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11 03:5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8:17
我认为出游前先跟孩子讨论,先了解孩子喜欢的或者孩子有想去的地方没,确定好方向做个简单游玩计划,到目的地尽可能由孩子做向导,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感兴趣的事物去 探索 研究,而且会主动要去学习新事物,玩得会更开心且游玩意义更深刻;反之,按家长制定的计划游玩,把一些东西强加给孩子会适得其反,会玩得非常不愉快, 旅游 与旅行不一样。
说说我2019年暑假与表姐带孩子去三亚游玩吧,表姐喜欢快速走过每个景点,而孩子遇到喜欢的必须停下来 探索 和观察。
我觉得这个问题,首先要注意您的孩子是多大?如果是3-4岁以下的宝宝,带娃去游玩,100%是家长的主导意见的了哦!如果是大于5岁的孩子,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交流能力,还有些许的主观意识,这个时候带孩子出游,就需要考虑多一点孩子的意愿,家长跟孩子一起商讨要去哪儿玩呢?尊重一些孩子的想法,如果孩子的想法得不到你认同,你就要跟孩子简单说明您的看法,最后给出一个综合意见。不管这么说,这个时候一定要尊重一下孩子的“想法”哦!这可以逐渐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哦!
当孩子大于16岁时,家长尽量以孩子为主导,因为这个时候孩子已经有了90%完全独立思考的能力了哦~让孩子在生活中的小事多做“主导”力量,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随着穿暖花开,疫情向好,带孩子出门游玩是很多爸爸妈妈开始着手考虑的事情了。但是,我们经常在动物园或者公园听到家长催促孩子:“你不要再磨叽了,我们还要去看其他东西呢。”此时的家长,是否有留意孩子的兴趣是否被某样东西吸引了,还是单纯在嬉闹?我建议家长在脱口而出之前,先观察一下孩子。
受疫情影响,很久没有带孩子外出,但考虑到孩子需要运动,狠下决心带孩子去了公园和动物园。拿这几天的小故事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昨天我们去了动物园,本想照例看完熊猫、大象、长颈鹿这些她念叨了两三个月的动物就可以回家。结果,在偶然间,我们看到了丹顶鹤。从大人的视角,我告诉她,这叫丹顶鹤,你看啊,她身体是白色的,腿细长细长的,头顶上还有红色呢。我以为,我肤浅讲解完,她应付一句就“是的呢”,我们就可以到下一站了。没想到,她突然兴奋了:“妈妈,你看蛋蛋!”我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果然看到了两枚丹顶鹤蛋。丹顶鹤妈妈在旁边踱来踱去,应该是在孵蛋过程中的短暂休息。我就顺着给她讲了丹顶鹤妈妈要趴在上面孵蛋,保护蛋蛋,孩子才会出生这些很浅的知识。同时结合了她在绘本上学到的海龟妈妈孵蛋的故事,她大概对孵蛋这个事情有了点具体可感的认知。但是,让人哭笑不得地是来了一句:“然后还要煮蛋蛋呢!”然后我不得不耐心解释这个蛋蛋里面有小生命,但是以她的认知,我想是似懂非懂的。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我们陪着她的每一次玩耍,每一次 探索 ,在她小小的心里,都是一次美妙的旅行。
今天,带孩子去公园,本意是想让她去认识各种花,没想到在湖边看了一下午的天鹅。刚进公园,孩子确实按照我的思路和指引,看学各种花的名称,巩固记忆各种花的颜色。但是看完迅速奔向前方,没有任何主动要欣赏花的行为。打卡到湖边的时候,我喊她:“宝宝,你看,天鹅。”没想到她,突然很激动:“妈妈,我看见天鹅了,两个天鹅呢!”带着她现在水边的石头上看了一会儿天鹅在湖里游,我示意她继续往前。结果没走多会儿,宝宝说:“妈妈,我还要看天鹅!”我不得不带她返回。
给她找了块石头,我们在湖边坐下,我不耐烦地陪她看天鹅游泳。于是,我*观察天鹅,讲解天鹅。但是随着时间流逝,我的不耐烦消失了,在和孩子一起观察的同时,我也找到了乐趣。以前,对天鹅的美,停留在“好美呀,给天鹅拍张照”,打卡结束。但是这一次,我看到了天鹅怎么在水中休息,怎么梳理羽毛,黑天鹅全身毛的颜色分布等等,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引导孩子一起观察发现。天鹅后来到了岸边的阴凉处下,孩子执意要跟过去看看。结果,一看,她又兴奋了:“妈妈,她在敷蛋蛋。妈妈,你看,夭鹅妈妈和孩子!”真没想到,昨天的教学,竟然效果这么快就体现出来了。在跟着孩子的观察中,我也放慢了脚步,人人不同的视野,领略了被忽略的美丽,跟着孩子一起成长。
“那是听孩子家长的,还是尊重孩子的意愿?”其实,我们仔细分析题主所提问题,不难发现这是一个藏在生活中的 育儿 问题,核心是是否尊重孩子的选择问题。
我们无可否认,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最无私的,害怕孩子走弯路、走错路。就像和孩子游玩一样,你想把景点的所有内容都带她去看,可是你是否考虑了她的真实感受呢?
让孩子自由选择,不仅能让孩子找到自己的真正所爱,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还能让孩子尽快从自己的生命中分离独立出去,更能降低孩子半路逃跑的概率,孩子更能全力以赴,更能坚持到底。但是孩子毕竟是未成年人,有的还是幼儿,他们的思想还没有完全建立完整的体系。认知的不完整、人生经验的缺乏,她可能不会做出完全正确的选择,可以在“原则上把关、及时性引导、小事情放手”。
带着孩子游玩也是一个有学问的过程,我给几条建议:
1.提前做好充足准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带着孩子游览,不能光看着新鲜好玩,草草了事,需要提前了解游览点的情况,比如公园里有什么植物啊,当季会有哪些植物开花;比如动物园有什么动物,他们的生活习惯特性是什么;比如游览名胜古迹,还需要了解有哪些景点,发生过哪些 历史 事件,这样在游览途中给孩子讲解正确的知识,避免孩子的问题你也不知道,白白浪费了教育孩子的好机会。
2.和孩子一起制定出行计划。日本神户大学经研究发现:“人们在获得幸福感时,比起学历和年收入的成果,在此过程中是由自己做出的决定更为重要。”孩子也是如此,我们尊重孩子的选择,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孩子参与到计划的制定中,征求她想去的地方,想看得动物,想了解的内容,然后加入家长的适当的引导,制定出一个完整的计划。这样的出行计划更激发孩子的动力,对出行更加憧憬。
3.尊重孩子的天性。接触大自然,喜欢新鲜事物是孩子的天性。我想,计划虽然定了,但不是死的,需要在游览时给孩子足够的选择权,鼓励、引导和支持他们自由尝试更多的东西,在不断的尝试中找到自己的最爱,然后为此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在这几天的游览中也是深有体会,我女儿看到天上忽然飞过一只大鸟,就非要去看天鹅,打乱了出行计划,可是当坐下观察天鹅时,非常认真仔细,还脱口而出《咏鹅》,我甚是欣慰。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我是两名婴幼儿的父亲,每一天都带着老大出来遛弯,有时开车去爬山玩水,逛公园!
一般都是在视线范围之内,确定安全的情况下,让她自由发挥!带着她走大路线,听听看看闻闻花草,时不时地给我要手机拍照!
摔倒了时候,从不主动去扶她,造就的现在她很坚强,一般的小伤小疼都不戴向我汇报的,活脱脱的女汉子一枚!
和别的小朋友玩的,一般的小事情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我静观其变!
玩吐呀,捡石子呀,捡树枝呀,都随她,不去用*的眼光去衡量他们的乐趣!
爬山或者逛公园,很少让抱抱了!通过晚上读绘本,知道了“不要爸爸抱,不要妈妈抱,我自己可以走”道理!除非特别累了,要抱的时候瞬间就睡着了!
我确定我们这个是过来报恩的!感激能一路陪他们成长!
你好,我是空妈,很高兴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关于出去游玩儿,大人和孩子到底应该听谁的这个问题,相信很多家庭都会有一个困惑期。
其实空妈的建议是: 如果孩子已经能够沟通,那么家长可以先在家里根据这个事情,召开一次家庭会议来讨论。
这里空妈想要跟各位家长分享一下,关于家庭会议的这个事情,这个说法是西方家庭的 育儿 知识传播出来的一个解决家庭问题的很好方法。
我们传统的国人家庭,是极少有开家庭会议来解决问题的实例的,但其实这种会议的形式,真的是一个特别民主、和谐的沟通方式。
家庭中的遇到的难题,或者是矛盾,如果能够通过大人与孩子一起讨论的方式来参与解决,这种方法本身,就比目前大部分家庭中“一言堂”的做法,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并且这样的讨论方式,也可以让孩子感到被充分地尊重的感觉,我们了解过一定的 育儿 知识的家长都应该知道,在家庭中保持、维持孩子的自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
长期受控制欲太强的父母操控的孩子,他们的自尊水平会大幅地降低,很多孩子的性格中还会出现严重自卑、逆来顺受等心理问题,所以家长如果能够在孩子面前做到一个开放、沟通的态度,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其实由点及面地推广,不仅仅是去哪儿玩耍的话题,我们生活中如果能够经常召开家庭会议,讨论家庭里的各种问题,那么我们的家庭也会变得更加和谐,家庭中各个成员之间的感情,也会变得比之前更加亲密。
其实所谓的家庭会议,并不一定是严肃、刻板地一家人正襟危坐在哪里,也可以是轻松、随意的,在沙发上卷坐一边喝着快乐肥宅水,一边讨论。
所以总结起来,空妈的建议就是: 家长们如果学会把家庭会议的方式,引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一定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及帮助的。
我是空妈—— 育儿 是个繁琐长远的事情,愿我们共同努力让孩子和父母一起变得越来越好。
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实践的。
我的女儿四岁,在此之前绝大部分情况我是放手让孩子做主玩什么的。
在家里是这样,在我们都熟悉常去的环境里,也是这样。
孩子主导的 游戏 过程里,我会提出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孩子把事物之间的关系梳理清楚,产生关联,从而帮助她形成思考逻辑。
这一点,会为未来家庭 育儿 奠定重要的基础。
现在的 游戏 ,依然是孩子做主。
孩子可以条理清晰的分配任务。这个是三四岁孩子发育出来的一项新的社交技能。
您可以观察到在分配任务的过程里,通过之前一段时间的铺垫,她会形成一些*想要的观点。
比如,玩捉小鸡的 游戏 ,哥哥当鸡妈妈挡在前面,因为哥哥高保护好;小伙伴们,不可以跑出大人视线,妈妈会着急。
这个过程很有意思,静待花开。
带孩子去游玩,当然是一个非常温馨的亲子时光,在游玩中既享受了自然风光和美景,又收获了和孩子一起放松的美好时光,但是游玩时会面临很多问题,就是游玩时谁来主导?是听孩子的还是听家长的呢?
其实这个问题不难回答,我们一起分析一下,最和谒最享受的亲子时光是一个什么氛围呢?孩子在和谁一起玩耍时才能完全放松投入到 游戏 中呢?那就是自己的好朋友,与好朋友相处无话不说无话不谈。那我们和孩子去游玩时,依一个什么身份才是最合适的呢?我想的话是一个大朋友的身份,这样孩子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有趣的事情会主动和你去分享。明确这个后,我想这样的相处会更轻松。
游玩中,作为大朋友的我们既要负担起照顾小朋友的责任,保证小朋友的自身安全,视线中不能没有孩子,也要与孩子建立起友好的关系,这样孩子才会听你的,不然既使大人再三嘱咐,孩子还是会放纵的做自己不应该的事情,这是建立在良好关系的前提下。
那么在游玩中,当然会出现意见不同的时候,这个时候该听谁的呢?我觉得要具体的分析情况,不能绝对的去听大人的或是说听孩子的。比如,有一次,我带孩子去动物园,因为是夏天去的,那个时候有点炎热了,孩子刚一走到门口,就看到冰雪王国了,这时孩子硬是不走要进去,但我觉得现在进去不合适,后面还要看好多动物走好远的路,等下看玩所有的动物再去那里面玩,这样所有的热都会到那里面释放出来,不是更凉爽吗?可是孩子不会去考虑那么多的,这样一场冲突就来了。其实也没有对谁错,只有更适合做什么,也可以让孩子自已去衡量。当孩子想要做什么事时,家长的强制去制止只会让事情更遭糕,这样会影响游玩的兴致和情趣。可以让孩子承担不听从建议的后果,然后加以正面的疏导和引导,说些孩子感兴趣的事分散孩子不正确的要求和行为。当孩子要去危险的地方时,这时家长要有自己的立场去阻止,安全第一嘛。
游玩时出现的问题要具体的去分析,不同的情况决定权也是不能一概而论的。我是心愿宝妈,希望能够给你点建议和帮助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带孩子去游玩谁主导?是孩子听家长,还是家长尊重孩子的意愿?我们家在0--2岁的无意识阶段,都是父母抱着孩子边走边玩边和孩子聊天, 2岁后慢慢孩子有意识后,一般都是共同商定,协商好路线以及乘车方式、物资准备、还有安全防护
孩子是独立的个人,父母把孩子当做好伙伴,出游决策共同协商,让孩子在商定中学会: 合作意思、学会规划、学会选择、学会执行、学会独立
一:合作意识 :父母、和孩子都不是统治者,需要合作协商、愉快的商定好后决定
二:学会规划: 孩子的阅历还在不足,父母协助孩子做好规划,规划好适合的路线
三:学会选择: 让孩子明辨是非、学会判断、做出正确的选择
四:学会执行: 按照规划好的路线,执行,做好不足和优势的总结
五:学会独立: 培养了孩子的独立能力
孩子的人生是属于他们自己的,要成长、早努力,出游、让孩子共同协商、参与决策,也是一种提炼孩子成长的最佳方式
一家人出去玩,得先有个旅行计划,这个计划是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参考孩子的意见,大家一致决定,同意了才执行的。
如果全部由大人主导,孩子可能会不开心,可能有些景点和项目不是孩子想要去的,毕竟孩子的天性就是玩得尽兴,大人可以参考孩子意见,再投票决定旅行目的地,这样,大家都尊重选择,不至于不愉快。
如果一味按孩子的意见,听从孩子的选择,也是不对的,孩子的眼光和考虑没大人全面,比如,有危险的地方,有不安全因素,有不合适孩子玩的项目等等,大人会考虑全面一些,所以旅行需要全票通过,再按计划走,玩得开心点,记录每一个人的快乐瞬间,给孩子留下最美的回忆。
如果听孩子的,那么他很大概率会选择去游乐园,如果听家长的,那么家长很大概率去往学习型场所。这是孩子需求与家长需求的实际冲突。
但如果说听孩子的就是尊重孩子,或者不听孩子的就不尊重孩子,这也是非常片面的。
不尊重孩子,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理解为只允许孩子按父母的制定方式快乐,实际上是控制。
在控制和尊重之间,应该存在一个缓冲区:建议,寻求孩子的合作。
我给你举一个实例,看电影。
我们经常会陪孩子看电影,看电视剧,如果你问孩子看什么,那么他们会选择看吃鸡攻略、看小玲玩具这些他们熟悉的;而我们更希望孩子通过电视接触更多的东西,例如动物,例如景观,例如认识现实世界。
有一天我想给孩子们看《快乐的大脚》,这部以讲环保、自信、勇敢为主题的儿童电影,起初他们很抗拒,因为大脚的形象并不吸引他们。
我提前一晚把电影浏览了一遍,第二天兴高采烈的邀请他们一起看,当然是遭到拒绝的。随即我模仿起了快乐大脚里面企鹅跳踢踏舞的情节,又给他们简述里面的有趣情节,让他们充满期待。
很快,他们就接受了我的建议,我们一起看,一边看一边辅助他们认识里面的知识。
当然,如果他们坚持不看,那么我也不会气急败坏,因为他们有权利选择他们喜欢的内容,有权利拒绝他人的建议,这种情况也时有发生。(注:我们家有限定的观影时间,不是无节制,他们也能很好遵守)
很多家长会和孩子说我带你们去哪里玩,但是玩什么,怎么玩,什么不可以做,这些都是临时起意的和孩子说的,最后就造成了孩子随心所欲闹别扭,父母随心所欲发脾气的状态,也就是陷入了控制还是尊重的伪命题中。
我们带孩子出去玩,是会事先约定规则的:
去游乐园,我们会提前了解一下哪些东西是不允许孩子玩的,例如对于一个4岁孩子来说,跳楼机很刺激但显然他们承受不了那份刺激。
故而,我们会提前和孩子约定,玩每一个项目我们都要看 游戏 说明牌子,如果规定不允许就不能玩。
这就是规则,同时他们也能很好的遵守,一路上他们看到感兴趣的项目,总是先拉我们去看规则牌,我们也耐心解释。(不要欺骗孩子,尤其是不识字的孩子)。
这就让尊重建立在了规则上,而不是建立在我们和孩子各自的要不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