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06:5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3:29
在正常情况下,制作原种、栽培种或栽培袋的污染率在10%以下,各个环节和操作规范者,污染率只有1%~5%。如果超出这一范围,则要及时查明原因,采取控制措施。
(1)灭菌不彻底
这一原因特点是导致的污染率高、发生早,出现污染的部位不规则——培养基上中下均可出现杂菌菌落。这类污染常在接种培养3~5天后发生。灭菌不彻底常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①培养基原料的性质 不同原料导热性不同、微生物基数不同,灭菌所需时间也不同。因此,灭菌时要根据培养基的性质不同来掌握灭菌时间。常用的培养基原料与灭菌时间长短的关系是:木屑<草料<木塞<粪草<谷粒(表2-1)。
表2-1 常用灭菌物的灭菌压力、温度、时间
木屑种需灭菌时间最短,谷粒种则最长。灭菌温度和时间要按培养基的性质而定,以达到既彻底灭菌,又要尽量避免破坏其营养成分。要尽量采用高压蒸汽灭菌,特别是粪草种和谷粒种,因为在高温条件下,微生物死亡要比有机物破坏来得快,从而达到缩短灭菌时间,既无菌又保护营养的目的。表2-2给出了细菌热致死温度和时间的关系。
表2-2 细菌热致死温度和时间的关系
从原料的营养成分上说,糖、脂肪和蛋白质含量越高,导热性越差,对微生物的保护作用越强,灭菌时间相对要长。
从原料中的自然微生物基数上看,微生物基数越高,灭菌需时越长。所以,配制后的培养基要及时灭菌,以免其中的有害微生物大量繁殖。被灭菌物的细菌基数与灭菌温度和时间的关系见表2-3。
表2-3 芽孢数量与致死时间关系
②培养基的含水量和均匀度 水的热传导性能较木屑、谷粒等固体培养基要强得多,如果培养基配制时预湿均匀,吸透水,含水量适宜,达到灭菌温度需时就短,灭菌就容易彻底。相反,若培养基中夹杂有未浸水的“干料”(俗称“夹生”),蒸汽就不易穿透干燥处,达不到彻底灭菌的效果(表2-4)。
表2-4 湿热灭菌与干热灭菌穿透力的比较
③培养基酸碱度 由于H+有加快生命停止的作用,因此在材料和含水量相同的情况下,适宜偏酸性的木生食用菌生长的培养基比适宜中性或微碱性的草菇、双孢蘑菇生长的培养基灭菌时间要短(表2-5)。
表2-5 培养基pH与灭菌时间的关系
④容器 玻璃瓶较塑料袋热传导慢,在使用相同培养基、相同灭菌方法时,瓶装种灭菌时间要较塑料袋稍长。
⑤灭菌方法 相比较而言,高压灭菌可用于各种培养基的灭菌,而常压灭菌对于灭菌难度较大的粪草种和谷粒种,达到完全灭菌效果就很不容易。目前技术发达的日本、美国等专业菌种场已采用超高温瞬时灭菌技术。高压灭菌的关键是要排净冷空气,否则,灭菌室不能形成饱和蒸汽压力,灭菌温度达不到压力表所指示压力的对应温度(见表2-6)。
表2-6 冷空气排放程度与锅内温度、压力的关系
常压灭菌要注意,砌灶时锅体与灭菌室的相对位置要合理,最好把灶内四角砌成圆形,以便灶内均衡升温,同步灭菌,灶顶砌成圆拱形,利于冷凝水沿四壁下流而不打湿棉塞。锅小、水少、火力不足,也常是灭菌不彻底的常见原因。
⑥灭菌容量和堆放方式 以蒸汽锅炉送入蒸汽的高压灭菌锅,要注意锅炉汽化量与锅体容积相匹配,自带蒸汽发生器的燃煤、燃油或电热的高压灭菌锅,以每次容量200~500瓶(750毫升)为宜,常压灭菌灶以每次容量不超过1000瓶(750毫升)为宜。容量增大,灭菌时间要适当延长。
锅内被灭菌物品的堆放形式对灭菌效果影响显著,特别是以塑料袋为容器时,这种影响更大。因为塑料袋受热后变软,如果装料不紧,叠压堆放,极易把升温前留有的间隙充满,不利于蒸汽的流通和升温,影响灭菌效果。塑料袋摆放时,应以叠放3~4层为度,不可无限叠压,锅大时要使用搁板。有条件的最好使用铁筐,装筐灭菌。
(2)封盖不严
这类污染出现在破损处。常出现在用罐头瓶作容器、以聚丙烯薄膜作盖的原种和栽培种中,用塑料袋作容器在折角处也时有发生。聚丙烯塑料经高温灭菌后比较脆,在搬运过程中,紧贴瓶口处或有折角处极易磨破,形成肉眼不易看到的沙眼,杂菌孢子侵入而导致污染。
(3)设备设施简陋引起灭菌后无菌状态的改变
本来灭菌后的菌种瓶(袋)已达无菌状态,但灭菌后的冷却和接种环境达不到洁净无菌,生产设备和生产环节分散,又往往忽略场地的大环境卫生,导致了污染。冷却过程中,随着料温的降低,瓶(袋)内气压降低,杂菌孢子随其内外气压的动态平衡向瓶(袋)内移动、定植。瓶袋外附有较多的灰尘(附着杂菌孢子),成为接种操作污染的污染源。
(4)接种物带杂菌
这类污染的特点是杂菌菌落先从菌种块上长出,杂菌的种类一致,通常成批量发生,且出现早,接种3~5天内就可肉眼鉴别。如一支被污染的母种会造成扩接后的4~6瓶原种全部污染;一瓶被污染的原种(有时肉眼难以发现)造成扩大后的30~50瓶栽培种的污染。这类污染要靠严格检查菌种质量来克服,不但使用前要认真检查,而且在培养全过程中要连续检查和观察,确保菌种纯度。
(5)接种操作污染
这类污染一般发生在接种口处,较接种物带菌和灭菌不彻底造成的污染发生晚,一般接种后7天左右出现。其污染主要是:接种室(箱)空气消毒不彻底;菌种瓶(袋)冷却时附在表面的杂菌;接种人员自身洁净度不良;违反接种操作规程等。需注意以下技术环节:
①不使棉塞打湿 灭菌码放时,棉塞切勿贴触锅壁;灭菌结束后要自然冷却,不可强制冷却;当冷却至一定程度后微开锅门,让锅内的余热把棉塞上的水汽蒸发;灭菌时,可同时灭菌一些棉塞,留接种时换下打湿的棉塞。
②洁净冷却 灭菌后的菌种瓶(袋)不能直接放在有尘土的地面上冷却。冷却室使用前可用紫外线灯和喷雾相结合进行空气消毒。
③严格消毒 接种室(箱)使用前须严格消毒;接种操作人员须在缓冲间穿戴专用衣帽(定期洗涤);接种前要消毒双手。
④科学操作 接种前做好一切准备工作,一次接种不间断,一气呵成;接种过程要少搬动、少说话,以减少空气震动和流动;接菌室(箱)内绝对无菌的只有酒精灯火焰周围很小的范围,接种操作应尽量在这个小区内完成;拔棉塞时,不可用力直线上拔,而应旋转式缓劲拔出,避免外界空气突然进入而带入杂菌;接种室(箱)每次的接种量不宜过大;接种时,接种工具一旦触碰了非无菌物品,如种瓶外壁、操作台面等,不要再用来取种,须重新火焰灼烧灭菌。
(6)培养环境不洁或高湿
这种类型接种后污染率较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污染率逐渐增高。通常大量发生在接种10天以后,甚至培养基表面已长满菌丝后,才陆续出现污染。
(7)综合控制措施
①从有信誉的科研、专业机构引进优良、可靠的原始种,做到来源清楚、性状明确、种质优良,做好出菇试验,做到使用一代、试验一代、储存一代。
②按照菌种生产各环节的要求,合理、科学地规划和设计厂区布局,配置专业设施、设备,提高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水平。
③严格按照菌种生产的工艺技术流程进行选料、配料、分装、灭菌、冷却、接种、培养和质量检测。
④严格挑选用于扩大生产的菌种,任何疑点都不可姑息,确保接种物的纯度。
⑤提高从业人员技术素质,规范操作;生产场地要定期清洁、消毒,保持大环境的整洁状态。
⑥专业菌种场要建立技术管理规章制度,确保技术的准确到位,保证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