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17 10:2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23:51
不当得利的返还是什么意思不当得利返还是指不当得利使受益人与受损人之间发生不当得利的债权债务关系,受损人有权请求返还不当得利。1、善意受益人的返还义务善意受益人指于受益时不知其受益无法律上的原因的受益人。善意受益人的返还义务的范围以现存利益为限,现存利益的确定时期为受益人受利益返还请求之时,于此时非现有的利益,受益人的返还义务以原物为主,当原物依性质或其他情事,如消费、消耗、出卖、被盗、遗失等不能返还时,于现存利益范围内受益人应偿还价额。免负返还义务。现存利益:(1)原物以及利用原物(物或权利)衍生的其他利益,如法定孳息。(2)受益人取得的利益经消费而不存在,但受益人因消费不当取得的他人利益而使自己节省的消费支出。(3)受益人取得利益原形不存在,但受益人因之取得的对第三人损害赔偿请求权、保险金请求权、对价请求权等代偿利益。善意受让人为取得利益或维持利益所支出的费用,可以在返还现存利益时,要求权利人偿还有关费用或从现存利益中予以扣除。2、恶意受益人的返还义务恶意受益人是指明知无法律的原因而取得利益的受益人。基于得撤销而经撤销的行为所为的恶意受益人负担较善意受益人严厉的返还义务,应当返还其当初所受的一切利益、本于该利益所生的利益以及当初所受利益的利息。若恶意受领的利益不存在,不论其不存在的原因如何,受益人都应当如数偿还,不得主张因利益不存在而免除偿还义务。给付,受领人知其撤销原因的,也视为明知无法律上的原因。恶意受益人为取得、保存增加该利益所支出的必要费用,可以向权利人主张偿还,或从返还额中扣除;恶意受益人支出的有益费用,只能在现存的增加额限度内要求返还,或予以扣除。最高人民*《民通意见》对不当得利返还范围的解释,并未区别受益人为善意或恶意,而是规定:返还的不当利益,应当包括原物和原物所生的孳息;利用不当得利所取得的其他利益,扣除劳务和管理费后,应当予以收缴。依据该解释,不当得利返还义务的范围仅限于原物及孳息,其他收益上缴国家。3、第三人的返还义务不当得利受领人将其所受领的标的物无偿让与第三人,则于受领人因此免除返还义务的限度内,第三人对受损失者负返还责任,这就是不当得利制度下第三人的返还义务。第三人的返还损失义务成立要件为:(1)受领人为无偿让与;(2)受领物为受领人应返还的物,不限于原物,原物孳息、代偿物亦包括在内;(3)受领人因无偿让与而免除返还义务。希望通过上面的内容您能对不当得利的返还的相关的问题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如果您情况比较复杂,本网站也提供律师在线咨询服务,欢迎您进行法律咨询。
返还请求权让与是什么意思对第26条的基本构造方面进行逻辑分析,并从其与物权变动公示原则之冲突化解等制度原理层面作出说明,这对于正确解读第26条具有重要意义。(一)物权变动合意欲准确解读第26条,须首先明了其与《物权法》第23条(下称第23条)的逻辑关系。除以返还请求权让与代替第23条中的“交付”要件外,依第26条发生物权变动还须满足第23条的其他要件。除强调交付对于物权变动的必要性外,第23条中“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显然也暗含着发生物权变动效力的要件。第23条中的“物权的设立与转让”对应的分别是债权行为与物权合意,其中以买卖合同、赠与合同等债权合同解释“物权的转让”的学说目前似占据优势。依此种学说,在买卖合同等法律行为中,同时包含了发生债权与所有权移转的双重意思。然而,即使此种“一体把握”的学说可以解释特定物之即时交易,其在种类物、未来物、他人之物交易中会遭遇解释上的困境。(二)让与人的处分权第23条、第26条属于依法律行为引起动产物权变动的情形,其直接指向动产所有权移转的物权变动效力,而非仅仅产生给付请求权,因此,让与人应具有处分权。换言之,《物权法》的这两条规范涉及的法律行为系处分行为,让与人须具备处分权,才能使处分行为发生处分的效力。《物权法》的这两条规范在字面上虽未包含“处分权”,但基于其处分行为的性质,在解释上应加入“让与人(或质权设立人)对物享有处分权”的要件。(三)返还请求权让与合意通过返还请求权让与方式移转动产所有权的,在让与人与受让人间除须达成物权让与合意外,还需就返还请求权让与本身达成合意。转让动产所有权的物权合意与返还请求权让与的合意必须作为两项法律行为同时存在,前者系移转动产所有权的意思表示,而后者的功能系“代替交付”。尽管返还请求权让与合意常可以默示方式进行,并在物权合意时一并作出,但仍须至少能够解释出此种返还请求权让与的合意。(四)“代替交付”之解读返还请求权让与合意是对第23条所要求的“交付”(所谓“现实交付”)的替代,但它本身并非交付的一种特殊形态。返还请求权让与合意的功能在于直接引起物权变动的结果,而非“完成交付”。换言之,动产物权依法律行为而发生的变动,并非仅有“物权合意+交付”这一种模式,而是同时还存在着“物权合意+返还请求权让与”及“物权合意+占有改定约定”的模式。如果第23条所要求的交付系动产物权变动的一般规则的话,不妨将第26条所规定的返还请求权让与理解为无须满足交付要件的例外情形。总之,返还请求权让与本身并非交付的一种形态,所谓“交付”即为物之让与人向受让人移转现实占有的情形,返还请求权让与和占有改定均为“代替交付”的物权变动要素,而非所谓“观念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