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3-22 10:28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10 13:20
“他们组虽然没有最优秀的人才但是综合成绩却最高”那真是应了那句话,“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是一个俗语,意思是三个才能平庸的人,若能同心协力集思广益,也能提出比诸葛亮还周到的计策。
出自《三国演义》,比喻人多智慧多。
扩展资料
相关故事:
话说有一天,诸葛亮到东吴作客,为孙权设计了一尊报恩寺塔。其实,这是诸葛亮先生要掂掂东吴的分量,看看东吴有没有能人造塔。那宝塔要求非常高啦,单是顶上的铜葫芦,就有五丈高,两千多公斤重。孙权被难住了,急得面红耳赤。
后来寻到了冶匠,但缺少做铜葫芦模型的人,便在城门上贴起招贤榜。时隔一月,仍然没有一点儿下文。诸葛亮每天在招贤榜下踱方步,高兴得直摇鹅毛扇子。
那城门口有三个摆摊子的皮匠,他们面目丑陋,又目不识丁,大家都称他们是“丑皮匠”。
他们听说诸葛亮在寻东吴人的开心,心里不服气,便聚在一起商议。他们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终于用剪鞋样的办法,剪出个葫芦的样子。然后,再用牛皮开料,硬是一锥子、一锥子地缝成一个大葫芦的模型。在浇铜水时,先将皮葫芦埋在砂里。
这一着,果然一举成功。诸葛亮得到铜葫芦浇好的消息,立即向孙权告辞,从此再也不敢小看东吴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10 13:22
“他们组虽然没有最优秀的人才但是综合成绩却最高” 那真是应了那句话,“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10 13:24
他们组虽然没有最优秀的人才但是综合成绩却最高 那真是应了那句话,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对于诸葛亮和皮匠而言,显然是各有各的智慧,皮匠有皮匠的智慧,诸葛亮有诸葛亮的智慧;他们的智慧是不同的。拿皮匠的智慧去比作行军打仗的智慧,这是哪门跟哪门啊?他怎么能同习惯于行军打仗、天天讲谋略的诸葛亮比智慧呢?显然,这里面有个错位的问题。
也就是说在当时的情况下,三个下层的、在第一线上行军打仗的裨将,有时候他们的经验和智慧集中起来,就比远在大寨里指挥、足智多谋的、稳位军中帐的诸葛亮来得正确,来得实在和有效。“三个臭裨将,赛过诸葛亮(或:顶个诸葛亮)。”这才是这句谚语的原义和原字。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近义词介绍
众人拾柴火焰高 [ zhòng rén shí chái huǒ yàn gāo ]
释义:众多人都往燃烧的火里添柴,火焰就必然很高。比喻人多力量大。
出自:《当代》1981年第6期:“众人拾柴火焰高嘛,掏出真心干,而不是坐着盼,这就是三号疏港方案的立足点。”亦作“ 众人捧柴火焰高 ”。
例句:通过这次的合作探究,大家明白了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一深刻的道理。
用法:作宾语、分句、定语;指人多力量大。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10 13:20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意思是说,三个普通的人智慧合起来要顶一个诸葛亮。其实,臭皮匠和诸葛亮是没有丝毫联系的。
“皮匠”实际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第“副将”这句俗语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人们竟把“裨将”说成了“皮匠”。
扩展资料
相关故事:
话说有一天,诸葛亮到东吴作客,为孙权设计了一尊报恩寺塔。其实,这是诸葛亮先生要掂掂东吴的分量,看看东吴有没有能人造塔。那宝塔要求非常高,单是顶上的铜葫芦,就有五丈高,两千多公斤重。孙权被难住了,急得面红耳赤。后来寻到了冶匠,但缺少做铜葫芦模型的人,便在城门上贴起招贤榜。时隔一月,仍然没有一点儿下文。诸葛亮每天在招贤榜下踱方步,高兴得直摇鹅毛扇子。
那城门口有三个摆摊子的皮匠,他们面目丑陋,又目不识丁,大家都称他们是“丑皮匠”。他们听说诸葛亮在寻东吴人的开心,心里不服气,便聚在一起商议。他们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终于用剪鞋样的办法,剪出个葫芦的样子。然后,再用牛皮开料,硬是一锥子、一锥子地缝成一个大葫芦的模型。在浇铜水时,先将皮葫芦埋在砂里。这一着,果然一举成功。诸葛亮得到铜葫芦浇好的消息,立即向孙权告辞,从此再也不敢小看东吴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10 13:25
“他们组虽然没有最优秀的人才但是综合成绩却最高” 那真是应了那句话,“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那城门口有三个摆摊子的皮匠,他们面目丑陋,又目不识丁,大家都称他们是“丑皮匠”。
他们听说诸葛亮在寻东吴人的开心,心里不服气,便聚在一起商议。他们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终于用剪鞋样的办法,剪出个葫芦的样子。然后,再用牛皮开料,硬是一锥子、一锥子地缝成一个大葫芦的模型。在浇铜水时,先将皮葫芦埋在砂里。
这一着,果然一举成功。诸葛亮得到铜葫芦浇好的消息,立即向孙权告辞,从此再也不敢小看东吴了。
扩展资料: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创作背景:
诸葛亮在四川地区深得民心,四川很多地方的居民一直到近现代仍有头戴白布的习惯,据说就是为诸葛亮戴孝,历时一千多年。
在高承《事物纪原》中,有记载诸葛亮南征班师时,正遇风起,不能渡河,孟获说这是猖神作怪,只要用人头和牲畜祭祀,便会风平浪静。但诸葛亮觉得用人头太残忍了,于是用面粉搓成人头状,混上牛、羊等肉去替代,名为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