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左右的中国人民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4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3-06 17:5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21 15:06
第一节 衣食住行 一、衣 旧时,以粗布料为主,男女服装均无领、无扣掩襟式,袖子宽而长,腰间束扎长带,妇女另系长裙。清初,大都穿偏襟式,男人夏天穿短衣,冬穿长袍,女人穿大襟衫,有时穿比短衣长、比长袍短的"褂子",有的穿旗袍。男女均为"掩腰式"裤子,裤管下端通常用带子绑腿。清末,"洋布"(机器纺织的平纹布)流入,城镇和商人、官宦则渐渐穿用。民国初年,以对襟式上衣为主,但长袍仍为偏襟式,长袍外面套一对襟短衣,叫"马褂",视为男人的礼服。女子上衣由长变短。辛亥革命后,西装渐有,但多数职员着中山装,学生着学生装。"五四"后,中山装,学生装,长衫和西装并行。农民仍为旧式粗布衣,没有定式。40年代处于战争时期因人因时而异。50年代,城市多穿灰、蓝色布制中山装或列宁装。60年代,青年男女一般着黄绿色军便服,西式裤。
二、鞋 旧时,农民通常穿底帮纳实的"双脸鞋",中年妇女穿无绣花的"坤鞋",老年妇女穿里面叫"小鞋",外面叫"鞋"的两层鞋,少数人穿木底鞋,年轻女子穿绣有花草尖口"绣鞋"。解放后,市面大量出现鞋厂出品的鞋,自制鞋渐趋减少。现主要有布鞋(单、棉)、凉鞋、雨鞋、球鞋、旅游鞋、拖鞋、皮鞋(单、棉)等,分高、平、坡跟鞋,鞋底分模压、注塑等。 三、帽 旧时,少数男子戴瓜皮小帽。解放后,帽的品种增多,有学生帽、工人帽、太阳帽、军帽、大檐帽、棉帽、草帽等。少数女子冬天戴用毛线勾织的帽子,花样繁多,但大多女子还不习惯戴帽子,用各种花色品种的头巾、围巾防寒。夏天,有各式各样的遮阳帽,从质地分为布、草编、化纤经编,式样多为圆形。
六、饮 食 解放前,常年以玉米、小米、高梁为主食,伴以糠菜。平原区日均三餐,山区到冬闲季节,多食两餐。主食一般以玉米面制作窝头和饼子,锅内则熬煮小米粥、杂面汤或在小米粥中掺上切碎的菜叶、加上少量食盐,叫"菜饭"。解放后,人民生活逐年提高,五六十年代以小米、玉米为主食,七八十年代烙饼等成为家常便饭。有的家庭伴以大米。吃玉米等粗粮是为了调剂口味,尝新鲜。制作食品种类有煎饼、杂面、、锅贴饼子、稷米面豆包、稷米面馒头、花卷(黄玉米面)、豆渣饼、合折、茶面粥、苦垒、炒面、拿糕。肉、鸡、海产品及各种蔬菜组合的副食品逐年增加。豆类产品制作更为丰富,各种水果也成了居家的必备食物。饮茶、喝饮料渐多。80年代饮用高度酒的人逐渐减少,低度酒越来越受欢迎,香滨酒、果酒、葡萄酒、啤酒成了夏天主要饮料。 七、居 住 解放前,贫苦人家多是"土坯房",有的住茅屋。少数富户住"砖腿房",极少数特富户和官宦人家是青砖到顶的瓦房,几层四合院。 "土坯房"是以土、木、砖为结构,墙基用砖平铺,5-11行不等,土坯砌墙,木质房架,四梁八柱、上覆柴草,泥土作顶。"砖腿房"同样以土、木、砖为结构、墙基用砖平铺,7-15行不等,土坯砌墙,房之四角和门窗角用砖表"腿",木架,四梁八柱,上覆柴草,泥土和面灰作顶。"瓦房"为砖木结构,尖顶。只有官宦和财主有条件盖瓦房,一般只有在城镇才能见到。旧时较为普遍的为"四合院"、由上房和厢房、门楼组成。上房高于厢房,土门按院落方向选择地址,门楼建筑为砖瓦古式,上房三间者居多,一明两暗,外间砌炉做饭,里屋垒炕居室。 兴建房屋,首先要找阴阳先生看宅基风水和选择吉日破土动工。墙基砌砖行数为奇数;安设门窗要贴"安门大吉";上梁要写"上梁大吉"大红纸条,鸣放鞭炮。拆旧翻新,拆房前要通知左邻右舍,烟窗上插夹有大红纸的秫秸(高梁杆),是谓"避邪"。 小户人家的住房一般是三间一套,中间屋有正门,进中间屋后两侧隔山墙各有内门通左右两间内室,内室靠窗下设炕,中间屋有通往各炕的通道,冬天可以用做饭的余热取暖,此类房屋在人们生活中应用最广,优点甚多。四间一组的北房靠最东边的一间常单独设门窗,用做厨房。外屋两间敞开,靠一头有横炕,另一头为内室,在山墙上设门,里边顺窗有炕。人口较多的人家则建有正房、左右两厢房和与正房相对有倒座或过厅,还设有后院。家庭主事住过厅,结婚儿子住两厢房,老年人和未婚子女住后院。 建国后,房屋向质高、美观、实用方向发展,有土、石、砖、木结构平顶房,正房有三间、四间、五间不等,四间居多。机制砖墙代替了土坯墙,屋顶有沿袭旧式木结构用檀梁建的,也有铺设钢筋混凝土空心楼板的,房顶平坦可晾晒粮食等物。前檐下架也有采用钢筋混凝土浇注的,房前面有抹水刷石、水磨石、镶嵌瓷砖的,一般都是玻璃大窗。屋内设套间、仓库、洗舆间的也渐渐增多。80年代后,较富裕的地方已出现楼房,农村茅屋已基本消失。近年来,农村缺乏统一规划,一些干部多占房基地,多盖房,招致一些群众也占地盖房,出现"一个儿子一处房",不少房屋闲置多余,造成土地严重浪费。 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