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孩子们和西方孩子们在学习方面的不同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4:47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12:33
1. 师生关系 中国的教师强调对学生严格要求,强调纪律性、听话、努力学习,师生之间是“管”与“被管”的关系;西方则是平等、尊重的关系,学生的环境比较自由、宽松,强调顺其自然的发展,师生关系甚至包含着一种平等的“契约”关系,就是大家商量着办,学生的意见也算数。
2. 文化传统 中国崇尚东方集体主义文化,每个人是集体一分子,强调集体荣誉感、共性和趋同性,个人利益被置于抽象的“国家”、“集体”利益之下;西方是个体主义文化,强调每个人是独立的、完整的、有价值的个人,个人利益受到保护。
3. 道德教育 中国强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提倡雷锋精神,现在又进行“行为规范”教育,但这些内容,要么脱离实际,要么只强调外在的形式化的教育,而忽视在日常道德活动中、以道德情感为基础的、内化的德育;西方的道德教育除一部分由宗教教育来完成之外,学校组织的德育活动也比较贴近实际生活,使孩子们从小形成了发自内心的、有情感支持的、内化的东西。如诚实、公正、分享、合作、利他、同情,以及对人的尊重,这些道德品质能在西方孩子们身上实实在在地表现出来。虽然西方人也有“德行”不好的人,但其居民的平均道德水平,比中国高得多。这种差距不仅仅是居民平均文化水平造成的。
4. 个性发展 平均来说,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教育体系,使中国学生更内向,抱负水平低,依赖性强,笃信权威,求同、保守,但相对地比较能吃苦,任劳任怨,忍受压迫的能力强;西方学生明显地更加外向,抱负高,从小注重雄心壮志的培养,具有较好的独立性、主体性、创造性、求新求异性。但责任感略差,不能忍受压迫。
5. 智力发展 据美国权威心理学家报告,中国人和犹太人的智商测验分数是全世界各种族中最高的,其次是昂格鲁-萨克逊白人及其在美洲的移民,最后是黑人和棕色人种。但如果把所有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按其种族分析,华人获奖者在各种族平均数之下,而犹太人是这个平均数的28倍,法国人是6.3倍,日尔曼人是4.4倍,意大利人是1.6倍。为什么中国小学生的学习成绩比美国孩子好得多,中学生也连连获得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数理化竞赛金牌,而中国人获诺贝尔奖金的人数这样少呢?我认为不是社会**问题,而在于文化传统。和中国有相似文化传统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也没有多少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是一个证明。中国的教育*注重所谓的“博闻强记”,注重脑的操作和训练,强调繁琐、复杂、脱离实际的计算能力的培养。中国人12年的中小学学习生活,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就是“死记硬背,勤学苦练”,在这种教育*下,人的内在兴趣、动机和自发行为,受到严重的压抑,而这些却是获得诺贝尔奖(即高水平的发明创造)所必需的;相形之下,西方从家庭到学校教育都重视手的操作,让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扩大知识面,培养发散型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虽然他们的中小学生的成绩不如中国学生,但当他们进入大学以后,其自主性、自发性、对问题的兴趣和内在动机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使得美国大学生和研究生中出类拔萃的人才大量涌现。中国人的智力水平虽然不低,但由于缺乏自主性、创造性,不敢想,不敢说,所以中国人受教育之后容易拿到饭碗,也容易成为平庸的科学工作者和大学教授,却很少有人成为世界一流水平的人才。
6. 语言能力 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在3-10岁,也就是幼儿期到小学中年级之间,中国在这个时期不重视孩子们的语言训练和阅读水平的提高,据中美跨文化心理学比较,中国幼儿的阅读水平比美国儿童低1-1.5年。中国儿童普遍地不善言词,不善于情绪表达(台湾、日本人也如此),中国的外语教学与学习效率非常低,学生在学校学了十年英语,仍然不能和人对话。而欧洲的大学生,普遍能用三、四种外语与人对话,其原因主要并不在于拼音文字的共通性,而在于文化传统、对外语的重视程度和外语教学水平,包括教材、内容和方法。
7. 家庭教育 中国的家长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大多采取“*型”教育,即大量地提要求,但不和孩子商量,也缺乏情感沟通和具体指导。家长只关心孩子能否考高分,能不能上重点学校,能否考上大学,家长亲自为孩子设计成长蓝图。这一点,即使是在外国留学的中国人家长身上也同样如此;而西方家长的普遍文化素质较高,其文化传统使其家庭教育方式,特别是中产阶级以上的家庭,大多采取“权威型”教育方式,即向孩子提要求,但和孩子商量,和孩子有情感沟通,也有具体的指导。家长关心孩子的情绪、社会性发展胜过关心他们的学习成绩,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让孩子自己为自己设计成长蓝图。
8. 中环境 社会生态学把儿童所处的两个小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中环境,如家庭与学校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属于中环境。在这方面,中国是很差的,学校和家庭很少有“平等对话”;而在西方(包括日本),家长的意见在教育中起很大的作用。由家长和教师联合组成的“家长委员会”可以决定学校的许多重要事项。
9. 学生生活 中国的中小学生的生活像采蜜的“工蜂”,他们对学校生活充满厌倦和压力感,但又无可奈何,否则,来自父母的压力将使他们无法生存。而西方的孩子们过的是真正孩子般的生活,学生喜欢去学校,喜欢那里的环境。从中国到国外读书的中小学生百分之百地不愿意回国读书,是一个最好的证明,也是对我们当前中小学教育*的一种最具讽刺的评价。
10. 最终结果 中国的教育*之下,培养出来的大多是平庸之才。虽然中国的大学生的智商也许是世界上最高的(因为中国的大学入学率只有3.4%,即只有智力最优秀的学生才能入学),但是中国的大学毕业生里很少有出类拔萃的人才,他们只能满足国家科学技术的一般发展,而不能适应激烈的国际高科技竞争的需要。相形之下,西方国家的教育,平庸之才较少,而失败者和成功者都比中国多。我访问过的墨尔本大学,每年的大学毕业生有30%拿不到学士学位,他们不得不再学一、两年,才能拿到学位。中国的大学毕业生拿到学士学位的高达99%。但这些“学士”们大多只是为了获得自己的饭碗,有献身科学的雄心壮志、打算为人类、民族和国家奋斗终生的人并不多。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12:34
中国的应试教育还没有根本消除 西方注重动手能力和全方面的发展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12:33
1. 师生关系 中国的教师强调对学生严格要求,强调纪律性、听话、努力学习,师生之间是“管”与“被管”的关系;西方则是平等、尊重的关系,学生的环境比较自由、宽松,强调顺其自然的发展,师生关系甚至包含着一种平等的“契约”关系,就是大家商量着办,学生的意见也算数。
2. 文化传统 中国崇尚东方集体主义文化,每个人是集体一分子,强调集体荣誉感、共性和趋同性,个人利益被置于抽象的“国家”、“集体”利益之下;西方是个体主义文化,强调每个人是独立的、完整的、有价值的个人,个人利益受到保护。
3. 道德教育 中国强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提倡雷锋精神,现在又进行“行为规范”教育,但这些内容,要么脱离实际,要么只强调外在的形式化的教育,而忽视在日常道德活动中、以道德情感为基础的、内化的德育;西方的道德教育除一部分由宗教教育来完成之外,学校组织的德育活动也比较贴近实际生活,使孩子们从小形成了发自内心的、有情感支持的、内化的东西。如诚实、公正、分享、合作、利他、同情,以及对人的尊重,这些道德品质能在西方孩子们身上实实在在地表现出来。虽然西方人也有“德行”不好的人,但其居民的平均道德水平,比中国高得多。这种差距不仅仅是居民平均文化水平造成的。
4. 个性发展 平均来说,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教育体系,使中国学生更内向,抱负水平低,依赖性强,笃信权威,求同、保守,但相对地比较能吃苦,任劳任怨,忍受压迫的能力强;西方学生明显地更加外向,抱负高,从小注重雄心壮志的培养,具有较好的独立性、主体性、创造性、求新求异性。但责任感略差,不能忍受压迫。
5. 智力发展 据美国权威心理学家报告,中国人和犹太人的智商测验分数是全世界各种族中最高的,其次是昂格鲁-萨克逊白人及其在美洲的移民,最后是黑人和棕色人种。但如果把所有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按其种族分析,华人获奖者在各种族平均数之下,而犹太人是这个平均数的28倍,法国人是6.3倍,日尔曼人是4.4倍,意大利人是1.6倍。为什么中国小学生的学习成绩比美国孩子好得多,中学生也连连获得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数理化竞赛金牌,而中国人获诺贝尔奖金的人数这样少呢?我认为不是社会**问题,而在于文化传统。和中国有相似文化传统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也没有多少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是一个证明。中国的教育*注重所谓的“博闻强记”,注重脑的操作和训练,强调繁琐、复杂、脱离实际的计算能力的培养。中国人12年的中小学学习生活,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就是“死记硬背,勤学苦练”,在这种教育*下,人的内在兴趣、动机和自发行为,受到严重的压抑,而这些却是获得诺贝尔奖(即高水平的发明创造)所必需的;相形之下,西方从家庭到学校教育都重视手的操作,让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扩大知识面,培养发散型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虽然他们的中小学生的成绩不如中国学生,但当他们进入大学以后,其自主性、自发性、对问题的兴趣和内在动机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使得美国大学生和研究生中出类拔萃的人才大量涌现。中国人的智力水平虽然不低,但由于缺乏自主性、创造性,不敢想,不敢说,所以中国人受教育之后容易拿到饭碗,也容易成为平庸的科学工作者和大学教授,却很少有人成为世界一流水平的人才。
6. 语言能力 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在3-10岁,也就是幼儿期到小学中年级之间,中国在这个时期不重视孩子们的语言训练和阅读水平的提高,据中美跨文化心理学比较,中国幼儿的阅读水平比美国儿童低1-1.5年。中国儿童普遍地不善言词,不善于情绪表达(台湾、日本人也如此),中国的外语教学与学习效率非常低,学生在学校学了十年英语,仍然不能和人对话。而欧洲的大学生,普遍能用三、四种外语与人对话,其原因主要并不在于拼音文字的共通性,而在于文化传统、对外语的重视程度和外语教学水平,包括教材、内容和方法。
7. 家庭教育 中国的家长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大多采取“*型”教育,即大量地提要求,但不和孩子商量,也缺乏情感沟通和具体指导。家长只关心孩子能否考高分,能不能上重点学校,能否考上大学,家长亲自为孩子设计成长蓝图。这一点,即使是在外国留学的中国人家长身上也同样如此;而西方家长的普遍文化素质较高,其文化传统使其家庭教育方式,特别是中产阶级以上的家庭,大多采取“权威型”教育方式,即向孩子提要求,但和孩子商量,和孩子有情感沟通,也有具体的指导。家长关心孩子的情绪、社会性发展胜过关心他们的学习成绩,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让孩子自己为自己设计成长蓝图。
8. 中环境 社会生态学把儿童所处的两个小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中环境,如家庭与学校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属于中环境。在这方面,中国是很差的,学校和家庭很少有“平等对话”;而在西方(包括日本),家长的意见在教育中起很大的作用。由家长和教师联合组成的“家长委员会”可以决定学校的许多重要事项。
9. 学生生活 中国的中小学生的生活像采蜜的“工蜂”,他们对学校生活充满厌倦和压力感,但又无可奈何,否则,来自父母的压力将使他们无法生存。而西方的孩子们过的是真正孩子般的生活,学生喜欢去学校,喜欢那里的环境。从中国到国外读书的中小学生百分之百地不愿意回国读书,是一个最好的证明,也是对我们当前中小学教育*的一种最具讽刺的评价。
10. 最终结果 中国的教育*之下,培养出来的大多是平庸之才。虽然中国的大学生的智商也许是世界上最高的(因为中国的大学入学率只有3.4%,即只有智力最优秀的学生才能入学),但是中国的大学毕业生里很少有出类拔萃的人才,他们只能满足国家科学技术的一般发展,而不能适应激烈的国际高科技竞争的需要。相形之下,西方国家的教育,平庸之才较少,而失败者和成功者都比中国多。我访问过的墨尔本大学,每年的大学毕业生有30%拿不到学士学位,他们不得不再学一、两年,才能拿到学位。中国的大学毕业生拿到学士学位的高达99%。但这些“学士”们大多只是为了获得自己的饭碗,有献身科学的雄心壮志、打算为人类、民族和国家奋斗终生的人并不多。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12:34
中国的应试教育还没有根本消除 西方注重动手能力和全方面的发展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12:33
1. 师生关系 中国的教师强调对学生严格要求,强调纪律性、听话、努力学习,师生之间是“管”与“被管”的关系;西方则是平等、尊重的关系,学生的环境比较自由、宽松,强调顺其自然的发展,师生关系甚至包含着一种平等的“契约”关系,就是大家商量着办,学生的意见也算数。
2. 文化传统 中国崇尚东方集体主义文化,每个人是集体一分子,强调集体荣誉感、共性和趋同性,个人利益被置于抽象的“国家”、“集体”利益之下;西方是个体主义文化,强调每个人是独立的、完整的、有价值的个人,个人利益受到保护。
3. 道德教育 中国强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提倡雷锋精神,现在又进行“行为规范”教育,但这些内容,要么脱离实际,要么只强调外在的形式化的教育,而忽视在日常道德活动中、以道德情感为基础的、内化的德育;西方的道德教育除一部分由宗教教育来完成之外,学校组织的德育活动也比较贴近实际生活,使孩子们从小形成了发自内心的、有情感支持的、内化的东西。如诚实、公正、分享、合作、利他、同情,以及对人的尊重,这些道德品质能在西方孩子们身上实实在在地表现出来。虽然西方人也有“德行”不好的人,但其居民的平均道德水平,比中国高得多。这种差距不仅仅是居民平均文化水平造成的。
4. 个性发展 平均来说,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教育体系,使中国学生更内向,抱负水平低,依赖性强,笃信权威,求同、保守,但相对地比较能吃苦,任劳任怨,忍受压迫的能力强;西方学生明显地更加外向,抱负高,从小注重雄心壮志的培养,具有较好的独立性、主体性、创造性、求新求异性。但责任感略差,不能忍受压迫。
5. 智力发展 据美国权威心理学家报告,中国人和犹太人的智商测验分数是全世界各种族中最高的,其次是昂格鲁-萨克逊白人及其在美洲的移民,最后是黑人和棕色人种。但如果把所有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按其种族分析,华人获奖者在各种族平均数之下,而犹太人是这个平均数的28倍,法国人是6.3倍,日尔曼人是4.4倍,意大利人是1.6倍。为什么中国小学生的学习成绩比美国孩子好得多,中学生也连连获得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数理化竞赛金牌,而中国人获诺贝尔奖金的人数这样少呢?我认为不是社会**问题,而在于文化传统。和中国有相似文化传统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也没有多少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是一个证明。中国的教育*注重所谓的“博闻强记”,注重脑的操作和训练,强调繁琐、复杂、脱离实际的计算能力的培养。中国人12年的中小学学习生活,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就是“死记硬背,勤学苦练”,在这种教育*下,人的内在兴趣、动机和自发行为,受到严重的压抑,而这些却是获得诺贝尔奖(即高水平的发明创造)所必需的;相形之下,西方从家庭到学校教育都重视手的操作,让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扩大知识面,培养发散型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虽然他们的中小学生的成绩不如中国学生,但当他们进入大学以后,其自主性、自发性、对问题的兴趣和内在动机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使得美国大学生和研究生中出类拔萃的人才大量涌现。中国人的智力水平虽然不低,但由于缺乏自主性、创造性,不敢想,不敢说,所以中国人受教育之后容易拿到饭碗,也容易成为平庸的科学工作者和大学教授,却很少有人成为世界一流水平的人才。
6. 语言能力 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在3-10岁,也就是幼儿期到小学中年级之间,中国在这个时期不重视孩子们的语言训练和阅读水平的提高,据中美跨文化心理学比较,中国幼儿的阅读水平比美国儿童低1-1.5年。中国儿童普遍地不善言词,不善于情绪表达(台湾、日本人也如此),中国的外语教学与学习效率非常低,学生在学校学了十年英语,仍然不能和人对话。而欧洲的大学生,普遍能用三、四种外语与人对话,其原因主要并不在于拼音文字的共通性,而在于文化传统、对外语的重视程度和外语教学水平,包括教材、内容和方法。
7. 家庭教育 中国的家长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大多采取“*型”教育,即大量地提要求,但不和孩子商量,也缺乏情感沟通和具体指导。家长只关心孩子能否考高分,能不能上重点学校,能否考上大学,家长亲自为孩子设计成长蓝图。这一点,即使是在外国留学的中国人家长身上也同样如此;而西方家长的普遍文化素质较高,其文化传统使其家庭教育方式,特别是中产阶级以上的家庭,大多采取“权威型”教育方式,即向孩子提要求,但和孩子商量,和孩子有情感沟通,也有具体的指导。家长关心孩子的情绪、社会性发展胜过关心他们的学习成绩,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让孩子自己为自己设计成长蓝图。
8. 中环境 社会生态学把儿童所处的两个小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中环境,如家庭与学校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属于中环境。在这方面,中国是很差的,学校和家庭很少有“平等对话”;而在西方(包括日本),家长的意见在教育中起很大的作用。由家长和教师联合组成的“家长委员会”可以决定学校的许多重要事项。
9. 学生生活 中国的中小学生的生活像采蜜的“工蜂”,他们对学校生活充满厌倦和压力感,但又无可奈何,否则,来自父母的压力将使他们无法生存。而西方的孩子们过的是真正孩子般的生活,学生喜欢去学校,喜欢那里的环境。从中国到国外读书的中小学生百分之百地不愿意回国读书,是一个最好的证明,也是对我们当前中小学教育*的一种最具讽刺的评价。
10. 最终结果 中国的教育*之下,培养出来的大多是平庸之才。虽然中国的大学生的智商也许是世界上最高的(因为中国的大学入学率只有3.4%,即只有智力最优秀的学生才能入学),但是中国的大学毕业生里很少有出类拔萃的人才,他们只能满足国家科学技术的一般发展,而不能适应激烈的国际高科技竞争的需要。相形之下,西方国家的教育,平庸之才较少,而失败者和成功者都比中国多。我访问过的墨尔本大学,每年的大学毕业生有30%拿不到学士学位,他们不得不再学一、两年,才能拿到学位。中国的大学毕业生拿到学士学位的高达99%。但这些“学士”们大多只是为了获得自己的饭碗,有献身科学的雄心壮志、打算为人类、民族和国家奋斗终生的人并不多。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12:34
中国的应试教育还没有根本消除 西方注重动手能力和全方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