽翼尚未丰满,周瑜的计策若当真被吴侯采纳,恐怕整个历史都得改写了。在《资治通鉴》中的记述是,刘备后来知道了周瑜的这封上疏, 叹曰:“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而孔明“谏孤莫行,其意亦虑此也。孤方危急,不得不往,此诚险途,殆不免周瑜之手!”可见他自己也不大放心呢。孙权把 妹妹嫁给了刘备倒是真有其事,这种*婚姻可以说是任何朝代都不稀罕的事,历史上的孙夫人,应该是一个值得同情的牺牲品。
所以说,小 说终归是小说,并不是历史。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舌战群儒和草船借箭纯粹是作者虚构的,而赤壁之战根本是周瑜和鲁肃的功绩,和诸葛亮则毫无瓜葛。而借东风更 是算不得什么。因为11月起东风是常事,不仅诸葛亮知道,周瑜也知道,曹操也知道,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一个生活常识,说不上是诸葛亮通晓天文的缘故。羽扇 纶巾也并不是诸葛亮的专利,这种白羽扇是当时名士的必备之物。依年龄、级别来说,白羽扇更应是像周瑜、鲁肃这样的人的标志性物件,而不是如今诸葛亮一个人 的专属。
陈迩冬在《闲话三分》中说,周瑜“这个人对孙氏忠;对朋友谅;划策有绝招;风头足;名声好;加上人漂亮;夫人更是美人……那些碌碌之辈自惭形秽之流难免不生嫉妒之心。瑜威声远著,故曹公刘备咸欲疑谮之”。
袁枚《随园诗话》谈及有人因在诗文中说了一句“既生瑜,何生亮”的话被人一直讥为笑柄;又有人在奏折中用了这句话被清帝免了职。这实在令人哭笑不得,因为,分清历史和小说这个要求并不过分。
鲁迅、胡适这样的文学巨匠在评论《三国演义》时都为周瑜说过叫屈的话。
在历史上周瑜较诸葛亮年长寿薄,成名也更早,两人实际根本没什么关系,更谈不上什么三气周瑜了。其实历史演义小说和历史有所出入乃是常事,但像《三国演 义》这样千古流传,人人开卷有益,以致完全取代了正史而被当成确凿可信的历史记载,从而改变了整个民族对那一段历史的认识。关于这一点,可能是罗贯中自己 也始料未及的。
作为一部文学作品,《三国演义》所取得的文学成就是不容质疑的。但对于历史,人们应该抱着正确而严谨的态度。华夏五千 年中乱世动荡,群雄纷争不断的时代有很多。但只有三国时代获得了最高关注和最多的争论。时至今日,三国的浪潮还在不断影响着后世的人们。所以,我们要实事 求是来看待历史,理应还周瑜一个本来与清白!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8 11:39
历史上的周瑜心胸开阔,不是三国里演成被气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