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3-28 20:3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12 15:02
曾有媒体报道果汁行业都是用“烂果子”榨汁。事实真是这样吗?我们还能喝果汁吗?
1、瞎果榨汁是不是真的?
当然是真的。瞎果包括未完全成熟就掉落的果子(落果)、成熟后的残次果、鲜食果中的低档果等。其实瞎果也是果子,别把它不当粮食,也别觉得瞎果就是烂果子。能物尽其用,又不违背安全性原则,而且成本还更低,何乐而不为呢?这种低成本的原料也造就了出色的性价比,只要安全性有保障,企业、果农和消费者都在受益。
和很多人的“常识”不一样,如果用平时吃到的那些好果子榨汁反而不符合市场需求。我们国家的苹果汁90%出口欧美市场,而欧美人喜欢偏酸的口感。正因如此,陕西等地生产的甜苹果汁只能和欧美的高酸苹果汁“勾兑”才好卖。而瞎果往往就是偏酸的,恰好满足了消费市场的口感要求,只是因为“出身不好”所以价格也上不去。一想到还有那么多外国同仁陪咱一起喝瞎果汁,是不是顿时舒坦了哈。
2、烂果榨汁是不是真的?
瞎果榨汁是真的,但烂果榨汁就有点扯了。食品生产不是PS,长多丑都能P成美女。如果用烂果子,口味调不过来不说,其中带入的真菌毒素(比如展青霉素)也不是加点东西就能解决的呀。更何况后端还有国家标准这一关,乱加东西没法过关,更没法出口了。
从质量控制的角度来说,我很同意朱毅(鲜食与制汁水果标准不同)的观点,前端造成的问题要想到后端去解决,付出的成本会大大增加。我并不怀疑有烂果子进了果汁厂,但要说整车烂果子就敢上生产线,你还真敢信啊?
关键是看到底有多少烂果子能通过生产线上的“十八罗汉阵”进入终产品。瞎果在生产线上有多个环节进行清洗和分拣,其中的绝大多数烂果会被清理出去。少数漏网的烂果经过清洗、消毒、滚动高压喷淋等程序,其腐败部分也大部分会被去除。
至于说这几个企业到底生产状况如何,记者没能深入企业内部,其实也是猜的。我当然更没有下结论的资本,还是等食药总局的调查结果吧。总体上,烂果榨汁是将问题无限放大,我不赞成。
3、国产苹果汁的隐忧
实际上用瞎果榨汁是多年来的“潜规则”,是在安全框架下尽可能创造价值的做法,只不过消费者之前不了解罢了。随着十几亿人的消费市场逐渐打开,对于果汁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
国外有专门用于榨汁的苹果品种,不仅汁液多,还是偏酸口味。国内缺乏这样的苹果品种是个大问题,长期用甜苹果榨汁,不仅不经济,而且价格还被打压。用廉价的瞎果来支撑这个市场,显然也难以持久。
果汁企业的扩张可以很快,买进口生产线形成产能很容易,但农业生产的产能释放却需要长周期,两者脱节的现实案例就是乳业。果汁企业产能上去了,市场需求上去了,可原料跟不上,这有可能迫使些企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松对原料的质量控制。从这个角度来讲,尽管新闻报道有哗众取宠和浑水摸鱼(资本做空)的嫌疑,但对这个行业也是一个警醒吧。
4、企业还应该反思什么?
食品行业这些年的发展很快,从小作坊到工业化的转变值得肯定,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消费者对新的生产方式的陌生。之前出现过对“速生鸡”的误解,也有过对传统白酒“勾兑”工艺的的炒作。
瞎果榨汁这个现象从出现浓缩果汁产业以来就一直存在,为什么一直没人提起?是觉得“家丑不可外扬”?现在被媒体“揭发”出来不是更糟么?为什么不能未雨绸缪,先把产业现状告诉公众呢?只要方法得当,没有什么解释不清楚的呀。
另外,如果企业自己都没信心面对阳光,怎么能抵御来自暗处的“冷箭”呢?如果企业防记者如同防贼一样,记者只会更加挖空心思的要钻进去一探究竟。如果他钻不进去,那他就会找路边的XX大爷打听,这样的消息往往都是负面的。看看这次新闻中的信源,除了故事性强,几乎没有一个靠谱的!
5、消费者该知道的
果汁是水果廉价的“替身”,它有更长的储存时间,能反季节供应,能降低物流和仓储成本,饮用也很方便,但它永远代替不了水果。榨汁后的果渣中依然含有大量有益的营养素,比如“纯天然”的膳食纤维—果胶—就是从这里面提取的。
有些家长喜欢把果汁当水喂给婴幼儿,这是错误的,应该让孩子养成口渴喝白水的习惯。想让孩子(添加辅食后)摄入水果里面的营养素,应该直接给他吃水果,刮泥、切片、剥肉等方式都可以。
至于果汁还能不能喝,可能搞食品的人差不多都是“神经大条”:该喝就喝呗。这种有明显炒作痕迹的新闻吓不倒我,但监管部门迅速核实情况并将真相告知公众是非常必要的。如果真有问题,企业不能回避,监管不能纵容。但如果媒体造谣,也应该有客观的声音站出来。
(作者:钟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