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是怎么样防止将军拥兵造反的,有何举措?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13 08:5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3 13:22
拥兵自重,在古代社会是一件极为平常的事情。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汉末的军阀混战、唐朝的安史之乱、明朝的藩王起兵等等,都是由于帝王无法*手下将领,所产生的后患。
军队,是维护*的基石,古人很早便认识到军队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孙子兵法》有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正是由于军权关乎国家的生死存亡,所在在如何分割相权、*军权的话题上,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将其视为重中之重。
【剧照】
接下来,我从五个角度来与读者们分享一下,古代比较常见的几种帝王用来*军权的手段。
一、控制将军的晋升渠道
古人非常聪明,他们在设计制度时,会吸收前朝灭亡的经验,不断改进自己的治国理念。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伴君如伴虎”,对于带兵打仗的将军而言,尤其如此。
如果一名将领,打仗本领非凡,军中威望很高,那当他功劳到达一定程度时,君王就会面临着一个问题:自己拿什么封赏他?如果他想要我的皇位,我打得赢吗?
这个问题,也曾摆在刘邦面前,当时他问陈平:我打算出兵讨伐韩信,我该怎么做呢?
陈平问了他一个问题:陛下精兵孰与楚?
刘邦回答说:我的军队比不上韩信。
陈平又问他:陛下指挥军队的能力,比得上韩信吗?
刘邦老实回答:我带兵打仗的能力不如韩信。
陈平说:我们的军队不如韩信的精锐,指挥打仗的水平比不上韩信,如今带兵攻打韩信,胜负难以预料,我担心陛下的安危。
《史记》:“陛下精兵孰与楚?”上曰:“不能过。”平曰:“陛下将用兵有能过韩信者乎?”上曰:“莫及也。”平曰:“今兵不如楚精,而将不能及,而举兵攻之,是趣之战也,窃为陛下危之。”
【剧照】
刘邦这样的猛男尚且有无法匹敌的韩信,更何况绝大多数君王的指挥能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这种情况下,君权已然陷入了下风。
为了扳回这一局,聪明的君王想了一些不动武,只讲“文”明的手段。
比如一些君王喜欢把将军不断调离任区,好造成将军不识兵,士兵也不认识将军的尴尬局面,如此便可以尽可能防止士兵和将军一起造反。
更高明一点的君王,会采取——明升暗降的手段。
君王把武将封成文臣,表面上来看,将军的职务确实提升了,但与此同时,将军也失去了最有利的助力——军队。
二、虎符
虎符是古代调动军队所必须的一种凭证,信陵君围魏救赵时,便曾通过“窃符”的方式达到调动军队救赵的目的。
【插图】
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一枚虎符上印有这样的字:“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兵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之事,虽毋会符,行殹。”
一半在君,一半在将军,这种设定很有意思,虎符的出现使得将军平时调兵打仗的权限只有五十人以内的士兵,而需要调动更多的部队,便必须派人通知皇帝。
对于将领而言,通知皇帝的同时,也就意味着,自己全程都将处于皇帝陛下的管理之下,如果自己想做什么小动作,恭喜你,但凡还能有点统治力的皇帝,都可以将将领的野心彻底破灭。
三、分割军权,让文臣担任统帅,并设立监查官
宋朝在管理军权,*武将方面,经验格外丰富,并发展出了一套完备的理念:“强干弱枝”。
“强干弱枝”指的是将地方上的精锐部队,放置在京城,地方上只留弱一些的地方军。
除了降低士兵质量,宋朝还有另一种比较常见的情况便是,由文臣担任重要职务,掌管军政大权,然后武将担任副职,受文臣制约。
【插图】
这样做固然可以*住将军,但*住将军的同时,其实也*做了宋朝自己的军事力量。
四、将将军家眷扣留在京师
在古代,朝廷对待造反者的惩罚,有连坐家人的惯例,这对于手握重兵想要动小心思的将军而言,是一种无形的制约。
普通士兵的家人,朝廷不会刻意关注,但将领的家眷却不行。
古代皇帝将达官显贵的家属接到京城来的原因,除了京都有更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外,还有想以此作为牵制他们的手段。
五、控制住军队的后勤保障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可不是一句空话,如果一支军队失去了后勤供应,那么,他们便陷入了不攻自破的绝境之中。
将军虽然掌握着军队,但国家掌握着战马、武器、粮食、军饷这些关系到士兵切身利益的东西,失去了这些必要的物质基础,将军也便失去了军心。
【插图】
以上种种,都是古代君王研究出防止将军造反的手段,但这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
将军造反,最大的问题是将军为什么造反?
只有了解了这个问题,才好对症下药,找到最优的解决办法。
君王防止将军造反成功最简单的举措,其实还是在于“民心”,水能覆舟,亦能载舟,如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