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1:1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8:07
Richards equation
描述生物种群消长的数学模型。范·伯塔兰菲(L.Von Ber-talanffy,1938,1957)最早提出动物体重的变化与合成和分解代谢速率成比例,在种群y<1/e时用这些过程的速率描述。理查兹(F.J.Richards,1959)将范·伯塔兰菲模型推衍为生长速度或瞬时速率即dy/dt随t而变的曲线,提出以下形式的可塑性生长模型:
dy/dt=rRy(1-ym-1)/(m-1)
式中,rR为速率参数;m为斜率参数,其值可以从0到无限大。当m=0时,模型可转化为指数模型,当m=2时,则转化为逻辑斯蒂模型(见逻辑斯蒂模型),而m接近1时可转化变为冈伯茨模型(见冈伯茨方程)。因此,这是一个可塑性很强的模型(见图)。该模型的积分形式为:
其线性方程为:
常数B也随m值而变。当m<1时,B=1-y0(1-…,当m>1时,B=y0(1-m)-1,式中,y0为y的初始值。本模型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可以用于植物病害流行动态描述。但由于m值不好确定,其实用性不如逻辑斯蒂模型或冈伯茨模型。(肖悦岩)
理查兹模型曲线
A∶m=0.0;B∶m=1.0;C∶m=2.0;D∶m=2.7
荔枝病害
litchi diseases
戚佩坤
至1919年中国已报道近20种。重要的有霜疫病、毛氈病、炭疽病和贮藏期病害。
霜疫病
1934年中国最早报道于台湾省,*50年代初记载,现以广东、福建的老产区病重。荔枝花、幼果、熟果、果柄、果枝均被害,高湿时还为害嫩叶,病叶局部褪绿、病枝局部变褐,病花和幼果早落,熟果上病斑不规则,无边缘,红褐色,最终果肉发酸,腐烂淌水,潮湿时病部生白霉层,即病菌子实体。病原物为荔枝霜疫霉[Peronophythora litchii Chen ex ko et al.],属卵菌,霜霉目。无性态像霜霉菌,孢囊梗多级有限生长,有性态像疫霉,同宗配合,田间或培养基上均可形成卵孢子。生长最高温度30℃,22~25℃时产孢子囊量最高,11~30℃均能形成孢子囊。孢子囊在8~22℃形成游动孢子,14℃时形成游动孢子只需20分钟,以8~16℃时的萌发率最高,26~30℃时则形成芽管。侵染过程的各个时期都要求高湿度方能危害,高湿条件下,11~30℃可侵染荔果,25℃时潜育期不到1天,11℃时潜育期延长至7天,故缺乏抗病品种,荔枝开花结果期间多连雨天,病原物侵染频繁等是田间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若采收期天气晴朗,运输途中湿度大,荔果在上市后大量霉烂。病原物在田间除荔枝外还为害番木瓜幼苗。主要以卵孢子在土壤内越冬,翌春成为初侵染源,贮运期间的菌源来自田间的病果。病害控制应以药剂防治为主,开花前喷施瑞毒霉、杀毒矾或乙磷铝;利用避病品种明显减轻发病;避免偏施氮肥。
毛氈病
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等省、自治区。树龄20年以上的大树被害率甚高,有时达70%以上,开花期间天气干旱诱发瘿螨大发生,使花穗干枯。叶被害时,产生不正形病斑,正面鼓起,背面内凹,密披锈褐色绒毛状物,绒毛间有许多瘿螨,经过数月,病斑部分干枯,绒毛有时成片脱落;嫩枝被害时,梢畸形;花穗被害,花器呈锈褐色,花萼膨大呈倒钟形,亦披绒毛状物,常全穗畸形干缩;果被害时,形小,味酸,病斑不正形,稍凸出,如一果上多个病斑,颇似病毒病症状。病原物为荔枝瘿螨,是螨类动物,属蜱螨目。成螨浅红色或乳白色,体躯有向前方生的足两对;卵近圆形,无色透明,表面光滑。树龄大而树冠稠密的果树被害重,阳光不能直接照射到的嫩叶发生多。多数成螨及若螨在叶背面的绒毛状物间越冬,或在花芽、叶芽上越冬,翌春二、三月,气温上升至18~20℃以上时开始活动,部份若螨迁移到花穗,叶芽或嫩叶上取食和繁殖,并不断扩散,通常八、九月抽出的新叶受害最严重。气流、微风传播,高接苗可长距离传播。控制应清除销毁苗木上的病叶,用高空压条法培育新苗,摘除病叶,以防传播;早春开花期喷布石硫合剂、三氯杀螨砜、三氯杀螨醇或各种杀螨剂。
炭疽病
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等省、自治区。中国1985年首次报道为害荔枝果实,在霜疫病受到控制而减少的果园,炭疽病逐年增多。叶上形成近圆形或不正形的褐斑,或在叶尖、叶缘形成褐色、灰褐色大型斑块;枝梢回枯,花和幼果脱落,壮果上病斑近圆形,红褐色,边缘色深,有轮纹,但不下陷,生橙红粘质粒(病菌粘分生孢子团)。病原物是围小丛壳,属子囊菌,球壳目。无性态为胶孢炭疽菌,属半知菌,黑盘孢目。(见仁果炭疽病)。病害控制:加强栽培管理,切勿偏施氮肥;开花期结合防治霜疫病,喷布瑞毒霉加多菌灵混合液。
贮藏病害
最主要是果皮褐变病、霜疫病和酸腐病。果皮褐变病是生理病,系随着荔果成熟,果皮内乙烯含量不断上升所致。低温贮藏可使乙烯产生和呼吸作用均受到强烈抑制,采用薄膜袋密封低温(3~5℃)贮藏较成功。霜疫病为害贮藏中的荔枝,主要是因为田间病菌侵染较晚,或因采前天气晴朗、湿度小,病果尚未发病而误作健果混入贮藏的,采后贮运中湿度大增,很快发病,并通过接触再侵染。药剂防腐效果较好,但各国*尚未批准瑞毒霉等药剂用于产后防腐处理。故控制贮藏中烂果,关键在加强田间病害控制,结合采后预冷、低温贮藏等一系列处理。酸腐病一般发生于成熟果或裂果。控制霜疫病后酸腐病有增多趋势。病果病斑不定形,初水渍状,淡褐色,上生白霉,二三日使荔果变质发酸腐烂,后期淌水。病原物为地霉双足囊菌,属子囊菌,内孢霉目(见柑橘病害)。田间可零星发生、贮藏期间继续再侵染。目前尚无有效控制措施。
其他常见的病害见表。
Fusariumspp.镰刀菌果腐病Penicilliumspp.青霉病Aspergillusspp.曲霉病Cylindrocladiumscopa-rium白霉病Dipodascusgeotrichum酸腐病果Botryosphaeriarhodina焦腐病hr要为害枝干Erythriciumsalmonico-赤衣病枝干或主Mayetiolasp.圆星病Cephaleurosvirescens藻斑病Phomopsislonganae叶斑病Coniothyriumlitchii斑点病Pestahtiopsispauseta灰斑病Skierkanepheliinica锈病Phaeosaccardinulajava-Meliolacapensisvar.melayensis煤病叶病原物病害名称为害部位
荔枝其他常见病害
粒线虫属(A nguina)
A nguina
杨荣铮
属垫刃线虫目粒线虫科能够刺激禾本科部分植物的种子、茎叶和花形成瘿瘤的一类专性寄生线虫。该属已知有10余种,如小麦粒线虫、剪股颖粒线虫和禾谷粒线虫等。
形态特征
雌虫肥大,体长1.5~6毫米,左右,体表具有细的环纹,两端尖细,常作螺旋状卷曲,唇区低,不缢缩或稍缢缩,口针细弱,约10微米,基部球明显。中食道球卵圆形,但个别虫种(Anguina cecidoplas-tes)缺乏发育的中食道球,食道腺肥大耳状或畸形,常稍扩展覆盖肠端。雌虫单卵巢,前端有1~2次四折,卵母细胞呈多行轴状排列,*位体后部85%~90%处,有后阴子宫囊,长为肛阴距长的二分之一左右。雄虫较小,线形,长约1~2毫米,单精巢,前端1~2次弯折,交合刺较宽,抱片包至尾亚末端部,雌雄尾均为圆锥形。二龄幼虫细小,为侵染期幼虫,亦有个别虫种(Anguina millefolli)3龄幼虫为侵染期。
生物学特性
粒线虫幼虫侵染寄主幼苗,进行外寄生,后逐渐向上移动,为害植株地上部分,刺激种子、茎、叶和花形成虫瘿,(大麦受害后一般不产生瘿瘤)致使植株矮化,茎、叶弯曲畸形皱缩,有的虫种可引起植株枯死。幼虫在虫瘿内过冬(夏)。由于虫瘿表皮坚硬,内部水少,幼虫代谢活动降低,处于休眠状态,因而抗逆力较强,干燥情况下可存活数年以上。有的虫种虫瘿在低温-15~-18℃下放置5小时,或用100℃干热处理1小时内部线虫仍可存活。当虫瘿遇到适宜条件,幼虫复苏活动,钻出虫瘿,再度侵染。每年发生一代或一代以上。粒线虫主要为害小麦、大麦、黑麦及禾本科杂草等单子叶植物,但有少数虫种(Anguina amsinckiae和A.balsamophila)寄生于双子叶植物。
重要病原线虫
有小麦粒线虫和剪股颖粒线虫。
小麦粒线虫[Anguina
tritici(Steinbuch)Chit-wood]1743年首先在英国发现。是最早发现的一种植物病原线虫。该线虫广泛分布于世界各产麦区,中国绝大部分麦区小麦被害严重,一般可减产5%~10%,重者可达30%以上。主要为害小麦以及黑麦、山羊草等部分禾本科植物,亦可侵染大麦和燕麦,但发病轻微,不产生虫瘿。混于种子和土壤中虫瘿是下一季节的主要侵染来源。一般一年发生一代。小麦粒线虫还可传播小麦蜜穗病的病原细菌[Coryne bacterium fritici(Hat.)Buskholder]对小麦造成复合侵染。虫瘿内的这种病原细菌也可存活数年。这种线虫的防治关键是进行种子检验和处理(见小麦线虫病)。
剪股颖粒线虫[Anguina
agrostis(Stembach)Filipjev.]欧洲、北美各国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亚洲部分国家发生和为害。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地区亦有发生。主要为害剪股颖、羊茅草、黑麦草和早熟禾、鸭茅草、梯牧草、黄三毛草等禾本科植物,引起花序变形和形成虫瘿,严重影响牧草产量。虫瘿可抵抗不良环境,在干燥情况下可数年不失去生活力。有些寄主如在澳大利亚的黑麦草(Lolium rigim),受害后形成的虫瘿还可传带能够产生毒素的细菌(Corynebacterium rathayi Smith),这种细菌毒素以虫瘿厚壁上含量最大,含细菌虫瘿表面多呈*,可引起牲畜中毒,甚至致死。另据报道紫羊茅草(Festuca rubra,var.commutata)被害形成的虫瘿对羊、牛亦有毒害。控制这种线虫,首先要查清其分布和为害情况,防止扩展蔓延。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8:07
Richards equation
描述生物种群消长的数学模型。范·伯塔兰菲(L.Von Ber-talanffy,1938,1957)最早提出动物体重的变化与合成和分解代谢速率成比例,在种群y<1/e时用这些过程的速率描述。理查兹(F.J.Richards,1959)将范·伯塔兰菲模型推衍为生长速度或瞬时速率即dy/dt随t而变的曲线,提出以下形式的可塑性生长模型:
dy/dt=rRy(1-ym-1)/(m-1)
式中,rR为速率参数;m为斜率参数,其值可以从0到无限大。当m=0时,模型可转化为指数模型,当m=2时,则转化为逻辑斯蒂模型(见逻辑斯蒂模型),而m接近1时可转化变为冈伯茨模型(见冈伯茨方程)。因此,这是一个可塑性很强的模型(见图)。该模型的积分形式为:
其线性方程为:
常数B也随m值而变。当m<1时,B=1-y0(1-…,当m>1时,B=y0(1-m)-1,式中,y0为y的初始值。本模型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可以用于植物病害流行动态描述。但由于m值不好确定,其实用性不如逻辑斯蒂模型或冈伯茨模型。(肖悦岩)
理查兹模型曲线
A∶m=0.0;B∶m=1.0;C∶m=2.0;D∶m=2.7
荔枝病害
litchi diseases
戚佩坤
至1919年中国已报道近20种。重要的有霜疫病、毛氈病、炭疽病和贮藏期病害。
霜疫病
1934年中国最早报道于台湾省,*50年代初记载,现以广东、福建的老产区病重。荔枝花、幼果、熟果、果柄、果枝均被害,高湿时还为害嫩叶,病叶局部褪绿、病枝局部变褐,病花和幼果早落,熟果上病斑不规则,无边缘,红褐色,最终果肉发酸,腐烂淌水,潮湿时病部生白霉层,即病菌子实体。病原物为荔枝霜疫霉[Peronophythora litchii Chen ex ko et al.],属卵菌,霜霉目。无性态像霜霉菌,孢囊梗多级有限生长,有性态像疫霉,同宗配合,田间或培养基上均可形成卵孢子。生长最高温度30℃,22~25℃时产孢子囊量最高,11~30℃均能形成孢子囊。孢子囊在8~22℃形成游动孢子,14℃时形成游动孢子只需20分钟,以8~16℃时的萌发率最高,26~30℃时则形成芽管。侵染过程的各个时期都要求高湿度方能危害,高湿条件下,11~30℃可侵染荔果,25℃时潜育期不到1天,11℃时潜育期延长至7天,故缺乏抗病品种,荔枝开花结果期间多连雨天,病原物侵染频繁等是田间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若采收期天气晴朗,运输途中湿度大,荔果在上市后大量霉烂。病原物在田间除荔枝外还为害番木瓜幼苗。主要以卵孢子在土壤内越冬,翌春成为初侵染源,贮运期间的菌源来自田间的病果。病害控制应以药剂防治为主,开花前喷施瑞毒霉、杀毒矾或乙磷铝;利用避病品种明显减轻发病;避免偏施氮肥。
毛氈病
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等省、自治区。树龄20年以上的大树被害率甚高,有时达70%以上,开花期间天气干旱诱发瘿螨大发生,使花穗干枯。叶被害时,产生不正形病斑,正面鼓起,背面内凹,密披锈褐色绒毛状物,绒毛间有许多瘿螨,经过数月,病斑部分干枯,绒毛有时成片脱落;嫩枝被害时,梢畸形;花穗被害,花器呈锈褐色,花萼膨大呈倒钟形,亦披绒毛状物,常全穗畸形干缩;果被害时,形小,味酸,病斑不正形,稍凸出,如一果上多个病斑,颇似病毒病症状。病原物为荔枝瘿螨,是螨类动物,属蜱螨目。成螨浅红色或乳白色,体躯有向前方生的足两对;卵近圆形,无色透明,表面光滑。树龄大而树冠稠密的果树被害重,阳光不能直接照射到的嫩叶发生多。多数成螨及若螨在叶背面的绒毛状物间越冬,或在花芽、叶芽上越冬,翌春二、三月,气温上升至18~20℃以上时开始活动,部份若螨迁移到花穗,叶芽或嫩叶上取食和繁殖,并不断扩散,通常八、九月抽出的新叶受害最严重。气流、微风传播,高接苗可长距离传播。控制应清除销毁苗木上的病叶,用高空压条法培育新苗,摘除病叶,以防传播;早春开花期喷布石硫合剂、三氯杀螨砜、三氯杀螨醇或各种杀螨剂。
炭疽病
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等省、自治区。中国1985年首次报道为害荔枝果实,在霜疫病受到控制而减少的果园,炭疽病逐年增多。叶上形成近圆形或不正形的褐斑,或在叶尖、叶缘形成褐色、灰褐色大型斑块;枝梢回枯,花和幼果脱落,壮果上病斑近圆形,红褐色,边缘色深,有轮纹,但不下陷,生橙红粘质粒(病菌粘分生孢子团)。病原物是围小丛壳,属子囊菌,球壳目。无性态为胶孢炭疽菌,属半知菌,黑盘孢目。(见仁果炭疽病)。病害控制:加强栽培管理,切勿偏施氮肥;开花期结合防治霜疫病,喷布瑞毒霉加多菌灵混合液。
贮藏病害
最主要是果皮褐变病、霜疫病和酸腐病。果皮褐变病是生理病,系随着荔果成熟,果皮内乙烯含量不断上升所致。低温贮藏可使乙烯产生和呼吸作用均受到强烈抑制,采用薄膜袋密封低温(3~5℃)贮藏较成功。霜疫病为害贮藏中的荔枝,主要是因为田间病菌侵染较晚,或因采前天气晴朗、湿度小,病果尚未发病而误作健果混入贮藏的,采后贮运中湿度大增,很快发病,并通过接触再侵染。药剂防腐效果较好,但各国*尚未批准瑞毒霉等药剂用于产后防腐处理。故控制贮藏中烂果,关键在加强田间病害控制,结合采后预冷、低温贮藏等一系列处理。酸腐病一般发生于成熟果或裂果。控制霜疫病后酸腐病有增多趋势。病果病斑不定形,初水渍状,淡褐色,上生白霉,二三日使荔果变质发酸腐烂,后期淌水。病原物为地霉双足囊菌,属子囊菌,内孢霉目(见柑橘病害)。田间可零星发生、贮藏期间继续再侵染。目前尚无有效控制措施。
其他常见的病害见表。
Fusariumspp.镰刀菌果腐病Penicilliumspp.青霉病Aspergillusspp.曲霉病Cylindrocladiumscopa-rium白霉病Dipodascusgeotrichum酸腐病果Botryosphaeriarhodina焦腐病hr要为害枝干Erythriciumsalmonico-赤衣病枝干或主Mayetiolasp.圆星病Cephaleurosvirescens藻斑病Phomopsislonganae叶斑病Coniothyriumlitchii斑点病Pestahtiopsispauseta灰斑病Skierkanepheliinica锈病Phaeosaccardinulajava-Meliolacapensisvar.melayensis煤病叶病原物病害名称为害部位
荔枝其他常见病害
粒线虫属(A nguina)
A nguina
杨荣铮
属垫刃线虫目粒线虫科能够刺激禾本科部分植物的种子、茎叶和花形成瘿瘤的一类专性寄生线虫。该属已知有10余种,如小麦粒线虫、剪股颖粒线虫和禾谷粒线虫等。
形态特征
雌虫肥大,体长1.5~6毫米,左右,体表具有细的环纹,两端尖细,常作螺旋状卷曲,唇区低,不缢缩或稍缢缩,口针细弱,约10微米,基部球明显。中食道球卵圆形,但个别虫种(Anguina cecidoplas-tes)缺乏发育的中食道球,食道腺肥大耳状或畸形,常稍扩展覆盖肠端。雌虫单卵巢,前端有1~2次四折,卵母细胞呈多行轴状排列,*位体后部85%~90%处,有后阴子宫囊,长为肛阴距长的二分之一左右。雄虫较小,线形,长约1~2毫米,单精巢,前端1~2次弯折,交合刺较宽,抱片包至尾亚末端部,雌雄尾均为圆锥形。二龄幼虫细小,为侵染期幼虫,亦有个别虫种(Anguina millefolli)3龄幼虫为侵染期。
生物学特性
粒线虫幼虫侵染寄主幼苗,进行外寄生,后逐渐向上移动,为害植株地上部分,刺激种子、茎、叶和花形成虫瘿,(大麦受害后一般不产生瘿瘤)致使植株矮化,茎、叶弯曲畸形皱缩,有的虫种可引起植株枯死。幼虫在虫瘿内过冬(夏)。由于虫瘿表皮坚硬,内部水少,幼虫代谢活动降低,处于休眠状态,因而抗逆力较强,干燥情况下可存活数年以上。有的虫种虫瘿在低温-15~-18℃下放置5小时,或用100℃干热处理1小时内部线虫仍可存活。当虫瘿遇到适宜条件,幼虫复苏活动,钻出虫瘿,再度侵染。每年发生一代或一代以上。粒线虫主要为害小麦、大麦、黑麦及禾本科杂草等单子叶植物,但有少数虫种(Anguina amsinckiae和A.balsamophila)寄生于双子叶植物。
重要病原线虫
有小麦粒线虫和剪股颖粒线虫。
小麦粒线虫[Anguina
tritici(Steinbuch)Chit-wood]1743年首先在英国发现。是最早发现的一种植物病原线虫。该线虫广泛分布于世界各产麦区,中国绝大部分麦区小麦被害严重,一般可减产5%~10%,重者可达30%以上。主要为害小麦以及黑麦、山羊草等部分禾本科植物,亦可侵染大麦和燕麦,但发病轻微,不产生虫瘿。混于种子和土壤中虫瘿是下一季节的主要侵染来源。一般一年发生一代。小麦粒线虫还可传播小麦蜜穗病的病原细菌[Coryne bacterium fritici(Hat.)Buskholder]对小麦造成复合侵染。虫瘿内的这种病原细菌也可存活数年。这种线虫的防治关键是进行种子检验和处理(见小麦线虫病)。
剪股颖粒线虫[Anguina
agrostis(Stembach)Filipjev.]欧洲、北美各国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亚洲部分国家发生和为害。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地区亦有发生。主要为害剪股颖、羊茅草、黑麦草和早熟禾、鸭茅草、梯牧草、黄三毛草等禾本科植物,引起花序变形和形成虫瘿,严重影响牧草产量。虫瘿可抵抗不良环境,在干燥情况下可数年不失去生活力。有些寄主如在澳大利亚的黑麦草(Lolium rigim),受害后形成的虫瘿还可传带能够产生毒素的细菌(Corynebacterium rathayi Smith),这种细菌毒素以虫瘿厚壁上含量最大,含细菌虫瘿表面多呈*,可引起牲畜中毒,甚至致死。另据报道紫羊茅草(Festuca rubra,var.commutata)被害形成的虫瘿对羊、牛亦有毒害。控制这种线虫,首先要查清其分布和为害情况,防止扩展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