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和的《脉经》,为什么后世大家批评多于赞同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5 17:2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20:33
王叔和著成的《脉经》,是继《难经》之后的一部脉学专著。诊脉是中医学的独特诊断方法,脉象也在诊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在此书中,王叔和对脉学的描述和阐释深刻而细致,可见他脉学的造诣之深。他将脉象分为24种,其中对于每种脉在医生指下的特点,代表病证等等,都描述得十分贴切,语言生动准确,非常实用。并与“平脉”(正常人的脉象)做了比较和区别。古时诊脉是诊三部九候的,就是人迎(气管双侧的颈动脉)、寸口(手臂外挠侧动脉)、趺阳(足背动脉)三部,每部三候脉共九候,诊疗时过程繁琐,患者还要解衣脱袜,不太方便。王叔和将诊脉法归纳整理,又大胆创新,将这种方法改作了“独取寸口”的寸口脉诊断法,只须察看双侧的寸口脉,便可以准确地知晓人身的整体状况。这一重大的改革,从表面上看是将诊法简单化了,但实际上,这是在对于医理深刻地推衍之后才有可能做到的一种创新,丰厚的医学知识和大量的临证经验才是革新的根本,而且此法至今仍在沿用,几千年来屡试不爽,实实在在的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这一重大成功是大胆识与大学问的结晶。另外,他还强调诊脉时要注重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型、性格等不同因素,不可一成不变,不能脱离实际情况。他在《脉经》序言中提到,诊脉是很难掌握的,“在心易了,指下难明”,也就是将背会的脉学知识灵活准确地应用到实践中,是需要一个艰难的过程的。这句话也成了千百代医家教授和学习脉学时的“警世”之言,对于业医者来说,几乎不可不知。在脉诊的艰苦学习中,习医者也能充分体会重在临床实践,不可纸上谈兵的重要性。王叔和整理千古奇书《伤寒论》,著述传世佳作《脉经》,在中医学的发展史上,是重大的成就。这位太医令,也堪称难得的人才,为学医者作出了榜样。在对于中医学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先要遵古、博古、习古之书以继承前学,才能知新、用新、创新理论以发扬医理,这才是学习中医学,宏扬中医事业的正道。
王叔和的《脉经》,为什么后世大家批评多于赞同
王叔和著成的《脉经》,是继《难经》之后的一部脉学专著。诊脉是中医学的独特诊断方法,脉象也在诊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在此书中,王叔和对脉学的描述和阐释深刻而细致,可见他脉学的造诣之深。他将脉象分为24种,其中对于每种脉在医生指下的特点,代表病证等等,都描述得十分贴切,语言生动...
王叔和人物评价
王叔和在医学历史上的地位备受争议,后世的评价各不相同。有人批评他,指责他篡改了张仲景《伤寒论》的原意,如喻嘉言所言:“仲景之道,人们只知道通过王叔和的《脉经》得以理解,却不知这使《伤寒论》的精髓何以失坠。”然而,也有许多学者给予了他高度评价,他们认为王叔和在整理和编排《伤寒论》...
王叔和的人物评价
”的确,王叔和在整理中医古文献时所作的贡献是巨大的,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献资料,是值得我们称赞的。若没有王叔和的整理,我们今天也许就很难知道张仲景在医学上的成就。他这种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功绩,是值得我们铭记的。王叔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还体现在他对前人文献的引用上。如《脉经》中...
历代医家对脉学、脉诊的客观评说
脉学发展到魏晋时代,由于王叔和《脉经》的撰成,可谓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脉经》理论精微,内容广博,学习者欲深刻理解、全面掌握,本非易事,加之卷帙较大,传抄习诵殊为困难,因而在推行传播上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六朝之后,有高阳生氏托名王叔和撰成《脉诀》1卷,以歌诀形式阐述脉象脉...
《脉经》一书对后世有着怎样的影响?
我国脉学即由阿拉伯传到了欧洲,其后并广泛传播世界,对欧洲医学——现代医学的发展有其不可磨灭的影响,其中王叔和的《脉经》对此有着较大的贡献。另外,公元8世纪初,日本颁布大宝律令,其中医药方面基本上仿照唐制,它规定《脉经》是医生必修的教科书之一。其后日本医学家编成的《大同类聚方》(100卷...
王叔和脉诀的社会影响
东阳柳贯曰:王叔和撰《脉经》十卷,为医家一经。今脉诀熟在人口,直谓叔和所作,不知叔和西晋时尚未有歌括,此乃宋之中世人伪托,以便习肄尔。朱子取其高骨为关之说, 不知其正出《脉经》也。庐陵谢缙翁曰:今称叔和脉诀,不知起于何时。宋熙宁初,校正《脉经》,尚未有此,陈孔硕始言《...
《脉经》为什么能为后世中医脉学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在《脉经》一书中,王叔和首次把脉象归纳为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24种,对每种脉象的形象、指下感觉等作了具体的描述,并指出了一些相似脉象的区别。分8组进行了排列比较,初步肯定了左手寸部脉主心与小肠、关...
中医什么是人迎什么是气口
《濒湖脉学》:心肝居左,肺脾居右。肾与命门,居两尺部。左为人迎,右为气口。意思是:左手寸部为人迎,凡属外感表症都在这里诊察;右手寸部为气口,凡属内伤里症都在这里诊察。这种说法来源于王叔和的《脉经》,后世医家因得不到临床验证,多不表示同意,因此只作参考。《内经》里称喉结两旁...
王叔和脉诀的评价
云间钱溥曰:晋太医令王叔和著《脉经》,其言可守而不可变,及托叔和《脉诀》行,而医经之理遂微,盖叔和为世所信重,故假其名而得行耳。然医道之日浅,未必不由此而误之也。
为什么说王叔和编著最早的脉学专著——《脉经》在中医诊断方法上具有...
王叔和在临床实践中深刻体会到了脉诊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正如他在《脉经》序中所言:“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在心易了,指下难明”。因此,他广泛选取了《内经》、《难经》以及其他医学家的相关论述,编撰成了《脉经》这部著作。全书共10卷,原有“手检图三十一部”,现已失传。宋代林亿等人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