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哲学的现实意义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5 23:16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07:05
在当今如此浮躁繁闹的社会了里,你不觉得老庄哲学如一股清新脱俗的春风沐浴在你我心间。
中国思辫哲学的建立,肇始于老子,而博大精深于庄子。老庄哲学下启魏晋玄学,涵容消化及于佛教禅宗。在中国哲学史上,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道家哲学,是一个视野开阔、境界高远、观念众多的思想体系,它多方探求和表述了作为主体的人渴求从自然、社会及自我造成的精神束缚中解脱出来的人生哲学,是一种立足于经验事实的理性思辨。因而,它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儒家思想留下的精神空间。老庄哲学的思辨特质,在中国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是一个十分活跃的因素,吸引和滋养了后代的无数作家,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培育了他们的悟性智慧,使得他们所创造的艺术精品具有一种引人入胜的思辨魅力。
就思维方式来看,儒道两家是迥然异趣的。儒家用肯定的方法,确认现实社会和人生价值,追求自己的理想;道家则用否定的方法,通过对现实社会种种丑恶的揭露和对人生诸多烦恼的排遣来保全自身,抒发对理想境界的向往。“正言若反”(见《老子》第七十八章),“这是老子对自己思维模式和建立哲学体系的方法的总结式语言。他的思维模式就是从相反的方面、否定的方面、负的方面来表达他所要肯定和建立的。”〔见汤一介《论〈道德经〉建立哲学体系的方法》,《哲学研究》l986年第1期〕历来注家很重视“正言若反”这句话,认为此语“发明上下篇玄言之旨”,凡篇中所谓“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柔弱胜强坚”等等,都是说相反而相成,即正言反说。纵观《老子》全篇,像这样从否定的方面来表述自己所要肯定的,俯仰皆是,诸如“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第十九章)“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三十八章)。这些都是要通过对仁、义、礼的否定,来肯定自己所向往的社会和人生境界。小说中贾宝玉对封建社会大丈夫“死名死节”的蔑弃,简直套用了老子式的否定法,以为“文死谏,武死战”是沽名钓誉,“必定有昏君,他方谏”,“必定有刀兵,他方战”。这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第十八章)庄子也用否定式的方法和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世界观,人们熟知的贾宝玉翻阅《南华经》感到意趣洋洋的段落,正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掷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胠箧》第十)“直木先伐,甘井先竭”,“自伐者无功,功成者堕,名成者亏”(《山木》第二十)。此类激愤之言都出以否定式的方法和语言,具有“正言若反”的性质。
《老子》和《庄子》的作者,都是阅世很深又极富文化教养的人,面对苦难恶浊的社会,现存一切事物的矛盾性,相对性,有限性都充分暴露了出来,他们立足于经验事实的理性思辨贯穿着正言若反,以反求正的特征,有其深刻的穿透力和尖锐性。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07:05
老庄道论哲学所关注的人类存在的真正本性是作为“存在的同一性起源”。老子道论表达了人生价值论上对于人伦道德与社会实践生活的本体性关注,从而表现出天道与人道相关联的运思特征。而庄子则以其体道的心灵境界观表达了对于人类生命内在德性的深刻关注。在老庄道德论宇宙生命哲学中,“道”偏重于宇宙生命的实现法则,而“德”则偏重于宇宙生命的成就法则。老子道论哲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纯粹的自然化运思,表现出与具体之物的分立倾向,而其“德”则更表现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亲和关系。庄子认为人性之“德”全然内在地禀自天道,因此与道乃是完全内在一致的。正是由于这一存在论上的内在一体化关系,老子充分肯定了人在天地宇宙间的地位与价值。从自然的真实到生命的真实。然而,生命的真实是否就是伦理的真实,这是老子道论哲学所需要思考的问题,由老子道论哲*思所展开的伦理倾向中表现出某种将天地存在之道的超越性转归人类内在德性的实践特征。庄子的体道境界思想则表现出一种与现实保持一定距离的游世态度。尊道而贵德,同时也成为老庄道论哲学的生命价值论内容。老子认为,道与德的生存境界或最终成就乃是无为。由无为而无不为,由道而德,即是人类生命自由创造的自我实现或自我成就,这也就是人类实现自由创造的生命伦理。庄子更进一步提出自发、自为、自化、自成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