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学佛法为什么菩提心为首要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18 02:12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0 02:20
菩提心为一切佛法修行之基础,为行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根本。 真正的佛法修行者,首先要发大菩提心,为了处于烦恼与痛苦中的众生而学佛,因为佛菩萨就是为了解脱众生的烦恼痛苦才来到这个娑婆世界的。 什么是菩提心? “菩提”原意是“觉悟”,因此“菩提心”即是“觉悟的心”,若以现代的意义可诠释为“有智慧的慈悲心”-觉悟世间如幻的智慧,和觉悟有情世间的慈悲。在此状态,因有智慧,而能自觉空性。因有慈悲而能入世间,随顺因缘,配合“成住坏空”的必然性,以善巧方便渡化世间有情。 一般称“发菩提心”,便是要发“自渡渡人”的心愿。如弘扬佛法,帮助贫穷生病的人都是。因此有时“发菩提心”便称为“发愿”。“发大菩提心”即为“发大愿”。发了菩提心且付诸行动时,必须兼具智慧和慈悲,不然仅有慈悲,常沦为表象的慈悲,成了欠缺智慧的滥好人,只是满足“我要帮助人”的虚荣心罢了,无法帮到恰到好处,*无碍。 学佛者为何会发菩提心? 一切皆因“慈悲”。希望自己学佛生命能*,更希望他人有苦难时也能解脱。这种悲心是发菩提心的最大动力。一位具有悲心的学佛者,很自然地便会发菩提心,而欠缺慈悲心便很难发出菩提心。因此学佛者可常培养“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 为什么不问学佛者为何要发菩提心呢?菩提心的生起是来自慈悲、无所求的,也没有为自己的理由。如果有理由才发心,这种发心便不是“菩提心”。所以才不以一般思考方式问“为什么要发菩提心”。 具菩提心的特质 如果了解菩提心的意义,了解皆因慈悲而“谨慎”并“真切”地发菩提心,应有一些特质: 一、对自身的苦难和障碍,以及自身利益受损时,会甘之如饴不会怨天尤人。对他人质疑,毁谤和侮辱也不会动摇他的菩提心,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觉悟到“世间一切,毕竟是空”,何须计较。 二、对帮助世间有情仍然相当热忱,积极地投入,尽己之力来帮助他人,但不会留恋世间,在乎成就,这是因为具有“慈悲心”。 三、对利生能力,会尽力培养,充实渡生能力;对利生事业(如公司或工厂)也会尽力去经营,并会兼顾员工和社会大众生活;对艰钜的任务,虽然困难重重,也不会轻言气馁和放弃,这是因为具有“无我执”,才能放下身段,利益别人。 四、对有权有势的对象不会去锦上添花;对他人贪嗔痴不合理的要求会适时避开;对利诱威胁时能“富贵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因为他能常保“正念”和“正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0 02:20
菩提心为一切佛法修行之基础,为行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根本。
真正的佛法修行者,首先要发大菩提心,为了处于烦恼与痛苦中的众生而学佛,因为佛菩萨就是为了解脱众生的烦恼痛苦才来到这个娑婆世界的。 什么是菩提心? “菩提”原意是“觉悟”,因此“菩提心”即是“觉悟的心”,若以现代的意义可诠释为“有智慧的慈悲心”-觉悟世间如幻的智慧,和觉悟有情世间的慈悲。在此状态,因有智慧,而能自觉空性。因有慈悲而能入世间,随顺因缘,配合“成住坏空”的必然性,以善巧方便渡化世间有情。 一般称“发菩提心”,便是要发“自渡渡人”的心愿。如弘扬佛法,帮助贫穷生病的人都是。因此有时“发菩提心”便称为“发愿”。“发大菩提心”即为“发大愿”。发了菩提心且付诸行动时,必须兼具智慧和慈悲,不然仅有慈悲,常沦为表象的慈悲,成了欠缺智慧的滥好人,只是满足“我要帮助人”的虚荣心罢了,无法帮到恰到好处,*无碍。 学佛者为何会发菩提心? 一切皆因“慈悲”。希望自己学佛生命能*,更希望他人有苦难时也能解脱。这种悲心是发菩提心的最大动力。一位具有悲心的学佛者,很自然地便会发菩提心,而欠缺慈悲心便很难发出菩提心。因此学佛者可常培养“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 为什么不问学佛者为何要发菩提心呢?菩提心的生起是来自慈悲、无所求的,也没有为自己的理由。如果有理由才发心,这种发心便不是“菩提心”。所以才不以一般思考方式问“为什么要发菩提心”。 具菩提心的特质 如果了解菩提心的意义,了解皆因慈悲而“谨慎”并“真切”地发菩提心,应有一些特质: 一、对自身的苦难和障碍,以及自身利益受损时,会甘之如饴不会怨天尤人。对他人质疑,毁谤和侮辱也不会动摇他的菩提心,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觉悟到“世间一切,毕竟是空”,何须计较。 二、对帮助世间有情仍然相当热忱,积极地投入,尽己之力来帮助他人,但不会留恋世间,在乎成就,这是因为具有“慈悲心”。 三、对利生能力,会尽力培养,充实渡生能力;对利生事业(如公司或工厂)也会尽力去经营,并会兼顾员工和社会大众生活;对艰钜的任务,虽然困难重重,也不会轻言气馁和放弃,这是因为具有“无我执”,才能放下身段,利益别人。 四、对有权有势的对象不会去锦上添花;对他人贪嗔痴不合理的要求会适时避开;对利诱威胁时能“富贵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因为他能常保“正念”和“正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0 02:21
菩提心的“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语,译成汉文的意义为“觉”,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菩提心具真性菩提、实智菩提及方便菩提三种意义:
一、真性菩提是我们的一念心性,此性上至诸佛菩萨,下至地狱众生,十法界有情,个个具足。这属自性本具的如如理,别名“本觉”。此理用不到造作,离一切虚妄,所以叫真性菩提。
二、实智菩提是依如如理起如如智,因此又名“始觉”智。此智是意识相应慧心所,我们依此慧心所,照本觉理,如实了知,所以叫实智菩提。
三、方便菩提是以菩提心行菩萨道,对机说法,以种种方便度脱众生。
由以上三义,我们更可概括成为于行人实行的“菩提心”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由于菩提心是梵语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略称,其华语的意义应为无上正等正觉。这个正觉有别于世间的所谓“觉悟”,它是真正了解宇宙和人生的真理,永离烦恼不受生死轮回之觉悟。
二、“拔除一切众生的生死根本,给予众生世出世间之乐”,是发菩提心者基于慈悲之旨的一个主要行愿。不能和一般的安慰语言、给以暂时的快乐相比。
三、在实行中要以服务为目的。这个服务不同于现今社会的服务行业,它是一种无怨无悔、平等清净为众生、为自己寻求觉悟之行为。当我们在做一件工作时,不但自己受益(但不能自有利己之心),更要让别人受益,这是一种真正的服务。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0 02:21
菩提心摄持了出离心请看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一文:“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0 02:22
必须有出离心 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