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18 08:19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8 05:35
意思是:心地是相貌的根本,审察一个人的心地,就自然而然可以了解他的善恶之性;行为是心性的外在表现,观察一个人的行为,就可以知道他的祸福吉凶了。
出自:陈希夷的《心相篇》
原文:心者貌之根,审心而善恶自见;行者心之表,观行而祸福可知。出纳不公平,难得儿孙长育;语言多反复,应知心腹无依。
译文:心地是相貌的根本,审察一个人的心地,从相貌和言、谈、举、止,行、动、坐、卧,衣、容、仪、表就可以了解他的善恶之性;行为是心性的外在表现,观察一个人的行为,就可以知道他的祸福吉凶。买卖出纳不公平的人,儿女常常短命夭折;说话无信多反复的人,没有几个心腹好友。
扩展资料:
陈抟(871年—989年),字图南,号扶摇子,赐号“白云先生”、“希夷先生”。唐咸通十二年(871年),陈抟出生于亳州真源县(今亳州市谯城区十八里镇陈庄村)(或云普州崇龛县,今重庆市潼南区崇龛镇) 。北宋著名的道家学者、养生家,尊奉黄老之学。
唐文德元年(888年),陈抟受皇帝召见,赐号“清虚处士”。五代吴越宝正七年、后唐长兴三年(932年),陈抟去京城洛阳应考进士,名落孙山。后唐清泰二年(935年),隐居武当山九石岩。后晋天福二年、南唐升元元年(937年),返古蜀,拜邛州天庆观都威仪何昌一学锁鼻术。
著有《胎息诀》、《指玄篇》等专著。后晋天福四年(939年),游峨眉山讲学,号“峨眉真人”。著有《观空篇》等。并拜*道者为师,从事《易》学研究,著有《*道者正易心法注》、《易龙图序》、《太极阴阳说》、《太极图》和《先天方圆图》等,现流传的著作托名者居多。
后晋天福十二年(947年),陈抟同*道者隐居华山云台观。常游历于华山、武当山之间。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受周世宗柴荣召见,任命“谏议大夫”,不仕,赐“白云先生”。
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宋太宗赵光义召见陈抟。北宋雍熙元年(984年),太宗再次召见陈抟,赐“希夷先生”称号。北宋端拱初年(988年),仙逝于华山张超谷,享年118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心相篇
百度百科——陈抟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8 05:35
意思是:心地是相貌的根本,审察一个人的心地,就自然而然可以了解他的善恶之性;行为是心性的外在表现,观察一个人的行为,就可以知道他的祸福吉凶了。
出自:陈希夷的《心相篇》
原文:心者貌之根,审心而善恶自见;行者心之表,观行而祸福可知。出纳不公平,难得儿孙长育;语言多反复,应知心腹无依。
译文:心地是相貌的根本,审察一个人的心地,从相貌和言、谈、举、止,行、动、坐、卧,衣、容、仪、表就可以了解他的善恶之性;行为是心性的外在表现,观察一个人的行为,就可以知道他的祸福吉凶。买卖出纳不公平的人,儿女常常短命夭折;说话无信多反复的人,没有几个心腹好友。
扩展资料:
陈抟(871年—989年)字图南,号扶摇子,赐号希夷先生。汉族,老子故里亳州真源县(今河南鹿邑县太清宫镇陈竹园村)人,五代宋初著名道教学者、隐士。
陈抟继承汉代以来的象数学传统,并把黄老清静无为思想、道教*方术和儒家修养会归一流,对宋代理学有较大影响,后人称其为“陈抟老祖”、“睡仙”、希夷祖师等。隐于武当山九室岩,移华山云台观,多著述。陈抟是传统神秘文化中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代宗师。
陈希夷留下一篇传世之作,名《心相篇》,取“相由心生”之意,兼有佛家《因果经》的味道,与那些江湖流传的相面术不可同日而语,比曾国藩的《冰鉴》更为大气,颇有止恶扬善之功,读之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心相篇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8 05:36
意思是:心地是相貌的根本,审察一个人的心地,就可以了解他的善恶之性;行为是心性的外在表现,观察一个人的行为,就可以知道他的祸福吉凶。
出自《心相篇》,作者:陈希夷,朝代:五代、北宋之间
原文:心者貌之根,审心而善恶自见;行者心之表,观行而祸福可知。出纳不公平,难得儿孙长育;语言多反复,应知心腹无依。
译文:心地是相貌的根本,审察一个人的心地,就可以了解他的善恶之性;行为是心性的外在表现,观察一个人的行为,就可以知道他的祸福吉凶。买卖出纳不公平的人,儿女常常短命夭折;说话无信多反复的人,没有几个心腹好友。
扩展资料:
1、陈抟(陈希夷)字图南,号扶摇子,赐号希夷先生。汉族,老子故里亳州真源县(今河南鹿邑县太清宫镇陈竹园村)人,五代宋初著名道教学者、隐士。
2、陈抟继承汉代以来的象数学传统,并把黄老清静无为思想、道教*方术和儒家修养会归一流,对宋代理学有较大影响,后人称其为“陈抟老祖”、“睡仙”、希夷祖师等。
3、陈抟留下一篇传世之作,名《心相篇》,推崇道家承负思想,与那些江湖流传的相面术不可同日而语,比曾国藩的《冰鉴》更为大气,颇有止恶扬善之功,读之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心相篇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8 05:36
意思是:心地是相貌的根本,审察一个人的心地,就可以了解他的善恶之性;行为是心性的外在表现,观察一个人的行为,就可以知道他的祸福吉凶”。
这句话出自北宋一个著名的道教学者陈希夷,他留下一篇传世之作,名《心相篇》,取“相由心生”之意,兼有佛家《因果经》的味道。“心者貌之根,审心而善恶自见;行者心之表,观行而祸福可知”这句话就“心者貌之根,审心而善恶自见”, 谈了善恶的关系;“行者心之表,观行而祸福可知”,谈了祸福的关系。总结一下就是讲了心行、善恶、祸福,这六个字的因果关系。
行善不能着善相,《金刚经》中所谓的“不着相布施”。老子也说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总想着舍一得万地去行善,那反而是恶了。所以善恶要看初发心,不能只论行为,古训所谓“有心行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这就是此处说的“审心”。
人的祸福都是自己的行为招感来的,都是自作自受,怨天尤人是没有用的,所以说“观行而祸福可知”。人有天命,天命是与生俱来的福德。人这一辈子该吃多少、能享受多少,是有定数的,没有大善大恶很难改变。是你的丢不了,不是你的也争不来,争贪的结果只能是积祸消福,不但所求的争不到,本有的也保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