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4:4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05:35
中国历代帝王陵墓\r\n\r\n\r\n 帝王陵墓,实际上包括陵墓及其附属建筑,合称为陵寝。我国从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历时三千余年,其间,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和地方政权,共有帝王五百余人。至今地面有迹可寻、时代明确的帝王陵寝共有一百多座,分布在全国半数以上的省区。所以我国的帝王陵寝不仅数量众多、历史悠久、在世界上独一无二;而且布局严禁、建筑宏伟、工艺精湛,具有独特的风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r\n\r\n \r\n夏 商 \r\n\r\n 大约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初,禹之子启自立为王,王位改为世袭,从而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从这以后后,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历代帝王不仅生前营造豪华的宫殿,还要建造死后够享乐的宏大的陵墓。\r\n\r\n 夏商开始,历代的帝王陵墓都按照家族血缘关系,实行\"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埋葬制度,集中在一个地区。在陵墓和附属建筑的周围通常还划出一定的地带作为保护、控制的范围,称为陵区。陵区占地非常惊人,通常少则十数里,多则百多里,陵区的各种建筑都有周密的规划布局。陵区的设置在商代晚期已经出现,陵区一般都选在离都城不远的地方。\r\n\r\n 商朝从汤立国到盘庚,共经历十世十九王。这些帝王陵墓没有历史记载,至今也没有发现。根据《史记》的记载:\"自盘庚迁都于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再未迁都\",在这期间共立了八世十二王。考古发掘的资料表明,商代后期盘庚迁都以后的帝王都埋葬在安阳洹水以北,武官村与侯家庄一带,隔河与小屯宫殿区相对。洹河的南岸是宫殿区、居民区和手工业区,北岸是王陵区,总面积有二十多万平方公里,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n\r\n 王陵区内已经发现的大墓有十三座,分为东西两区:东区五座,西区八座,其中一座是建好后并没有使用的空墓。由于文献资料不足,不能够考证它们各自的墓主。这些大墓中只有几座的墓道之间有互相打破的现象,但绝没有墓室相互打破的。由此可见,这些大墓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在陵墓区域内还发现有少数中型墓和大量的小型墓,应该是属于这些大墓的陪葬墓和殉葬坑。另外,还有大量的祭祀葬坑。\r\n\r\n 这些墓都属于土坑竖穴墓,按照平面形状可分为:亚字形、中字形和甲字形三种。亚字形大墓的墓室平面呈亚字形或方形。中字形大墓,墓室平面呈长方形。甲字形的大墓只发现了一座,墓室平面呈长方形,传说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就出在这里。墓道有斜坡状和台阶两种。墓室和墓道的面积大部分是四百到八百平方米,深度都在十米以上。其中规模最大的是 1217 号墓,墓室平面呈亚字型,总面积达到了一千八百多平方米,规模是同期普通墓葬的一千多倍。\r\n\r\n 墓室中放置着棺椁葬具。椁室平面是方形或亚字型。椁室的底部铺设了木板,四壁用木板搭接,木板外面雕刻着花纹图案。\r\n\r\n 商王陵的地面上没有封土坟丘。在已经发掘的妇好墓中发现,墓口的上面有一座房基,平面是长方形的,大小与墓口差不多,上面排列着比较规整的柱穴。推断它应该是为祭祀墓主而建造的享堂或寝殿类建筑,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同类建筑。\r\n\r\n 商代后期使用人牲和人殉的现象已经相当普遍。人牲是指把人当作牲畜杀死后祭祀祖先和山川神灵。被杀的人是战俘和奴隶。人殉则是为王室贵族殉葬的人,有陪臣、妻妾、侍卫、亲信和仆役等。商代王陵中使用的人牲和人殉,不但数量多,处置形式也最为残酷。这些人牲人殉分别埋葬在墓底、椁室外和墓道和填土中。\r\n\r\n 王室祭祀祖先的公共祭祀场所在王陵区的东部,面积有数万平方米。已发现一千多座祭祀葬坑,坑与坑之间排列有序,多数是南北向的。坑内埋的人不仅有男女还有儿童。大多数死者被砍去头颅,有的在断肢断腰或肢解后扔在坑里。有少数女性和儿童做*状,大约是被活埋的。由此可以想象,当时的奴隶主贵族是多么的残忍野蛮。\r\n\r\n 商王陵经过多次盗穴,随葬器物几乎被盗尽,其中不少精品已经流落到海外各地。随葬品包括有青铜礼器、兵器、工具、车马器,玉、石、骨、角、象牙、白陶等,种类繁多,制作精美,其中很多是中国的文化瑰宝,比如,四号墓出土的鹿方鼎和牛方鼎,堪称是王室重器;司母戊大方鼎是商代最重的青铜器,制作精湛另人惊叹。 \r\n\r\n\r\n两周 \r\n\r\n 在东周时期已经出现了陵园。初期的陵园,大多在陵墓的四周挖掘隍壕或夯筑围墙,也有利用天然沟崖作屏障。陵园一侧有门,园内除陵墓外,没有其他附属建筑。\r\n\r\n 据文献记载,春秋晚期才开始在墓上构筑坟丘,如《礼记?檀弓》中记载了孔子为父母的坟建造坟丘,并认为此前没有坟丘,即\"不封不树\"、\"墓而不坟、与地齐平\"。但考古发现表明自战国中期起,赵、秦、楚、燕、齐、韩等国的君主死后都营建高大的坟丘,并尊称为\"陵\",即指其高大如山林,也象征着王权的尊严和地位的崇高。坟丘都经过夯筑非常坚固,形状大体分为圆锥形和覆斗形两种。\r\n\r\n 历代帝王都为自己营造大型墓室。两周时期的墓室保持了商代以来的形制。战国时期的陵墓多在墓内填充沙、石、木炭以利防湿,保护墓室。\r\n\r\n 西周已经存在夫妻合葬。陕西宝鸡西周中期的鱼伯墓和河南浚县西周晚期的卫侯墓,都发现了夫妻\"异穴合葬\"的现象,即夫妻分别葬在两个相互紧靠的墓穴中。春秋战国时代,这种异穴合葬的制度更趋普遍。\r\n\r\n 由于中国古代统治者盛行厚葬,因而大量的劳动人民创造的财富作为随葬品被埋进了坟墓。两周时期诸侯王墓的随葬品仍然延续商代,以各种青铜器为主,包括酒器、乐器、饮食器、兵器、车马器、工具等,配备成套种类齐全。其中鼎和簋最为重要,其数量、组合是当时贵族身份的标志。战国时期随葬品中漆器等生活用品的比重显著增加。\r\n\r\n 人牲和人殉在西周仍然很普遍,西周中期以后杀殉逐渐减少,但直到战国初期的一些贵族的大墓中仍然大量存在。战国中期以后这中残酷的杀殉遭到了人们的反对,殉人减少,并出现了用木俑和陶俑来替代人殉随葬。秦国在献公时废除了人殉制度。\r\n\r\n周文王、武王墓\r\n\r\n 传说中的周文王和周武王的陵墓在现在陕西省咸阳市的原坂上。\r\n\r\n 周文王姬昌,曾被纣王封为西伯侯,在位期间,图志改革,国势强盛。周武王姬发是 文王之子,继承父王灭商的事业,建立了西周王朝。\r\n\r\n 相传为周文王周武王的二陵相毗邻,形状类似山丘。陵上草木丛生,陵园周围绿野烘托。陵的前面有一通石碑,是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立的。祭殿里保存着历代碑石,大多为祭告之文。\r\n\r\n 历来人们都把奋发图强、开基立国的周文王周武王的业绩和咸阳原上那高高耸立的陵冢联系在一起,不乏祭奠和瞻仰,并且留下了种种神话般的传说。\r\n\r\n\r\n燕侯与燕往墓\r\n\r\n 燕是周初武王分封的一个诸侯。\r\n\r\n 燕侯墓在现在的琉璃河东面,它的西北就是燕国的都城。这里发掘过很多大墓。这些 大墓分布在大约五万平方米的范围内,排列没有一定的规律。大型墓和一些中型墓有\"车马坑\"。有的整车平放,杀死的马放在车辕两侧;有的先把杀死的马排放在坑底,再把拆开的车部件放置在上面,车轮斜靠着坑壁。八六年的时候发掘出来一座这个时期最大的墓。它的四角开设墓道,这在其他地方没有发现过。这个墓曾经被偷盗过,出土的随葬品比较少。重要的有漆盾和带铭文的铜鼎。铭文明确记载了四周初年周王册封燕侯授民授土,把九个族一起划归燕王管理的史实。墓地还出土了一些带铭文的铜器,铭文记载了燕王赏赐奴隶、货币的情况。有一件铜鼎记载了堇奉燕侯之命前往宗周向太宝公贡献食物并受到赏赐,这就和史料所记载的召公长子封在燕,而本人仍在宗周辅弼王室的史实相印证。\r\n\r\n 燕王墓在燕下都的西北,分为两个墓区,中间有古道河相隔。这些墓南北排列井然有序。墓室是长方形,四壁夯筑后再用火烧加以坚固。墓曾经被岛,残存的随葬品有礼器、编钟,但是没有兵器和车马。礼器都是陶制的,形制完全模仿铜器,有九件列鼎一套,七件列鼎二套,簋八件一套,鼎簋数和文献的记载是一致的。\r\n\r\n秦 \r\n\r\n\r\n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集权的封建制国家。秦始皇开创的陵寝制度对以后历代帝王陵园建筑影响是最大的。秦始皇时,陵园的布局既继承了秦国的陵寝制度,同时又吸收了东方六国陵寝的一些作法,规模更加宏大,设施更加完备。总体上仿照都城宫殿的规划布置,充分体现了*集权制封建皇权的至高无上。\r\n\r\n 秦朝开始的陵区附近设置城邑,并以陵号来命名。比如秦始皇所建的丽邑。同时,秦延续了建造用于祭祀的建筑的作法。秦始皇生前就在渭水南面为自己建立了宗庙,设立了神主,并且在陵侧建立寝宫,摆设设衣冠用具以便就近接受日常祭祀。\r\n\r\n\r\n秦始皇陵\r\n\r\n 秦始皇陵,在今天陕西临潼县城东的骊山北麓,是保存至今的中国最大的帝王陵墓之一。八十年代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r\n\r\n 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初期伟大的*家和军事家,他结束了战国时代的*局面,统一了六国,对国家发展作出了贡献。他即位以后就开始在骊山营建他的陵墓。统一中国之后,他又从全国各地征调了几十万人参加建陵工程。秦二世时又继续修建,前后费时将近有四十年,并且一直到秦灭亡,陵园还没有全部峻工。工程之浩大,在历史上是罕见的。据史料记载,秦始皇陵墓内建筑有各式宫殿,陈列着各式的奇珍异宝,以人鱼膏为灯烛、水银为江海,还装置有许多弓弩,以便射杀入墓的人。秦二世在埋葬秦始皇时,下令始皇宫内没有子女的宫女全部殉葬。为了防止泄密,参加修建墓葬的工匠都被活埋在墓里。秦灭亡之后,项羽入关,动用了几十万士兵发掘陵墓,随葬品被洗劫一空,宝物运了一个月还没有运完。秦始皇陵的地上建筑也被大火烧尽。传说后来有一个牧羊人寻羊,进入墓室,因为持火照明,引起了地宫失火,延烧三个月都没有熄灭。唐代末年,黄巢农民起义军进入长安也曾经发掘秦始皇陵。五代时军阀温韬又以筹军饷为名,再次大规模地盗掘秦始皇陵。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现在秦始皇陵园地面上的建筑已经荡然无存,只剩下一座巨大的坟丘。\r\n\r\n 据历史学家考证,秦始皇陵区位于骊山北麓的前部,范围相当广。陵园在陵区的中部,有内外两重城垣,从平面图上看像一个南北长的回字形。内城的四个角上都建有角棱。陵墓在内城南部,陵墓的地宫接近方形,周围有砖坯砌成的墙。从秦始皇开始帝王的陵园专门设寝,寝殿离坟丘不远,中间有石子路相通。\r\n\r\n 在陵区里发现了大量分布的陪葬坑、殉葬墓和从葬坑。从陪葬坑里发掘了珍禽异兽坑和铜车马坑,通体彩绘并装饰有大量的金银,制作相当华丽精美。殉葬墓里的殉葬者有男有女,是被杀戮后一齐掩埋的。从葬坑排列密集有序,坑里埋有跪坐的陶俑和马骨,大约是宫廷的马厩和养马的仆役。\r\n\r\n 秦始皇陵园里最壮观、最引人入胜的莫过于兵马俑了。兵马俑军队象征了秦始皇东征六国的军队和出行的仪仗队,形象地再现了秦始皇扫六合的雄壮景象。据学者介绍,这些兵马俑的制作一般是先按不同的部位分别用陶模翻出胎型,然后进行粘合,再细细雕塑外部,涂上鲜艳的彩色。这些俑外表的色彩经过几千年的剥蚀大部分已脱落,经过修复还原后,这些色彩显得十分壮丽和谐。俑的造型因出身、地位、经历的不同而显出不同的特征和表情。它们不仅装束服饰不同,而且神态各异,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堪称中国古代艺术的典范。\r\n\r\n秦二世陵\r\n\r\n 秦二世皇帝胡亥墓,在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的曲江池南岸,大雁塔东南。\r\n\r\n 胡亥是秦始皇少子。他随父出游时,中途秦始皇去世,丞相李斯和赵高假造圣旨,杀死太子扶苏,胡亥被立为帝。他在位期间,赵高专权残杀公子、公女和大臣,加重了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使社会矛盾迅速激化。后来,赵高为了篡位,*胡亥服药自杀。埋葬在宜春苑。\r\n\r\n 秦二世的墓呈半圆形,封土卑低,与它东南面的杜陵和少陵那种高耸的封土相比,显得备荒乞怜。清代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曾在墓旁立有石碑一通。 \r\n\r\n\r\n西汉 \r\n\r\n\r\n 西汉继承了秦代陵寝制度并且有所发展。陵园里只有一个重城,陵墓在陵园的*,坐西朝东。陪葬墓区也在陵墓前方。西汉初期,帝、后在一座陵园内异穴合葬。从文帝开始,帝、后各建一座陵园。到景帝的时候,在文帝霸陵旁也建造庙宇。以后这种陵旁边立庙的制度一直延续到西汉末。\r\n\r\n 西汉开始,帝王陵墓除了掘地起坟之外,还出现了一种\"凿山为陵\"的形制。这种形制在当时的一些诸侯王墓中也普遍存在。\r\n\r\n 到了西汉的中晚期,墓室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凿山为陵\"的墓室大多数是横穴式,并且分为耳室、前室和后室等很多部分。而竖穴式的坟则改用砖和石料构建墓室。形制和结构完全模仿了现实生活中的房屋、宫殿和院落。这种墓室起到了椁的作用,所以墓室里的葬具只有棺而没有椁。在这些墓葬里,墙壁上大都绘有彩色的壁画,或者有模印的画像砖,而在石结构的墓葬里则大都是雕刻画像。壁画的题材很广泛,除了神灵怪兽、历史故事之外,主要是表现帝王生前的各种生活场面。\r\n\r\n 西汉时期从高祖开始,出于*目的,各陵都安置了很多陪葬墓,被称为\"陪陵\",形成规模宏大的陪葬墓地。陪葬者大都是当时的朝廷重臣和皇亲国戚。据记载,陪葬长陵的有萧何、曹参、张良等一些开国元勋;陪葬茂陵的有卫青、霍去病等名将。陪葬者的墓地多是皇帝所赐,各自建有陵园、园邑和祠堂。有的还把子孙附葬在父祖墓旁,形成宗族墓地。陪葬者地位越高,离帝陵越近,封土也较高大。从西汉陪葬者的地位和身份来看,高祖、武帝、宣帝等帝陵陪葬墓中的多是朝廷重臣、名相。但到了西汉晚期,元帝、成帝、哀帝等陵的陪葬者则或是外戚,或是佞幸,或是妃嫔、宫人。这种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上的兴哀和变化。\r\n\r\n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厚葬之风最盛行的时期。包括珍宝、明器、陶俑、车马、粮食等,身前身后的用品无所不有。\r\n\r\n汉高祖长陵\r\n\r\n 汉高祖刘邦长陵,在陕西省咸阳市窑店乡北的咸阳原上,坐北朝南,南面是川流不 息的渭水,北面是巍峨壮观的九峻山,秦川故道穿逾原下。长陵坐落在咸阳原的南部,居高临下,威武壮观,显示了封建帝王高高在上的尊严。\r\n\r\n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布衣提三尺剑有天下\"的皇帝。楚汉战争中,他叱咤风云,\"大战七十,小战四十\",身负重伤十二次,最后击败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登上了皇帝的宝座。\r\n\r\n 刘邦称帝的第二年开始营建长陵。陵园是仿照西汉都城长安建造的,只是规模略小而已。陵园内还建有豪华的寝殿、便殿。寝殿是陵园中的正殿,殿内陈设汉高祖的\"衣冠几仗象生之具\",完全像皇帝生前时一样侍奉。\r\n\r\n 汉高祖刘邦的陵冢在陵园的偏西处,形状像覆斗,是夯土迭筑而成的。陵前立有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书的\"汉高祖长陵\"石碑一通,陵冢下面是刘邦的安寝的地宫。 陵园中还有吕后合葬陵,在长陵东面二百多米的地方。由于汉代的制度造成帝后不同陵,所以吕后单独起陵于长陵之东。吕后陵是覆斗形。\r\n\r\n 陵园的北面是长陵邑的所在地,在现在咸阳市的韩家湾。陵邑略呈长方形,城墙由夯土筑成,南北长,东西宽。陵邑的南墙部分与陵园边墙重合,东面没有城墙建筑。刘邦生前就迁徙大姓和贵戚之家在陵邑中,让其侍奉陵园,陵邑户口多达五万多。近年在长陵陵邑范围内曾经发现树木双兽纹半瓦当和大量瓦片堆积、水管道、生产工具等。从文献记载来看这些残留的废墟、出土文物,可以窥见当年陵邑朱檐彩栋、深宫广院、车马人熙的繁华景象。\r\n\r\n 长陵的陪葬墓群在陵园东部。唐朝诗人刘彦谦《长陵诗》说:\"长陵高阙此安刘,附葬累累尽列侯。\"在西汉诸陵中,长陵的陪葬墓数量最多,跟随刘邦南征北战的功臣和贵戚,死后多陪葬在长陵。\r\n\r\n 西汉灭亡之后,历代帝王曾对长陵采取一些保护措施。比如魏明帝诏:\"高祖陵四方各白步,不得耕牧樵采\"。宋太祖乾德规定\"给守陵五户,长史春秋奉祀\"。这使两千多年之后的高祖长陵仍以高大雄伟的姿态,屹立在咸阳原上。 \r\n\r\n\r\n--------------------------------------------------------------------------------\r\n\r\n东汉 \r\n\r\n\r\n 公元二十五年,刘秀建立了东汉政权,采用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特别重视丧葬礼仪,祭祀先祖。刘秀为适应*上的需要,把豪族注重祭祀祖先祠堂的办法加以扩大,运用到陵寝制度中。\r\n\r\n 西汉时期寝殿一般建筑在陵园之中,庙建于陵园之外,大规模的祭祀典礼多在庙中进行。东汉把这一礼仪移置陵园中。东汉明帝时,把每年元旦公卿百官会集贺皇帝的礼仪和八月举行的\"酎祭\"一并搬到陵园中。这样,宗庙的地位开始下降。为了适应陵园中举行祭祀的需要,陵园建筑也增添了新内容,开始在陵前建筑祭殿,还在陵旁建筑悬挂大钟,以便祭祀时鸣钟。东汉陵寝的这一变化,正是为了把公卿百官和地方*团结在皇帝周围,以巩固东汉的统治。\r\n\r\n 东汉陵园四周的建筑也与西汉相异,不筑垣墙,改用\"行马\"。通往陵冢的神道两侧还列置成对石雕。东汉开创了在神道两侧建置石雕生的先例,更进一步显示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这一建制为以后各朝所沿用并发展了。\r\n\r\n 东汉帝陵地下建筑改变了西汉以柏木黄心为椁的制度,多用石头砌建椁室,称为\"黄肠石\"。东汉十二个帝陵,除献帝禅陵远在河内郡山阳以外,其他十一个帝陵都在洛阳故城附近。\r\n\r\n光武帝原陵\r\n\r\n 原陵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陵墓,在河南省孟津县白河乡附近。南依山势平缓的邙山,北顾山峦起伏的太行,波涛滚滚的黄河沿陵北侧咆哮东去。这里风景秀丽,是引人注目的形胜之地。\r\n\r\n 光武帝的陵冢位于陵园北部,坐北朝南,封土为陵,当地百姓称之为\"刘秀坟\"。陵冢上下松柏掩映。陵前有一通穹碑,碑身镌刻\"东汉中兴世祖光武皇帝之陵\"。其中\"中兴世祖\"四字尤为明亮。传说过去老百姓多到这里抚碑择吉问凶:人离碑十步,双手平伸,闭目走去,能摸到这四个字就是吉兆。从陵冢到门阙修有神道,神道两侧原排列有石象、石马等石雕和整齐葱茏的柏树。现在柏树犹存,其中有二十八棵高耸入云的柏树,当地百姓称之为\"二十八宿\",传说是象征跟随刘秀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的\"云台二十八将\"。\r\n\r\n汉明帝显节陵\r\n\r\n 汉明帝显节陵,位于河南省洛阳市邙山以南,俗称\"大汉冢\"。\r\n\r\n 东汉明帝刘庄,是光武抵刘秀的第四子,初封东海公,后立为太子,即皇帝位。在位 期间尊奉建武制度,不封后宫之家。为维护边境安宁,多次遣兵出击匈奴,后设置西域都护。他崇好儒佛,在洛阳建了白马寺。\r\n\r\n 后世皇帝曾为明帝显节陵建制寝殿等。关于白马寺,是明帝所建。传说有一天明帝梦 见金光闪烁的一个人,有六丈高,头顶上都是日月的光环,胡神称他为佛。于是明帝派人向西域寻访,得到了经像。当时是由白马驮经而来,因此得名白马寺。明帝死后,起祗园在陵上。陵上可能置有佛教建筑。由此可想而知。当年的陵园建筑是相当宏伟壮观的。\r\n\r\n 根据历史资料,显节陵的地宫也极为奢丽。史*载,地宫用虚文画着日、月、鸟、龟、龙、虎、连壁、偃月等。\r\n\r\n 显节陵曾经被盗。现在陵前留有龚松林所立的\"汉明帝显节陵\"石碑一通。等上冢顶,周围陵墓星罗棋布,非常壮观。\r\n\r\n汉章帝敬陵陵\r\n\r\n 汉章帝敬陵,在河南省洛阳市西北的邙山上,俗称\"二汉冢\"。\r\n\r\n 章帝在位期间注重民事,平徭减赋。并且诏郡国举行明经,使儒学日盛。\r\n\r\n 敬陵是章帝和章德皇后的合葬墓。陵冢高大宏伟。今天陵冢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剥蚀,仍然不减当年风采。陵前有清人龚松林所立的\"汉章帝敬陵\"石碑一通。陵冢周围没有发现砖瓦遗物。说明当时可能没有寝庙建筑,与史料记载相符。\r\n\r\n汉和帝慎陵\r\n\r\n 汉和帝慎陵,在河南省洛阳市西北的邙山上,和敬陵相邻,俗称\"三汉冢\"\r\n\r\n 慎陵是和帝和皇后邓熹的合葬墓。慎陵建筑规模比敬陵更为高大壮观。现在慎陵前有清人龚松林所立的\"汉和帝慎陵\"石碑一通。登上冢顶,可以远眺滔滔黄河,山上汉氏陵墓尽收眼底。\r\n\r\n\r\n内容太多了,没办法粘贴过来,其后各个朝代帝王的陵寝资料,请您到下面的网站查阅: http://www.qzdhcity.com/luntan/ren/ren.htm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05:35
中国历代帝王陵墓\r\n\r\n\r\n 帝王陵墓,实际上包括陵墓及其附属建筑,合称为陵寝。我国从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历时三千余年,其间,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和地方政权,共有帝王五百余人。至今地面有迹可寻、时代明确的帝王陵寝共有一百多座,分布在全国半数以上的省区。所以我国的帝王陵寝不仅数量众多、历史悠久、在世界上独一无二;而且布局严禁、建筑宏伟、工艺精湛,具有独特的风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r\n\r\n \r\n夏 商 \r\n\r\n 大约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初,禹之子启自立为王,王位改为世袭,从而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从这以后后,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历代帝王不仅生前营造豪华的宫殿,还要建造死后够享乐的宏大的陵墓。\r\n\r\n 夏商开始,历代的帝王陵墓都按照家族血缘关系,实行\"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埋葬制度,集中在一个地区。在陵墓和附属建筑的周围通常还划出一定的地带作为保护、控制的范围,称为陵区。陵区占地非常惊人,通常少则十数里,多则百多里,陵区的各种建筑都有周密的规划布局。陵区的设置在商代晚期已经出现,陵区一般都选在离都城不远的地方。\r\n\r\n 商朝从汤立国到盘庚,共经历十世十九王。这些帝王陵墓没有历史记载,至今也没有发现。根据《史记》的记载:\"自盘庚迁都于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再未迁都\",在这期间共立了八世十二王。考古发掘的资料表明,商代后期盘庚迁都以后的帝王都埋葬在安阳洹水以北,武官村与侯家庄一带,隔河与小屯宫殿区相对。洹河的南岸是宫殿区、居民区和手工业区,北岸是王陵区,总面积有二十多万平方公里,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n\r\n 王陵区内已经发现的大墓有十三座,分为东西两区:东区五座,西区八座,其中一座是建好后并没有使用的空墓。由于文献资料不足,不能够考证它们各自的墓主。这些大墓中只有几座的墓道之间有互相打破的现象,但绝没有墓室相互打破的。由此可见,这些大墓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在陵墓区域内还发现有少数中型墓和大量的小型墓,应该是属于这些大墓的陪葬墓和殉葬坑。另外,还有大量的祭祀葬坑。\r\n\r\n 这些墓都属于土坑竖穴墓,按照平面形状可分为:亚字形、中字形和甲字形三种。亚字形大墓的墓室平面呈亚字形或方形。中字形大墓,墓室平面呈长方形。甲字形的大墓只发现了一座,墓室平面呈长方形,传说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就出在这里。墓道有斜坡状和台阶两种。墓室和墓道的面积大部分是四百到八百平方米,深度都在十米以上。其中规模最大的是 1217 号墓,墓室平面呈亚字型,总面积达到了一千八百多平方米,规模是同期普通墓葬的一千多倍。\r\n\r\n 墓室中放置着棺椁葬具。椁室平面是方形或亚字型。椁室的底部铺设了木板,四壁用木板搭接,木板外面雕刻着花纹图案。\r\n\r\n 商王陵的地面上没有封土坟丘。在已经发掘的妇好墓中发现,墓口的上面有一座房基,平面是长方形的,大小与墓口差不多,上面排列着比较规整的柱穴。推断它应该是为祭祀墓主而建造的享堂或寝殿类建筑,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同类建筑。\r\n\r\n 商代后期使用人牲和人殉的现象已经相当普遍。人牲是指把人当作牲畜杀死后祭祀祖先和山川神灵。被杀的人是战俘和奴隶。人殉则是为王室贵族殉葬的人,有陪臣、妻妾、侍卫、亲信和仆役等。商代王陵中使用的人牲和人殉,不但数量多,处置形式也最为残酷。这些人牲人殉分别埋葬在墓底、椁室外和墓道和填土中。\r\n\r\n 王室祭祀祖先的公共祭祀场所在王陵区的东部,面积有数万平方米。已发现一千多座祭祀葬坑,坑与坑之间排列有序,多数是南北向的。坑内埋的人不仅有男女还有儿童。大多数死者被砍去头颅,有的在断肢断腰或肢解后扔在坑里。有少数女性和儿童做*状,大约是被活埋的。由此可以想象,当时的奴隶主贵族是多么的残忍野蛮。\r\n\r\n 商王陵经过多次盗穴,随葬器物几乎被盗尽,其中不少精品已经流落到海外各地。随葬品包括有青铜礼器、兵器、工具、车马器,玉、石、骨、角、象牙、白陶等,种类繁多,制作精美,其中很多是中国的文化瑰宝,比如,四号墓出土的鹿方鼎和牛方鼎,堪称是王室重器;司母戊大方鼎是商代最重的青铜器,制作精湛另人惊叹。 \r\n\r\n\r\n两周 \r\n\r\n 在东周时期已经出现了陵园。初期的陵园,大多在陵墓的四周挖掘隍壕或夯筑围墙,也有利用天然沟崖作屏障。陵园一侧有门,园内除陵墓外,没有其他附属建筑。\r\n\r\n 据文献记载,春秋晚期才开始在墓上构筑坟丘,如《礼记?檀弓》中记载了孔子为父母的坟建造坟丘,并认为此前没有坟丘,即\"不封不树\"、\"墓而不坟、与地齐平\"。但考古发现表明自战国中期起,赵、秦、楚、燕、齐、韩等国的君主死后都营建高大的坟丘,并尊称为\"陵\",即指其高大如山林,也象征着王权的尊严和地位的崇高。坟丘都经过夯筑非常坚固,形状大体分为圆锥形和覆斗形两种。\r\n\r\n 历代帝王都为自己营造大型墓室。两周时期的墓室保持了商代以来的形制。战国时期的陵墓多在墓内填充沙、石、木炭以利防湿,保护墓室。\r\n\r\n 西周已经存在夫妻合葬。陕西宝鸡西周中期的鱼伯墓和河南浚县西周晚期的卫侯墓,都发现了夫妻\"异穴合葬\"的现象,即夫妻分别葬在两个相互紧靠的墓穴中。春秋战国时代,这种异穴合葬的制度更趋普遍。\r\n\r\n 由于中国古代统治者盛行厚葬,因而大量的劳动人民创造的财富作为随葬品被埋进了坟墓。两周时期诸侯王墓的随葬品仍然延续商代,以各种青铜器为主,包括酒器、乐器、饮食器、兵器、车马器、工具等,配备成套种类齐全。其中鼎和簋最为重要,其数量、组合是当时贵族身份的标志。战国时期随葬品中漆器等生活用品的比重显著增加。\r\n\r\n 人牲和人殉在西周仍然很普遍,西周中期以后杀殉逐渐减少,但直到战国初期的一些贵族的大墓中仍然大量存在。战国中期以后这中残酷的杀殉遭到了人们的反对,殉人减少,并出现了用木俑和陶俑来替代人殉随葬。秦国在献公时废除了人殉制度。\r\n\r\n周文王、武王墓\r\n\r\n 传说中的周文王和周武王的陵墓在现在陕西省咸阳市的原坂上。\r\n\r\n 周文王姬昌,曾被纣王封为西伯侯,在位期间,图志改革,国势强盛。周武王姬发是 文王之子,继承父王灭商的事业,建立了西周王朝。\r\n\r\n 相传为周文王周武王的二陵相毗邻,形状类似山丘。陵上草木丛生,陵园周围绿野烘托。陵的前面有一通石碑,是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立的。祭殿里保存着历代碑石,大多为祭告之文。\r\n\r\n 历来人们都把奋发图强、开基立国的周文王周武王的业绩和咸阳原上那高高耸立的陵冢联系在一起,不乏祭奠和瞻仰,并且留下了种种神话般的传说。\r\n\r\n\r\n燕侯与燕往墓\r\n\r\n 燕是周初武王分封的一个诸侯。\r\n\r\n 燕侯墓在现在的琉璃河东面,它的西北就是燕国的都城。这里发掘过很多大墓。这些 大墓分布在大约五万平方米的范围内,排列没有一定的规律。大型墓和一些中型墓有\"车马坑\"。有的整车平放,杀死的马放在车辕两侧;有的先把杀死的马排放在坑底,再把拆开的车部件放置在上面,车轮斜靠着坑壁。八六年的时候发掘出来一座这个时期最大的墓。它的四角开设墓道,这在其他地方没有发现过。这个墓曾经被偷盗过,出土的随葬品比较少。重要的有漆盾和带铭文的铜鼎。铭文明确记载了四周初年周王册封燕侯授民授土,把九个族一起划归燕王管理的史实。墓地还出土了一些带铭文的铜器,铭文记载了燕王赏赐奴隶、货币的情况。有一件铜鼎记载了堇奉燕侯之命前往宗周向太宝公贡献食物并受到赏赐,这就和史料所记载的召公长子封在燕,而本人仍在宗周辅弼王室的史实相印证。\r\n\r\n 燕王墓在燕下都的西北,分为两个墓区,中间有古道河相隔。这些墓南北排列井然有序。墓室是长方形,四壁夯筑后再用火烧加以坚固。墓曾经被岛,残存的随葬品有礼器、编钟,但是没有兵器和车马。礼器都是陶制的,形制完全模仿铜器,有九件列鼎一套,七件列鼎二套,簋八件一套,鼎簋数和文献的记载是一致的。\r\n\r\n秦 \r\n\r\n\r\n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集权的封建制国家。秦始皇开创的陵寝制度对以后历代帝王陵园建筑影响是最大的。秦始皇时,陵园的布局既继承了秦国的陵寝制度,同时又吸收了东方六国陵寝的一些作法,规模更加宏大,设施更加完备。总体上仿照都城宫殿的规划布置,充分体现了*集权制封建皇权的至高无上。\r\n\r\n 秦朝开始的陵区附近设置城邑,并以陵号来命名。比如秦始皇所建的丽邑。同时,秦延续了建造用于祭祀的建筑的作法。秦始皇生前就在渭水南面为自己建立了宗庙,设立了神主,并且在陵侧建立寝宫,摆设设衣冠用具以便就近接受日常祭祀。\r\n\r\n\r\n秦始皇陵\r\n\r\n 秦始皇陵,在今天陕西临潼县城东的骊山北麓,是保存至今的中国最大的帝王陵墓之一。八十年代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r\n\r\n 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初期伟大的*家和军事家,他结束了战国时代的*局面,统一了六国,对国家发展作出了贡献。他即位以后就开始在骊山营建他的陵墓。统一中国之后,他又从全国各地征调了几十万人参加建陵工程。秦二世时又继续修建,前后费时将近有四十年,并且一直到秦灭亡,陵园还没有全部峻工。工程之浩大,在历史上是罕见的。据史料记载,秦始皇陵墓内建筑有各式宫殿,陈列着各式的奇珍异宝,以人鱼膏为灯烛、水银为江海,还装置有许多弓弩,以便射杀入墓的人。秦二世在埋葬秦始皇时,下令始皇宫内没有子女的宫女全部殉葬。为了防止泄密,参加修建墓葬的工匠都被活埋在墓里。秦灭亡之后,项羽入关,动用了几十万士兵发掘陵墓,随葬品被洗劫一空,宝物运了一个月还没有运完。秦始皇陵的地上建筑也被大火烧尽。传说后来有一个牧羊人寻羊,进入墓室,因为持火照明,引起了地宫失火,延烧三个月都没有熄灭。唐代末年,黄巢农民起义军进入长安也曾经发掘秦始皇陵。五代时军阀温韬又以筹军饷为名,再次大规模地盗掘秦始皇陵。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现在秦始皇陵园地面上的建筑已经荡然无存,只剩下一座巨大的坟丘。\r\n\r\n 据历史学家考证,秦始皇陵区位于骊山北麓的前部,范围相当广。陵园在陵区的中部,有内外两重城垣,从平面图上看像一个南北长的回字形。内城的四个角上都建有角棱。陵墓在内城南部,陵墓的地宫接近方形,周围有砖坯砌成的墙。从秦始皇开始帝王的陵园专门设寝,寝殿离坟丘不远,中间有石子路相通。\r\n\r\n 在陵区里发现了大量分布的陪葬坑、殉葬墓和从葬坑。从陪葬坑里发掘了珍禽异兽坑和铜车马坑,通体彩绘并装饰有大量的金银,制作相当华丽精美。殉葬墓里的殉葬者有男有女,是被杀戮后一齐掩埋的。从葬坑排列密集有序,坑里埋有跪坐的陶俑和马骨,大约是宫廷的马厩和养马的仆役。\r\n\r\n 秦始皇陵园里最壮观、最引人入胜的莫过于兵马俑了。兵马俑军队象征了秦始皇东征六国的军队和出行的仪仗队,形象地再现了秦始皇扫六合的雄壮景象。据学者介绍,这些兵马俑的制作一般是先按不同的部位分别用陶模翻出胎型,然后进行粘合,再细细雕塑外部,涂上鲜艳的彩色。这些俑外表的色彩经过几千年的剥蚀大部分已脱落,经过修复还原后,这些色彩显得十分壮丽和谐。俑的造型因出身、地位、经历的不同而显出不同的特征和表情。它们不仅装束服饰不同,而且神态各异,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堪称中国古代艺术的典范。\r\n\r\n秦二世陵\r\n\r\n 秦二世皇帝胡亥墓,在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的曲江池南岸,大雁塔东南。\r\n\r\n 胡亥是秦始皇少子。他随父出游时,中途秦始皇去世,丞相李斯和赵高假造圣旨,杀死太子扶苏,胡亥被立为帝。他在位期间,赵高专权残杀公子、公女和大臣,加重了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使社会矛盾迅速激化。后来,赵高为了篡位,*胡亥服药自杀。埋葬在宜春苑。\r\n\r\n 秦二世的墓呈半圆形,封土卑低,与它东南面的杜陵和少陵那种高耸的封土相比,显得备荒乞怜。清代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曾在墓旁立有石碑一通。 \r\n\r\n\r\n西汉 \r\n\r\n\r\n 西汉继承了秦代陵寝制度并且有所发展。陵园里只有一个重城,陵墓在陵园的*,坐西朝东。陪葬墓区也在陵墓前方。西汉初期,帝、后在一座陵园内异穴合葬。从文帝开始,帝、后各建一座陵园。到景帝的时候,在文帝霸陵旁也建造庙宇。以后这种陵旁边立庙的制度一直延续到西汉末。\r\n\r\n 西汉开始,帝王陵墓除了掘地起坟之外,还出现了一种\"凿山为陵\"的形制。这种形制在当时的一些诸侯王墓中也普遍存在。\r\n\r\n 到了西汉的中晚期,墓室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凿山为陵\"的墓室大多数是横穴式,并且分为耳室、前室和后室等很多部分。而竖穴式的坟则改用砖和石料构建墓室。形制和结构完全模仿了现实生活中的房屋、宫殿和院落。这种墓室起到了椁的作用,所以墓室里的葬具只有棺而没有椁。在这些墓葬里,墙壁上大都绘有彩色的壁画,或者有模印的画像砖,而在石结构的墓葬里则大都是雕刻画像。壁画的题材很广泛,除了神灵怪兽、历史故事之外,主要是表现帝王生前的各种生活场面。\r\n\r\n 西汉时期从高祖开始,出于*目的,各陵都安置了很多陪葬墓,被称为\"陪陵\",形成规模宏大的陪葬墓地。陪葬者大都是当时的朝廷重臣和皇亲国戚。据记载,陪葬长陵的有萧何、曹参、张良等一些开国元勋;陪葬茂陵的有卫青、霍去病等名将。陪葬者的墓地多是皇帝所赐,各自建有陵园、园邑和祠堂。有的还把子孙附葬在父祖墓旁,形成宗族墓地。陪葬者地位越高,离帝陵越近,封土也较高大。从西汉陪葬者的地位和身份来看,高祖、武帝、宣帝等帝陵陪葬墓中的多是朝廷重臣、名相。但到了西汉晚期,元帝、成帝、哀帝等陵的陪葬者则或是外戚,或是佞幸,或是妃嫔、宫人。这种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上的兴哀和变化。\r\n\r\n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厚葬之风最盛行的时期。包括珍宝、明器、陶俑、车马、粮食等,身前身后的用品无所不有。\r\n\r\n汉高祖长陵\r\n\r\n 汉高祖刘邦长陵,在陕西省咸阳市窑店乡北的咸阳原上,坐北朝南,南面是川流不 息的渭水,北面是巍峨壮观的九峻山,秦川故道穿逾原下。长陵坐落在咸阳原的南部,居高临下,威武壮观,显示了封建帝王高高在上的尊严。\r\n\r\n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布衣提三尺剑有天下\"的皇帝。楚汉战争中,他叱咤风云,\"大战七十,小战四十\",身负重伤十二次,最后击败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登上了皇帝的宝座。\r\n\r\n 刘邦称帝的第二年开始营建长陵。陵园是仿照西汉都城长安建造的,只是规模略小而已。陵园内还建有豪华的寝殿、便殿。寝殿是陵园中的正殿,殿内陈设汉高祖的\"衣冠几仗象生之具\",完全像皇帝生前时一样侍奉。\r\n\r\n 汉高祖刘邦的陵冢在陵园的偏西处,形状像覆斗,是夯土迭筑而成的。陵前立有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书的\"汉高祖长陵\"石碑一通,陵冢下面是刘邦的安寝的地宫。 陵园中还有吕后合葬陵,在长陵东面二百多米的地方。由于汉代的制度造成帝后不同陵,所以吕后单独起陵于长陵之东。吕后陵是覆斗形。\r\n\r\n 陵园的北面是长陵邑的所在地,在现在咸阳市的韩家湾。陵邑略呈长方形,城墙由夯土筑成,南北长,东西宽。陵邑的南墙部分与陵园边墙重合,东面没有城墙建筑。刘邦生前就迁徙大姓和贵戚之家在陵邑中,让其侍奉陵园,陵邑户口多达五万多。近年在长陵陵邑范围内曾经发现树木双兽纹半瓦当和大量瓦片堆积、水管道、生产工具等。从文献记载来看这些残留的废墟、出土文物,可以窥见当年陵邑朱檐彩栋、深宫广院、车马人熙的繁华景象。\r\n\r\n 长陵的陪葬墓群在陵园东部。唐朝诗人刘彦谦《长陵诗》说:\"长陵高阙此安刘,附葬累累尽列侯。\"在西汉诸陵中,长陵的陪葬墓数量最多,跟随刘邦南征北战的功臣和贵戚,死后多陪葬在长陵。\r\n\r\n 西汉灭亡之后,历代帝王曾对长陵采取一些保护措施。比如魏明帝诏:\"高祖陵四方各白步,不得耕牧樵采\"。宋太祖乾德规定\"给守陵五户,长史春秋奉祀\"。这使两千多年之后的高祖长陵仍以高大雄伟的姿态,屹立在咸阳原上。 \r\n\r\n\r\n--------------------------------------------------------------------------------\r\n\r\n东汉 \r\n\r\n\r\n 公元二十五年,刘秀建立了东汉政权,采用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特别重视丧葬礼仪,祭祀先祖。刘秀为适应*上的需要,把豪族注重祭祀祖先祠堂的办法加以扩大,运用到陵寝制度中。\r\n\r\n 西汉时期寝殿一般建筑在陵园之中,庙建于陵园之外,大规模的祭祀典礼多在庙中进行。东汉把这一礼仪移置陵园中。东汉明帝时,把每年元旦公卿百官会集贺皇帝的礼仪和八月举行的\"酎祭\"一并搬到陵园中。这样,宗庙的地位开始下降。为了适应陵园中举行祭祀的需要,陵园建筑也增添了新内容,开始在陵前建筑祭殿,还在陵旁建筑悬挂大钟,以便祭祀时鸣钟。东汉陵寝的这一变化,正是为了把公卿百官和地方*团结在皇帝周围,以巩固东汉的统治。\r\n\r\n 东汉陵园四周的建筑也与西汉相异,不筑垣墙,改用\"行马\"。通往陵冢的神道两侧还列置成对石雕。东汉开创了在神道两侧建置石雕生的先例,更进一步显示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这一建制为以后各朝所沿用并发展了。\r\n\r\n 东汉帝陵地下建筑改变了西汉以柏木黄心为椁的制度,多用石头砌建椁室,称为\"黄肠石\"。东汉十二个帝陵,除献帝禅陵远在河内郡山阳以外,其他十一个帝陵都在洛阳故城附近。\r\n\r\n光武帝原陵\r\n\r\n 原陵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陵墓,在河南省孟津县白河乡附近。南依山势平缓的邙山,北顾山峦起伏的太行,波涛滚滚的黄河沿陵北侧咆哮东去。这里风景秀丽,是引人注目的形胜之地。\r\n\r\n 光武帝的陵冢位于陵园北部,坐北朝南,封土为陵,当地百姓称之为\"刘秀坟\"。陵冢上下松柏掩映。陵前有一通穹碑,碑身镌刻\"东汉中兴世祖光武皇帝之陵\"。其中\"中兴世祖\"四字尤为明亮。传说过去老百姓多到这里抚碑择吉问凶:人离碑十步,双手平伸,闭目走去,能摸到这四个字就是吉兆。从陵冢到门阙修有神道,神道两侧原排列有石象、石马等石雕和整齐葱茏的柏树。现在柏树犹存,其中有二十八棵高耸入云的柏树,当地百姓称之为\"二十八宿\",传说是象征跟随刘秀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的\"云台二十八将\"。\r\n\r\n汉明帝显节陵\r\n\r\n 汉明帝显节陵,位于河南省洛阳市邙山以南,俗称\"大汉冢\"。\r\n\r\n 东汉明帝刘庄,是光武抵刘秀的第四子,初封东海公,后立为太子,即皇帝位。在位 期间尊奉建武制度,不封后宫之家。为维护边境安宁,多次遣兵出击匈奴,后设置西域都护。他崇好儒佛,在洛阳建了白马寺。\r\n\r\n 后世皇帝曾为明帝显节陵建制寝殿等。关于白马寺,是明帝所建。传说有一天明帝梦 见金光闪烁的一个人,有六丈高,头顶上都是日月的光环,胡神称他为佛。于是明帝派人向西域寻访,得到了经像。当时是由白马驮经而来,因此得名白马寺。明帝死后,起祗园在陵上。陵上可能置有佛教建筑。由此可想而知。当年的陵园建筑是相当宏伟壮观的。\r\n\r\n 根据历史资料,显节陵的地宫也极为奢丽。史*载,地宫用虚文画着日、月、鸟、龟、龙、虎、连壁、偃月等。\r\n\r\n 显节陵曾经被盗。现在陵前留有龚松林所立的\"汉明帝显节陵\"石碑一通。等上冢顶,周围陵墓星罗棋布,非常壮观。\r\n\r\n汉章帝敬陵陵\r\n\r\n 汉章帝敬陵,在河南省洛阳市西北的邙山上,俗称\"二汉冢\"。\r\n\r\n 章帝在位期间注重民事,平徭减赋。并且诏郡国举行明经,使儒学日盛。\r\n\r\n 敬陵是章帝和章德皇后的合葬墓。陵冢高大宏伟。今天陵冢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剥蚀,仍然不减当年风采。陵前有清人龚松林所立的\"汉章帝敬陵\"石碑一通。陵冢周围没有发现砖瓦遗物。说明当时可能没有寝庙建筑,与史料记载相符。\r\n\r\n汉和帝慎陵\r\n\r\n 汉和帝慎陵,在河南省洛阳市西北的邙山上,和敬陵相邻,俗称\"三汉冢\"\r\n\r\n 慎陵是和帝和皇后邓熹的合葬墓。慎陵建筑规模比敬陵更为高大壮观。现在慎陵前有清人龚松林所立的\"汉和帝慎陵\"石碑一通。登上冢顶,可以远眺滔滔黄河,山上汉氏陵墓尽收眼底。\r\n\r\n\r\n内容太多了,没办法粘贴过来,其后各个朝代帝王的陵寝资料,请您到下面的网站查阅: http://www.qzdhcity.com/luntan/ren/ren.htm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05:35
中国历代帝王陵墓\r\n\r\n\r\n 帝王陵墓,实际上包括陵墓及其附属建筑,合称为陵寝。我国从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历时三千余年,其间,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和地方政权,共有帝王五百余人。至今地面有迹可寻、时代明确的帝王陵寝共有一百多座,分布在全国半数以上的省区。所以我国的帝王陵寝不仅数量众多、历史悠久、在世界上独一无二;而且布局严禁、建筑宏伟、工艺精湛,具有独特的风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r\n\r\n \r\n夏 商 \r\n\r\n 大约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初,禹之子启自立为王,王位改为世袭,从而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从这以后后,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历代帝王不仅生前营造豪华的宫殿,还要建造死后够享乐的宏大的陵墓。\r\n\r\n 夏商开始,历代的帝王陵墓都按照家族血缘关系,实行\"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埋葬制度,集中在一个地区。在陵墓和附属建筑的周围通常还划出一定的地带作为保护、控制的范围,称为陵区。陵区占地非常惊人,通常少则十数里,多则百多里,陵区的各种建筑都有周密的规划布局。陵区的设置在商代晚期已经出现,陵区一般都选在离都城不远的地方。\r\n\r\n 商朝从汤立国到盘庚,共经历十世十九王。这些帝王陵墓没有历史记载,至今也没有发现。根据《史记》的记载:\"自盘庚迁都于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再未迁都\",在这期间共立了八世十二王。考古发掘的资料表明,商代后期盘庚迁都以后的帝王都埋葬在安阳洹水以北,武官村与侯家庄一带,隔河与小屯宫殿区相对。洹河的南岸是宫殿区、居民区和手工业区,北岸是王陵区,总面积有二十多万平方公里,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n\r\n 王陵区内已经发现的大墓有十三座,分为东西两区:东区五座,西区八座,其中一座是建好后并没有使用的空墓。由于文献资料不足,不能够考证它们各自的墓主。这些大墓中只有几座的墓道之间有互相打破的现象,但绝没有墓室相互打破的。由此可见,这些大墓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在陵墓区域内还发现有少数中型墓和大量的小型墓,应该是属于这些大墓的陪葬墓和殉葬坑。另外,还有大量的祭祀葬坑。\r\n\r\n 这些墓都属于土坑竖穴墓,按照平面形状可分为:亚字形、中字形和甲字形三种。亚字形大墓的墓室平面呈亚字形或方形。中字形大墓,墓室平面呈长方形。甲字形的大墓只发现了一座,墓室平面呈长方形,传说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就出在这里。墓道有斜坡状和台阶两种。墓室和墓道的面积大部分是四百到八百平方米,深度都在十米以上。其中规模最大的是 1217 号墓,墓室平面呈亚字型,总面积达到了一千八百多平方米,规模是同期普通墓葬的一千多倍。\r\n\r\n 墓室中放置着棺椁葬具。椁室平面是方形或亚字型。椁室的底部铺设了木板,四壁用木板搭接,木板外面雕刻着花纹图案。\r\n\r\n 商王陵的地面上没有封土坟丘。在已经发掘的妇好墓中发现,墓口的上面有一座房基,平面是长方形的,大小与墓口差不多,上面排列着比较规整的柱穴。推断它应该是为祭祀墓主而建造的享堂或寝殿类建筑,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同类建筑。\r\n\r\n 商代后期使用人牲和人殉的现象已经相当普遍。人牲是指把人当作牲畜杀死后祭祀祖先和山川神灵。被杀的人是战俘和奴隶。人殉则是为王室贵族殉葬的人,有陪臣、妻妾、侍卫、亲信和仆役等。商代王陵中使用的人牲和人殉,不但数量多,处置形式也最为残酷。这些人牲人殉分别埋葬在墓底、椁室外和墓道和填土中。\r\n\r\n 王室祭祀祖先的公共祭祀场所在王陵区的东部,面积有数万平方米。已发现一千多座祭祀葬坑,坑与坑之间排列有序,多数是南北向的。坑内埋的人不仅有男女还有儿童。大多数死者被砍去头颅,有的在断肢断腰或肢解后扔在坑里。有少数女性和儿童做*状,大约是被活埋的。由此可以想象,当时的奴隶主贵族是多么的残忍野蛮。\r\n\r\n 商王陵经过多次盗穴,随葬器物几乎被盗尽,其中不少精品已经流落到海外各地。随葬品包括有青铜礼器、兵器、工具、车马器,玉、石、骨、角、象牙、白陶等,种类繁多,制作精美,其中很多是中国的文化瑰宝,比如,四号墓出土的鹿方鼎和牛方鼎,堪称是王室重器;司母戊大方鼎是商代最重的青铜器,制作精湛另人惊叹。 \r\n\r\n\r\n两周 \r\n\r\n 在东周时期已经出现了陵园。初期的陵园,大多在陵墓的四周挖掘隍壕或夯筑围墙,也有利用天然沟崖作屏障。陵园一侧有门,园内除陵墓外,没有其他附属建筑。\r\n\r\n 据文献记载,春秋晚期才开始在墓上构筑坟丘,如《礼记?檀弓》中记载了孔子为父母的坟建造坟丘,并认为此前没有坟丘,即\"不封不树\"、\"墓而不坟、与地齐平\"。但考古发现表明自战国中期起,赵、秦、楚、燕、齐、韩等国的君主死后都营建高大的坟丘,并尊称为\"陵\",即指其高大如山林,也象征着王权的尊严和地位的崇高。坟丘都经过夯筑非常坚固,形状大体分为圆锥形和覆斗形两种。\r\n\r\n 历代帝王都为自己营造大型墓室。两周时期的墓室保持了商代以来的形制。战国时期的陵墓多在墓内填充沙、石、木炭以利防湿,保护墓室。\r\n\r\n 西周已经存在夫妻合葬。陕西宝鸡西周中期的鱼伯墓和河南浚县西周晚期的卫侯墓,都发现了夫妻\"异穴合葬\"的现象,即夫妻分别葬在两个相互紧靠的墓穴中。春秋战国时代,这种异穴合葬的制度更趋普遍。\r\n\r\n 由于中国古代统治者盛行厚葬,因而大量的劳动人民创造的财富作为随葬品被埋进了坟墓。两周时期诸侯王墓的随葬品仍然延续商代,以各种青铜器为主,包括酒器、乐器、饮食器、兵器、车马器、工具等,配备成套种类齐全。其中鼎和簋最为重要,其数量、组合是当时贵族身份的标志。战国时期随葬品中漆器等生活用品的比重显著增加。\r\n\r\n 人牲和人殉在西周仍然很普遍,西周中期以后杀殉逐渐减少,但直到战国初期的一些贵族的大墓中仍然大量存在。战国中期以后这中残酷的杀殉遭到了人们的反对,殉人减少,并出现了用木俑和陶俑来替代人殉随葬。秦国在献公时废除了人殉制度。\r\n\r\n周文王、武王墓\r\n\r\n 传说中的周文王和周武王的陵墓在现在陕西省咸阳市的原坂上。\r\n\r\n 周文王姬昌,曾被纣王封为西伯侯,在位期间,图志改革,国势强盛。周武王姬发是 文王之子,继承父王灭商的事业,建立了西周王朝。\r\n\r\n 相传为周文王周武王的二陵相毗邻,形状类似山丘。陵上草木丛生,陵园周围绿野烘托。陵的前面有一通石碑,是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立的。祭殿里保存着历代碑石,大多为祭告之文。\r\n\r\n 历来人们都把奋发图强、开基立国的周文王周武王的业绩和咸阳原上那高高耸立的陵冢联系在一起,不乏祭奠和瞻仰,并且留下了种种神话般的传说。\r\n\r\n\r\n燕侯与燕往墓\r\n\r\n 燕是周初武王分封的一个诸侯。\r\n\r\n 燕侯墓在现在的琉璃河东面,它的西北就是燕国的都城。这里发掘过很多大墓。这些 大墓分布在大约五万平方米的范围内,排列没有一定的规律。大型墓和一些中型墓有\"车马坑\"。有的整车平放,杀死的马放在车辕两侧;有的先把杀死的马排放在坑底,再把拆开的车部件放置在上面,车轮斜靠着坑壁。八六年的时候发掘出来一座这个时期最大的墓。它的四角开设墓道,这在其他地方没有发现过。这个墓曾经被偷盗过,出土的随葬品比较少。重要的有漆盾和带铭文的铜鼎。铭文明确记载了四周初年周王册封燕侯授民授土,把九个族一起划归燕王管理的史实。墓地还出土了一些带铭文的铜器,铭文记载了燕王赏赐奴隶、货币的情况。有一件铜鼎记载了堇奉燕侯之命前往宗周向太宝公贡献食物并受到赏赐,这就和史料所记载的召公长子封在燕,而本人仍在宗周辅弼王室的史实相印证。\r\n\r\n 燕王墓在燕下都的西北,分为两个墓区,中间有古道河相隔。这些墓南北排列井然有序。墓室是长方形,四壁夯筑后再用火烧加以坚固。墓曾经被岛,残存的随葬品有礼器、编钟,但是没有兵器和车马。礼器都是陶制的,形制完全模仿铜器,有九件列鼎一套,七件列鼎二套,簋八件一套,鼎簋数和文献的记载是一致的。\r\n\r\n秦 \r\n\r\n\r\n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集权的封建制国家。秦始皇开创的陵寝制度对以后历代帝王陵园建筑影响是最大的。秦始皇时,陵园的布局既继承了秦国的陵寝制度,同时又吸收了东方六国陵寝的一些作法,规模更加宏大,设施更加完备。总体上仿照都城宫殿的规划布置,充分体现了*集权制封建皇权的至高无上。\r\n\r\n 秦朝开始的陵区附近设置城邑,并以陵号来命名。比如秦始皇所建的丽邑。同时,秦延续了建造用于祭祀的建筑的作法。秦始皇生前就在渭水南面为自己建立了宗庙,设立了神主,并且在陵侧建立寝宫,摆设设衣冠用具以便就近接受日常祭祀。\r\n\r\n\r\n秦始皇陵\r\n\r\n 秦始皇陵,在今天陕西临潼县城东的骊山北麓,是保存至今的中国最大的帝王陵墓之一。八十年代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r\n\r\n 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初期伟大的*家和军事家,他结束了战国时代的*局面,统一了六国,对国家发展作出了贡献。他即位以后就开始在骊山营建他的陵墓。统一中国之后,他又从全国各地征调了几十万人参加建陵工程。秦二世时又继续修建,前后费时将近有四十年,并且一直到秦灭亡,陵园还没有全部峻工。工程之浩大,在历史上是罕见的。据史料记载,秦始皇陵墓内建筑有各式宫殿,陈列着各式的奇珍异宝,以人鱼膏为灯烛、水银为江海,还装置有许多弓弩,以便射杀入墓的人。秦二世在埋葬秦始皇时,下令始皇宫内没有子女的宫女全部殉葬。为了防止泄密,参加修建墓葬的工匠都被活埋在墓里。秦灭亡之后,项羽入关,动用了几十万士兵发掘陵墓,随葬品被洗劫一空,宝物运了一个月还没有运完。秦始皇陵的地上建筑也被大火烧尽。传说后来有一个牧羊人寻羊,进入墓室,因为持火照明,引起了地宫失火,延烧三个月都没有熄灭。唐代末年,黄巢农民起义军进入长安也曾经发掘秦始皇陵。五代时军阀温韬又以筹军饷为名,再次大规模地盗掘秦始皇陵。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现在秦始皇陵园地面上的建筑已经荡然无存,只剩下一座巨大的坟丘。\r\n\r\n 据历史学家考证,秦始皇陵区位于骊山北麓的前部,范围相当广。陵园在陵区的中部,有内外两重城垣,从平面图上看像一个南北长的回字形。内城的四个角上都建有角棱。陵墓在内城南部,陵墓的地宫接近方形,周围有砖坯砌成的墙。从秦始皇开始帝王的陵园专门设寝,寝殿离坟丘不远,中间有石子路相通。\r\n\r\n 在陵区里发现了大量分布的陪葬坑、殉葬墓和从葬坑。从陪葬坑里发掘了珍禽异兽坑和铜车马坑,通体彩绘并装饰有大量的金银,制作相当华丽精美。殉葬墓里的殉葬者有男有女,是被杀戮后一齐掩埋的。从葬坑排列密集有序,坑里埋有跪坐的陶俑和马骨,大约是宫廷的马厩和养马的仆役。\r\n\r\n 秦始皇陵园里最壮观、最引人入胜的莫过于兵马俑了。兵马俑军队象征了秦始皇东征六国的军队和出行的仪仗队,形象地再现了秦始皇扫六合的雄壮景象。据学者介绍,这些兵马俑的制作一般是先按不同的部位分别用陶模翻出胎型,然后进行粘合,再细细雕塑外部,涂上鲜艳的彩色。这些俑外表的色彩经过几千年的剥蚀大部分已脱落,经过修复还原后,这些色彩显得十分壮丽和谐。俑的造型因出身、地位、经历的不同而显出不同的特征和表情。它们不仅装束服饰不同,而且神态各异,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堪称中国古代艺术的典范。\r\n\r\n秦二世陵\r\n\r\n 秦二世皇帝胡亥墓,在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的曲江池南岸,大雁塔东南。\r\n\r\n 胡亥是秦始皇少子。他随父出游时,中途秦始皇去世,丞相李斯和赵高假造圣旨,杀死太子扶苏,胡亥被立为帝。他在位期间,赵高专权残杀公子、公女和大臣,加重了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使社会矛盾迅速激化。后来,赵高为了篡位,*胡亥服药自杀。埋葬在宜春苑。\r\n\r\n 秦二世的墓呈半圆形,封土卑低,与它东南面的杜陵和少陵那种高耸的封土相比,显得备荒乞怜。清代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曾在墓旁立有石碑一通。 \r\n\r\n\r\n西汉 \r\n\r\n\r\n 西汉继承了秦代陵寝制度并且有所发展。陵园里只有一个重城,陵墓在陵园的*,坐西朝东。陪葬墓区也在陵墓前方。西汉初期,帝、后在一座陵园内异穴合葬。从文帝开始,帝、后各建一座陵园。到景帝的时候,在文帝霸陵旁也建造庙宇。以后这种陵旁边立庙的制度一直延续到西汉末。\r\n\r\n 西汉开始,帝王陵墓除了掘地起坟之外,还出现了一种\"凿山为陵\"的形制。这种形制在当时的一些诸侯王墓中也普遍存在。\r\n\r\n 到了西汉的中晚期,墓室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凿山为陵\"的墓室大多数是横穴式,并且分为耳室、前室和后室等很多部分。而竖穴式的坟则改用砖和石料构建墓室。形制和结构完全模仿了现实生活中的房屋、宫殿和院落。这种墓室起到了椁的作用,所以墓室里的葬具只有棺而没有椁。在这些墓葬里,墙壁上大都绘有彩色的壁画,或者有模印的画像砖,而在石结构的墓葬里则大都是雕刻画像。壁画的题材很广泛,除了神灵怪兽、历史故事之外,主要是表现帝王生前的各种生活场面。\r\n\r\n 西汉时期从高祖开始,出于*目的,各陵都安置了很多陪葬墓,被称为\"陪陵\",形成规模宏大的陪葬墓地。陪葬者大都是当时的朝廷重臣和皇亲国戚。据记载,陪葬长陵的有萧何、曹参、张良等一些开国元勋;陪葬茂陵的有卫青、霍去病等名将。陪葬者的墓地多是皇帝所赐,各自建有陵园、园邑和祠堂。有的还把子孙附葬在父祖墓旁,形成宗族墓地。陪葬者地位越高,离帝陵越近,封土也较高大。从西汉陪葬者的地位和身份来看,高祖、武帝、宣帝等帝陵陪葬墓中的多是朝廷重臣、名相。但到了西汉晚期,元帝、成帝、哀帝等陵的陪葬者则或是外戚,或是佞幸,或是妃嫔、宫人。这种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上的兴哀和变化。\r\n\r\n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厚葬之风最盛行的时期。包括珍宝、明器、陶俑、车马、粮食等,身前身后的用品无所不有。\r\n\r\n汉高祖长陵\r\n\r\n 汉高祖刘邦长陵,在陕西省咸阳市窑店乡北的咸阳原上,坐北朝南,南面是川流不 息的渭水,北面是巍峨壮观的九峻山,秦川故道穿逾原下。长陵坐落在咸阳原的南部,居高临下,威武壮观,显示了封建帝王高高在上的尊严。\r\n\r\n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布衣提三尺剑有天下\"的皇帝。楚汉战争中,他叱咤风云,\"大战七十,小战四十\",身负重伤十二次,最后击败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登上了皇帝的宝座。\r\n\r\n 刘邦称帝的第二年开始营建长陵。陵园是仿照西汉都城长安建造的,只是规模略小而已。陵园内还建有豪华的寝殿、便殿。寝殿是陵园中的正殿,殿内陈设汉高祖的\"衣冠几仗象生之具\",完全像皇帝生前时一样侍奉。\r\n\r\n 汉高祖刘邦的陵冢在陵园的偏西处,形状像覆斗,是夯土迭筑而成的。陵前立有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书的\"汉高祖长陵\"石碑一通,陵冢下面是刘邦的安寝的地宫。 陵园中还有吕后合葬陵,在长陵东面二百多米的地方。由于汉代的制度造成帝后不同陵,所以吕后单独起陵于长陵之东。吕后陵是覆斗形。\r\n\r\n 陵园的北面是长陵邑的所在地,在现在咸阳市的韩家湾。陵邑略呈长方形,城墙由夯土筑成,南北长,东西宽。陵邑的南墙部分与陵园边墙重合,东面没有城墙建筑。刘邦生前就迁徙大姓和贵戚之家在陵邑中,让其侍奉陵园,陵邑户口多达五万多。近年在长陵陵邑范围内曾经发现树木双兽纹半瓦当和大量瓦片堆积、水管道、生产工具等。从文献记载来看这些残留的废墟、出土文物,可以窥见当年陵邑朱檐彩栋、深宫广院、车马人熙的繁华景象。\r\n\r\n 长陵的陪葬墓群在陵园东部。唐朝诗人刘彦谦《长陵诗》说:\"长陵高阙此安刘,附葬累累尽列侯。\"在西汉诸陵中,长陵的陪葬墓数量最多,跟随刘邦南征北战的功臣和贵戚,死后多陪葬在长陵。\r\n\r\n 西汉灭亡之后,历代帝王曾对长陵采取一些保护措施。比如魏明帝诏:\"高祖陵四方各白步,不得耕牧樵采\"。宋太祖乾德规定\"给守陵五户,长史春秋奉祀\"。这使两千多年之后的高祖长陵仍以高大雄伟的姿态,屹立在咸阳原上。 \r\n\r\n\r\n--------------------------------------------------------------------------------\r\n\r\n东汉 \r\n\r\n\r\n 公元二十五年,刘秀建立了东汉政权,采用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特别重视丧葬礼仪,祭祀先祖。刘秀为适应*上的需要,把豪族注重祭祀祖先祠堂的办法加以扩大,运用到陵寝制度中。\r\n\r\n 西汉时期寝殿一般建筑在陵园之中,庙建于陵园之外,大规模的祭祀典礼多在庙中进行。东汉把这一礼仪移置陵园中。东汉明帝时,把每年元旦公卿百官会集贺皇帝的礼仪和八月举行的\"酎祭\"一并搬到陵园中。这样,宗庙的地位开始下降。为了适应陵园中举行祭祀的需要,陵园建筑也增添了新内容,开始在陵前建筑祭殿,还在陵旁建筑悬挂大钟,以便祭祀时鸣钟。东汉陵寝的这一变化,正是为了把公卿百官和地方*团结在皇帝周围,以巩固东汉的统治。\r\n\r\n 东汉陵园四周的建筑也与西汉相异,不筑垣墙,改用\"行马\"。通往陵冢的神道两侧还列置成对石雕。东汉开创了在神道两侧建置石雕生的先例,更进一步显示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这一建制为以后各朝所沿用并发展了。\r\n\r\n 东汉帝陵地下建筑改变了西汉以柏木黄心为椁的制度,多用石头砌建椁室,称为\"黄肠石\"。东汉十二个帝陵,除献帝禅陵远在河内郡山阳以外,其他十一个帝陵都在洛阳故城附近。\r\n\r\n光武帝原陵\r\n\r\n 原陵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陵墓,在河南省孟津县白河乡附近。南依山势平缓的邙山,北顾山峦起伏的太行,波涛滚滚的黄河沿陵北侧咆哮东去。这里风景秀丽,是引人注目的形胜之地。\r\n\r\n 光武帝的陵冢位于陵园北部,坐北朝南,封土为陵,当地百姓称之为\"刘秀坟\"。陵冢上下松柏掩映。陵前有一通穹碑,碑身镌刻\"东汉中兴世祖光武皇帝之陵\"。其中\"中兴世祖\"四字尤为明亮。传说过去老百姓多到这里抚碑择吉问凶:人离碑十步,双手平伸,闭目走去,能摸到这四个字就是吉兆。从陵冢到门阙修有神道,神道两侧原排列有石象、石马等石雕和整齐葱茏的柏树。现在柏树犹存,其中有二十八棵高耸入云的柏树,当地百姓称之为\"二十八宿\",传说是象征跟随刘秀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的\"云台二十八将\"。\r\n\r\n汉明帝显节陵\r\n\r\n 汉明帝显节陵,位于河南省洛阳市邙山以南,俗称\"大汉冢\"。\r\n\r\n 东汉明帝刘庄,是光武抵刘秀的第四子,初封东海公,后立为太子,即皇帝位。在位 期间尊奉建武制度,不封后宫之家。为维护边境安宁,多次遣兵出击匈奴,后设置西域都护。他崇好儒佛,在洛阳建了白马寺。\r\n\r\n 后世皇帝曾为明帝显节陵建制寝殿等。关于白马寺,是明帝所建。传说有一天明帝梦 见金光闪烁的一个人,有六丈高,头顶上都是日月的光环,胡神称他为佛。于是明帝派人向西域寻访,得到了经像。当时是由白马驮经而来,因此得名白马寺。明帝死后,起祗园在陵上。陵上可能置有佛教建筑。由此可想而知。当年的陵园建筑是相当宏伟壮观的。\r\n\r\n 根据历史资料,显节陵的地宫也极为奢丽。史*载,地宫用虚文画着日、月、鸟、龟、龙、虎、连壁、偃月等。\r\n\r\n 显节陵曾经被盗。现在陵前留有龚松林所立的\"汉明帝显节陵\"石碑一通。等上冢顶,周围陵墓星罗棋布,非常壮观。\r\n\r\n汉章帝敬陵陵\r\n\r\n 汉章帝敬陵,在河南省洛阳市西北的邙山上,俗称\"二汉冢\"。\r\n\r\n 章帝在位期间注重民事,平徭减赋。并且诏郡国举行明经,使儒学日盛。\r\n\r\n 敬陵是章帝和章德皇后的合葬墓。陵冢高大宏伟。今天陵冢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剥蚀,仍然不减当年风采。陵前有清人龚松林所立的\"汉章帝敬陵\"石碑一通。陵冢周围没有发现砖瓦遗物。说明当时可能没有寝庙建筑,与史料记载相符。\r\n\r\n汉和帝慎陵\r\n\r\n 汉和帝慎陵,在河南省洛阳市西北的邙山上,和敬陵相邻,俗称\"三汉冢\"\r\n\r\n 慎陵是和帝和皇后邓熹的合葬墓。慎陵建筑规模比敬陵更为高大壮观。现在慎陵前有清人龚松林所立的\"汉和帝慎陵\"石碑一通。登上冢顶,可以远眺滔滔黄河,山上汉氏陵墓尽收眼底。\r\n\r\n\r\n内容太多了,没办法粘贴过来,其后各个朝代帝王的陵寝资料,请您到下面的网站查阅: http://www.qzdhcity.com/luntan/ren/ren.htm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05:35
中国历代帝王陵墓\r\n\r\n\r\n 帝王陵墓,实际上包括陵墓及其附属建筑,合称为陵寝。我国从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历时三千余年,其间,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和地方政权,共有帝王五百余人。至今地面有迹可寻、时代明确的帝王陵寝共有一百多座,分布在全国半数以上的省区。所以我国的帝王陵寝不仅数量众多、历史悠久、在世界上独一无二;而且布局严禁、建筑宏伟、工艺精湛,具有独特的风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r\n\r\n \r\n夏 商 \r\n\r\n 大约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初,禹之子启自立为王,王位改为世袭,从而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从这以后后,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历代帝王不仅生前营造豪华的宫殿,还要建造死后够享乐的宏大的陵墓。\r\n\r\n 夏商开始,历代的帝王陵墓都按照家族血缘关系,实行\"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埋葬制度,集中在一个地区。在陵墓和附属建筑的周围通常还划出一定的地带作为保护、控制的范围,称为陵区。陵区占地非常惊人,通常少则十数里,多则百多里,陵区的各种建筑都有周密的规划布局。陵区的设置在商代晚期已经出现,陵区一般都选在离都城不远的地方。\r\n\r\n 商朝从汤立国到盘庚,共经历十世十九王。这些帝王陵墓没有历史记载,至今也没有发现。根据《史记》的记载:\"自盘庚迁都于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再未迁都\",在这期间共立了八世十二王。考古发掘的资料表明,商代后期盘庚迁都以后的帝王都埋葬在安阳洹水以北,武官村与侯家庄一带,隔河与小屯宫殿区相对。洹河的南岸是宫殿区、居民区和手工业区,北岸是王陵区,总面积有二十多万平方公里,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n\r\n 王陵区内已经发现的大墓有十三座,分为东西两区:东区五座,西区八座,其中一座是建好后并没有使用的空墓。由于文献资料不足,不能够考证它们各自的墓主。这些大墓中只有几座的墓道之间有互相打破的现象,但绝没有墓室相互打破的。由此可见,这些大墓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在陵墓区域内还发现有少数中型墓和大量的小型墓,应该是属于这些大墓的陪葬墓和殉葬坑。另外,还有大量的祭祀葬坑。\r\n\r\n 这些墓都属于土坑竖穴墓,按照平面形状可分为:亚字形、中字形和甲字形三种。亚字形大墓的墓室平面呈亚字形或方形。中字形大墓,墓室平面呈长方形。甲字形的大墓只发现了一座,墓室平面呈长方形,传说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就出在这里。墓道有斜坡状和台阶两种。墓室和墓道的面积大部分是四百到八百平方米,深度都在十米以上。其中规模最大的是 1217 号墓,墓室平面呈亚字型,总面积达到了一千八百多平方米,规模是同期普通墓葬的一千多倍。\r\n\r\n 墓室中放置着棺椁葬具。椁室平面是方形或亚字型。椁室的底部铺设了木板,四壁用木板搭接,木板外面雕刻着花纹图案。\r\n\r\n 商王陵的地面上没有封土坟丘。在已经发掘的妇好墓中发现,墓口的上面有一座房基,平面是长方形的,大小与墓口差不多,上面排列着比较规整的柱穴。推断它应该是为祭祀墓主而建造的享堂或寝殿类建筑,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同类建筑。\r\n\r\n 商代后期使用人牲和人殉的现象已经相当普遍。人牲是指把人当作牲畜杀死后祭祀祖先和山川神灵。被杀的人是战俘和奴隶。人殉则是为王室贵族殉葬的人,有陪臣、妻妾、侍卫、亲信和仆役等。商代王陵中使用的人牲和人殉,不但数量多,处置形式也最为残酷。这些人牲人殉分别埋葬在墓底、椁室外和墓道和填土中。\r\n\r\n 王室祭祀祖先的公共祭祀场所在王陵区的东部,面积有数万平方米。已发现一千多座祭祀葬坑,坑与坑之间排列有序,多数是南北向的。坑内埋的人不仅有男女还有儿童。大多数死者被砍去头颅,有的在断肢断腰或肢解后扔在坑里。有少数女性和儿童做*状,大约是被活埋的。由此可以想象,当时的奴隶主贵族是多么的残忍野蛮。\r\n\r\n 商王陵经过多次盗穴,随葬器物几乎被盗尽,其中不少精品已经流落到海外各地。随葬品包括有青铜礼器、兵器、工具、车马器,玉、石、骨、角、象牙、白陶等,种类繁多,制作精美,其中很多是中国的文化瑰宝,比如,四号墓出土的鹿方鼎和牛方鼎,堪称是王室重器;司母戊大方鼎是商代最重的青铜器,制作精湛另人惊叹。 \r\n\r\n\r\n两周 \r\n\r\n 在东周时期已经出现了陵园。初期的陵园,大多在陵墓的四周挖掘隍壕或夯筑围墙,也有利用天然沟崖作屏障。陵园一侧有门,园内除陵墓外,没有其他附属建筑。\r\n\r\n 据文献记载,春秋晚期才开始在墓上构筑坟丘,如《礼记?檀弓》中记载了孔子为父母的坟建造坟丘,并认为此前没有坟丘,即\"不封不树\"、\"墓而不坟、与地齐平\"。但考古发现表明自战国中期起,赵、秦、楚、燕、齐、韩等国的君主死后都营建高大的坟丘,并尊称为\"陵\",即指其高大如山林,也象征着王权的尊严和地位的崇高。坟丘都经过夯筑非常坚固,形状大体分为圆锥形和覆斗形两种。\r\n\r\n 历代帝王都为自己营造大型墓室。两周时期的墓室保持了商代以来的形制。战国时期的陵墓多在墓内填充沙、石、木炭以利防湿,保护墓室。\r\n\r\n 西周已经存在夫妻合葬。陕西宝鸡西周中期的鱼伯墓和河南浚县西周晚期的卫侯墓,都发现了夫妻\"异穴合葬\"的现象,即夫妻分别葬在两个相互紧靠的墓穴中。春秋战国时代,这种异穴合葬的制度更趋普遍。\r\n\r\n 由于中国古代统治者盛行厚葬,因而大量的劳动人民创造的财富作为随葬品被埋进了坟墓。两周时期诸侯王墓的随葬品仍然延续商代,以各种青铜器为主,包括酒器、乐器、饮食器、兵器、车马器、工具等,配备成套种类齐全。其中鼎和簋最为重要,其数量、组合是当时贵族身份的标志。战国时期随葬品中漆器等生活用品的比重显著增加。\r\n\r\n 人牲和人殉在西周仍然很普遍,西周中期以后杀殉逐渐减少,但直到战国初期的一些贵族的大墓中仍然大量存在。战国中期以后这中残酷的杀殉遭到了人们的反对,殉人减少,并出现了用木俑和陶俑来替代人殉随葬。秦国在献公时废除了人殉制度。\r\n\r\n周文王、武王墓\r\n\r\n 传说中的周文王和周武王的陵墓在现在陕西省咸阳市的原坂上。\r\n\r\n 周文王姬昌,曾被纣王封为西伯侯,在位期间,图志改革,国势强盛。周武王姬发是 文王之子,继承父王灭商的事业,建立了西周王朝。\r\n\r\n 相传为周文王周武王的二陵相毗邻,形状类似山丘。陵上草木丛生,陵园周围绿野烘托。陵的前面有一通石碑,是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立的。祭殿里保存着历代碑石,大多为祭告之文。\r\n\r\n 历来人们都把奋发图强、开基立国的周文王周武王的业绩和咸阳原上那高高耸立的陵冢联系在一起,不乏祭奠和瞻仰,并且留下了种种神话般的传说。\r\n\r\n\r\n燕侯与燕往墓\r\n\r\n 燕是周初武王分封的一个诸侯。\r\n\r\n 燕侯墓在现在的琉璃河东面,它的西北就是燕国的都城。这里发掘过很多大墓。这些 大墓分布在大约五万平方米的范围内,排列没有一定的规律。大型墓和一些中型墓有\"车马坑\"。有的整车平放,杀死的马放在车辕两侧;有的先把杀死的马排放在坑底,再把拆开的车部件放置在上面,车轮斜靠着坑壁。八六年的时候发掘出来一座这个时期最大的墓。它的四角开设墓道,这在其他地方没有发现过。这个墓曾经被偷盗过,出土的随葬品比较少。重要的有漆盾和带铭文的铜鼎。铭文明确记载了四周初年周王册封燕侯授民授土,把九个族一起划归燕王管理的史实。墓地还出土了一些带铭文的铜器,铭文记载了燕王赏赐奴隶、货币的情况。有一件铜鼎记载了堇奉燕侯之命前往宗周向太宝公贡献食物并受到赏赐,这就和史料所记载的召公长子封在燕,而本人仍在宗周辅弼王室的史实相印证。\r\n\r\n 燕王墓在燕下都的西北,分为两个墓区,中间有古道河相隔。这些墓南北排列井然有序。墓室是长方形,四壁夯筑后再用火烧加以坚固。墓曾经被岛,残存的随葬品有礼器、编钟,但是没有兵器和车马。礼器都是陶制的,形制完全模仿铜器,有九件列鼎一套,七件列鼎二套,簋八件一套,鼎簋数和文献的记载是一致的。\r\n\r\n秦 \r\n\r\n\r\n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集权的封建制国家。秦始皇开创的陵寝制度对以后历代帝王陵园建筑影响是最大的。秦始皇时,陵园的布局既继承了秦国的陵寝制度,同时又吸收了东方六国陵寝的一些作法,规模更加宏大,设施更加完备。总体上仿照都城宫殿的规划布置,充分体现了*集权制封建皇权的至高无上。\r\n\r\n 秦朝开始的陵区附近设置城邑,并以陵号来命名。比如秦始皇所建的丽邑。同时,秦延续了建造用于祭祀的建筑的作法。秦始皇生前就在渭水南面为自己建立了宗庙,设立了神主,并且在陵侧建立寝宫,摆设设衣冠用具以便就近接受日常祭祀。\r\n\r\n\r\n秦始皇陵\r\n\r\n 秦始皇陵,在今天陕西临潼县城东的骊山北麓,是保存至今的中国最大的帝王陵墓之一。八十年代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r\n\r\n 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初期伟大的*家和军事家,他结束了战国时代的*局面,统一了六国,对国家发展作出了贡献。他即位以后就开始在骊山营建他的陵墓。统一中国之后,他又从全国各地征调了几十万人参加建陵工程。秦二世时又继续修建,前后费时将近有四十年,并且一直到秦灭亡,陵园还没有全部峻工。工程之浩大,在历史上是罕见的。据史料记载,秦始皇陵墓内建筑有各式宫殿,陈列着各式的奇珍异宝,以人鱼膏为灯烛、水银为江海,还装置有许多弓弩,以便射杀入墓的人。秦二世在埋葬秦始皇时,下令始皇宫内没有子女的宫女全部殉葬。为了防止泄密,参加修建墓葬的工匠都被活埋在墓里。秦灭亡之后,项羽入关,动用了几十万士兵发掘陵墓,随葬品被洗劫一空,宝物运了一个月还没有运完。秦始皇陵的地上建筑也被大火烧尽。传说后来有一个牧羊人寻羊,进入墓室,因为持火照明,引起了地宫失火,延烧三个月都没有熄灭。唐代末年,黄巢农民起义军进入长安也曾经发掘秦始皇陵。五代时军阀温韬又以筹军饷为名,再次大规模地盗掘秦始皇陵。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现在秦始皇陵园地面上的建筑已经荡然无存,只剩下一座巨大的坟丘。\r\n\r\n 据历史学家考证,秦始皇陵区位于骊山北麓的前部,范围相当广。陵园在陵区的中部,有内外两重城垣,从平面图上看像一个南北长的回字形。内城的四个角上都建有角棱。陵墓在内城南部,陵墓的地宫接近方形,周围有砖坯砌成的墙。从秦始皇开始帝王的陵园专门设寝,寝殿离坟丘不远,中间有石子路相通。\r\n\r\n 在陵区里发现了大量分布的陪葬坑、殉葬墓和从葬坑。从陪葬坑里发掘了珍禽异兽坑和铜车马坑,通体彩绘并装饰有大量的金银,制作相当华丽精美。殉葬墓里的殉葬者有男有女,是被杀戮后一齐掩埋的。从葬坑排列密集有序,坑里埋有跪坐的陶俑和马骨,大约是宫廷的马厩和养马的仆役。\r\n\r\n 秦始皇陵园里最壮观、最引人入胜的莫过于兵马俑了。兵马俑军队象征了秦始皇东征六国的军队和出行的仪仗队,形象地再现了秦始皇扫六合的雄壮景象。据学者介绍,这些兵马俑的制作一般是先按不同的部位分别用陶模翻出胎型,然后进行粘合,再细细雕塑外部,涂上鲜艳的彩色。这些俑外表的色彩经过几千年的剥蚀大部分已脱落,经过修复还原后,这些色彩显得十分壮丽和谐。俑的造型因出身、地位、经历的不同而显出不同的特征和表情。它们不仅装束服饰不同,而且神态各异,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堪称中国古代艺术的典范。\r\n\r\n秦二世陵\r\n\r\n 秦二世皇帝胡亥墓,在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的曲江池南岸,大雁塔东南。\r\n\r\n 胡亥是秦始皇少子。他随父出游时,中途秦始皇去世,丞相李斯和赵高假造圣旨,杀死太子扶苏,胡亥被立为帝。他在位期间,赵高专权残杀公子、公女和大臣,加重了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使社会矛盾迅速激化。后来,赵高为了篡位,*胡亥服药自杀。埋葬在宜春苑。\r\n\r\n 秦二世的墓呈半圆形,封土卑低,与它东南面的杜陵和少陵那种高耸的封土相比,显得备荒乞怜。清代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曾在墓旁立有石碑一通。 \r\n\r\n\r\n西汉 \r\n\r\n\r\n 西汉继承了秦代陵寝制度并且有所发展。陵园里只有一个重城,陵墓在陵园的*,坐西朝东。陪葬墓区也在陵墓前方。西汉初期,帝、后在一座陵园内异穴合葬。从文帝开始,帝、后各建一座陵园。到景帝的时候,在文帝霸陵旁也建造庙宇。以后这种陵旁边立庙的制度一直延续到西汉末。\r\n\r\n 西汉开始,帝王陵墓除了掘地起坟之外,还出现了一种\"凿山为陵\"的形制。这种形制在当时的一些诸侯王墓中也普遍存在。\r\n\r\n 到了西汉的中晚期,墓室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凿山为陵\"的墓室大多数是横穴式,并且分为耳室、前室和后室等很多部分。而竖穴式的坟则改用砖和石料构建墓室。形制和结构完全模仿了现实生活中的房屋、宫殿和院落。这种墓室起到了椁的作用,所以墓室里的葬具只有棺而没有椁。在这些墓葬里,墙壁上大都绘有彩色的壁画,或者有模印的画像砖,而在石结构的墓葬里则大都是雕刻画像。壁画的题材很广泛,除了神灵怪兽、历史故事之外,主要是表现帝王生前的各种生活场面。\r\n\r\n 西汉时期从高祖开始,出于*目的,各陵都安置了很多陪葬墓,被称为\"陪陵\",形成规模宏大的陪葬墓地。陪葬者大都是当时的朝廷重臣和皇亲国戚。据记载,陪葬长陵的有萧何、曹参、张良等一些开国元勋;陪葬茂陵的有卫青、霍去病等名将。陪葬者的墓地多是皇帝所赐,各自建有陵园、园邑和祠堂。有的还把子孙附葬在父祖墓旁,形成宗族墓地。陪葬者地位越高,离帝陵越近,封土也较高大。从西汉陪葬者的地位和身份来看,高祖、武帝、宣帝等帝陵陪葬墓中的多是朝廷重臣、名相。但到了西汉晚期,元帝、成帝、哀帝等陵的陪葬者则或是外戚,或是佞幸,或是妃嫔、宫人。这种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上的兴哀和变化。\r\n\r\n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厚葬之风最盛行的时期。包括珍宝、明器、陶俑、车马、粮食等,身前身后的用品无所不有。\r\n\r\n汉高祖长陵\r\n\r\n 汉高祖刘邦长陵,在陕西省咸阳市窑店乡北的咸阳原上,坐北朝南,南面是川流不 息的渭水,北面是巍峨壮观的九峻山,秦川故道穿逾原下。长陵坐落在咸阳原的南部,居高临下,威武壮观,显示了封建帝王高高在上的尊严。\r\n\r\n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布衣提三尺剑有天下\"的皇帝。楚汉战争中,他叱咤风云,\"大战七十,小战四十\",身负重伤十二次,最后击败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登上了皇帝的宝座。\r\n\r\n 刘邦称帝的第二年开始营建长陵。陵园是仿照西汉都城长安建造的,只是规模略小而已。陵园内还建有豪华的寝殿、便殿。寝殿是陵园中的正殿,殿内陈设汉高祖的\"衣冠几仗象生之具\",完全像皇帝生前时一样侍奉。\r\n\r\n 汉高祖刘邦的陵冢在陵园的偏西处,形状像覆斗,是夯土迭筑而成的。陵前立有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书的\"汉高祖长陵\"石碑一通,陵冢下面是刘邦的安寝的地宫。 陵园中还有吕后合葬陵,在长陵东面二百多米的地方。由于汉代的制度造成帝后不同陵,所以吕后单独起陵于长陵之东。吕后陵是覆斗形。\r\n\r\n 陵园的北面是长陵邑的所在地,在现在咸阳市的韩家湾。陵邑略呈长方形,城墙由夯土筑成,南北长,东西宽。陵邑的南墙部分与陵园边墙重合,东面没有城墙建筑。刘邦生前就迁徙大姓和贵戚之家在陵邑中,让其侍奉陵园,陵邑户口多达五万多。近年在长陵陵邑范围内曾经发现树木双兽纹半瓦当和大量瓦片堆积、水管道、生产工具等。从文献记载来看这些残留的废墟、出土文物,可以窥见当年陵邑朱檐彩栋、深宫广院、车马人熙的繁华景象。\r\n\r\n 长陵的陪葬墓群在陵园东部。唐朝诗人刘彦谦《长陵诗》说:\"长陵高阙此安刘,附葬累累尽列侯。\"在西汉诸陵中,长陵的陪葬墓数量最多,跟随刘邦南征北战的功臣和贵戚,死后多陪葬在长陵。\r\n\r\n 西汉灭亡之后,历代帝王曾对长陵采取一些保护措施。比如魏明帝诏:\"高祖陵四方各白步,不得耕牧樵采\"。宋太祖乾德规定\"给守陵五户,长史春秋奉祀\"。这使两千多年之后的高祖长陵仍以高大雄伟的姿态,屹立在咸阳原上。 \r\n\r\n\r\n--------------------------------------------------------------------------------\r\n\r\n东汉 \r\n\r\n\r\n 公元二十五年,刘秀建立了东汉政权,采用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特别重视丧葬礼仪,祭祀先祖。刘秀为适应*上的需要,把豪族注重祭祀祖先祠堂的办法加以扩大,运用到陵寝制度中。\r\n\r\n 西汉时期寝殿一般建筑在陵园之中,庙建于陵园之外,大规模的祭祀典礼多在庙中进行。东汉把这一礼仪移置陵园中。东汉明帝时,把每年元旦公卿百官会集贺皇帝的礼仪和八月举行的\"酎祭\"一并搬到陵园中。这样,宗庙的地位开始下降。为了适应陵园中举行祭祀的需要,陵园建筑也增添了新内容,开始在陵前建筑祭殿,还在陵旁建筑悬挂大钟,以便祭祀时鸣钟。东汉陵寝的这一变化,正是为了把公卿百官和地方*团结在皇帝周围,以巩固东汉的统治。\r\n\r\n 东汉陵园四周的建筑也与西汉相异,不筑垣墙,改用\"行马\"。通往陵冢的神道两侧还列置成对石雕。东汉开创了在神道两侧建置石雕生的先例,更进一步显示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这一建制为以后各朝所沿用并发展了。\r\n\r\n 东汉帝陵地下建筑改变了西汉以柏木黄心为椁的制度,多用石头砌建椁室,称为\"黄肠石\"。东汉十二个帝陵,除献帝禅陵远在河内郡山阳以外,其他十一个帝陵都在洛阳故城附近。\r\n\r\n光武帝原陵\r\n\r\n 原陵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陵墓,在河南省孟津县白河乡附近。南依山势平缓的邙山,北顾山峦起伏的太行,波涛滚滚的黄河沿陵北侧咆哮东去。这里风景秀丽,是引人注目的形胜之地。\r\n\r\n 光武帝的陵冢位于陵园北部,坐北朝南,封土为陵,当地百姓称之为\"刘秀坟\"。陵冢上下松柏掩映。陵前有一通穹碑,碑身镌刻\"东汉中兴世祖光武皇帝之陵\"。其中\"中兴世祖\"四字尤为明亮。传说过去老百姓多到这里抚碑择吉问凶:人离碑十步,双手平伸,闭目走去,能摸到这四个字就是吉兆。从陵冢到门阙修有神道,神道两侧原排列有石象、石马等石雕和整齐葱茏的柏树。现在柏树犹存,其中有二十八棵高耸入云的柏树,当地百姓称之为\"二十八宿\",传说是象征跟随刘秀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的\"云台二十八将\"。\r\n\r\n汉明帝显节陵\r\n\r\n 汉明帝显节陵,位于河南省洛阳市邙山以南,俗称\"大汉冢\"。\r\n\r\n 东汉明帝刘庄,是光武抵刘秀的第四子,初封东海公,后立为太子,即皇帝位。在位 期间尊奉建武制度,不封后宫之家。为维护边境安宁,多次遣兵出击匈奴,后设置西域都护。他崇好儒佛,在洛阳建了白马寺。\r\n\r\n 后世皇帝曾为明帝显节陵建制寝殿等。关于白马寺,是明帝所建。传说有一天明帝梦 见金光闪烁的一个人,有六丈高,头顶上都是日月的光环,胡神称他为佛。于是明帝派人向西域寻访,得到了经像。当时是由白马驮经而来,因此得名白马寺。明帝死后,起祗园在陵上。陵上可能置有佛教建筑。由此可想而知。当年的陵园建筑是相当宏伟壮观的。\r\n\r\n 根据历史资料,显节陵的地宫也极为奢丽。史*载,地宫用虚文画着日、月、鸟、龟、龙、虎、连壁、偃月等。\r\n\r\n 显节陵曾经被盗。现在陵前留有龚松林所立的\"汉明帝显节陵\"石碑一通。等上冢顶,周围陵墓星罗棋布,非常壮观。\r\n\r\n汉章帝敬陵陵\r\n\r\n 汉章帝敬陵,在河南省洛阳市西北的邙山上,俗称\"二汉冢\"。\r\n\r\n 章帝在位期间注重民事,平徭减赋。并且诏郡国举行明经,使儒学日盛。\r\n\r\n 敬陵是章帝和章德皇后的合葬墓。陵冢高大宏伟。今天陵冢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剥蚀,仍然不减当年风采。陵前有清人龚松林所立的\"汉章帝敬陵\"石碑一通。陵冢周围没有发现砖瓦遗物。说明当时可能没有寝庙建筑,与史料记载相符。\r\n\r\n汉和帝慎陵\r\n\r\n 汉和帝慎陵,在河南省洛阳市西北的邙山上,和敬陵相邻,俗称\"三汉冢\"\r\n\r\n 慎陵是和帝和皇后邓熹的合葬墓。慎陵建筑规模比敬陵更为高大壮观。现在慎陵前有清人龚松林所立的\"汉和帝慎陵\"石碑一通。登上冢顶,可以远眺滔滔黄河,山上汉氏陵墓尽收眼底。\r\n\r\n\r\n内容太多了,没办法粘贴过来,其后各个朝代帝王的陵寝资料,请您到下面的网站查阅: http://www.qzdhcity.com/luntan/ren/ren.htm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05:35
中国历代帝王陵墓\r\n\r\n\r\n 帝王陵墓,实际上包括陵墓及其附属建筑,合称为陵寝。我国从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历时三千余年,其间,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和地方政权,共有帝王五百余人。至今地面有迹可寻、时代明确的帝王陵寝共有一百多座,分布在全国半数以上的省区。所以我国的帝王陵寝不仅数量众多、历史悠久、在世界上独一无二;而且布局严禁、建筑宏伟、工艺精湛,具有独特的风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r\n\r\n \r\n夏 商 \r\n\r\n 大约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初,禹之子启自立为王,王位改为世袭,从而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从这以后后,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历代帝王不仅生前营造豪华的宫殿,还要建造死后够享乐的宏大的陵墓。\r\n\r\n 夏商开始,历代的帝王陵墓都按照家族血缘关系,实行\"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埋葬制度,集中在一个地区。在陵墓和附属建筑的周围通常还划出一定的地带作为保护、控制的范围,称为陵区。陵区占地非常惊人,通常少则十数里,多则百多里,陵区的各种建筑都有周密的规划布局。陵区的设置在商代晚期已经出现,陵区一般都选在离都城不远的地方。\r\n\r\n 商朝从汤立国到盘庚,共经历十世十九王。这些帝王陵墓没有历史记载,至今也没有发现。根据《史记》的记载:\"自盘庚迁都于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再未迁都\",在这期间共立了八世十二王。考古发掘的资料表明,商代后期盘庚迁都以后的帝王都埋葬在安阳洹水以北,武官村与侯家庄一带,隔河与小屯宫殿区相对。洹河的南岸是宫殿区、居民区和手工业区,北岸是王陵区,总面积有二十多万平方公里,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n\r\n 王陵区内已经发现的大墓有十三座,分为东西两区:东区五座,西区八座,其中一座是建好后并没有使用的空墓。由于文献资料不足,不能够考证它们各自的墓主。这些大墓中只有几座的墓道之间有互相打破的现象,但绝没有墓室相互打破的。由此可见,这些大墓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在陵墓区域内还发现有少数中型墓和大量的小型墓,应该是属于这些大墓的陪葬墓和殉葬坑。另外,还有大量的祭祀葬坑。\r\n\r\n 这些墓都属于土坑竖穴墓,按照平面形状可分为:亚字形、中字形和甲字形三种。亚字形大墓的墓室平面呈亚字形或方形。中字形大墓,墓室平面呈长方形。甲字形的大墓只发现了一座,墓室平面呈长方形,传说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就出在这里。墓道有斜坡状和台阶两种。墓室和墓道的面积大部分是四百到八百平方米,深度都在十米以上。其中规模最大的是 1217 号墓,墓室平面呈亚字型,总面积达到了一千八百多平方米,规模是同期普通墓葬的一千多倍。\r\n\r\n 墓室中放置着棺椁葬具。椁室平面是方形或亚字型。椁室的底部铺设了木板,四壁用木板搭接,木板外面雕刻着花纹图案。\r\n\r\n 商王陵的地面上没有封土坟丘。在已经发掘的妇好墓中发现,墓口的上面有一座房基,平面是长方形的,大小与墓口差不多,上面排列着比较规整的柱穴。推断它应该是为祭祀墓主而建造的享堂或寝殿类建筑,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同类建筑。\r\n\r\n 商代后期使用人牲和人殉的现象已经相当普遍。人牲是指把人当作牲畜杀死后祭祀祖先和山川神灵。被杀的人是战俘和奴隶。人殉则是为王室贵族殉葬的人,有陪臣、妻妾、侍卫、亲信和仆役等。商代王陵中使用的人牲和人殉,不但数量多,处置形式也最为残酷。这些人牲人殉分别埋葬在墓底、椁室外和墓道和填土中。\r\n\r\n 王室祭祀祖先的公共祭祀场所在王陵区的东部,面积有数万平方米。已发现一千多座祭祀葬坑,坑与坑之间排列有序,多数是南北向的。坑内埋的人不仅有男女还有儿童。大多数死者被砍去头颅,有的在断肢断腰或肢解后扔在坑里。有少数女性和儿童做*状,大约是被活埋的。由此可以想象,当时的奴隶主贵族是多么的残忍野蛮。\r\n\r\n 商王陵经过多次盗穴,随葬器物几乎被盗尽,其中不少精品已经流落到海外各地。随葬品包括有青铜礼器、兵器、工具、车马器,玉、石、骨、角、象牙、白陶等,种类繁多,制作精美,其中很多是中国的文化瑰宝,比如,四号墓出土的鹿方鼎和牛方鼎,堪称是王室重器;司母戊大方鼎是商代最重的青铜器,制作精湛另人惊叹。 \r\n\r\n\r\n两周 \r\n\r\n 在东周时期已经出现了陵园。初期的陵园,大多在陵墓的四周挖掘隍壕或夯筑围墙,也有利用天然沟崖作屏障。陵园一侧有门,园内除陵墓外,没有其他附属建筑。\r\n\r\n 据文献记载,春秋晚期才开始在墓上构筑坟丘,如《礼记?檀弓》中记载了孔子为父母的坟建造坟丘,并认为此前没有坟丘,即\"不封不树\"、\"墓而不坟、与地齐平\"。但考古发现表明自战国中期起,赵、秦、楚、燕、齐、韩等国的君主死后都营建高大的坟丘,并尊称为\"陵\",即指其高大如山林,也象征着王权的尊严和地位的崇高。坟丘都经过夯筑非常坚固,形状大体分为圆锥形和覆斗形两种。\r\n\r\n 历代帝王都为自己营造大型墓室。两周时期的墓室保持了商代以来的形制。战国时期的陵墓多在墓内填充沙、石、木炭以利防湿,保护墓室。\r\n\r\n 西周已经存在夫妻合葬。陕西宝鸡西周中期的鱼伯墓和河南浚县西周晚期的卫侯墓,都发现了夫妻\"异穴合葬\"的现象,即夫妻分别葬在两个相互紧靠的墓穴中。春秋战国时代,这种异穴合葬的制度更趋普遍。\r\n\r\n 由于中国古代统治者盛行厚葬,因而大量的劳动人民创造的财富作为随葬品被埋进了坟墓。两周时期诸侯王墓的随葬品仍然延续商代,以各种青铜器为主,包括酒器、乐器、饮食器、兵器、车马器、工具等,配备成套种类齐全。其中鼎和簋最为重要,其数量、组合是当时贵族身份的标志。战国时期随葬品中漆器等生活用品的比重显著增加。\r\n\r\n 人牲和人殉在西周仍然很普遍,西周中期以后杀殉逐渐减少,但直到战国初期的一些贵族的大墓中仍然大量存在。战国中期以后这中残酷的杀殉遭到了人们的反对,殉人减少,并出现了用木俑和陶俑来替代人殉随葬。秦国在献公时废除了人殉制度。\r\n\r\n周文王、武王墓\r\n\r\n 传说中的周文王和周武王的陵墓在现在陕西省咸阳市的原坂上。\r\n\r\n 周文王姬昌,曾被纣王封为西伯侯,在位期间,图志改革,国势强盛。周武王姬发是 文王之子,继承父王灭商的事业,建立了西周王朝。\r\n\r\n 相传为周文王周武王的二陵相毗邻,形状类似山丘。陵上草木丛生,陵园周围绿野烘托。陵的前面有一通石碑,是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立的。祭殿里保存着历代碑石,大多为祭告之文。\r\n\r\n 历来人们都把奋发图强、开基立国的周文王周武王的业绩和咸阳原上那高高耸立的陵冢联系在一起,不乏祭奠和瞻仰,并且留下了种种神话般的传说。\r\n\r\n\r\n燕侯与燕往墓\r\n\r\n 燕是周初武王分封的一个诸侯。\r\n\r\n 燕侯墓在现在的琉璃河东面,它的西北就是燕国的都城。这里发掘过很多大墓。这些 大墓分布在大约五万平方米的范围内,排列没有一定的规律。大型墓和一些中型墓有\"车马坑\"。有的整车平放,杀死的马放在车辕两侧;有的先把杀死的马排放在坑底,再把拆开的车部件放置在上面,车轮斜靠着坑壁。八六年的时候发掘出来一座这个时期最大的墓。它的四角开设墓道,这在其他地方没有发现过。这个墓曾经被偷盗过,出土的随葬品比较少。重要的有漆盾和带铭文的铜鼎。铭文明确记载了四周初年周王册封燕侯授民授土,把九个族一起划归燕王管理的史实。墓地还出土了一些带铭文的铜器,铭文记载了燕王赏赐奴隶、货币的情况。有一件铜鼎记载了堇奉燕侯之命前往宗周向太宝公贡献食物并受到赏赐,这就和史料所记载的召公长子封在燕,而本人仍在宗周辅弼王室的史实相印证。\r\n\r\n 燕王墓在燕下都的西北,分为两个墓区,中间有古道河相隔。这些墓南北排列井然有序。墓室是长方形,四壁夯筑后再用火烧加以坚固。墓曾经被岛,残存的随葬品有礼器、编钟,但是没有兵器和车马。礼器都是陶制的,形制完全模仿铜器,有九件列鼎一套,七件列鼎二套,簋八件一套,鼎簋数和文献的记载是一致的。\r\n\r\n秦 \r\n\r\n\r\n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集权的封建制国家。秦始皇开创的陵寝制度对以后历代帝王陵园建筑影响是最大的。秦始皇时,陵园的布局既继承了秦国的陵寝制度,同时又吸收了东方六国陵寝的一些作法,规模更加宏大,设施更加完备。总体上仿照都城宫殿的规划布置,充分体现了*集权制封建皇权的至高无上。\r\n\r\n 秦朝开始的陵区附近设置城邑,并以陵号来命名。比如秦始皇所建的丽邑。同时,秦延续了建造用于祭祀的建筑的作法。秦始皇生前就在渭水南面为自己建立了宗庙,设立了神主,并且在陵侧建立寝宫,摆设设衣冠用具以便就近接受日常祭祀。\r\n\r\n\r\n秦始皇陵\r\n\r\n 秦始皇陵,在今天陕西临潼县城东的骊山北麓,是保存至今的中国最大的帝王陵墓之一。八十年代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r\n\r\n 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初期伟大的*家和军事家,他结束了战国时代的*局面,统一了六国,对国家发展作出了贡献。他即位以后就开始在骊山营建他的陵墓。统一中国之后,他又从全国各地征调了几十万人参加建陵工程。秦二世时又继续修建,前后费时将近有四十年,并且一直到秦灭亡,陵园还没有全部峻工。工程之浩大,在历史上是罕见的。据史料记载,秦始皇陵墓内建筑有各式宫殿,陈列着各式的奇珍异宝,以人鱼膏为灯烛、水银为江海,还装置有许多弓弩,以便射杀入墓的人。秦二世在埋葬秦始皇时,下令始皇宫内没有子女的宫女全部殉葬。为了防止泄密,参加修建墓葬的工匠都被活埋在墓里。秦灭亡之后,项羽入关,动用了几十万士兵发掘陵墓,随葬品被洗劫一空,宝物运了一个月还没有运完。秦始皇陵的地上建筑也被大火烧尽。传说后来有一个牧羊人寻羊,进入墓室,因为持火照明,引起了地宫失火,延烧三个月都没有熄灭。唐代末年,黄巢农民起义军进入长安也曾经发掘秦始皇陵。五代时军阀温韬又以筹军饷为名,再次大规模地盗掘秦始皇陵。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现在秦始皇陵园地面上的建筑已经荡然无存,只剩下一座巨大的坟丘。\r\n\r\n 据历史学家考证,秦始皇陵区位于骊山北麓的前部,范围相当广。陵园在陵区的中部,有内外两重城垣,从平面图上看像一个南北长的回字形。内城的四个角上都建有角棱。陵墓在内城南部,陵墓的地宫接近方形,周围有砖坯砌成的墙。从秦始皇开始帝王的陵园专门设寝,寝殿离坟丘不远,中间有石子路相通。\r\n\r\n 在陵区里发现了大量分布的陪葬坑、殉葬墓和从葬坑。从陪葬坑里发掘了珍禽异兽坑和铜车马坑,通体彩绘并装饰有大量的金银,制作相当华丽精美。殉葬墓里的殉葬者有男有女,是被杀戮后一齐掩埋的。从葬坑排列密集有序,坑里埋有跪坐的陶俑和马骨,大约是宫廷的马厩和养马的仆役。\r\n\r\n 秦始皇陵园里最壮观、最引人入胜的莫过于兵马俑了。兵马俑军队象征了秦始皇东征六国的军队和出行的仪仗队,形象地再现了秦始皇扫六合的雄壮景象。据学者介绍,这些兵马俑的制作一般是先按不同的部位分别用陶模翻出胎型,然后进行粘合,再细细雕塑外部,涂上鲜艳的彩色。这些俑外表的色彩经过几千年的剥蚀大部分已脱落,经过修复还原后,这些色彩显得十分壮丽和谐。俑的造型因出身、地位、经历的不同而显出不同的特征和表情。它们不仅装束服饰不同,而且神态各异,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堪称中国古代艺术的典范。\r\n\r\n秦二世陵\r\n\r\n 秦二世皇帝胡亥墓,在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的曲江池南岸,大雁塔东南。\r\n\r\n 胡亥是秦始皇少子。他随父出游时,中途秦始皇去世,丞相李斯和赵高假造圣旨,杀死太子扶苏,胡亥被立为帝。他在位期间,赵高专权残杀公子、公女和大臣,加重了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使社会矛盾迅速激化。后来,赵高为了篡位,*胡亥服药自杀。埋葬在宜春苑。\r\n\r\n 秦二世的墓呈半圆形,封土卑低,与它东南面的杜陵和少陵那种高耸的封土相比,显得备荒乞怜。清代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曾在墓旁立有石碑一通。 \r\n\r\n\r\n西汉 \r\n\r\n\r\n 西汉继承了秦代陵寝制度并且有所发展。陵园里只有一个重城,陵墓在陵园的*,坐西朝东。陪葬墓区也在陵墓前方。西汉初期,帝、后在一座陵园内异穴合葬。从文帝开始,帝、后各建一座陵园。到景帝的时候,在文帝霸陵旁也建造庙宇。以后这种陵旁边立庙的制度一直延续到西汉末。\r\n\r\n 西汉开始,帝王陵墓除了掘地起坟之外,还出现了一种\"凿山为陵\"的形制。这种形制在当时的一些诸侯王墓中也普遍存在。\r\n\r\n 到了西汉的中晚期,墓室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凿山为陵\"的墓室大多数是横穴式,并且分为耳室、前室和后室等很多部分。而竖穴式的坟则改用砖和石料构建墓室。形制和结构完全模仿了现实生活中的房屋、宫殿和院落。这种墓室起到了椁的作用,所以墓室里的葬具只有棺而没有椁。在这些墓葬里,墙壁上大都绘有彩色的壁画,或者有模印的画像砖,而在石结构的墓葬里则大都是雕刻画像。壁画的题材很广泛,除了神灵怪兽、历史故事之外,主要是表现帝王生前的各种生活场面。\r\n\r\n 西汉时期从高祖开始,出于*目的,各陵都安置了很多陪葬墓,被称为\"陪陵\",形成规模宏大的陪葬墓地。陪葬者大都是当时的朝廷重臣和皇亲国戚。据记载,陪葬长陵的有萧何、曹参、张良等一些开国元勋;陪葬茂陵的有卫青、霍去病等名将。陪葬者的墓地多是皇帝所赐,各自建有陵园、园邑和祠堂。有的还把子孙附葬在父祖墓旁,形成宗族墓地。陪葬者地位越高,离帝陵越近,封土也较高大。从西汉陪葬者的地位和身份来看,高祖、武帝、宣帝等帝陵陪葬墓中的多是朝廷重臣、名相。但到了西汉晚期,元帝、成帝、哀帝等陵的陪葬者则或是外戚,或是佞幸,或是妃嫔、宫人。这种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上的兴哀和变化。\r\n\r\n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厚葬之风最盛行的时期。包括珍宝、明器、陶俑、车马、粮食等,身前身后的用品无所不有。\r\n\r\n汉高祖长陵\r\n\r\n 汉高祖刘邦长陵,在陕西省咸阳市窑店乡北的咸阳原上,坐北朝南,南面是川流不 息的渭水,北面是巍峨壮观的九峻山,秦川故道穿逾原下。长陵坐落在咸阳原的南部,居高临下,威武壮观,显示了封建帝王高高在上的尊严。\r\n\r\n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布衣提三尺剑有天下\"的皇帝。楚汉战争中,他叱咤风云,\"大战七十,小战四十\",身负重伤十二次,最后击败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登上了皇帝的宝座。\r\n\r\n 刘邦称帝的第二年开始营建长陵。陵园是仿照西汉都城长安建造的,只是规模略小而已。陵园内还建有豪华的寝殿、便殿。寝殿是陵园中的正殿,殿内陈设汉高祖的\"衣冠几仗象生之具\",完全像皇帝生前时一样侍奉。\r\n\r\n 汉高祖刘邦的陵冢在陵园的偏西处,形状像覆斗,是夯土迭筑而成的。陵前立有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书的\"汉高祖长陵\"石碑一通,陵冢下面是刘邦的安寝的地宫。 陵园中还有吕后合葬陵,在长陵东面二百多米的地方。由于汉代的制度造成帝后不同陵,所以吕后单独起陵于长陵之东。吕后陵是覆斗形。\r\n\r\n 陵园的北面是长陵邑的所在地,在现在咸阳市的韩家湾。陵邑略呈长方形,城墙由夯土筑成,南北长,东西宽。陵邑的南墙部分与陵园边墙重合,东面没有城墙建筑。刘邦生前就迁徙大姓和贵戚之家在陵邑中,让其侍奉陵园,陵邑户口多达五万多。近年在长陵陵邑范围内曾经发现树木双兽纹半瓦当和大量瓦片堆积、水管道、生产工具等。从文献记载来看这些残留的废墟、出土文物,可以窥见当年陵邑朱檐彩栋、深宫广院、车马人熙的繁华景象。\r\n\r\n 长陵的陪葬墓群在陵园东部。唐朝诗人刘彦谦《长陵诗》说:\"长陵高阙此安刘,附葬累累尽列侯。\"在西汉诸陵中,长陵的陪葬墓数量最多,跟随刘邦南征北战的功臣和贵戚,死后多陪葬在长陵。\r\n\r\n 西汉灭亡之后,历代帝王曾对长陵采取一些保护措施。比如魏明帝诏:\"高祖陵四方各白步,不得耕牧樵采\"。宋太祖乾德规定\"给守陵五户,长史春秋奉祀\"。这使两千多年之后的高祖长陵仍以高大雄伟的姿态,屹立在咸阳原上。 \r\n\r\n\r\n--------------------------------------------------------------------------------\r\n\r\n东汉 \r\n\r\n\r\n 公元二十五年,刘秀建立了东汉政权,采用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特别重视丧葬礼仪,祭祀先祖。刘秀为适应*上的需要,把豪族注重祭祀祖先祠堂的办法加以扩大,运用到陵寝制度中。\r\n\r\n 西汉时期寝殿一般建筑在陵园之中,庙建于陵园之外,大规模的祭祀典礼多在庙中进行。东汉把这一礼仪移置陵园中。东汉明帝时,把每年元旦公卿百官会集贺皇帝的礼仪和八月举行的\"酎祭\"一并搬到陵园中。这样,宗庙的地位开始下降。为了适应陵园中举行祭祀的需要,陵园建筑也增添了新内容,开始在陵前建筑祭殿,还在陵旁建筑悬挂大钟,以便祭祀时鸣钟。东汉陵寝的这一变化,正是为了把公卿百官和地方*团结在皇帝周围,以巩固东汉的统治。\r\n\r\n 东汉陵园四周的建筑也与西汉相异,不筑垣墙,改用\"行马\"。通往陵冢的神道两侧还列置成对石雕。东汉开创了在神道两侧建置石雕生的先例,更进一步显示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这一建制为以后各朝所沿用并发展了。\r\n\r\n 东汉帝陵地下建筑改变了西汉以柏木黄心为椁的制度,多用石头砌建椁室,称为\"黄肠石\"。东汉十二个帝陵,除献帝禅陵远在河内郡山阳以外,其他十一个帝陵都在洛阳故城附近。\r\n\r\n光武帝原陵\r\n\r\n 原陵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陵墓,在河南省孟津县白河乡附近。南依山势平缓的邙山,北顾山峦起伏的太行,波涛滚滚的黄河沿陵北侧咆哮东去。这里风景秀丽,是引人注目的形胜之地。\r\n\r\n 光武帝的陵冢位于陵园北部,坐北朝南,封土为陵,当地百姓称之为\"刘秀坟\"。陵冢上下松柏掩映。陵前有一通穹碑,碑身镌刻\"东汉中兴世祖光武皇帝之陵\"。其中\"中兴世祖\"四字尤为明亮。传说过去老百姓多到这里抚碑择吉问凶:人离碑十步,双手平伸,闭目走去,能摸到这四个字就是吉兆。从陵冢到门阙修有神道,神道两侧原排列有石象、石马等石雕和整齐葱茏的柏树。现在柏树犹存,其中有二十八棵高耸入云的柏树,当地百姓称之为\"二十八宿\",传说是象征跟随刘秀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的\"云台二十八将\"。\r\n\r\n汉明帝显节陵\r\n\r\n 汉明帝显节陵,位于河南省洛阳市邙山以南,俗称\"大汉冢\"。\r\n\r\n 东汉明帝刘庄,是光武抵刘秀的第四子,初封东海公,后立为太子,即皇帝位。在位 期间尊奉建武制度,不封后宫之家。为维护边境安宁,多次遣兵出击匈奴,后设置西域都护。他崇好儒佛,在洛阳建了白马寺。\r\n\r\n 后世皇帝曾为明帝显节陵建制寝殿等。关于白马寺,是明帝所建。传说有一天明帝梦 见金光闪烁的一个人,有六丈高,头顶上都是日月的光环,胡神称他为佛。于是明帝派人向西域寻访,得到了经像。当时是由白马驮经而来,因此得名白马寺。明帝死后,起祗园在陵上。陵上可能置有佛教建筑。由此可想而知。当年的陵园建筑是相当宏伟壮观的。\r\n\r\n 根据历史资料,显节陵的地宫也极为奢丽。史*载,地宫用虚文画着日、月、鸟、龟、龙、虎、连壁、偃月等。\r\n\r\n 显节陵曾经被盗。现在陵前留有龚松林所立的\"汉明帝显节陵\"石碑一通。等上冢顶,周围陵墓星罗棋布,非常壮观。\r\n\r\n汉章帝敬陵陵\r\n\r\n 汉章帝敬陵,在河南省洛阳市西北的邙山上,俗称\"二汉冢\"。\r\n\r\n 章帝在位期间注重民事,平徭减赋。并且诏郡国举行明经,使儒学日盛。\r\n\r\n 敬陵是章帝和章德皇后的合葬墓。陵冢高大宏伟。今天陵冢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剥蚀,仍然不减当年风采。陵前有清人龚松林所立的\"汉章帝敬陵\"石碑一通。陵冢周围没有发现砖瓦遗物。说明当时可能没有寝庙建筑,与史料记载相符。\r\n\r\n汉和帝慎陵\r\n\r\n 汉和帝慎陵,在河南省洛阳市西北的邙山上,和敬陵相邻,俗称\"三汉冢\"\r\n\r\n 慎陵是和帝和皇后邓熹的合葬墓。慎陵建筑规模比敬陵更为高大壮观。现在慎陵前有清人龚松林所立的\"汉和帝慎陵\"石碑一通。登上冢顶,可以远眺滔滔黄河,山上汉氏陵墓尽收眼底。\r\n\r\n\r\n内容太多了,没办法粘贴过来,其后各个朝代帝王的陵寝资料,请您到下面的网站查阅: http://www.qzdhcity.com/luntan/ren/ren.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