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小学生习作心理障碍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4 12:1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18:09
每年的春游和秋游,对小学生来说,都是开心的事。去之前,孩子总是特别兴奋,天天掰着手指算日子。可是后来,他们就犯愁了,为什么呢?“老师一定会布置一篇作文写春游的感受,这可真伤脑筋!”孩子们通常都会这么回答。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小学生作文的心理障碍。小学生常见的作文心理障碍可以分为:惰性心理、畏惧心理、被动心理、自卑心理、厌倦心理、失望心理和逆反心理。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如能把握学生作文的心理状态,通过适当的指导,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就能因势利导,水到渠成。
(一)多多观察,强化口头表达能力
小学生往往对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件或直接接触的生活,感受特别深刻。就如叶圣陶先生说的“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真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办法。”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多多观察生活,多多体验生活,在应用中激活积累,让小学生较容易地寻找到作文的源泉。
让学生从小处着手,养成热爱生活、用心观察的好习惯。如让学生写“校园一角”。学生虽然天天到学校上课,但可能平时不注意,没有留心观察学校。这是,教师可带学生到校园里到处走走、到处看看、到处摸摸,启发他门将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顺序的说出来、写下来。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对校园有里真切形象的感知,思维也就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这种观察后的回忆,能较深刻地储存在头脑中。同时,学生会懂得:即便是小事也值得一写,再平凡的景色也有值得描绘之处。
让学生关注社会,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训练学生讲真话、写实话,大胆发表自己的切身体会和感想。教师可在每星期抽出一节晨会课的时间,组织一个“每周见闻”或“信息交流”之类的活动,让学生收集每星期他们从电视、广播、报刊上得来的所见、所闻、所感,上台交流自己的切身体验后,以“小卡片”的方式把他们记录下来。这样,就不怕文章的材料没着落了。
(二)多多练笔,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作文不是偶尔为之,就能水平高超的。作文靠的是积累,而积累则需要平时的多多练笔。
教师应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创设一些条件,让学生多动动笔。例如,可在班中开展“每日一句”、“每周一记”、“每月一篇”的活动。让学生每天都用一句话,记下今天所发生的一件最值得一提的事。每周在所记下的“一句话”事件中,选出自己觉得最有体会的一件事,写成一篇周记。而每个月,教师都可以组织一个“作文成果发表会”,让每个同学在自己每月所写的4篇文章中挑出最好的来交流,评选出最好的称为“每月一篇”。从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仅多出了许多机会练习写作、帮助学生积累了体验,而且他们能够从中找到自信、得到满足。
不仅教师在学校中要为学生提供练笔的机会,回到家中,家长也可以配合,给孩子创造一些作文的机会。因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家长和教师一起配合,学生的成绩才能更上一层楼。如节假日,孩子会要求家长带他们出外游玩,家长可利用机会,在游玩的途中,多多诱发孩子描述一下他的所见所闻,回家记录下来,这样不就又成了一个练笔的机会了吗?
(三)多多指导,让作文修改在品悟中提高
小学生写作时,经常会碰到这样一种情况,他们心里有很多想法、很多感慨想要表达,可是他们不知到应该怎样表达,正确的说,他们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语句来表达,所以他们写出来的文章常常颠三倒四、语句不通而不自知。这时,教师就应该动脑筋了。例如,教师可在作文课上,声情并茂地朗读一段用词准确,行文优美的名家之作,先以多种形式,让学生来模仿读,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提高他们的审美欣赏能力,再模仿写一篇文章。这样,不仅能让学生认识到正确的谴词造句,还能培养他们的文学底蕴。
一个班级有几十个学生,但只有一个作文教师,要教师对班中的每位同学都不断地依次进行作文指导,做到“面面俱到”,那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我们就要想办法尽量做到“面面俱到”。例如,我们可采用“1+1”的互助方式,让班中的一些作文尖子和习作困难学生结对子,一起讨论作文的选材、立意、提纲,写好后,再一起检查、修改。这样做,习作困难的学生可以多一些具体的指导,快一些提高,而作文水平较好的同学也能在过程中,既得到满足感,又能积累总结一些作文经验。又如,让班中学生自由组合,成立“作文修改小组”。小组活动时,每个成员反复大声朗读自己的文章,再轮流交换读其他组员的文章,通过反复的读,深入研究、揣摩比较各自的作文,审美欣赏、感悟思想,让学生的作文修改在品悟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