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6 00:3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09:49
赛康仁波切讲授“此理已纵舍命不弃,如教修行法供令欢喜”,了解到所有修行的善根资粮全都是因为如理去依止善知识才能够得到以后,即使我要舍弃生命,我都终究不会舍弃上师,依他所教导去修行、去做法供养,来让他欢喜。“瑜伽士我修持如是修”,宗喀巴大师自己所说的,他自己是瑜伽士,每一个段落最后都有这一句,通常我们都念诵为“至尊上师修持如是修,我欲解脱亦应如是行。”可以在下面稍微补一下,这个文是宗喀巴大师所写的,如果我们自己在念诵的时候,就把它改成我们自己,改成“至尊上师修持如是修”,他修持是这样子修的,我想要解脱的话,应该也要像这样子修。仁波切说他觉得人在依止善知识的时候有二个很大的错误点,人会说我这边有一个上师、那边有一个上师,其中有一个根本上师,这个根本上师就是我最喜欢的,其它就是普普通通的上师而已,在他们的心里有很大的分别心。还有另外一点就是说,我们跟着某一个上师学了以后,就绝对不要去别的地方学,其它都不是我的上师,只有这一个才是我的上师,人有这种想法是很大的错误。譬如某人在这里*,如果我们去听他讲佛法,好像他就是我们的上师,这也是一种错误的想法。所以,依止善知识的时候有这三种错误发生。第一个错误是错在我们心里认定某一个是我们的根本上师,其它只是普通的上师,有没有都可以,他根本不知道什么叫依止善知识,因为当我们依止一个上师以后,我们就应该如理的视他为佛,他就是我们上师。可是,很多人心里面的分别念,认为根本上师是我最喜欢、最棒的,其它的就是普普通通,这种分别念的情况之下,会导致他无法将所有上师视同和他的根本上师是同一个体性。当有这个分别念的时候,我们依止善知识之法就已经错了。同样的,你心里轻视一个上师,就等于轻视所有的上师,当然所指的是你依止了他以后。要以一个正当的方式,我们在依止的时候,应该视所有的上师都是体性不二的。什么叫依止善知识或上师?首先你要去观察上师到底有没有符合当你上师的条件,根据佛经里面讲到上师应该有的德相,像是有戒、定、慧、慈悲,本身通达教理,而且对众生*的时候,能够慈悲的向众生开示(有些不一定会*)等等几个特点。这些特点一一去观察,这个*有没有具备这些条件。观察后发现这个*有这些特点,自然会对这个*生起信心,相信他确实能引导我修行,由心里生起希望拜他为师的想法。当内心经过观察而生起信心,希望拜他为上师,希望把他当成我的上师,此时他就是我的上师。所以,一个人是否是你的上师,是靠自己去决定的,只要经由判断生起信心,心里希望把他当成你的上师,从那一刻起,他就是你的上师。一个*有什么样的功德、德行,我们自己都不知道,就一厢情愿的把他当成上师的话,这就好像小孩子在玩家家酒,签名说我当你的爸爸、我当你的妈妈一样。一个人是不是你的上师,是按照你去了解、判断他有没有符合上师的条件,心里面判断生起信心,决定要把他当成上师,这样才能够决定他是不是你的上师。而不是说那一位法师看到你来到他面前以后,*给你听,他讲一讲以后,那一位*跟你讲:“你来我这里听法,从今以后,你是我的徒弟,我是你的上师。”即使他说他是你的上师,他也没办法变成你的上师的。一般我们要去判断一位上师到底有没有德行的时候,通常我们不大能够长时间在他旁边和他相处,有几个方法可以试试看。比如:我们可以藉由去他*的地方,听他所讲的内容是不是真正佛法的内涵,另外他会有一些弟子,看他们的品德、言行举止,也可以判断那位上师教得怎么样,从这些间接的方面,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位上师到底有什么样的特质。从我们打从心里希望依止这位上师时,他就是我们的上师,我们就算依止这位善知识。什么叫做根本上师?不是说我们用凡夫的脑袋来判断那一个比较好、比较有名的,就认为他是我的根本上师,不是这个意思。根本上师是指对我们自已帮助最大的那个上师,也就是我们在修持的时候,有某一个上师让我们真正生起一些佛法修持的功德,如慈悲心、空性等很多佛法修持上的帮助。他能对我们帮助最大,他就是根本上师,并不是说地位最高、最有名的就一定要把他当成根本上师,没有这个道理的。对于所有的上师,我们应该平等对待,他们都有他们的功德,只是对于我们的恩德会有所不同而已,有些帮助我们体悟方面最多的,那就是我们的根本上师。根本上师也可能会改变,仁波切他自己小时候对他帮助、照顾最大的是碟西究炯大师,他把他视为根本上师一样。后来长大一点,在他学习教法的传承及经典和修证道路上帮助最大的是以前色拉寺方丈阿旺列敦仁波切,后来在修持上面帮助最大的上师是阿旺列郭仁波切,他以他为自己修持上的根本上师,所以,根本上师是会换的。所以,哪一个是根本上师,是以在我们生起修持上的证量帮助最大的那个为主。有些人以某个人为根本上师,认为就是要效忠他,其它的上师就不去听法,这种想法也是很奇怪的。阿底峡尊者有一百五十七个上师,如果他只能跟一个根本上师学的话,他就不可能会有一百五十七个上师。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种想法是有点愚痴的,我们最重要的是学习,想要学习得很多,当然需要依止很多不同的上师,才能完整的学习,要是局限于一位上师,他所学的就可能有限了。有些人会跟仁波切说:“如果跟一个上师学的话,他们的上师会说他们就不可以去跟其它人学。”他们本来有一个*,他们的*会跟他们说:“来我这边学的话,以后就不可以再去其它地方学。”仁波切说:“这种*应该不是佛经的*,我们在依止善知识的时候,并没有说只能跟一个*学而不能跟其它*学。”答:我们刚刚已经解释过了。答:所有教派都可以依这个方式,这也是龙树、无着菩萨在依止善知识上所做的方法,刚刚讲阿底峡尊者依止上师的时候有157个上师,我们之所以会举阿底峡尊者的例子,表示过去历代祖师也是这样修持的。答:四加行的修持跟教派是没有关系的,你修一个就可以全部融会贯通的,并不是所修教派和另外一个教派就互相冲突,也不是说这个修完还要修另一个四加行。四加行包括归依发心、念金刚萨埵、供曼达、上师相应法,这些修持最主要的是要清净罪障、累积资粮,而不是在计算次数。如果没办法清净罪障,你念个十万、二十万遍都没有用,累积次数不是很重要,有办法清净罪障的话,念一遍就够了,若不知道其意义而照修,就算你念十万、二十万、三十万遍也没用。答:这当然也是有可能的,就是说你在依止另一个教派的上师时,那个上师可能认为你之前做的还没真正做得够好,所以要你再做一遍。不管这个上师的想法是怎样,最大的关键是看你自己心里面到底有没有清净罪障、累积资粮,到底够不够。在我们罪业没有清净以前,不要说一万遍,即使一百万遍也要念下去,因为你的用意是清净罪障,而不是在那里看数字累积得够不够。你在念金刚萨埵去清净罪障,或是修持供曼达去累积资粮的时候,你一边修持还要一边反省自己的内心。我修过一阵子之后,我内心的烦恼有没有消除掉了?你清净罪障最大的用意就是消除烦恼,如果说烦恼有消除掉,所做的加行就有用。如果说算到几十万了,内心的烦恼还是很粗重,内心还是有种种的障碍,所累积的次数就变成没有用了。因此,要常常去印证自己修持了以后烦恼有没有消除。修持是绝对骗不了人的,你有没有修持,烦恼有没有降低,别人看你修持的怎样,大概也可以看得出来哦!因为你修了一阵子之后,别人看你的贪瞋痴烦恼还在那里,你怎么能告诉别人你在清净罪障方面修了几遍?所以,这是要自己去反省,别人也可以看得出来的。所谓的依止善知识法,以仁波切自己来讲,来到这个地方*,我打心里面根本不会把这个地方的任何一个人当成是我的弟子,为什么呢?我能不能成为你们的上师是要靠你们自己心里去判断、抉择,你才会决定要把我当成你的上师。譬如说你来这里听我*,我讲的内容到底是不是符合佛法所说的?如果还不够的话,我住在楼下,你可以来看看我平常的作息,观察看看有没有问题。如果你觉得说这个人还不错,他的一些言行举止上使你生起信心,你想要把我当成上师依止跟着我修学,你心里面才会决定我是不是你的上师,这是要靠你们心里面决定的,不是靠我决定的。答:对一个修持大乘法教的人来讲,他对所有六道众生都应该平等的去对待,平等的去慈悲他们,而不是说这个是我的弟子,我好好的照顾,这不是我的弟子就不理他们,没有这个道理的。即使是上师,大概也不需要签名吧!我们在依止了善知识之后,再来最重要的是如教修行,就是按照他所教导的去修行。这里讲到如理依止,最重要的是按照他所教导的去修行,而不是说你要给他多少钱。所以,在依止善知识里,并没有说要给上师多少钱这一回事。在我们如理依止善知识以后,最重要的是去追随他学习三士道法。我们要用什么方式来引起自己想要去修行的注意力,也就是引起我应该确实好好去修持的心。“人身暇满难得”这一点我们如果不知道的话,就不会知道现在能得到修持的机会有多么难得了。如果用人身暇满难得来修持,能够获得什么样的利益?它的意义有多重大?我们心里根本不会知道。在还没有进到三士道修持前,首先,藉由思惟人身暇满难得这一个教法来引起想要修持的心。答:根据提婆菩萨在《四百论》说弟子所应具备的资格是“直质具慧求法意”,直质就是我们现在的心地耿直,第二是要有智慧,第三是心里面有想追求佛法、修持佛法的心,即求法意。假设现在想要修持这个法,我们要有想要修持的这种心。翻译:嗯…依照这三个来看,是没有的。答:在学习佛法上,你学习的时间愈久,你达到那三个特质的层次也就愈来愈高。第二个是具慧,就是要有智慧,你学的那一段智慧愈高,表示说你资质愈来愈好。需求法意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如果学习的愈多,当然所会生起想追求佛法的心也会愈来愈高。答:这个上师是不是根本上师是自己判断的,依止了一个上师以后,和他的互动最主要的就是如教修行。我们对他的互动,就是按照他所教的修行,这是最主要的互动。宗喀巴大师很直接的就讲“如理依止后要如教修行”,这是最重要的。有时候我们难免会有世间情感混在里面,你会感觉某某上师对我很好,我就把他当成我很亲近的上师,或者上师心里把某某弟子看成这是我亲近的弟子。这两种情况那都是很错误的示范,为什么呢?第一个,从上师来讲,如果他有那种想法,把某某人看成这是我比较亲近的弟子,好像其它人跟他不亲,那么,这个人绝对不是修持大乘的。修持大乘的行者是要能平等的去悲悯一切众生,他视一初众生都是平等的,而不是说这个是对我比较好弟子、我比较亲近的弟子,而把另外一个当作比较远的弟子。同样的以弟子来看,如果把上师想成是和我比较亲的话,这个弟子也有问题,这种情况等于你把上师看成一个跟凡夫一样的人,而不是把他看成佛。你把上师当成跟凡夫的等级没有差多少,因为只有凡夫才会去分这个是我比较亲的、这个是我的敌人、那个是跟我比较远的,只有凡夫才会做这种亲疏的分别。只要大乘的行者在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中舍的心修持够的话,他是不会有任何这种分别的,所以说你把某某上师讲说这个上师对我比较亲、我跟他比较亲近,似乎你就已经隐含意思说这个上师只是一个普通凡夫上师而已。再讲坦白一点,你就认为我的上师是一个有贪瞋痴等烦恼的上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