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6 01:03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0:29
1938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先后投入了80余万兵力,但最终却没输掉了这次会战。是兵不精吗?德械师、教导总队、税警总团和18军等绝对主力均已参战;是将不勇吗?罗卓英、王耀武、孙立人、杜聿明、胡琏和薛岳可都是鼎鼎有名的抗日猛将。既然兵精将勇,为何80万*还打不赢25万日军呢?这四点原因太致命。
第一个原因,老蒋优柔寡断,贻误战机。淞沪会战爆发初期,日军兵力十分有限,此时如果先发制人,一鼓作气,不说一定能把鬼子赶下黄浦江,但至少可以给日寇以重创,这样一来就可以把战场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但老蒋却寄希望于英、法、美、意等国的协调,在14日和18日两次下达暂缓进攻的命令,白白贻误了战机。
第二个原因,敌我双方武器装备差距太大。淞沪会战中,日军是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每次战斗发起前,日军先以小股兵力佯攻,吸引守军开火,然后再召唤飞机和舰炮对暴露的*火力进行轰炸和扫射,给我军造成了重大杀伤。反观*,飞机和军舰都少得可怜,很快就丧失了制空权和制海权,只能依靠单一的陆军硬抗敌人的陆海空三军,劣势尽显。
第三个原因,交通落后,*使用“添油战术”,兵力优势没有显现出来。淞沪会战*虽然投入了80多万兵力,但由于交通条件*,这80万*并不是同时到达战场的。比如川军杨森的第20军,先是徒步出川,接着乘船,最后几经辗转才坐上了火车,前后花了整整一个月,才在10月初赶到了战场,此时战争已经打了将近两个月。
其他地方部队比如桂军、湘军、滇军和被改编的东北军,基本情况也和川军大体相似。这样一来,**使用“添油战术”,让后来的顶替先前战损的部队,一个师打光后,再补一个师顶上去,在武器装备远不如敌军的情况下,这种添油战术正中日军下怀,犯了兵家大忌,兵力优势也无从显现。
第四个原因,战术呆板,一味死拼阵地。淞沪战场几乎都是平原,这种地形十分有利于日军装甲部队的发挥。*不仅缺乏坦克和重炮,而且反坦克武器也奇缺,同时还要面临日军飞机和舰炮的轰炸。在如此不利的情况下,*却一味在正面和日军死拼阵地,付出了惨重的伤亡代价。武器装备不如敌人,仗固然难打,但完全可以用机动灵活的战术来弥补火力方面的差距,志愿军就是最好的榜样。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0:29
淞沪会战主要输在国民*的抵抗意志不坚定,如果当时的国民*能够下定决心与日军作战到底,淞沪会战很可能会变成持久战,而持久战是日军的短板,所以当年还是有机会打赢淞沪会战的。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0:30
淞沪会战,敌强我弱,虽然中*队英雄抵抗,但是力量相差过大,所以淞沪会战很难打赢,但可以大量消灭日寇。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0:30
这个会战主要是输在指挥者的指挥*上出现了问题,其实参战的人数上并没有劣势,但是当时他们在战争决策上出现了重大失误导致战争失败。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0:31
淞沪战役从战略上看是一个胜利,国民*主动发动淞沪战役的目的就是把中日战争拖入长期抗战。所谓的不怕鲸吞最怕蚕食,蒋百里在《国防论》中有明确战略要求目的,这些目的在淞沪会战中*几乎能全部达到。淞沪会战日军伤亡超过9万人,一波流失败,完全超出其对中日战争的原有预算。大量训练有素的精锐损失,积存的武器弹药也大量消耗。日军为了取得战术的胜利和对中日战争的胜利*进行全国总动员,自此失去本与美苏争雄的资本,陷入旷日持久的战争当中。所以淞沪会战在战术上的失利是源于中日两国的军事,工业,经济等的差距(与当时美日之间的差距还大),在这种拼国力的战争中国民*是无法取得战术的胜利的,但来自全国各地英勇的*将士用鲜血向全世界证明中国人不屈的民族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