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4 12:2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20:45
以和田为界,和田以西为二分队,和田以东为三分队(我任分队长、驻在和田地委院内)。主要工作任务是对昆仑山北麓与塔里木盆地南缘之间的山前坳陷进行1:20万至1:100万地面地质勘查。
和田以西的叶城坳陷,除未见三叠系外,各系均有不同程度的发育,侏罗系出露较少,到白垩纪湖盆扩大,晚白垩世—老第三纪有海侵沉积,生物灰岩的出露在地貌上有明显特征,在上白垩系中曾采集到海胆化石。新第三纪为快速堆积,为沉积最厚的覆盖层。新生界向箕状坳陷斜坡逐层超覆,在坳陷中褶皱发育,至山前有多排背斜发育。我们仅到杜瓦背斜作过观察。受逆冲作用影响,构造复杂背斜呈倒转状。
和田以东,界以玉龙喀什隆起带,再往东为于田坳陷,它是在前震旦系基底之上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坳陷。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山前断裂带控制,走向北东,坳陷中以白垩纪—新生代沉积为主,侏罗系分布甚少,新生界总厚约4000~5000米。
叶城、于田坳陷均属于西南坳陷区,受昆仑山铁克里克隆起控制。该隆起地表广泛出露深变质岩系,其岩性主要是一套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及绿片岩等,由于受铁克里克逆冲推覆作用,中新生界向斜坡带迁移,形成叶城—和田山前坳陷。
据统计,现时被称之叶城—和田的前陆盆地,至今已钻探20个构造,其中有8个构造见油气,但仅发现一个柯克亚油田。目前,尚不明白那些逆冲倒转的复杂构造中油气重新运移分配是否会形成隐闭油气藏,以及采用哪些最先进的高科技勘探方法才可找到油气田。
三分队建制基本与631队一样,但工作条件相差甚大。在准噶尔盆地,野外工作交通工具还算得上是机械化的,而在这里大部分是沙漠地区,汽车寸步难行,出野外只有骑马骑毛驴。由于气候异常干燥炎热,便特制了一批大容量的水壶,一人两个挂在马背上,这才免强维持一天的饮用。从移动沙丘刮来的风沙时常堆满帐篷周围,把行军床上的被子埋住。可想而知,野旅生活是何等艰苦,骑马收工回来时累得两腿站立不稳!可是年轻人以苦为荣,以苦为乐,高昂的乐观情绪和热爱祖国的理想,从准噶尔到塔里木,“我骑着马儿过草原……”嘹亮歌声一直响彻在戈壁大漠!
苏联专家哈拉包夫来753队指导工作,二、三分队技术人员集中在和田陪同专家等去野外观察。大队向边防军借来军马作交通,大部分人已出发。我因同管理员交代点事最后走,谁知军马有严明纪律集体行动,我骑的那匹高头大马突然发惊,迅猛奔跑,追赶前面的马队。这时我才跨上一只脚即被马拖出很远,情况极其危急!幸亏前头有一根大圆木挡住,马跃飞而起崩断了马登,我被抛在地上晕死休克过去。军区首长当即派来吉普车把我送到边防军医院,经抢救脱险,但头上、颈部连缝了7针,20分钟后才苏醒过来。人是得救了,但从此留下了永久性颈椎病。
塔里木盆地南缘断断续续分布着一套晚白垩—老第三纪浅海—潟湖相的深灰、灰绿、灰色泥岩、生物灰岩、灰岩等,厚约200~400米,西厚东渐薄。其中,生物灰岩的出露尤为醒目,常在地貌上形成“围墙”。据参考资料推测,这套浅海相地层有可能是从西亚费尔干纳盆地延伸过来的,或者属相同的沉积环境。
考虑到对这套使人感兴趣的海相地层的评价,详细介绍一下费尔干纳盆地油气地质情况是十分必要的。这对今后在塔里木盆地南缘寻找白垩—老第三系可能存在的油气藏也有参考价值。
“费尔干纳盆地位于天山山脉(古生界褶皱山系)中的一个山间盆地,面积38000平方公里,基底为古生界变质岩,盆地*可深达10公里,上覆中、新生代沉积,西南端开口与锡尔河盆地通连。
中生代沉积比较稳定,主要为杂色碎屑岩沉积,仅上白垩统夹少量石灰岩,顶部并有石膏层,厚约2000米,属陆相转变为海陆交替相和泻湖相的沉积。
老第三系为灰色、棕色及褐色的泥岩夹石灰岩及砂岩。石灰岩类包括鲕状灰岩、生物灰岩和白云岩,为海侵沉积,厚约600米。
新第三系为陆相磨拉石沉积,北部有盐湖相的巨厚盐层和石膏层。在盆地中部上第三系可厚达5~6公里。
盆地的区域构造为北东-南西向,南、北两条构造带夹一个*凹陷。北部构造带长300公里,由雁行排列的新第三系褶皱组成,并受新第三系盐运动的影响,有盐丘构造。南部构造带长350公里、宽20余公里,主要由白垩系和老第三系组成,断裂发育。*凹陷为新第三系的深凹陷,地球物理剖面显示,有深埋的平缓大型隆起。此外,在盆地东南为库萨布凹陷,此区老第三纪沉积最薄,上覆1~3公里的新第三系,多为块断构造,有的核部出露白垩系甚至基岩。
盆地的生油层为老第三纪和白垩纪的海侵沉积,油气储集层主要是老第三系的碳酸盐岩及砂岩,白垩系的砂岩和石灰岩次之、侏罗系和新第三系砂岩产量则不到10%,最大单井日产油500吨和气200万立方米。油气田集中在南、北两构造带内。原油性质为低比重、含高蜡、低含硫,因此很可能含有*深凹陷陆相新第三纪沉积的生油层。
盆地产油最高年产量为1964年的220万吨、1974年就下降到100万吨。盆地内至1974年底共钻探井进尺450万米,平均每平方公里超过百米。
在和田以西的西南坳陷区内海相特征非常明显。
我们在野外观察时,曾在晚白垩纪地层中还找到了海胆和蜇皮类生物化石。在和田以东进行了野外追踪观察,当到了策勒便出现相变层,由海相渐变成陆相砂砾岩层,继续往东观察到于田因沙漠覆盖未找到出露地层。该县位于昆仑山北麓,清置于阗县,1959年改于田县。
据有关史料,东汉时期,西域诸国分割为55个小国,分北道与南道诸国。公元74年,明帝时派假司马班超率吏36人,出使西域南道各国联合抗拒匈奴。班超先到鄯善,夜率吏士烧匈奴使者营幕,杀匈奴使者,控制鄯善。接着班超西至于阗、迫使于阗王杀匈奴使者,归服汉朝。
我们从于阗向东接近民丰,旅途条件越来越差,已基本无路可循。
发源于昆仑山的尼雅河从民丰往南潜流入塔克拉玛干沙漠。
2000多年前,汉朝使臣张骞出使西域,曾报道了在尼雅河尾闾的三角洲有个尼雅古国叫“精绝国”。据《汉书·西域传》载:“精绝国,王治精绝城,户480,口3360,胜兵500人。”唐玄奘从印度取经归来经过尼雅,称其为“王治尼壤城。”他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东入沙碛,行二百余里至尼壤城,周三四里,唯取城路仅得通过,故往来者莫不由此城焉。”相传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成正果。而他到过的这个兴盛一时的王国,却在以后的沙漠历史记载中神秘地消失了。
1901年,尼雅古国遗址被英国探险家、考古学家斯埋因首次发现。当时,他曾发现这里有遗址40余处,并发掘到八支价值连城的汉文木简。木简的用法、书体与西汉后期长沙王家族墓内出土的有着惊人的相似。
此外,他还掠走了大量珍贵古文献及各种完好无损的毛织物、漆器、铜镜,以及具有健陀罗风格的木器家具、希腊神话中人物雅典娜像封泥等。消息传出,国际学术界为之震惊: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死亡之海深处竟有过如此人类辉煌的文明!
尼雅古国,沙丘周围散布着佛塔、寺庙、城墙等50多处古代遗址。当年唐玄奘描述的一座佛塔、远远望去,像一座威严的“人面狮身”凝视着大漠里的一片死寂。距今2000年前的房屋依然房柱林立,此乃世界上极为罕见的人类活动古遗址。尼雅紧挨于阗,在历史上曾是于阗国的一部分。
尼雅是一个虽被内陆包围却又具有国际性的繁华大城市,是连结中国汉王朝与罗马帝国两大文明古国的重要中转站。它是中国、古印度、古希腊、古伊朗世界四大古代文明,在地球上的一个罕见交汇点,是中国丝绸通向西域的重要通道。
尼雅王国为何会陡然间神秘消失?对此难解之谜尚有争论。一种观点是尼雅河改道,尼雅绿洲因得不到水源灌溉,“沙进人退”。另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尼雅遭到了外界的袭击,被战争危险所毁灭。
于田—且末,构造区划属塔东南断阶区,在断陷边缘出露有侏罗—白垩系及第三系。据后来进行地震调查资料分析,中新生界厚度推测约7000米,应是个中新生代的坳陷。
远望东北,那里就是神秘莫测的罗布泊。有一个古老的民间传说:很久以前,身世显赫的蒙古族青年罗布诺尔不愿继承王位,要去龟兹学习歌舞。当他走到塔里木盆地东部边缘时,饥渴、劳累、使他昏倒在地。三天后,当他醒来时,竟发现身旁坐着一对青年男女。小伙子说他叫若羌,姑娘说她叫米兰。他俩是风神母收养的同胞兄妹,因忍受不了风神母的残暴*,抛家到库车学技艺,不料返回途中在此与罗布诺尔相遇。米兰对罗布诺尔一见钟情。风神发现女儿与凡人相爱,恼羞成怒,便刮起黑风暴惩罚他们。用砂石打瞎了罗布诺尔的眼睛,把米兰从空中摔下折断了双腿。之后,风神又将他们三人分别刮到东、南、西面的荒漠上。哥哥惦念妹妹,米兰思恋情人,三人哭天抢地,泪流聚在一起,形成盐泽,成为罗布泊,这当然是神话。
古元古代时,罗布泊基底为塔里木陆块一部分。阿尔金山隆起后,罗布泊正处在坳陷位置。现今的罗布泊的表面主要为第四纪以来的冲积、洪积、湖成或风成堆积物覆盖。曾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封闭盆地,为塔里木河、孔雀河的积水地,后因河流改道、下游断流、湖泊逐渐干涸,总面积约7000平方公里。
罗布泊附近有著名的楼兰古城遗址。“楼兰”这个名字直译就是:巫史或皇家史官为帝王反复思考其历法思想的地方,而从前的巫史就是最早的太阳观测者,就是殷人始祖契那样的部落首领。
1901年,瑞典人斯文赫定发现楼兰遗址后,轰动了全世界。人们获知楼兰人有明显的原始欧洲人血统,证实楼兰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在这里就已开始了。楼兰向西到达地中海、向东到达美洲*、向南到达马来半岛,被称为“大地四极”。它是世界古文明的奇迹,近百年来一直是史学家研究的热门课题。
由于野外工作条件极差,难以展开地质勘查,故对塔东地质情况所知甚少。
事隔13年之后,即1969年7月,地质部石油地质综合大队组成塔里木队,派遣孙万禄等沙漠踏勘组,徒步横穿沙漠又一次到达玛扎塔格,取得了重要地质成果,加深了对盆地地质结构的认识,经过4个月的工作,编写了《塔里木盆地石油地质概况及今后找油意见》的报告。
次年5月,该大队又组成西北分队,由康玉柱带队继续对塔里木盆地进行综合评价,认为:“塔里木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盆地大型隆起坳陷具长期活动性质,为生、储油气创造良好条件。盆地内圈闭多、断裂发育,并多分布于坳陷边缘地带,是一个多油气类型的含油气盆地。”并提出以后工作方针:“着眼全盘、确保重点、快速扩大、积极准备,着眼于找大油气田。”其具体部署是:“扩大一块(库车坳陷)、突破一块(西南坳陷区)、准备一块(塔东坳陷区)。并建议把石油勘探重点由库车坳陷向西南坳陷区转移。”
1979年10月,地质部石油地质局关士聪总工程师在长沙石油地质部署座谈会上,书面发言提到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查工作:
“塔里木,自从西和甫(柯克亚)再喷油以后,迄今两年有余,但研究程度还是很低,当然是由于工作条件不足之故。在大地构造划分上,在塔里木的地史发展上,意见比较分歧,特别是西和甫油源问题,至今没有结论。塔里木含油层位很多,但生油层不明。因此,还不能确切地选择重点。有些同志特别强调了塔东坳陷,而塔东坳陷航磁和重力资料所显示的,极大可能不存在这样一个面积较大的深盆。相反地,中新生界分割的可能性很大,应当全盘考虑,用多兵种作战,沿着和田河在不同地质构造单元上进行区域剖面测量。最近在有争议的向东南延伸的巴楚隆起南缘地区,曾见玛扎塔克山的强烈褶皱带,它是否意味着某一坚硬地盘的边缘,还不能定论。而从玛扎塔克的南部斜坡,成了扩大了的西南坳陷,应给予较高评价。因此,新疆工作的重点,应放在从阿克苏到和田一线的附近,同时不放弃西南坳陷的西部地区的工作。关键是要加强新疆的多工种的物探工作。”
在长沙会议上,朱夏对塔里木盆地的选区评价是这样的:
“塔里木的西南凹陷更深,如果我们能打六千米、八千米、一万米,手段很够的话,那么这里(指塔里木西南)同柴达木一样是大有可为的。如果没有相应的手段,恐怕不容易一下子下手。对塔里木来讲,我是想以北部边缘下手,似乎容易奏效。深凹陷,我同意关总的说法,不能放弃,应多做些工作,然后再下手。所谓北面,我想库车凹陷是被一个梁子隔开的。这条梁子的南坡口上应该是很有利的地方,也比较容易下手,探索更多的层位。
另外,大塔里木套小塔里木,这观点还是对的,西南凹陷是个小菱形,整个塔里木是个大菱形。关老总怀疑南边有硬块,也许是小塔里木的核心,所以巴楚隆起的南缘,也是斜坡地带,同样应予重视。”
1981年,康玉柱在《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刊物上发表《塔里木盆地石油地质特征》(第2卷第4期)。他的论述是:“该区是晚古生代以来长期活动之深坳陷。古生代、中新生代地层发育齐全,多时代生、储油气层发育良好。油气显示丰富,局部构造较发育。已在该区内叶城坳陷柯克亚构造上,发现高产油气流和麦盖提斜坡的石炭系碳酸盐岩内见良好油气显示和少量原油等,是盆地内含油气远景最佳的地区之一。”
自80年代以来,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尤其是1984年9月22日,一普6008钻井队在塔北雅克拉构造上的沙参2井,于5363~5391米井段奥陶系白云岩中,试获特高产油气流,日产原油1000立方米、天然气200万立方米,成为塔里木盆地油气普查勘探的重要转折点,在西北大漠中树起了一座历史丰碑。尔后,油气勘探连连取得重大突破,在早年沙漠踏勘所见石炭一二叠纪地层露头的西南坳陷区麦盖提斜坡终于找到了油气田。对此,康玉柱确认油源来自海相古生代地层。他的根据是:经地质矿产部无锡中心实验室等单位,对沙参2井原油进行多项物理和化学鉴定表明:
原油含蜡量低(2.27%),钒镍比高(7.74);天然气中含氦气高;油田水钾、硼、溴、碘、锶……等含量也较高。锶/氯为0.004,溴/氯为0.034。原油经全烃气相色谱、饱和烃气相色谱分析,OEP值、碳数范围及主峰碳等均显示为低碳丰度优势的特点。
气相色谱分析,正构烷烃高低碳比为2.1~5.9。据美国学者菲利浦认为:其比值在0.6~1.2为陆相腐泥型标志;1.5~5.0为海相和湖相腐泥型标志。故沙参2井原油母质具腐泥型特征。
原油碳同位素δ13C为-32.41‰;芳烃、非烃、沥青质等含量均小于-32‰,也说明碳同位素较轻,具海相特点。
色谱—质谱分析,没有见到陆相原油的典型生物标志化合物伽马蜡烷和奥利烷。而且色质分析中三环二萜烷含量较高,表明原始生油母质菌藻类数量占优势。
综上所述,沙参2井原油具海相原油特征,原始生油母质以海生菌藻类为主,为腐泥型。由此,康玉柱认为沙参2井油气主要来自于寒武—奥陶系。
许靖华教授在《中国沉积盆地的成因》的论述中,对塔里木盆地的看法是这样的:
“塔里木盆地位于天山和昆仑山之间,面积56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一个盆地,它的规模和形状可与现代的弧后盆地日本海对比。
塔里木的基底埋藏很深,为寒武纪变质岩和古生代浅海沉积岩,在盆地周围已经出露或者埋藏在盆地*很浅的隆起上,估计塔里木下伏着地台碳酸盐岩和*壳,但未证实。前寒武纪至古生代浅海沉积分布于盆地的最深部位,从地震剖面上追踪这些地层深达7公里(地质部非出版资料,1987)。
昆仑山脉和塔里木盆地C—P地层包括火山碎屑岩、粗碎屑岩和黑色页岩,晚古生代深成侵入岩形成昆仑山脉主峰,喀拉昆仑发现二叠—三叠系的浊积岩。所有这些特征存在活动板块边缘,火山弧产生火山岩、火山岩则来自深部岩基。深海槽中的浊积岩分布于昆仑山以南的前弧盆地,弧的南部是天山弧后盆地,已由海底扩张陆壳漂移而成。
从重力资料估计,塔里木莫霍面埋藏在40公里左右,最大沉积厚度为15公里、最小地壳厚度为25公里。塔里木弧后盆地显然下伏着减薄了的陆壳,偶然出现的大的正磁力异常最大值为350nT,说明那些地方也是盆地最深处,由塔里木*隆起负异常分为两个正异常带。这些大的磁力异常说明存在洋壳,塔里木弧后凹陷扩大很厉害,为铁镁质岩石侵入的海底扩张阶段。根据均衡条件凹陷底为洋壳,磁异常和沉积厚度对比的结果认为,磁力异常最大处也是沉积最厚的地方。
负异常出现在塔里木中心,据观察这条带为陆壳,这条弓形的脊将弧后盆地分成两部分,一个残留弧和一个塔里木中心脊,视其几何形态像一个弧,塔里木二叠系岛弧是很复杂的,可能在菲律宾有一个现实的模型。前弧沿昆仑山方向可与现在的马里安娜弧对比,塔里木的*脊将塔里木的南凹陷与北部分开,与现今的九洲—帕劳海(Kyushu—Palan)脊相当。
塔里木盆地是在早中生代古Tethys海消失在昆仑山背后形成的。盆地中心,中生代堆积近10公里厚的沉积,与中生代沉降相均衡。盆地在弧-陆相碰后完全与开阔海隔绝,接受了巨厚的侏罗系陆相沉积。气候温暖、潮湿,因为达到了均衡沉降的极限,沉积率降低,白垩—老第三系海相层,相对比较薄,塔里木于新第三纪中新世时又重新活动,这时陆相地层沉积于数个拉张成因的边缘槽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