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2:25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5 05:36
1:只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我就把两百多页的小说《酥油》读完了。读到了深夜,往常都要打瞌睡了,而读这本书却久久不能入睡。 本书的主人公梅朵是个柔弱而坚强的女子,她接受了一位寺庙喇嘛的邀请,来到了高原支教。学校位于川藏线的深处,到那里需要先坐火车,再换汽车,然后是拖拉机、摩托车后再加上两天骑马的时间,最最后需要步行翻过大山,整个路程一共花了七八天。到了后梅朵才知道,所谓的学校只是一座废弃的碉楼,而且学生也需要她一个个到藏区去寻找。 她首先被喇嘛安排住进一家牧民的帐篷。不懂汉语的藏民自己吃糍粑,把她当作贵宾特意给她做面饼。不过,梅朵也看见藏民一边用手抓牛粪生火,然后又直接用这手和面,烧饼混合着麦香和牛粪的味道。为了不让藏民难堪,她强迫自己吃藏民给她的沾着牛毛的生牛肉。晚上她在潮湿的地上,同牛犊并排睡在一起,夜里的大雨从帐篷外面上漏下来,在屋子里面下小雨,让她不得不打着伞才能昏昏睡过去。 藏区的自然环境恶劣,常常会有雪灾和泥石流,每一次灾害发生过后,就会产生很多失去父母的孤儿。除了这样的孩子,还有因为各种各样原因产生的私生子。这些孩子常常吃不饱饭,经常被偷猎者要挟进保护区做向导,还有的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在茶楼做女招待,他们没有读书机会,好一点的情况下即使能够被领养,也常常是为领养的家庭做仆人。 梅朵需要深入藏区将这些孩子一个一个地找出来,不仅要冒着遭遇泥石流的危险,还要学会让藏民相信自己,将孩子交给她。藏民们是不理解的,认为孩子大了需要放牛,最好的归宿是成为喇嘛,献身给佛祖,被其他人供养。然而,梅朵的身体终于支撑不住了,胃病、贫血、吐血。坚持了五年,她终将不得不离开她深爱的土地和孩子们。 我为梅朵当初选择留下的强而震撼、起敬,更为梅朵最后无奈离开的弱而感动、伤怀。无奈,这两个字里面包含了太多太多,那是辛酸,是失落,是遗憾,是悲凉。无奈的离开,是没有掌声和鲜花的离开,是耕耘之后没有收获的收场,是呕心沥血之后没有结果的黯然,是意志力在身体面前的挫败,是生命毁于日常的悲哀,是命运打败希望的残酷……其实,这就是一个真实、普通的生命,梅朵所以让我不能忘怀,正是因于此:她生命中的强和弱,都被那片神奇的土地成倍地放大了。 离开,并不意味着放弃,梅朵确然也没有放弃,她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找到下一个梅朵,接过她手中的火炬,继续在麦麦草原为大爱而讴歌、跋涉。我是如此发自内心地希望她的这个愿望能够实现,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愿望,也是一个伟大生命的延续。 世间有一个梅朵,也许会有第二个、第三个——也许不会有。但我想,即是只有一个梅朵,也足矣。生活中的我们,即使只有一点微薄的力量,也可以拿出自己的爱心来帮助现实生活中需要帮助的那些偏远地区的孩子们。 2:朋友发给我你写的《酥油》的电子稿,说这是一本可以感动所有都市人的小说。在这个时代,能够令人发自内心感动的事物已经越发稀少。一开始,我只是抱着好奇的心态读你的《酥油》。读其中的关切、爱意、爱情、追求、宗教和藏区的风光。 但真的读完,却发现自己真的被感动了。怎么说呢?也许并不是所谓“感动”能够概括的,准确地说,是一种力量,一种你身上的力量,并且传递到了我的身上。 实话说,我并不知道如何评说你所经历的一切和你这本书,我读完了感觉一种有光芒的力量,在内心弥漫。令我想给你,一个素未谋面,只是通过一本书有所理解的陌生人,写一封信——关于爱、勇气和力量的讨论。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追求更有精神品质和更有内心力量的生活,去靠近心中的真理。但是现在生活在都市的人普遍浮躁,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真正静下心来,读完你这本书,读懂你的文字,你几乎细致地描述了藏区全貌,我从中看到了生存和爱的力量,还有梦想和勇气。 你一个汉地女子,偶尔旅游去藏区,结果被那里的画师留下来,做了收养教育孤儿的工作,在与现代文明完全隔绝的原始深山草原,在酥油灯昏黄黯淡的烛照下,在纵马驰骋一骑就是十几个小时漫长的寻访孤儿的路途中,在随时会被大雨摧毁的碉放房改造的残破教室中一做就是5年。我不知道你今年多大了,如果是一个年轻女孩子,这5年几乎意味着最好的青春年华。 我不想说什么“坚持”和“感动”。不是这样的,我觉得,这是你愿意的,是你愿意,是你想,是你的梦想和力量。有些人想做,但下了一辈子决心都没能做到的事,有些人在一闪念中就去做了。你就是后者,因此也是我们这个社会少有的令人钦佩的成功者(如果我有权力修正一下“成功”的涵义的话)。人精神的财富大于一切,而你,内心的富足证实了这样的财富。你是一个了不起的姑娘,也是一位很浪漫很美丽的姑娘! 我相信《酥油》出版后,会让很多人感动和反思。但我想说,这种感动和反思,并不是说每个人都要像你一样,去藏区收养孤儿,更不是说没有这样做的人就应汗颜。而是,你所做的,是一般人都能做的,而你所做到的,却非一般人可以做到。这里面的区别,这里面所需要的人的自身的力量,我相信是少有人能体会的。现在很多人,动辄抱着别人的成功智慧不放,想要从中找到捷径,而不知人和人之间的差别,就是世界与世界之间的差别,学别人,隔着一个世界,而做自己能做的,隔的不过是一个念头和一份坚持。我相信你当初听那个画师的话,在藏区收养孤儿,可能是一时冲动,可是你冲动之后,还是做了下来。这个世界很多事原本就是这么偶然,但正是因为如此,才更让人感知,每个人自身所具备的力量。 “没有泪水的干涩眼睛,目光从高高的仰视跌落下来,坠入到前方的深暗峡谷。峡谷里,五色经幡在北风中猛烈翻滚,呼啦啦直指天空,把我的目光也带到更远的地方去———如果你得到的回答会把你拖进更深更远的路途,让你回不来,你还需要听到吗?是的,无限巨大的草原,我热爱,迷恋,却是带着莫大无言的盲目。要了解这遍土地,用身体一生也不够。用心灵,也许只需要一次皈依,一切都会得到诠释……” 这是两段我非常喜欢的《酥油》中的文字。“用身体一生也不够,用心灵,也许只需要一次皈依”。 我想,这是对于我们每个人内在力量的最好诠释。其实梦想、爱与勇气从来都贮藏在我们的内心。也许只要一次低头,一次静穆中对自身内在的观想,那种原本属于我们的力量,就会涌现。 听说你写这本书,是为了通过这种方式,坦承你的一切,以便真正寻找到下一位继任者。我想,这种寻求,其导致的梦想和力量的传递,意义远远超过任何一次慈善捐赠。我希望我们大家一起找到方法帮助你达成愿望。 祝福你,你的爱和我们大家的感受才是构成这个世界的真正力量。最后与你分享一句圣言:愿每度清晨比前夕更美好,愿每个明天比昨天更富饶!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5 06:54
从结构上看,一篇读后感至少要有三个部分的内容组成:一是要介绍原作的篇名内容和特点;二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原作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分析和评价,也就是概括地谈谈对作品的总体印象;三是读后的感想和体会.即一是说明的部分,二是要有根据评价作品的部分,三是有感而发,重点在“感”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