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州国时代中方政权最髙领导人是谁2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3-09 04:4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18 08:48
体制
伪“满洲国”名义上的“国家元首”为溥仪。1932年3月8日,溥仪就任伪“满洲国”执政,“年号”为”大同“。1934年3月1日,溥仪在“新京”南郊杏花村举行“登基典礼”,改伪“满洲国”为伪“大满洲帝国”。溥仪为“皇帝”,“年号”为“康德”。
伪“满洲国”的行政机构为伪“国务院”,其首长为“总理”。伪“国务院”下辖“外交部”、“民政部”、“财政部”、“司法部”、“实业部”、“交通部”、“文教部”、“军政部”。“财政部”后改名“经济部”,“军政部”后改名“军事部”,“实业部”后拆分为“兴农部”和“勤劳部”,又成立了“厚生部”等部门。各“部”长官为“部长”,但是实权掌握在由日本人担任的各“部”次官手中。由日本人担任的“国务院总务厅”长官为实际上的“总理”。“总务长官”由驹井德三担任,继任者为星野直树和武部六藏。各“部”的日本裔次官每周二举行聚会,商讨并决定“国家”政策和各种具体事务,被称为“火曜会”。
伪“满洲国”的立法机关称“立法院”,首任“立法院长”为赵欣伯。实际上的立法权掌握在关东军手中。伪满洲国没有成文宪法,而是由各项专门法律来替代宪法。咨询机关称“参议府”,其首长称“议长”。首任“议长”由臧式毅担任。伪满洲国的最高司法机关是“最高法院”。首任“最高法官”是林棨。“最高检察厅长”为李盘。宫廷机构为“宫内厅”,伪长官为熙洽。
伪“满洲国国务院”,为伪满洲国的行政机关,也是伪“满洲国”政治的最高机关。伪“国务院”在体制上是伪“国家元首”溥仪的直属组织,但实际上伪“国务院”却是日本关东军主导,不少日本人在伪“国务院”中担任各要职。
“国家元首”:”皇帝“(帝制移行前为执政)
“皇帝直隶机关”:宫内府 - 尚书府 - 参议府 - 侍从武官处 - 军事咨议院 - 祭祀府
“院”:国务院 - 法院 - 立法院 - 监察院
“国军”:禁卫队 - 江防舰队 - 飞行队 -兴安军-间岛特设队
“警察”:海上警察队 - 保安局
其他“机关”:总务厅
外围团体:协和会
1932年
1932年伪满洲国建立时,伪“国务院“以伪“国务总理”为首,以下各部组织长官则称为总长。伪满洲国粉墨登场时的伪“国务院”首届内阁如下:
“国务总理”:郑孝胥(福建闽侯人)
“民政部”“总长”:臧式毅(日本东京振武学校毕业生) “次长”:葆康(满族)
“文教部”“总长”:郑孝胥(福建闽侯人) “次长”:许汝棻(满族)
“外交部”“总长”:谢介石(台湾人) “次长”:大桥忠一(日本人)
“军政部”“总长”:马占山(汉族) “次长”:王静修(汉族)
“司法部”“总长”:冯涵清(辽宁盖平人) “次长”:古田正武(日本人)
“财政部”“总长”:熙洽(满族) “次长”:孙其昌(奉天辽阳人)
“实业部”“总长”:张燕卿(张之洞之子) “次长”:高桥康顺(日本人)
“交通部”“总长”:丁鉴修(辽宁盖县人) “次长”:平井出贞三(日本人)
然而“大同元年”的各部组织“长官”不过是虚设的临时组织,实权则被日本人牢牢掌握。不久马占山等长官举起抗日的旗帜成为东北抗日力量。 1934年,伪“满洲国”改为伪“满洲帝国”,大部分官员由日本人和中国人担任。
1934年(”康德“元年)
1934年溥仪”即位皇帝“,各役职名有稍做变更。
”国务总理“→“国务总理大臣”
“总长”→“大臣”
1945年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伪满洲国灭亡。伪满洲国(终战)时的“国务院内阁”如下:
“国务总理大臣”:张景惠(辽宁台安人)
“厚生部”大臣:金名世(满族) 次长:关屋悌藏(関屋悌一蔵,日本人)
“国民勤劳部”大臣:于镜涛(吉林省长春市人) 次长:半田敏治(日本人)
“文教部”“大臣”:卢元善(辽宁金州人) “次长”:前桥茂(日本人)
“外交部”“大臣”:阮振铎(铁岭) “次长”:下村信贞(日本人)
“军事部”“大臣”:邢士廉(满族) “次长”:真井鹤吉(日本人)
“司法部”“大臣”:阎传绒(满族) “次长”:辻朔郎(辻かいき郎,日本人)
“经济部”“大臣”:于静远(辽宁辽阳人) “次长”:青木实(青木実,日本人)
“兴农部”“大臣”:黄富俊(辽宁沈阳人) “次长”:岛崎庸一(日本人)
“交通部”“大臣”:谷次亭(满族) “次长”:田仓八朗(日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