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6 01:10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0:39
吃的方式能否反映一个人的教养、内涵?
当然如此,一个人的一举一动几乎都可以反映他的性情特点。
笔者就是典型的反面教材——狼吞虎咽,吃得又多、又快,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以为意,因为在学校里见多了慢吞吞只吃一点然后剩下全倒掉的,于是内心不免时常安慰自己:虽然我吃得多,但是不浪费也还好吧……
直到有一天,教我儒学的老师告诉我:
你最大的问题就是急躁,从吃饭上就能看出来。狼吞虎咽,没嚼几口就下肚了,这是什么——这是不屑。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要问了:这怎么就跟“不屑”扯上关系了?其实,老师在这里用的是“屑”的本义——《说文》云:“屑,动作切切也。”
屑这个字(繁体为),上半部分是“尸”,与祭祀有关,祭须以敬,祀必以诚,既然要祭祀,行动就得充满诚意和敬意;下半部分是“”,表示把肉切碎,同时按古礼切肉的时候要把杂质都剔除出去,这就需要非常的仔细和认真,也需要精择。
所以屑就是一种精细的、充满了诚意和敬意的行动,而“不屑”,就是做事没有诚意敬意,漫不经心,就像切肉不仔细分辨、直接一刀切一样。这些其实都是来源于一个原因——急躁,急躁则无诚无敬,急躁则办事粗糙。所以我吃饭才如狼似虎,不管嚼没嚼碎都一口咽下,喝水也是如牛饮一般,一口气干一大碗都不带停的。这些行为又造成了后续更多的不良后果:消化不良,脾胃受损。吃了很多,但是营养并没有吸收多少,反而给肠胃造成了不小的负担,运化不了的就成了杂浊,然后进一步损伤脾胃。喝水也是,喝得很猛很多又不怎么解渴,反而却因此产生了很多湿气。
老师当时说的时候,我一下还没有反应过来(因为已经习以为常了),后来慢慢回想,才发现,我的这种急躁、粗糙、不精细,不只是简单的吃饭快的问题,而是早已渗透在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校园里大部分行人都步履从容,而我却连跑带跳,上下楼梯都一步三四个台阶(因为我每次都是卡着点去上课做实验);学习上不求甚解,只要能解决问题,就不去思考逻辑和原理;做实验缺少耐心,常常火急火燎地操作仪器,或者连手套也不带就抄起刚被电吹风烘干完的滚烫玻璃瓶,以致于一年下来打碎了N个器皿;甚至平时说话也喜欢先说结论,再说原因,听起来混乱而无序……正是因为急躁,因为“不屑”,所以我的生活才那么慌张浮躁,学学问的时候也是乱序的。而如此种种,从吃饭其实就能看出端倪。
老师后来又总结道:
夫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吃饭要细嚼慢咽,这个必须得改,不好好吃饭怎么行呢。
听到这句话,我忽然有些理解古代的那些饮食礼节了。儒家诸位圣贤一直提倡的“礼”,是有其自然实质的。礼者,理也,是圣王从自然中格物而制定出的行为准则,是蕴含着符合自然真实的道理的。类似吃饭要细嚼慢咽这样的规定,并不是为了看起来优雅从容那么简单,至少也是在精择自己所需的食物,充分消化,从而保护脾胃,这也是一种以修身为本才能做出的裁断。
而“周公吐哺”也有类似的道理。当时周公吃饭的过程中接见了三次客人,每次都会把还没嚼好的饭先吐出来,然后才去见客。我之前一直在想,如果饭在嘴里不方便见客,那么随便嚼两口咽下去,然后再去接见客人不就行了吗,为啥一定要“一饭三吐哺”呢?遵守细嚼慢咽这个礼真的那么重要吗?现在发现,还是我生活得太粗糙了,觉得身体就是个机器,只要往里装食物就好了,就像各种电视剧和动画片里演的那样,大口吃喝才爽快。所以经常狼吞虎咽,食物没嚼碎就往肚子里填。但是想想小时候,吃东西不磨碎了都咽不下去,吃点筋啊脆骨啊就会累到腮帮子抽筋。大概细嚼慢咽也是保护脾胃的本能反应吧,只不过因为常常生活得太急躁,就慢慢忘了这些了。
所以在学习儒学的过程中我常常感叹,这些东西要是我从小开始学习践行就好了,长大了想必就能少踩不少坑了。不过虽然已经成年了才开始学习儒学,学习这些古代礼仪中的精要,但只要肯改错,肯下功夫,总归还不算太晚吧。希望大家都能好好吃饭,不慌不忙。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0:39
“吃不言,睡不语”,这是我们这代人就接受家庭教育的第一课时。每个人生下来就是从“吃”开始学起的,一个人在饭桌上的表现,不但反映出了家庭父母的教育程度,而且反映出了个人的教养和素质,还关联到个人的学识和涵养。
一个人的教养和人品,渗透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一个人的*名片,也是一个家庭对外展示的形象。所以,有人说:这个人怎么样,只需要一起吃顿饭就知道了。这句话虽然有些偏执,但是通过一起吃顿饭确也能略知一二。
小时候,大概是因为弟兄姐妹多的原故,父母就对我们“吃”和“吃相”管得特别严厉,尤以母亲为主。从吃饭坐的位置开始,爷爷、奶奶、父亲是背靠主墙壁、面对大门口坐位,我和弟弟从父亲旁边依次而坐,我旁边依次是大姐、二姐,母亲坐在奶奶下位的边上,便于添菜盛饭。有时候,爷爷或奶奶走人户去了,坐位也没有那个去坐。倒是父亲一月半月才回家,位置便是弟弟坐的时候多些,爷爷要叫他坐在旁边去,“百姓爱幺儿”嘛!并且,还要等在家的人都坐好了才吃饭,饭桌上,除了爷爷奶奶父母偶尔说几句话外,我们几姊妹都不准说话,不准用筷子或勺子敲碗,奶奶说是叫花子讨饭时才敲碗。自己盛饭时,也要先把筷子放在桌上才去。总之,家里吃饭的规矩多,我们都习惯了。到别的家庭或酒店里就餐,也喜欢遵从这些规矩,在有些人眼里是乎有点别扭或迂腐,其实,和谐温馨的氛围也可能就是从这些规矩开始的。
有许多事情,渗入到血液中后再也忘不掉,正如学会了骑自行车一样,即使是十年八年没骑过,骑上去照样能够平衡并行走如常。传统教育亦是如此,书本上留下来的叫知识,是言教;家庭传承下来的叫见识,是身教。所以,人们常说身教重于言教。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0:40
吃饭是日常习惯的事,不过从一个人最习惯的事情里,往往会看到他最真实的一面,所以看看一个人的吃相,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修养。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0:40
当然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教养和内涵。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0:41
吃饭的方式,如果未经过有意识的改变,那么能反应出一个人的原生家庭。
吃饭的方式,如果经过有意识的改变,那么情况就比较多了。
可能是通过后天训练,提高了自己的个人礼节;也可能只是拼单名媛,故作姿态;甚至可能是冒充社会精英的骗子;
=============
通常来说,你很难通过吃饭的方式,看出一个人的教养、内涵。
--
贵族的就餐礼仪无可挑剔,而那些*贵族的农民吃相粗俗,你能因为贵族的就餐礼仪更漂亮,就说贵族更有内涵?那些草菅人命的贵族,同样有着漂亮的就餐礼仪,所以他们更有教养?
这只是就餐礼仪漂亮,这并不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在,它只能反映原生家庭:贵族出身很好;农民出身很差;仅此而已;
而古人,早就对这种情况给出过评价: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
骗子的就餐礼仪同样无可挑剔,在受骗者发现这是个骗子伪装的社会精英前,受害者总是认为骗子既有教养,又有内涵。
=========
综上所述:
1、就餐的方式优雅,不能反映一个人有教养、有内涵;
2、就餐的方式粗俗,不能反映一个人没教养、没内涵;
3、就餐的方式优雅,不能反映一个人是社会精英;
4、就餐的方式粗俗,能反映一个人原生家庭社会阶层不高;
----
顺便说句,最嫌弃穷人的,往往就是穷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