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28 06:33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5-08 08:05
β射线是铀和镭自动衰变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射线,是一种带负电高速飞行的电子流。一开始人们认为,在原子核的β射线衰变过程中,原子核发射出一个电子,然后变成另一种原子核。但经精密测算,发现前后两种原子核的能量不相等,说明有一部分能量丢失了。
这部分能量丢到哪去了呢?奥地利物理学家泡利于1931年提出的假说认为,在β射线衰变过程中,原子核不止发射一个电子,可能还发射一种我们不知道的粒子。他推测这种粒子“性格”比较孤僻,几乎跟谁都不来往,本身不带电,中性,质量微小,穿透力强。后来,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根据泡利的推测,将其命名为“中微子”。
20多年过去了,科学家们经过辛勤的工作,终于在1956年把泡利的假说变为现实。人是富于联想的,说到中微子,人们马上想到了太阳这个巨大的原子核反应堆,认为它一定会产生数量相当大的中微子,它们会穿过太阳到地球之间的空间,浩浩荡荡地向地球进军。这么大数量的中微子,寻找起来大概不会费劲吧。可事与愿违。
为了寻找来自太阳的中微子,科学家们真可谓绞尽了脑汁。直到1968年,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戴维斯等人才找到了这位“贵客”。他们把实验室设在美国南达科他州一个深1500米的旧金矿里,里面放一个重60多万千克,装有390立方米的四氯化二碳溶液的大钢箱,用来捕捉中微子。中微子撞击四氯化二碳中原子量为37的氯原子后,发生核反应后变成一个同样原子量的氩原子,同时放出一个电子。氩是一种不断衰变的不稳定的放射性元素。只要能计算出核反应后产生了多少个氩原子,就可计算出中微子的数量。
中微子虽然捉到了,可情况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乐观。本来按照戴维斯等人的这种实验方法计算,每天可捉到11个中微子,可事实上5天才捉到1个。这个结果使科学界大为震惊,成为轰动一时的中微子失踪之谜。
面对理论与现实的偏差,人们提出了种种假说,试图破解中微子失踪之谜,但都无功而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5-08 08:05
另外。质量损耗不大。太阳主要放出的是能量而不是质量。其能量来自于核聚变,大约有7%左右的物质遵循质能转换公式,E=MC方被由物质转化为了能量。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方,可见质量转化的能量特别多。。太阳目前还能坚持约50亿年。反正你我是不用担心了……另外据推测即使50亿年以后,太阳还可以进行第2次核聚变。目前是氢聚变为氦,2次聚变是氦的进一步聚变。。不过到时候体积会增大变为红巨星,地球可能不适合生活了。第3次聚变可能质量不够引发了。目前观测到的星球聚变,据说质量能支持的最高聚变可以到铁这一级别。铁之上的元素来自超新星爆炸。地球上有元素序号在铁之上的很多物质,估计地球也是经历过超新星爆炸的残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