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5:0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18:20
感谢大家于百忙之中,还来看小编的文章,你在,或者不在,小编都在辛勤劳作,只为等您到来!小编会一如既往的给大家分享各类穿衣搭配,观看辛苦了,谢谢,祝您阅读愉快,天天有个好心情,健康生活每一天,喜欢小编的动动你发财的小手关注小编吧
韩信有四罪:一、擅自攻打齐国,破坏刘邦原定的战略。二、自立为齐王,当时刘邦是汉王,这是公然与刘邦分庭抗礼。三、害死刘邦的老功臣郦食其。四、汉五年,刘邦与项羽战于固陵,召韩信前来会合,韩信抗命不从,而坐山观虎斗。这种行为若放在其他朝代,早就被杀了。
灭项羽后,刘邦只是废了他的齐王之位,并没有杀他,还封他为淮阴侯。直到汉十一年,刘邦出兵在外,平定陈?之叛,韩信不甘为侯,发动政变,要杀吕后和太子刘盈,事败被吕后所杀。
韩信得寸进尺,一次次挑战作死极限,被杀是咎由自取,而且是被吕后所杀,这也怪刘邦杀功臣?
张良家世代为韩国相,秦灭后,志在复韩,后来韩王成被项羽所杀,阴差阳错加入到汉阵营,汉定天下后,刘邦欲封张良三万户,张良心愧韩王,又感激刘邦知遇之恩,于是拒绝,刘邦驾崩后,张良辟谷修道,不参*。但是没多久,吕后招他出山,他又回来了,之后一直在汉朝廷为官,直到吕后当政二年才去世,比汉惠帝刘盈还活得久。很多人认为刘邦大杀功臣,张良恐祸及自身,于是归隐山林,永不复出,这是歪曲历史。张良只是辟谷几天而已,吕后一召就回来,如果说刘邦猜忌张良,而吕后狠毒远过刘邦,几个“功臣”都是吕后所杀,张良都不疑吕后,何来张良因刘邦猜忌而避祸?
萧何行文官之事,次律令,定章程,被刘邦封为臣相,并册封萧何为第一功臣,食邑一万五千户,众将不服,刘邦当着所有人的面解释,萧何从他起事一直跟随他,并且将全家的身家性命都托付给他,因此封他为第一。并赐萧何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的特权,可见刘邦对萧何坦诚相待,开诚布公。后因韩信等人被杀,萧何听信小人之言,侵吞民财以自污,刘邦为正法令,将萧何下狱,然而不久又放了他,并以自贬的方式给他下台阶。而这件事的原委,刘邦并不知道。很多人因此认为刘邦猜忌萧何,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至于楼主所说刘邦杀萧何,更是没有根据的讹传。
直至西汉末,汉廷还在民间寻找萧何的后代,继承萧何?侯之位。
彭越在楚汉相争时是骑墙派,汉定天下后,刘邦封他为梁王。汉十一年,刘邦出兵平定陈?叛乱,召彭越参与,他拒绝了,吕后看出他的不臣之心,被吕后所杀,彭越之死有点冤,但抗命不从是他被杀的主要原因。
英布趁刘邦病重,举旗造反,于是刘邦带病亲征英布,英布被杀。如果英布不反,刘邦根本没机会杀他。这叫哪门子杀功臣?
刘邦知恩图报,除了几个反叛者,功臣的回报都相当丰厚,刘邦封140多名功臣,大多千户侯,万户侯也不少如萧何,曹参等。
那怕是对刘邦有滴水之恩的人,都被封侯。刘邦未发迹前,有人给刘邦一匹马逃难,刘邦取得天下后,找到他封他为侯,食邑千户。
当年刘邦押送役卒前往骊山,很多*为刘邦送行,独萧何比他们都多送两个份子钱,刘邦得天下后,因此多封萧何2000户。
奚涓战死,刘邦封他母亲为侯。
纪信战死,刘邦封他儿子纪通为侯。
周苛宁死不降而被项羽所杀,刘邦封他儿子周成为侯;
郦食其为国牺牲,刘邦封他儿子郦疥为侯。
雍齿曾背叛刘邦,差点断送刘邦的事业,最后刘邦没杀雍齿而封他为侯。
贯高刺杀刘邦未遂,刘邦敬其忠义,没杀贯高。
蒯通劝韩信谋反,刘邦也没杀蒯通。
魏豹数次反叛刘邦,刘邦灭魏后,没有杀魏豹。
季布数次让刘邦窘迫,刘邦封他为将军。
项羽死后,刘邦“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
重点说一下卢绾
卢绾与刘邦一样是个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但他们的关系非同一般,形影不离,异常亲密。在刘邦因躲避官司而*东躲*的时候,卢绾总是不离左右,悉心保护,陪伴刘邦渡过难关。
刘邦领导丰沛起义时,卢绾是重要的参与者之一。在诛灭暴秦的三年战争时期,卢绾更是紧紧追随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刘邦做汉王时,卢绾被任命为将军,经常留在刘邦身边参赞军务。在后来的楚汉争雄的过程中,卢绾被晋升为太尉,赞助帷幄。项羽兵败垓下后,刘邦命卢绾率领一军,与刘贾一起共同平定了临江王共?(左边是个马字旁)的反叛。
公元前202年(汉五年)7月,燕王臧荼举起反叛的旗帜。刘邦带领卢绾等人亲率汉军,北上征伐。由于臧荼才能平庸,又违背当事人心思安的社会趋势,所以,仅仅两个月,燕国的叛乱即被敉平。
臧荼兵败失国后,刘邦封卢绾为燕王。
卢绾在参加丰沛起义七年之后,得以拔出同列,成为丰沛旧臣中唯一一个获得王爵的异姓之人,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卢绾跟随刘邦驰骋疆场,参加了一系列重大战役,功勋卓著;二是因为刘邦对他的了解,二人从小就是患难与共的兄弟,无论刘邦身处何种逆境,卢绾总是忠心耿耿地跟随着刘邦,而燕国地处大汉王朝的东北边陲,担负着守疆护土的重责。刘邦势必寻找一个既有军事才能,又对大汉王朝绝对忠诚的人物前去驻守,卢绾当然是最合适的人选。
卢绾被封为燕王后,对刘邦依旧忠心不二,在封王的五六年间,他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确保大汉王朝的东北边陲平安无事。如果事情照此发展下去,卢绾的一生将画上一个*的句号。然而,由于卢绾的一时糊涂,经不起别人的*、教唆,为了长保封土与爵禄,竞不顾国家和民族利益,与匈奴和叛将相勾结,走上了与汉王朝*相对抗的道路。
一失足成千古恨,昔日的功臣卢绾以其晚节不保载人汉王朝的史册,非常遗憾!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事情的发展是这样的:
汉高祖十年,刘邦亲自率军前去*陈?叛乱,同时刘邦传檄诸侯共击“汉贼”,燕王卢绾因与代国离得很近,立即发兵从伪代的东北方向出击。
面对汉王朝强大的*与地方联军,陈?自知不是对手,为了避免灭亡的命运,陈?派部下王黄向匈奴求援。
卢绾也想到了匈奴,但他和陈?的目的不一样,卢绾是提防陈?与匈奴相互勾结,负隅顽抗。所以,卢绾派遣其部下张胜出使匈奴,告诉匈奴单于,陈?兵破在即,希望他不要与之联合,以免与汉朝结怨。
然而,事情的发展出乎人的意料。
张胜来到匈奴后,遇到了*在匈奴的老燕王臧荼的儿子臧衍。臧衍趁机开导张胜说:“你所以受燕王重用,是因为你熟悉北方少数民族事务,是个匈奴通;燕王所以能存在到今天,那是因为其他诸侯王不断造反,内战不断,刘邦无暇顾及。现在你为急于消灭陈?而来劝告单于不要出兵,等陈?一灭,燕国就会成为下一个被消灭的对象,你们也逃脱不了失国被俘的厄运。”
臧衍的这番调唆和离间的话竟然起了作用,张胜认为臧衍的分析很有道理,便请教他,该怎么办?
臧衍对张胜说:将军若有远见卓识,就应该劝说燕王,让他不要那么卖力地攻击陈?,而要与匈奴结成同盟。这样一来,燕王就可以进退自如,永远得利。当*王朝对诸侯王采取宽松容忍*时,燕王可长保王位;一旦*王朝对诸侯王采取控制与消灭*时,则可依靠匈奴作为外援保全领地。
臧衍的一席话令张胜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认为臧衍的这番话为他自己和燕国指出了个万全之策。
于是,张胜来了个“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在与匈奴的谈判中,擅自改变使命,怂恿匈奴出兵帮助陈?阻击燕军,以制造汉王朝与匈奴的紧张关系。
事件发生以后,卢绾不知就里,只以为张胜勾结匈奴,反叛朝廷,便上书给刘邦,请求将张胜全家满门抄斩。不久,张胜从匈奴返回,卢绾要办他擅改使命、背叛朝廷的谋反罪,张胜不慌不忙地向他说明了原委。卢绾听后,也居然认为张胜言之有理,无奈上报朝廷的奏章已经发出,不可能再收回。
怎么办?为了欺骗刘邦,卢绾为张胜找了一个替死鬼加以惩治。
从此以后,卢绾视张胜为挽救自己危亡命运的功臣心腹,让他充当自己的私人代表暗中与匈奴周旋;与此同时,还遣心腹大将范齐帮助陈?,希望陈?能长期对抗汉朝。
我们从事情的发展变化来看,卢绾在*上实在不是一个明白人。卢绾与刘邦自幼情同手足,亲如兄弟,堪称莫逆之交,在刘邦打天下的艰难岁月里,二人并肩作战,出生入死,始终不离不弃。据史料记载,在所有大臣中,论及和刘邦的个人关系,即使萧何、曹参等人也未必能及得上卢绾。卢绾可以经常随便出入刘邦的居室,称兄道弟,几乎无话不说,无事不谈,“出入卧内,衣被饮食赏赐,群臣莫敢望,”“至其亲幸,莫及卢绾”。
正因为这种非同寻常的关系,刘邦才用心良苦地封他为王,委以镇守东北边境的重任,是希望君臣始终互相信任,共享富贵安乐。可以说,自始至终,刘邦是把卢绾当作亲信看待的,对待卢绾就像对待亲兄弟一样亲密无间。
然而,就这样一个深受刘邦信赖的开国元勋,居然不假思索,不分敌友,在旁人教唆和*下,成了反叛朝廷、背叛国家和民族利益的败类,足见其在*上是一个目光短浅、识见浅陋的糊涂虫。
当陈?的叛乱平定之后,一个投诚的陈?副将为求将功赎罪,向汉军报告了卢绾派范齐勾结陈?共同反叛朝廷的阴谋。
卢绾的背叛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刘邦听后更是大吃一惊,绝不相信卢绾会背叛他。为澄清事实*,刘邦认为还是有必要向老朋友卢绾当面核实一下。何况此时刘邦已经六十多岁,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也很希望再同卢绾见上最后的一面,同昔日的伙伴叙叙旧。
于是,刘邦下旨召卢绾来京朝见。卢绾毕竟心里有鬼,就称病拒绝征召。后来,他为此一念之差,抱憾终生。
俗话说欲盖弥彰,卢绾不肯前来朝见,刘邦就不免要起疑心。即使如此,刘邦还是不肯轻信他所信赖的卢绾会起二心,决意要将此事查个水落石出。刘邦派出辟阳侯审食其、御史大夫赵尧一起前往燕国,一是专程去迎接卢绾回长安,二是询问卢绾的左右亲信,借以调查事情的*。
这样一来,卢绾更恐慌,竞躲藏起来不与审食其、赵尧等人见面,并且对他的心腹发起牢*,说:现在异姓诸侯王中,只剩下我和长沙王了,余者皆被诛除。往年杀韩信诛彭越,均出自吕后之谋。今陛下抱病在床,朝政皆归吕后掌管。吕后妇人,阴狠好杀,专门干诛杀异姓诸侯王和有功大臣的勾当。
听话听音,追随卢绾的人从他的话中得知燕国与朝廷间的矛盾势必要激化,一些人估计到卢绾命将不长,便纷纷逃亡。随着这些亲信们的逃跑,卢绾所说的这些话便在社会上传了出去。
这样,卢绾的阴谋和言行进一步败露了。
审食其把所调查的一切详详细细地向刘邦作了汇报。刘邦听完审食其的调查报告后,非常失望,极度愤怒。虽然如此,刘邦还是对卢绾抱有最后一丝幻想,希望自己听到的都是不实之言。所以,一直没有发兵讨伐卢绾。
恰在此时,又有匈奴人前来投降汉朝,他们向刘邦揭发了张胜并没有被卢绾处死,还在匈奴以燕国使者的身份从事谋叛活动的事。
至此,刘邦才不得不最后确信当年的那个忠心耿耿、无话不谈的同庚之友,的确已经变成了汉王朝的叛逆,“卢绾果反矣!”于是,毅然命令樊哙统帅汉军精锐对卢绾进行毫不留情的讨伐。
以往平定诸侯叛乱,刘邦几乎都是亲自出马,为什么这次派樊哙带兵前去呢?
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刘邦的身体衰弱,病势沉重;二是想到与卢绾长久而深厚的情谊,他不忍与自己昔日的兄弟刀兵相向。所以,只派樊哙以相国名义率军出征,并统一指挥诸侯部队。而卢绾面对无法收拾的局面,方知自己一念之差铸成无可挽回的大错。悔恨交加,卢绾没有进行抵抗,只是带着他自己的家属和几千名骑兵,逃到长城附近,驻扎下来。其目的一方面是避开樊哙的兵锋,不与汉军交战,以免错上加错;另一方面是等待刘邦病愈后亲自前往长安*,以期得到刘邦的宽容。这也是卢绾为挽回自己的过错而做的一点努力。
可惜天不假年,不久便传来了刘邦驾崩的噩耗,使卢绾永远失去了再和刘邦契阔谈谯的机会。
六十年往事,历历如梦,化为一恸。卢绾万念俱灰,知道覆水难收,后果难以挽回,只好带领着自己剩余的人马投靠匈奴。
匈奴单于封他为东胡卢王。由于他乃亡国之人,常遭欺凌,有说不出的悲哀,卢绾为此终日闷闷不乐,常怀念着他与刘邦之间往日的美好情谊,希望能重返故国,但是一直没有找到机会,一年多后,卢绾抑郁而终。
卢绾,这位刘邦昔日亲密的童年伙伴,这位大汉王朝的开国元勋,由于一念之差铸成千秋大错,以其晚节不终载人汉王朝的史册,可惜可叹!
卢绾死后,其家人在匈奴的日子也不好过,再加上气候、风俗的不适应而思乡日深。十多年后,随卢绾亡入匈奴的妻子实现了他的宿愿,带领全家返回汉朝。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18:20
感谢大家于百忙之中,还来看小编的文章,你在,或者不在,小编都在辛勤劳作,只为等您到来!小编会一如既往的给大家分享各类穿衣搭配,观看辛苦了,谢谢,祝您阅读愉快,天天有个好心情,健康生活每一天,喜欢小编的动动你发财的小手关注小编吧
韩信有四罪:一、擅自攻打齐国,破坏刘邦原定的战略。二、自立为齐王,当时刘邦是汉王,这是公然与刘邦分庭抗礼。三、害死刘邦的老功臣郦食其。四、汉五年,刘邦与项羽战于固陵,召韩信前来会合,韩信抗命不从,而坐山观虎斗。这种行为若放在其他朝代,早就被杀了。
灭项羽后,刘邦只是废了他的齐王之位,并没有杀他,还封他为淮阴侯。直到汉十一年,刘邦出兵在外,平定陈?之叛,韩信不甘为侯,发动政变,要杀吕后和太子刘盈,事败被吕后所杀。
韩信得寸进尺,一次次挑战作死极限,被杀是咎由自取,而且是被吕后所杀,这也怪刘邦杀功臣?
张良家世代为韩国相,秦灭后,志在复韩,后来韩王成被项羽所杀,阴差阳错加入到汉阵营,汉定天下后,刘邦欲封张良三万户,张良心愧韩王,又感激刘邦知遇之恩,于是拒绝,刘邦驾崩后,张良辟谷修道,不参*。但是没多久,吕后招他出山,他又回来了,之后一直在汉朝廷为官,直到吕后当政二年才去世,比汉惠帝刘盈还活得久。很多人认为刘邦大杀功臣,张良恐祸及自身,于是归隐山林,永不复出,这是歪曲历史。张良只是辟谷几天而已,吕后一召就回来,如果说刘邦猜忌张良,而吕后狠毒远过刘邦,几个“功臣”都是吕后所杀,张良都不疑吕后,何来张良因刘邦猜忌而避祸?
萧何行文官之事,次律令,定章程,被刘邦封为臣相,并册封萧何为第一功臣,食邑一万五千户,众将不服,刘邦当着所有人的面解释,萧何从他起事一直跟随他,并且将全家的身家性命都托付给他,因此封他为第一。并赐萧何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的特权,可见刘邦对萧何坦诚相待,开诚布公。后因韩信等人被杀,萧何听信小人之言,侵吞民财以自污,刘邦为正法令,将萧何下狱,然而不久又放了他,并以自贬的方式给他下台阶。而这件事的原委,刘邦并不知道。很多人因此认为刘邦猜忌萧何,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至于楼主所说刘邦杀萧何,更是没有根据的讹传。
直至西汉末,汉廷还在民间寻找萧何的后代,继承萧何?侯之位。
彭越在楚汉相争时是骑墙派,汉定天下后,刘邦封他为梁王。汉十一年,刘邦出兵平定陈?叛乱,召彭越参与,他拒绝了,吕后看出他的不臣之心,被吕后所杀,彭越之死有点冤,但抗命不从是他被杀的主要原因。
英布趁刘邦病重,举旗造反,于是刘邦带病亲征英布,英布被杀。如果英布不反,刘邦根本没机会杀他。这叫哪门子杀功臣?
刘邦知恩图报,除了几个反叛者,功臣的回报都相当丰厚,刘邦封140多名功臣,大多千户侯,万户侯也不少如萧何,曹参等。
那怕是对刘邦有滴水之恩的人,都被封侯。刘邦未发迹前,有人给刘邦一匹马逃难,刘邦取得天下后,找到他封他为侯,食邑千户。
当年刘邦押送役卒前往骊山,很多*为刘邦送行,独萧何比他们都多送两个份子钱,刘邦得天下后,因此多封萧何2000户。
奚涓战死,刘邦封他母亲为侯。
纪信战死,刘邦封他儿子纪通为侯。
周苛宁死不降而被项羽所杀,刘邦封他儿子周成为侯;
郦食其为国牺牲,刘邦封他儿子郦疥为侯。
雍齿曾背叛刘邦,差点断送刘邦的事业,最后刘邦没杀雍齿而封他为侯。
贯高刺杀刘邦未遂,刘邦敬其忠义,没杀贯高。
蒯通劝韩信谋反,刘邦也没杀蒯通。
魏豹数次反叛刘邦,刘邦灭魏后,没有杀魏豹。
季布数次让刘邦窘迫,刘邦封他为将军。
项羽死后,刘邦“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
重点说一下卢绾
卢绾与刘邦一样是个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但他们的关系非同一般,形影不离,异常亲密。在刘邦因躲避官司而*东躲*的时候,卢绾总是不离左右,悉心保护,陪伴刘邦渡过难关。
刘邦领导丰沛起义时,卢绾是重要的参与者之一。在诛灭暴秦的三年战争时期,卢绾更是紧紧追随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刘邦做汉王时,卢绾被任命为将军,经常留在刘邦身边参赞军务。在后来的楚汉争雄的过程中,卢绾被晋升为太尉,赞助帷幄。项羽兵败垓下后,刘邦命卢绾率领一军,与刘贾一起共同平定了临江王共?(左边是个马字旁)的反叛。
公元前202年(汉五年)7月,燕王臧荼举起反叛的旗帜。刘邦带领卢绾等人亲率汉军,北上征伐。由于臧荼才能平庸,又违背当事人心思安的社会趋势,所以,仅仅两个月,燕国的叛乱即被敉平。
臧荼兵败失国后,刘邦封卢绾为燕王。
卢绾在参加丰沛起义七年之后,得以拔出同列,成为丰沛旧臣中唯一一个获得王爵的异姓之人,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卢绾跟随刘邦驰骋疆场,参加了一系列重大战役,功勋卓著;二是因为刘邦对他的了解,二人从小就是患难与共的兄弟,无论刘邦身处何种逆境,卢绾总是忠心耿耿地跟随着刘邦,而燕国地处大汉王朝的东北边陲,担负着守疆护土的重责。刘邦势必寻找一个既有军事才能,又对大汉王朝绝对忠诚的人物前去驻守,卢绾当然是最合适的人选。
卢绾被封为燕王后,对刘邦依旧忠心不二,在封王的五六年间,他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确保大汉王朝的东北边陲平安无事。如果事情照此发展下去,卢绾的一生将画上一个*的句号。然而,由于卢绾的一时糊涂,经不起别人的*、教唆,为了长保封土与爵禄,竞不顾国家和民族利益,与匈奴和叛将相勾结,走上了与汉王朝*相对抗的道路。
一失足成千古恨,昔日的功臣卢绾以其晚节不保载人汉王朝的史册,非常遗憾!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事情的发展是这样的:
汉高祖十年,刘邦亲自率军前去*陈?叛乱,同时刘邦传檄诸侯共击“汉贼”,燕王卢绾因与代国离得很近,立即发兵从伪代的东北方向出击。
面对汉王朝强大的*与地方联军,陈?自知不是对手,为了避免灭亡的命运,陈?派部下王黄向匈奴求援。
卢绾也想到了匈奴,但他和陈?的目的不一样,卢绾是提防陈?与匈奴相互勾结,负隅顽抗。所以,卢绾派遣其部下张胜出使匈奴,告诉匈奴单于,陈?兵破在即,希望他不要与之联合,以免与汉朝结怨。
然而,事情的发展出乎人的意料。
张胜来到匈奴后,遇到了*在匈奴的老燕王臧荼的儿子臧衍。臧衍趁机开导张胜说:“你所以受燕王重用,是因为你熟悉北方少数民族事务,是个匈奴通;燕王所以能存在到今天,那是因为其他诸侯王不断造反,内战不断,刘邦无暇顾及。现在你为急于消灭陈?而来劝告单于不要出兵,等陈?一灭,燕国就会成为下一个被消灭的对象,你们也逃脱不了失国被俘的厄运。”
臧衍的这番调唆和离间的话竟然起了作用,张胜认为臧衍的分析很有道理,便请教他,该怎么办?
臧衍对张胜说:将军若有远见卓识,就应该劝说燕王,让他不要那么卖力地攻击陈?,而要与匈奴结成同盟。这样一来,燕王就可以进退自如,永远得利。当*王朝对诸侯王采取宽松容忍*时,燕王可长保王位;一旦*王朝对诸侯王采取控制与消灭*时,则可依靠匈奴作为外援保全领地。
臧衍的一席话令张胜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认为臧衍的这番话为他自己和燕国指出了个万全之策。
于是,张胜来了个“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在与匈奴的谈判中,擅自改变使命,怂恿匈奴出兵帮助陈?阻击燕军,以制造汉王朝与匈奴的紧张关系。
事件发生以后,卢绾不知就里,只以为张胜勾结匈奴,反叛朝廷,便上书给刘邦,请求将张胜全家满门抄斩。不久,张胜从匈奴返回,卢绾要办他擅改使命、背叛朝廷的谋反罪,张胜不慌不忙地向他说明了原委。卢绾听后,也居然认为张胜言之有理,无奈上报朝廷的奏章已经发出,不可能再收回。
怎么办?为了欺骗刘邦,卢绾为张胜找了一个替死鬼加以惩治。
从此以后,卢绾视张胜为挽救自己危亡命运的功臣心腹,让他充当自己的私人代表暗中与匈奴周旋;与此同时,还遣心腹大将范齐帮助陈?,希望陈?能长期对抗汉朝。
我们从事情的发展变化来看,卢绾在*上实在不是一个明白人。卢绾与刘邦自幼情同手足,亲如兄弟,堪称莫逆之交,在刘邦打天下的艰难岁月里,二人并肩作战,出生入死,始终不离不弃。据史料记载,在所有大臣中,论及和刘邦的个人关系,即使萧何、曹参等人也未必能及得上卢绾。卢绾可以经常随便出入刘邦的居室,称兄道弟,几乎无话不说,无事不谈,“出入卧内,衣被饮食赏赐,群臣莫敢望,”“至其亲幸,莫及卢绾”。
正因为这种非同寻常的关系,刘邦才用心良苦地封他为王,委以镇守东北边境的重任,是希望君臣始终互相信任,共享富贵安乐。可以说,自始至终,刘邦是把卢绾当作亲信看待的,对待卢绾就像对待亲兄弟一样亲密无间。
然而,就这样一个深受刘邦信赖的开国元勋,居然不假思索,不分敌友,在旁人教唆和*下,成了反叛朝廷、背叛国家和民族利益的败类,足见其在*上是一个目光短浅、识见浅陋的糊涂虫。
当陈?的叛乱平定之后,一个投诚的陈?副将为求将功赎罪,向汉军报告了卢绾派范齐勾结陈?共同反叛朝廷的阴谋。
卢绾的背叛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刘邦听后更是大吃一惊,绝不相信卢绾会背叛他。为澄清事实*,刘邦认为还是有必要向老朋友卢绾当面核实一下。何况此时刘邦已经六十多岁,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也很希望再同卢绾见上最后的一面,同昔日的伙伴叙叙旧。
于是,刘邦下旨召卢绾来京朝见。卢绾毕竟心里有鬼,就称病拒绝征召。后来,他为此一念之差,抱憾终生。
俗话说欲盖弥彰,卢绾不肯前来朝见,刘邦就不免要起疑心。即使如此,刘邦还是不肯轻信他所信赖的卢绾会起二心,决意要将此事查个水落石出。刘邦派出辟阳侯审食其、御史大夫赵尧一起前往燕国,一是专程去迎接卢绾回长安,二是询问卢绾的左右亲信,借以调查事情的*。
这样一来,卢绾更恐慌,竞躲藏起来不与审食其、赵尧等人见面,并且对他的心腹发起牢*,说:现在异姓诸侯王中,只剩下我和长沙王了,余者皆被诛除。往年杀韩信诛彭越,均出自吕后之谋。今陛下抱病在床,朝政皆归吕后掌管。吕后妇人,阴狠好杀,专门干诛杀异姓诸侯王和有功大臣的勾当。
听话听音,追随卢绾的人从他的话中得知燕国与朝廷间的矛盾势必要激化,一些人估计到卢绾命将不长,便纷纷逃亡。随着这些亲信们的逃跑,卢绾所说的这些话便在社会上传了出去。
这样,卢绾的阴谋和言行进一步败露了。
审食其把所调查的一切详详细细地向刘邦作了汇报。刘邦听完审食其的调查报告后,非常失望,极度愤怒。虽然如此,刘邦还是对卢绾抱有最后一丝幻想,希望自己听到的都是不实之言。所以,一直没有发兵讨伐卢绾。
恰在此时,又有匈奴人前来投降汉朝,他们向刘邦揭发了张胜并没有被卢绾处死,还在匈奴以燕国使者的身份从事谋叛活动的事。
至此,刘邦才不得不最后确信当年的那个忠心耿耿、无话不谈的同庚之友,的确已经变成了汉王朝的叛逆,“卢绾果反矣!”于是,毅然命令樊哙统帅汉军精锐对卢绾进行毫不留情的讨伐。
以往平定诸侯叛乱,刘邦几乎都是亲自出马,为什么这次派樊哙带兵前去呢?
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刘邦的身体衰弱,病势沉重;二是想到与卢绾长久而深厚的情谊,他不忍与自己昔日的兄弟刀兵相向。所以,只派樊哙以相国名义率军出征,并统一指挥诸侯部队。而卢绾面对无法收拾的局面,方知自己一念之差铸成无可挽回的大错。悔恨交加,卢绾没有进行抵抗,只是带着他自己的家属和几千名骑兵,逃到长城附近,驻扎下来。其目的一方面是避开樊哙的兵锋,不与汉军交战,以免错上加错;另一方面是等待刘邦病愈后亲自前往长安*,以期得到刘邦的宽容。这也是卢绾为挽回自己的过错而做的一点努力。
可惜天不假年,不久便传来了刘邦驾崩的噩耗,使卢绾永远失去了再和刘邦契阔谈谯的机会。
六十年往事,历历如梦,化为一恸。卢绾万念俱灰,知道覆水难收,后果难以挽回,只好带领着自己剩余的人马投靠匈奴。
匈奴单于封他为东胡卢王。由于他乃亡国之人,常遭欺凌,有说不出的悲哀,卢绾为此终日闷闷不乐,常怀念着他与刘邦之间往日的美好情谊,希望能重返故国,但是一直没有找到机会,一年多后,卢绾抑郁而终。
卢绾,这位刘邦昔日亲密的童年伙伴,这位大汉王朝的开国元勋,由于一念之差铸成千秋大错,以其晚节不终载人汉王朝的史册,可惜可叹!
卢绾死后,其家人在匈奴的日子也不好过,再加上气候、风俗的不适应而思乡日深。十多年后,随卢绾亡入匈奴的妻子实现了他的宿愿,带领全家返回汉朝。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18:20
感谢大家于百忙之中,还来看小编的文章,你在,或者不在,小编都在辛勤劳作,只为等您到来!小编会一如既往的给大家分享各类穿衣搭配,观看辛苦了,谢谢,祝您阅读愉快,天天有个好心情,健康生活每一天,喜欢小编的动动你发财的小手关注小编吧
韩信有四罪:一、擅自攻打齐国,破坏刘邦原定的战略。二、自立为齐王,当时刘邦是汉王,这是公然与刘邦分庭抗礼。三、害死刘邦的老功臣郦食其。四、汉五年,刘邦与项羽战于固陵,召韩信前来会合,韩信抗命不从,而坐山观虎斗。这种行为若放在其他朝代,早就被杀了。
灭项羽后,刘邦只是废了他的齐王之位,并没有杀他,还封他为淮阴侯。直到汉十一年,刘邦出兵在外,平定陈?之叛,韩信不甘为侯,发动政变,要杀吕后和太子刘盈,事败被吕后所杀。
韩信得寸进尺,一次次挑战作死极限,被杀是咎由自取,而且是被吕后所杀,这也怪刘邦杀功臣?
张良家世代为韩国相,秦灭后,志在复韩,后来韩王成被项羽所杀,阴差阳错加入到汉阵营,汉定天下后,刘邦欲封张良三万户,张良心愧韩王,又感激刘邦知遇之恩,于是拒绝,刘邦驾崩后,张良辟谷修道,不参*。但是没多久,吕后招他出山,他又回来了,之后一直在汉朝廷为官,直到吕后当政二年才去世,比汉惠帝刘盈还活得久。很多人认为刘邦大杀功臣,张良恐祸及自身,于是归隐山林,永不复出,这是歪曲历史。张良只是辟谷几天而已,吕后一召就回来,如果说刘邦猜忌张良,而吕后狠毒远过刘邦,几个“功臣”都是吕后所杀,张良都不疑吕后,何来张良因刘邦猜忌而避祸?
萧何行文官之事,次律令,定章程,被刘邦封为臣相,并册封萧何为第一功臣,食邑一万五千户,众将不服,刘邦当着所有人的面解释,萧何从他起事一直跟随他,并且将全家的身家性命都托付给他,因此封他为第一。并赐萧何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的特权,可见刘邦对萧何坦诚相待,开诚布公。后因韩信等人被杀,萧何听信小人之言,侵吞民财以自污,刘邦为正法令,将萧何下狱,然而不久又放了他,并以自贬的方式给他下台阶。而这件事的原委,刘邦并不知道。很多人因此认为刘邦猜忌萧何,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至于楼主所说刘邦杀萧何,更是没有根据的讹传。
直至西汉末,汉廷还在民间寻找萧何的后代,继承萧何?侯之位。
彭越在楚汉相争时是骑墙派,汉定天下后,刘邦封他为梁王。汉十一年,刘邦出兵平定陈?叛乱,召彭越参与,他拒绝了,吕后看出他的不臣之心,被吕后所杀,彭越之死有点冤,但抗命不从是他被杀的主要原因。
英布趁刘邦病重,举旗造反,于是刘邦带病亲征英布,英布被杀。如果英布不反,刘邦根本没机会杀他。这叫哪门子杀功臣?
刘邦知恩图报,除了几个反叛者,功臣的回报都相当丰厚,刘邦封140多名功臣,大多千户侯,万户侯也不少如萧何,曹参等。
那怕是对刘邦有滴水之恩的人,都被封侯。刘邦未发迹前,有人给刘邦一匹马逃难,刘邦取得天下后,找到他封他为侯,食邑千户。
当年刘邦押送役卒前往骊山,很多*为刘邦送行,独萧何比他们都多送两个份子钱,刘邦得天下后,因此多封萧何2000户。
奚涓战死,刘邦封他母亲为侯。
纪信战死,刘邦封他儿子纪通为侯。
周苛宁死不降而被项羽所杀,刘邦封他儿子周成为侯;
郦食其为国牺牲,刘邦封他儿子郦疥为侯。
雍齿曾背叛刘邦,差点断送刘邦的事业,最后刘邦没杀雍齿而封他为侯。
贯高刺杀刘邦未遂,刘邦敬其忠义,没杀贯高。
蒯通劝韩信谋反,刘邦也没杀蒯通。
魏豹数次反叛刘邦,刘邦灭魏后,没有杀魏豹。
季布数次让刘邦窘迫,刘邦封他为将军。
项羽死后,刘邦“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
重点说一下卢绾
卢绾与刘邦一样是个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但他们的关系非同一般,形影不离,异常亲密。在刘邦因躲避官司而*东躲*的时候,卢绾总是不离左右,悉心保护,陪伴刘邦渡过难关。
刘邦领导丰沛起义时,卢绾是重要的参与者之一。在诛灭暴秦的三年战争时期,卢绾更是紧紧追随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刘邦做汉王时,卢绾被任命为将军,经常留在刘邦身边参赞军务。在后来的楚汉争雄的过程中,卢绾被晋升为太尉,赞助帷幄。项羽兵败垓下后,刘邦命卢绾率领一军,与刘贾一起共同平定了临江王共?(左边是个马字旁)的反叛。
公元前202年(汉五年)7月,燕王臧荼举起反叛的旗帜。刘邦带领卢绾等人亲率汉军,北上征伐。由于臧荼才能平庸,又违背当事人心思安的社会趋势,所以,仅仅两个月,燕国的叛乱即被敉平。
臧荼兵败失国后,刘邦封卢绾为燕王。
卢绾在参加丰沛起义七年之后,得以拔出同列,成为丰沛旧臣中唯一一个获得王爵的异姓之人,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卢绾跟随刘邦驰骋疆场,参加了一系列重大战役,功勋卓著;二是因为刘邦对他的了解,二人从小就是患难与共的兄弟,无论刘邦身处何种逆境,卢绾总是忠心耿耿地跟随着刘邦,而燕国地处大汉王朝的东北边陲,担负着守疆护土的重责。刘邦势必寻找一个既有军事才能,又对大汉王朝绝对忠诚的人物前去驻守,卢绾当然是最合适的人选。
卢绾被封为燕王后,对刘邦依旧忠心不二,在封王的五六年间,他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确保大汉王朝的东北边陲平安无事。如果事情照此发展下去,卢绾的一生将画上一个*的句号。然而,由于卢绾的一时糊涂,经不起别人的*、教唆,为了长保封土与爵禄,竞不顾国家和民族利益,与匈奴和叛将相勾结,走上了与汉王朝*相对抗的道路。
一失足成千古恨,昔日的功臣卢绾以其晚节不保载人汉王朝的史册,非常遗憾!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事情的发展是这样的:
汉高祖十年,刘邦亲自率军前去*陈?叛乱,同时刘邦传檄诸侯共击“汉贼”,燕王卢绾因与代国离得很近,立即发兵从伪代的东北方向出击。
面对汉王朝强大的*与地方联军,陈?自知不是对手,为了避免灭亡的命运,陈?派部下王黄向匈奴求援。
卢绾也想到了匈奴,但他和陈?的目的不一样,卢绾是提防陈?与匈奴相互勾结,负隅顽抗。所以,卢绾派遣其部下张胜出使匈奴,告诉匈奴单于,陈?兵破在即,希望他不要与之联合,以免与汉朝结怨。
然而,事情的发展出乎人的意料。
张胜来到匈奴后,遇到了*在匈奴的老燕王臧荼的儿子臧衍。臧衍趁机开导张胜说:“你所以受燕王重用,是因为你熟悉北方少数民族事务,是个匈奴通;燕王所以能存在到今天,那是因为其他诸侯王不断造反,内战不断,刘邦无暇顾及。现在你为急于消灭陈?而来劝告单于不要出兵,等陈?一灭,燕国就会成为下一个被消灭的对象,你们也逃脱不了失国被俘的厄运。”
臧衍的这番调唆和离间的话竟然起了作用,张胜认为臧衍的分析很有道理,便请教他,该怎么办?
臧衍对张胜说:将军若有远见卓识,就应该劝说燕王,让他不要那么卖力地攻击陈?,而要与匈奴结成同盟。这样一来,燕王就可以进退自如,永远得利。当*王朝对诸侯王采取宽松容忍*时,燕王可长保王位;一旦*王朝对诸侯王采取控制与消灭*时,则可依靠匈奴作为外援保全领地。
臧衍的一席话令张胜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认为臧衍的这番话为他自己和燕国指出了个万全之策。
于是,张胜来了个“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在与匈奴的谈判中,擅自改变使命,怂恿匈奴出兵帮助陈?阻击燕军,以制造汉王朝与匈奴的紧张关系。
事件发生以后,卢绾不知就里,只以为张胜勾结匈奴,反叛朝廷,便上书给刘邦,请求将张胜全家满门抄斩。不久,张胜从匈奴返回,卢绾要办他擅改使命、背叛朝廷的谋反罪,张胜不慌不忙地向他说明了原委。卢绾听后,也居然认为张胜言之有理,无奈上报朝廷的奏章已经发出,不可能再收回。
怎么办?为了欺骗刘邦,卢绾为张胜找了一个替死鬼加以惩治。
从此以后,卢绾视张胜为挽救自己危亡命运的功臣心腹,让他充当自己的私人代表暗中与匈奴周旋;与此同时,还遣心腹大将范齐帮助陈?,希望陈?能长期对抗汉朝。
我们从事情的发展变化来看,卢绾在*上实在不是一个明白人。卢绾与刘邦自幼情同手足,亲如兄弟,堪称莫逆之交,在刘邦打天下的艰难岁月里,二人并肩作战,出生入死,始终不离不弃。据史料记载,在所有大臣中,论及和刘邦的个人关系,即使萧何、曹参等人也未必能及得上卢绾。卢绾可以经常随便出入刘邦的居室,称兄道弟,几乎无话不说,无事不谈,“出入卧内,衣被饮食赏赐,群臣莫敢望,”“至其亲幸,莫及卢绾”。
正因为这种非同寻常的关系,刘邦才用心良苦地封他为王,委以镇守东北边境的重任,是希望君臣始终互相信任,共享富贵安乐。可以说,自始至终,刘邦是把卢绾当作亲信看待的,对待卢绾就像对待亲兄弟一样亲密无间。
然而,就这样一个深受刘邦信赖的开国元勋,居然不假思索,不分敌友,在旁人教唆和*下,成了反叛朝廷、背叛国家和民族利益的败类,足见其在*上是一个目光短浅、识见浅陋的糊涂虫。
当陈?的叛乱平定之后,一个投诚的陈?副将为求将功赎罪,向汉军报告了卢绾派范齐勾结陈?共同反叛朝廷的阴谋。
卢绾的背叛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刘邦听后更是大吃一惊,绝不相信卢绾会背叛他。为澄清事实*,刘邦认为还是有必要向老朋友卢绾当面核实一下。何况此时刘邦已经六十多岁,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也很希望再同卢绾见上最后的一面,同昔日的伙伴叙叙旧。
于是,刘邦下旨召卢绾来京朝见。卢绾毕竟心里有鬼,就称病拒绝征召。后来,他为此一念之差,抱憾终生。
俗话说欲盖弥彰,卢绾不肯前来朝见,刘邦就不免要起疑心。即使如此,刘邦还是不肯轻信他所信赖的卢绾会起二心,决意要将此事查个水落石出。刘邦派出辟阳侯审食其、御史大夫赵尧一起前往燕国,一是专程去迎接卢绾回长安,二是询问卢绾的左右亲信,借以调查事情的*。
这样一来,卢绾更恐慌,竞躲藏起来不与审食其、赵尧等人见面,并且对他的心腹发起牢*,说:现在异姓诸侯王中,只剩下我和长沙王了,余者皆被诛除。往年杀韩信诛彭越,均出自吕后之谋。今陛下抱病在床,朝政皆归吕后掌管。吕后妇人,阴狠好杀,专门干诛杀异姓诸侯王和有功大臣的勾当。
听话听音,追随卢绾的人从他的话中得知燕国与朝廷间的矛盾势必要激化,一些人估计到卢绾命将不长,便纷纷逃亡。随着这些亲信们的逃跑,卢绾所说的这些话便在社会上传了出去。
这样,卢绾的阴谋和言行进一步败露了。
审食其把所调查的一切详详细细地向刘邦作了汇报。刘邦听完审食其的调查报告后,非常失望,极度愤怒。虽然如此,刘邦还是对卢绾抱有最后一丝幻想,希望自己听到的都是不实之言。所以,一直没有发兵讨伐卢绾。
恰在此时,又有匈奴人前来投降汉朝,他们向刘邦揭发了张胜并没有被卢绾处死,还在匈奴以燕国使者的身份从事谋叛活动的事。
至此,刘邦才不得不最后确信当年的那个忠心耿耿、无话不谈的同庚之友,的确已经变成了汉王朝的叛逆,“卢绾果反矣!”于是,毅然命令樊哙统帅汉军精锐对卢绾进行毫不留情的讨伐。
以往平定诸侯叛乱,刘邦几乎都是亲自出马,为什么这次派樊哙带兵前去呢?
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刘邦的身体衰弱,病势沉重;二是想到与卢绾长久而深厚的情谊,他不忍与自己昔日的兄弟刀兵相向。所以,只派樊哙以相国名义率军出征,并统一指挥诸侯部队。而卢绾面对无法收拾的局面,方知自己一念之差铸成无可挽回的大错。悔恨交加,卢绾没有进行抵抗,只是带着他自己的家属和几千名骑兵,逃到长城附近,驻扎下来。其目的一方面是避开樊哙的兵锋,不与汉军交战,以免错上加错;另一方面是等待刘邦病愈后亲自前往长安*,以期得到刘邦的宽容。这也是卢绾为挽回自己的过错而做的一点努力。
可惜天不假年,不久便传来了刘邦驾崩的噩耗,使卢绾永远失去了再和刘邦契阔谈谯的机会。
六十年往事,历历如梦,化为一恸。卢绾万念俱灰,知道覆水难收,后果难以挽回,只好带领着自己剩余的人马投靠匈奴。
匈奴单于封他为东胡卢王。由于他乃亡国之人,常遭欺凌,有说不出的悲哀,卢绾为此终日闷闷不乐,常怀念着他与刘邦之间往日的美好情谊,希望能重返故国,但是一直没有找到机会,一年多后,卢绾抑郁而终。
卢绾,这位刘邦昔日亲密的童年伙伴,这位大汉王朝的开国元勋,由于一念之差铸成千秋大错,以其晚节不终载人汉王朝的史册,可惜可叹!
卢绾死后,其家人在匈奴的日子也不好过,再加上气候、风俗的不适应而思乡日深。十多年后,随卢绾亡入匈奴的妻子实现了他的宿愿,带领全家返回汉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