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出了个上联,只有三个字,却难煞众才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5 23:4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08:19
话说,1932年清华大学举行新生入学考试,国文考试就由国学大师陈寅恪出题。
陈寅恪几乎每年都要参加清华大学入学考试国文试卷批阅工作,他认为,国文入学试题应该尽量“形式简单而涵义丰富,又与华夏民族语言文字之特性有密切关系”, 所以不主张故作深沉地出一些高深莫测的试题,将学生直接绕进死胡同。
陈寅恪出了一道题,是“对对子”,上联只有三个字:“孙行者”。
1932年距离废科举不过才三十年时间,广大书生竟然连“对对子”也不会了,他们不知对仗为何物,乱对一气。很多考生针对“孙行者”是西游人物这一点,猛灌以“猪八戒”、“唐三藏”、“沙和尚”、“牛魔王”之类字眼来应对。
据说,还有考生因为不会,一怒之下,对了“狗东西”、“王八蛋”。这些答案,让陈寅恪大为摇头叹息。不过,试卷中也出现了以“祖冲之”、“王引之”之类的答案,赢得了陈寅恪的颔首称赞。
祖冲之,是中国古代数学家,世界上最早研究圆周率的人。大家都知道,以“祖”对“孙”,都是名词;以“冲”对“行”,都是动词,对得工整;以“者”对“之”,都是“之乎者也”类语气助词,对得很妙,可谓绝配。
王引之,是清朝训诂学大师王念孙之子,也是大儒,但以“王”对“孙”,似乎就差强人意了。
可是,有一个考生的答案是:“胡适之”。
胡适之是*国学大师胡适的字,在当时,是个时髦大人物。陈寅恪看了这个答案,大为激赏,当时就表态说:“就凭这三个字,这个考生想上清华的哪个系都行!”
这个考生名叫周祖谟,后来成为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这里得说一下,为什么周祖谟的下联会得到陈寅恪的大加赞叹呢?
周祖谟在回忆文章中曾专门谈到此事:“当时我想到可以作对的有两个人:一个是‘王引之’,一个是‘胡适之’。二者自以对‘胡适之’为好。因为‘适者,往也’,‘往’跟‘行’意思相近,‘引’又是另一个意思。所以我就以‘胡适之’为好。”
1965年,76岁的陈寅恪在《金明馆丛稿二编》中对此事也有回忆,他说:“其对子之题为‘孙行者’,因苏东坡诗有‘前生恐是卢行者,后学过呼韩退之’。‘韩卢’为犬名,‘行’与‘退’皆步履进退之动词,‘者’与‘之’俱为虚字。东坡此联可称极中国对仗文学之能事”,又说:“寅恪所以以‘孙行者’为对子之题者,实欲应试者以‘胡适之’对‘孙行者’。盖‘猢狲’即猿猴,而‘行者’与‘适之’意义音韵皆可相对,此不过一时故作狡猾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