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育课程意义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5:04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10-02 10:32
食育课程意义:从幼儿期起,给予食物、食品相关知识的教育,并将这种饮食教育,延伸到艺术想像力和人格培养上。在实践中,这种颇为有趣的“食育”,很易被儿童所接受,故在家庭和幼儿教育机构中得以迅速推广。
教育又是一种思维的传授,而人因为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又有着另样的思维走势,所以,教育当以最客观、最公正的意识思维教化于人,如此,人的思维才不至于过于偏差,并因思维的丰富而逐渐成熟、理性,并由此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拥有最正确的思维认知,这就是教育的根本所在。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0 20:41
食育
所谓“食育”,就是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教育。是从幼儿期起,给予食物、食品相关知识的教育,并将这种饮食教育,延伸到艺术想像力和人格培养上。在实践中,这种颇为有趣的“食育”,很易被儿童所接受,故在家庭和幼儿教育机构中得以迅速推广。
在北京东方美食研究院刘广伟撰写的《食学(第二版)》中,“食育”分为食业者教育和食者教育两个方面。[1]
中文名
食育
适用领域
儿童
应用学科
教育
起源地
日本
快速
导航
日本订立标准详细介绍体现方面中国状况专家呼吁
起源及发展
“食育”一词,最早于1896年由日本著名的养生学家石冢左玄在其著作《食物养生法》中提出。石冢左玄说:“体育智育才育即是食育”。
《食学(第二版)》(刘广伟著、线装书局2020年版[2])中,“食育”被分为食业者教育和食者教育两个方面。[1]
日本订立标准
2005年日本颁布了“食育基本法”,将其作为一项国民运动,以家庭,学校,保育所,地域等为单位,在日本全国范围进行普及推广,通过对食物营养、食品安全的认识,以及食文化的传承、与环境的调和,对食物的感恩之心等,来达到“通过食育,培养国民终生健康的身心和丰富的人性”这一目的。
在日本政府每年为食育运动制定的“目标值”中,第一项是提高国民对于“食育”的关心度;而第二项所强调的就是“早餐”了。根据日本内阁府所发布的“食育推进”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关注“食育”的日本国民为70%,2010年要求达到90%;不吃早餐的孩子现为4%,到2010年要求减低为“0”;不吃早餐的20岁和30岁前后的成年男子,目前分别为30%和23%,2010年要求减低到15%。
工作“脑力”取决于早餐,不吃早餐等于放弃工作----日本的营养学家们这样警告日本国民说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0 20:37
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这是一个基本点。有些专家认为,从儿童会说话和简单交流起,就要有意识地灌输所有饮食的来源、制作、营养价值,以及怎样吃,吃多少等知识。在连续强化教育中,潜移默化地使他们认识偏食的危害,并自觉做到膳食平衡。儿童接受“食育”后,能将健康的饮食习惯延续终生。
在饮食中培养艺术想像力。儿童在进食时,往往只图美味而不及其余家长和幼教人员则应在“食育”过程中,把桌上餐“艺术化”地做一一介绍。比如,一道加入了海带的五香菜串儿,其海带丝就像扎在姑娘头上的黑丝带等。儿童对此有兴趣之后,对每一种饮食都会做极为丰富的艺术联想。
在饮食中培养其人生观。在向儿童介绍各种食物的来源和制作时,便可结合介绍这些物的制作需要付出的劳动。当然,让他们参加食物的制作,更会加深对有劳动才有收获的体会。再有,有的儿童在吃鱼时,怕被刺喉,或者对食物的某种颜色及形状望而生畏,家长便可以“勇敢面对现实”予以鼓励。不过,让他们知道,集中精力,认真慢吃,多多锻炼才行。在饮食过程中,以多种食物为由头,培养激发儿童的正确人生观,也是“食育”的重要内容。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0 20:38
食育课程意义:从幼儿期起,给予食物、食品相关知识的教育,并将这种饮食教育,延伸到艺术想像力和人格培养上。在实践中,这种颇为有趣的“食育”,很易被儿童所接受,故在家庭和幼儿教育机构中得以迅速推广。教育又是一种思维的传授,而人因为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又有着另样的思维走势,所以,教育当以最客观、最公正的意识思维教化于人,如此,人的思维才不至于过于偏差,并因思维的丰富而逐渐成熟、理性,并由此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拥有最正确的思维认知,这就是教育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