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4:3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17:28
时间频率原始标准应具有恒定不变性,可分为宏观标准和微观标准。宏观标准:基于天文观测;微观标准:基于量子电子学,更稳定更准确。
时间标准的发展,集中反映在作为时间单位(秒)的定义在不断沿革,秒的准确度不断提高。当前,都采用原子时的计时标准,即以铯Cs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跃迁所对应的9192 631 770个周期的持续时间,定义为1秒,其准确度优于×10-13,比以天文观测为基础的天文时高5 个量级,是当前具有最高计量特性的时间频率标准,作为时间频率基准,它具备独立地评定准确度的能力。时间频率基准往下传递,可建立各级时间频率标准,其准确度是靠校准获得的。
世界时(UT,Universal Time):以地球自转周期(1天)确定的时间,即1/(24×60×60)=1/86400为1秒。其误差约为10^-7量级。
历书时(ET):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为标准,即公转周期(1年)的31 556 925.9747分之一为1秒。参考点为1900年1月1日0时(国际天文学会定义)。准确度达1×10^-9 。于1960年第11届国际计量大会接受为“秒”的标准。
原子时标的定义:1967年10月,第13届国际计量大会正式通过了秒的新定义:“秒是Cs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结构能级之间跃迁频率相应的射线束持续9,192,631,770个周期的时间”。1972年起实行,为全世界所接受。秒的定义由天文实物标准过渡到原子自然标准,准确度提高了4~5个量级,达5×10^-14(相当于62万年±1秒),并仍在提高。
时间和频率共用一个基准。在数学上,时间与频率互为倒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