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2-15 21:5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16 04:48
1992年开始从事遗憾问题研究,依据研究主题、研究取向、研究方式及其所形成的总体风貌,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92年到1998年,孕育于后现代主义思潮,即强调心理是一种社会建构,人格、情绪、认知和思维并非个体的内部存在,而是社会生活中人际互动和话语建构的结果。主要成果体现在遗憾问题研究,和以此为目的的关于自觉问题研究等方面,2002年《遗憾论》(远方出版社)、《自觉论》(当代世界出版社)问世;第二个阶段是1998年到2003年,孕育于文化多元主义,即关于人与超自然的沟通问题意识的充分凸显,主要成果体现在终极问题研究,使关于遗憾现象的研究进一步深入,2004《终极论》(社会科学科文献出版社)问世;第三个阶段是2003年到2007年,形成了遗憾现象在认识方法上的体系上的研究,主要成果体现在2007年《遗憾学》(世界知识出版社)的杀青;第四个阶段是2007年以来,运用遗憾学理论研究多个社会热点问题,同时研究路径进一步分化,预示着新的范式转换的前景。其间,实现了从遗憾标准讨论到学科体系建立及走向实践的历程。研究领域:文化社会学,方向:遗憾学。
2003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会将《遗憾学》列为年度资助课题;2006年,遗憾学经专家论证,作为一门选修课程搬上了大学讲堂,先后有2000多名大学生选修该课。作为学术体系,《遗憾学》系列著作的问世在社会各界引起较大反响,国内新闻社科界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中国图书评论》、《社会科学辑刊》、《理论界》、辽宁日报等媒体认为,《遗憾学》填补了中国内人文研究领域的空白,是向人类认识极地的探索,是对一种超越的探索;《中华儿女》以“‘遗憾学’理论研究第一人”为题给予了较祥介绍。如今,当人类社会的滚滚红尘弥漫21世纪人们的生活空间时,遗憾作为人生的永恒,依然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共同探讨的话题。鉴于其研究成果,由中华儿女报刊社、人民政协报社、中华全国工商联宣教部、中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十一届“新世纪之声和谐中国”征评表彰大会授予其“当代教育改革与创新影响力优秀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