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1:12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4:56
在《野草》里,《死火》是具有鲁迅式想象力的一篇文章。人类关于火有种种想象,总的说来,人们是把火视为一种生命的象征。但是鲁迅想象的是“死火”,集中了生命和死亡两种意思。我们看他是怎样展开独特想象的。 他说,我做梦,梦见自己在山峰间奔驰,跑啊跑,突然从山峰上一下掉到冰谷里,往下一看,一片青白色,这青白色就是死亡的颜色。但是在一片青白色中,我突然看见了很多珊瑚样的红的影子。在死亡的颜色中出现了生命的颜色,这就是死火。于是,我和死火之间展开了一个哲学的讨论。死火对我说:先生啊,请你赶紧把我救出去,否则我将冻灭。我说好,我就把你带出冰谷。死火又说,你把我带出冰谷,我会烧完。我只能在“冻灭”和“烧完”之间作出一个选择。 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我们在研究鲁迅的《野草·死火》所遇到的一个难点。 后来我的导师王瑶先生启发了我。那一年王先生正好七十岁。他说,我现在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选择:要么什么事不干,这叫“坐以待毙”;要么像大家宣传的那样“发挥余热”,再努力奋斗,但这不过是“垂死挣扎 ”。我只能在“坐以待毙”和“垂死挣扎”这两者之间作有限的选择。你说怎么办? 当时我一听,马上想起了鲁迅的《死火》。“冻灭”就是“坐以待毙”;“烧完 ”就是“垂死挣扎”。 尽管最后等待大家的都是死亡,但是“烧完”和“冻灭”有没有区别呢?有区别。这个冻灭,他一辈子什么事儿不干,他的生命在任何时候都没有光影,这是一个生命的空壳。这个烧完,虽然最后也是完,但他燃烧的那个瞬间是发出灿烂的光辉的,他的生命是充实的。 这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生哲学,就是生命的价值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结果所有人都一样,但是过程不一样。你奋斗的过程,你挣扎的生命,努力的生命,是充实的,是有价值的。而那浪费的、无所事事的生命是空虚的,是没有意义的,是生命的空壳。这就好像奥林匹克精神一样,贵在参与。 这就是鲁迅《野草》的哲学,这正体现了鲁迅那种重视过程而不重视结果的人生哲学。这“冻灭”和“烧完”的命题实际上告诉我们,人的自我选择、自我实现的极端的有限性。你不能把人的选择的可能性想入非非,人就是在冻灭和烧完之间作极其有限的选择。但是毕竟还是有选择的余地的,所以王瑶先生对我说,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垂死挣扎,因为垂死挣扎有一种挣扎之美。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4:56
)《死火》中的冰谷象征着寒冽的旧社会,大石车象征着恶势力,“我”从冰谷中救出死火,并且不怕自己被大石车辗压,让死火跃出了冰谷在人间燃烧。这表现了鲁迅人生哲学的另一个侧面,即无私的自我牺牲精神。》:“死火”面临冻灭与垂死挣扎的选择,任选其一,后果都是死亡。“死 火”最终选择了后者,篇中的“我”,携带死火逃出冰谷,自己被石车碾死,却仍“得意地笑着说”:“哈哈!你们是再也遇不着死火了!”在这里,鲁迅显然是从青年(死火)身上体认到自己人道主义思想的微薄希望——虽然国民大都沉默,然而毕竟有被唤醒的青年。由此,鲁迅的启蒙活动才算没有白费力气,生命的价值也才有了依托。但是,现实中的另一面仍很强大,鲁迅越来越感到:“但青年又何能一概而论?有醒着的,有睡着的,有昏着的,有躺着的,有玩着的,此外还多。”[4]这就使鲁迅对青年的信任大打折扣,同时,他生命意志中最有活力的杠杆,也被抽掉了大半力量。“然而青年们很平安”(《希望》),鲁迅沉重地写下的这几个字,使我们充分地体味到他对自己生命在无价值地耗费的悲哀。这是鲁迅哲学的一个命题:绝望的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