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键通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3 10:5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5:41
何为“一键通”
所谓“一键通”(英文缩写PTT,即Push-To-Talk),实际上就是集成了对讲机功能的手机,用户按下手机上的对讲键,就可以与任何地方的群组或个人直接进行通话。
一键通就是“即按即说”(PTT)的手机,融合了手机与对讲机的功能,它用的是手机的网络。PTT手机与一般对讲机有所不同,一是对讲机毋需通过网络, 二是和普通对讲机只能在短距离内,靠功率发射通话相比,这一业务有强大优势,包括可以漫游。
特点
1.可以快速地进行“一对一”或者“一对多”通话,就像使用对讲通话机一样。
2.与手机拨号后必须等待相比,“一键通”在按下通话键后3秒左右即可接通,说话时的延迟也达到1秒以内,接近专业对讲机。
3.与对讲机只能近距离通话不同,一键通服务可以通达至手机网络可以覆盖到的地方,几乎没有距离的*。
4.与对讲机依赖的专网高昂的投资相比,手机对讲可以充分利用现在的CDMA网络,大幅降低运营商的运营成本和用户的使用成本。
市场容量
信息产业部调查估计国内数字集群的潜在市场需求为800万-900万个,2000年到2005年,产值达到500亿元。
目前瓶颈
1.如何将时延控制在用户能够“容忍”的范围之内;
2.实现两大运营商、各个终端以及不同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标准问题仍是瓶颈。
成功案例
美国第五大运营商Nextcl拥有4000万PTT用户。
“一键通”大热,掀新技术风潮
“Push-To-Talk”(PTT,中文译名“一键通”)这个说新不新说旧也不旧的移动业务现在俨然成了手机新技术的一个代名词,其热门程度仅次于3G,甚至被美国Zelos-Group的调查报告认为是“未来新一代手机的两大热点”之一。它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使用者的通话费用。
在刚刚结束的德国汉诺威举行的2004CeBIT展会上,各厂商不遗余力地展示自己的“一键通”手机也是一个最好的例证:三星SPH-A760手机刚刚浮出了水面,预计在今年第二季度上市的支持“一键通话”的索爱T637和Z500也崭露头角,西门子的产品据说也将在同一时间上市,摩托罗拉在海外也发布了三款PTT手机,分别面向GSM和CDMA网络。
而推出世界首款“一键通”GSM手机的诺基亚公司表示,2004年,诺基亚将推出全系列具备“无线一键通”功能的GSM手机,包括采用Symbian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从2005年开始,所有诺基亚新推出的GPRS/WCDMA手机将全面加入“无线一键通”功能。
又一场新技术风潮开始了。
什么是“一键通”手机
一键通(PTT)功能是一种全新的移动技术,可以快速地进行“一对一”或者“一对多”通话,就像使用对讲通话机一样。这一功能适合需要频繁联系的小型和中型企业以及需要同朋友和家人聊天的个人用户。但是必须使用内置这种功能的手机,普通手机无法使用PTT功能。但一部分支持高通BREW的手机将来可以通过软件升级来支持PTT技术。
手机开通PTT以后,只要按一下手机的相应按钮,就能用自己的手机与被选择的组群实现“一对一”或“一对多”的通话。美国CDMA运营商Nextel的PTT服务,需要机主按住按钮才可以进行讲话,而松手后,对方听到“嘀”的一声,才能讲话。
与对讲机只能近距离通话不同,一键通服务可以通达至手机网络可以覆盖到的地方,几乎没有距离的*。而PTT服务可以按照时长、时段和流量来计费,也可以包月,这取决于运营商。以高通和CDMA运营商Nextel在美国的商用先例来看,采用包月制,费用在15-30美元之间。
除了自如漫游、远程通话、方便使用、费用较低等优势之外,增加运营商收益及减少沟通成本也是“一键通”的主要卖点。但是,“一键通”依然存在着一定的短板。从技术而言,POC并没有多高的技术门槛。事实上,从反应时间等技术指标来看,这种在手机上实现集群对讲功能的技术也不能与集群通信技术相抗衡。从目前的情况看,一般的POC时延都需要两三秒。从美国一些运营商的经验来看,此业务能否取得成功主要取决于时延问题。因此,将时延控制在用户能够“容忍”的范围之内,是该业务推广的技术核心所在。
此外,如果PTT想定位高端商务人士,则在保密性、通话质量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如果想定位低端蓝领,则不仅能否获大利润是一个问题,是否能顺利培养起他们的使用习惯也是一个疑问,因为,即便是“一键通”也仅是一键能说话,但在被动接收消息、发送语音信息等方面都需要一定操作,更何况培养一种新的习惯本来就有难度。
业内专家预测,“如果定价和定位准确,PTT应该首先在年轻人市场取得成功。”
两大阵营导致标准分歧
信息产业部调查估计国内数字集群的潜在市场需求为800万-900万个,2000年到2005年,产值达到500亿元。按照国际通行的专业用户对移动用户1∶10的比例,到2005年,按照3亿公众网用户计算,专业移动网的用户将达到3000万户。
尽管如此,也有人并不表示乐观,因为要实现两大运营商、各个终端以及不同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标准问题仍是瓶颈。
去年,摩托罗拉、爱立信、西门子和索爱就已经共同发布了其POC系统,并计划于2004年第二季度推出可相互通信的“一键通”手机。而就在同一天,诺基亚也发布了POC技术,但该技术无法与上述四家制造商的技术相兼容。
虽然几家都是“移动开放联盟”(即OpenMobileAlliance,简称OMA)的成员,但是鉴于该项技术极具*力的前景,它们却依然走着各自不同的道路,并且已经迫不及待地纷纷制定了各自的标准。目前,OMA成员主要分为两大阵营。其一是诺基亚和三星的联盟,而另一阵营以摩托罗拉、西门子和索尼爱立信为主。尽管两大阵营均采用芬兰移动电话制造商Espoo公司的POC技术,但问题是,目前两大阵营的“一键通”手机无法相互通信。除此之外,很多企业也在着手各自的研究,比如高通公司就已经研发出了基于CDMA2000网络的PTT技术Qchat.
技术不兼容是业内最不希望看到的事情。如果标准不同,那么该市场注定要进入一种支离破碎的状态,其标准上的分歧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该市场的有序发展。
“只有大家达成共识,实现技术相互兼容,从而使不同运营商的手机相互之间可以沟通。一键通要想插入市场,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业内专家认为。
运营商还在酝酿
一边是面对潜质巨大的POC业务市场,摩托罗拉、西门子、诺基亚等厂商暗自发力。另一边与厂商的争先恐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运营商对POC的态度依然暧昧。
“一键通”跨运营商使用的可能性很小,目前各运营商、设备商、手机厂商尚未出台统一标准。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PTT服务分别基于GPRS网络和CDMA1X网络,到目前为止运营商尚未进行互联互通的尝试。在标准尚未统一的时候,运营商显然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
但是专家认为,移动电话运营商很清楚该功能能够鼓励用户讲更多的话,从而能够提高他们的收入。同时,该业务很有可能被联通作为一种新的市场杀手应用来定位。这项业务的实施也许就意味着联通可以稳固现有的手机用户,同时也可以争取更多的新用户。
也有技术专家指出,PTT是基于未来3G以及现有的2.5G网络的技术,如果运营商在核心网络上具有较好的IP基础的话,实现全国的企业专网就比较容易,并且进行PTT通话将更加便捷和实用。
据透露,高通和联通已经展开了合作。中国移动也在广东、湖南、四川进行了多厂商参与的业务测试。据广东联通透露,PTT实际的商用服务最早会在今年五月底六月初推出。
"一键通"是否过火?
据广东联通透露,“一键通(PTT)”商用服务最早会在五月底六月初推出,这场几乎遍及全球的手机热潮终于要在中国一展身手。据悉,目前在中国国内提供“一键通”解决方案的厂商已超过10家,东方通信和南方高科还推出了“一键通”手机,在时间上,国内手机厂商“一键通”业务的发展和国外基本同步。
就在各大手机厂商和移动运营商纷纷开辟“一键通”战线时,3月30日从伦敦 “一键通”世界峰会上传来了警笛声。T-Mobile执行官奥托公开表示,将“一键通”打得如此火热将是危险的,就如同几年前移动互联网大造声势一样。
当年商家一心想推出WAP应用到移动互联网,由于其整个运行环境支离破碎,兼容性和配套硬件等不齐备,使其实用性大打折扣,结果WAP应用至今起色不大。而今“一键通”就像WAP一样风起云涌,一样危机四伏,商家会不会重蹈覆辙?
然而,众多商家既然已经一路,就已经无法打道回府,但商家可能得进行一下反思:“一键通”是否达到了他们所需要的商业模式?用户真的需要吗?
Nextel模式遭到质疑
在“一键通”的发展中,Nextel无疑被当成是这一技术成功的缔造者,也因此成为很多想要进入“一键通”市场的运营商仿效的楷模。据称,1993年开始运营“一键通”网络的Nextel现在才拥有1300万用户,远不是美国最大的电信运营商,但却是全球ARPU(每用户收益)最高、用户流失率最低的运营商,它每月从每个用户那里收取69美元的利润。业界普遍认为,它的这一切既不是靠漂亮的手机支持,也不是热闹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仅仅是因为最朴素的“一键通”。
然而,T-Mobile执行官奥托却不这样认为。他争辩说,Nextel所获得的高用户收益率和低用户丢失率与“一键通”没有多少关系,而与它的商业运作模式要有关。奥托强调指出,Nextel主要业务集中在中小企业市场和商业用户,有没有“一键通”,它都能做得很好。(注:T-Mobile是惟一一家可以与美国Nextel相抗衡的欧洲公司,它较其它公司有更多的优势动力来推广“一键通”业务。)
事实上,除Nextel之外,至今还难找到第二家成功者。当美国或者欧洲的运营商复制Nextel的模式后,并没有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美国的Sprint和Verizon公司于2003年开始提供“一键通”服务,据最近一期的Fobers(福布斯)报道,这两家大牌移动运营商“自去年秋天的喧嚣之后,有关”一键通“业务几乎没有任何声息”。之后,法国的Orange已经制定了今年“一键通”业务的详细计划,但它的立足点遭来的非议可不少。
Orange的执行副总裁Richard Brennan在“一键通”发布会上信心百倍地指出,现在40岁以上的用户80%不会使用短消息服务,Orange的“一键通”服务TalkNow的语音信息将为他们解决这个问题。但分析家认为,他们如果不会使用相当成熟的短信业务,也难以保证他们会使用时尚新颖的“一键通”。甚至有欧洲分析师认为,“一键通”只会成为少数用户感兴趣的玩具,绝不可能成为短信一样的普及型业务。
此外,一个明显的问题是,Orange开发了40岁以上用户使用语音短信习惯的同时,不可能阻止现有短信用户改用“一键通”,它是否会流失这一部分用户和短信业务?如果流失,带来的损失是否能被新开发的业务扯平,这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运营商ARPU值不升反降不是没有可能。
总之,Nextel模式耐人寻味。从对Nextel的研究看,“一键通”的最大卖点是“无需花费时间拨号或者连接网络,方便使用且通话时间缩短了”和“费用较低”。但不能否认,就像IP电话之于传统长途电话,“一键通”对传统的语音通信和短信服务有潜在的替代性,甚至可能成为它们的“杀手”,能否真正提高ARPU还需要运营商有一个非常好的赢利模式和推广方式。
面对这一烫手的山芋,运营商到底以什么来吸引用户,“一键通”是否值得运营商大力投入又成为一个疑问。据悉,Orange和美国的一些运营商目前也仅处于试运营的阶段,真正好的模式还值得论证和期待。
“一键通”市场存在变数
虽然“一键通”技术获得普遍赞誉,但能否在通信市场站稳脚跟,还存在诸多变数。
市场需求就是争论的重点。虽然“一键通”的概念很实用,但是究竟有多少人愿意把手机当作“对讲机”使用?如果将“一键通”业务的服务对象定位于*机关、消防、防汛、紧急救助部门以及企业内部的话,那么该业务可能会因该技术的覆盖范围广而得到很好的响应。但是,*部门和企业的应用需求市场毕竟有限,而大众市场中,又有多少人会“玩”这种服务?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北美“一键通”业务仍然集中在零售、交通、物流等行业用户,真正的个人用户市场还需要运营商进一步发掘潜力。
另一摆在正式商用之前的大问题则是用户定位。如果“一键通”想定位高端商务人士,则在保密性、通话质量等问题还有一定差距;如果想定位低端蓝领,则不仅能否获大利润是一个问题,而且是否能顺利培养起他们的使用习惯也是一个疑问。因为,即便是一键通也仅是一键能说话,但在被动接收消息、发送语音信息等方面都需要一定操作,更何况,培养一种新的习惯本来就有难度。值得提醒的是,当中国人已经完全熟悉并接受短信的时候,“一键通”是否还有市场空间,值得思量。
再者,合理的资费水平也将对“一键通”业务的普及至关重要。对此目前国内各方尚无明确说法,不过按照Nextel在美国的商用先例来看,包月制费用在15-30美元之间。当然美国的生活水平高于中国,运营商要是将这一标准照搬到中国,估计将把大批的用户隔离在“一键通”的门外。因此,如何定价,还值得商家权衡。
不可否认,“一键通”是一项迎新技术,但新技术难免有不足之处。据一些有过使用经验的人士介绍,“一键通”通话过程中的时延问题仍然存在。而且,由于“一键通”采用数据包传送方式,其延时比一般的对讲机还要大,一般时延都在数秒以内,由此带来的话音传送过程给人感觉不太舒服。当然,有的厂商号称能将时延控制在一秒之内,但是在大规模网络传输过程中,其真实的效果如何,还需要实践的检验。
此外,“一键通”业务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具备一些特殊功能。比如这样的手机要有在大街上也能放大话音的扬声器、即按即讲的特殊按钮、满足“对讲机”需求的超长待机时间等:比如为了在不同网络中能实现互通互用,“一键通”技术必须具备其统一的技术标准。可它的统一标准也许还得到明年一季度才能推出。没有统一标准,用户就搞不明白谁能接受“一键通”信息,谁又不能。再比如,“一键通”的语音速度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流畅,可这一指标至今还没有定数。当你到真正使用它时,也许会从理论上的117 Kbit/s下降到20 Kbit/s.
当然,即使面临诸多变数,但市场总是由需求驱动的,商家的热情并没有因此而消退。如今,如何找准市场的切入点将是“一键通”商家成功的关键。赛迪顾问通信与网络咨询事业部总经理吕国英博士就认为,对于“一键通”这样的新业务而言,只要能够在营销上突出时尚、便捷的特点,“一键通”手机就较易在普通个人用户市场上取代民用对讲机。而部分业内人士则认为,更深层次的营销合作应该在企业用户市场上展开。如运营商必须推出合理的套餐资费模式,利用VPN虚拟专网,为企业客户提供打包业务和服务。运营商与终端厂商可以通过“*营销”等方式共同推动“一键通”业务市场的发展。(王金元)
点评
市场终归是由需求驱动的,但令人感到费解的是,即使面临如此多的变数,商家的热情并没有因此而消退。就目前的情况看, 如果该业务能提供的特色差异服务有限,而用户又不得不为此业务换手机,结果如何可想而知。因此,技术新不新不是关键,最重要的还是要看如何找准这个市场的切入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