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5 22:38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20:49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扩展资料:
现代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童年不幸,影响其终生。我们今天回望萧红曲折的一生时,当然也绕不开她的童年生活。
1911年,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城内的张家大院,原名张廼莹。在萧红9岁时,她的生母不幸染上霍乱去世,父亲张廷举很快在当年续弦。然而,继母对萧红并不喜爱,而担任地方教育*的父亲重男轻女,和萧红也是情分淡薄。
萧红回忆说:“这个母亲对我很客气,不打我,就是骂,也是指着桌子椅子来骂我。客气是越客气了,但是冷淡了。”而父亲脾气暴戾,“偶然打碎一只杯子,他就要骂到使人发抖的程度。”
这样的家,对于一个天真烂漫、正值渴望爱与关注的孩子来说,无疑是冰冷的。童年时的萧红,便是敏感和内向的,高傲如她,不会为了讨好别人而低眉顺眼,相反,对于他人的嫌弃与冷眼她总是避而远之。
万幸的是,这样不幸的童年里,还有最后一丝安慰,那就是祖父。祖父很是疼爱萧红,教她《千家诗》,带她到后花园嬉戏,让她灰暗的童年尚能保留一抹明亮的颜色。
1940年,萧红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在港期间,她先后完成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萧红生病住进了医院。端木请求好友骆宾基帮忙照料病重的萧红,骆宾基答应了下来,其后端木失踪了一段时间。
后来,因为庸医误诊、萧红病情恶化,最终在1942年逝世。端木冒着生命危险,为萧红收尸火化,并将她的骨灰妥善安置。端木在世时,每年都会祭奠萧红,寄托哀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萧红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20:49
萧红 1911年生于黑龙江呼兰。著名女作家。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一位传奇性人物,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中,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世俗,历经反叛、觉醒与抗争,一次次与命运搏击,一生未向命运低头。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萧红(1911-1942),乳名荣华,学名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笔
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1935年她首次以萧红为笔名,出版了小说《生死场》。
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与中学同学同居怀孕后被弃,困于旅馆,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报社的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写信结识鲁迅,1934年到上海找鲁迅,并且最终与鲁迅相识,同年完 萧红成长篇小说《生死场》,次年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生死场》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鲁迅为之作序,给予热情鼓励。抗日战争爆发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应李公仆之邀到山西临汾,在民族*大学任教。1940年去香港。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篇小说《马伯乐》,但质量不高。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小说如《牛车上》、《小城三月》。其中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
萧红和萧军发表的《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她出生在黑龙江呼兰县一个封建地主的家庭,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应该说直接影响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的是萧军的出现,并走进了她的生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20:49
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20:50
《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扩展资料:现代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童年不幸,影响其终生。我们今天回望萧红曲折的一生时,当然也绕不开她的童年生活。1911年,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城内的张家大院,原名张廼莹。在萧红9岁时,她的生母不幸染上霍乱去世,父亲张廷举很快在当年续弦。然而,继母对萧红并不喜爱,而担任地方教育*的父亲重男轻女,和萧红也是情分淡薄。萧红回忆说:“这个母亲对我很客气,不打我,就是骂,也是指着桌子椅子来骂我。客气是越客气了,但是冷淡了。”而父亲脾气暴戾,“偶然打碎一只杯子,他就要骂到使人发抖的程度。”这样的家,对于一个天真烂漫、正值渴望爱与关注的孩子来说,无疑是冰冷的。童年时的萧红,便是敏感和内向的,高傲如她,不会为了讨好别人而低眉顺眼,相反,对于他人的嫌弃与冷眼她总是避而远之。万幸的是,这样不幸的童年里,还有最后一丝安慰,那就是祖父。祖父很是疼爱萧红,教她《千家诗》,带她到后花园嬉戏,让她灰暗的童年尚能保留一抹明亮的颜色。1940年,萧红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在港期间,她先后完成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萧红生病住进了医院。端木请求好友骆宾基帮忙照料病重的萧红,骆宾基答应了下来,其后端木失踪了一段时间。后来,因为庸医误诊、萧红病情恶化,最终在1942年逝世。端木冒着生命危险,为萧红收尸火化,并将她的骨灰妥善安置。端木在世时,每年都会祭奠萧红,寄托哀思。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萧红全文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20:51
萧红 1911年生于黑龙江呼兰。著名女作家。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一位传奇性人物,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中,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世俗,历经反叛、觉醒与抗争,一次次与命运搏击,一生未向命运低头。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