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记忆中的展品包括了哪几类艺术品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3 11:2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10:51
中国记忆——5000年文明瑰宝展
展览时间:2008年7月29日——10月7日
开馆时间:9:00—17:00(16:0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
展览地点:首都博物馆B展厅(西区一层)
前 言
这是一个源远流长的东方文明,无论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多次南下,还是西方列强的闯入,都未曾中断文明的传承与进程,卓尔不群、独立远东。
这是一个神奇瑰丽的东方文明,在西方人眼中,既有“丝国”(塞里斯、Seres、∑ηρε)到“瓷国”的嬗变,也有“汉人”到“唐人”的演绎,在马可·波罗等冒险旅游家颇具传奇的游记中,是令人向往的神奇世界。
这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东方文明,以华夏文明为主体,吸纳、融合各区域文明汇聚而成。宛如海纳百川,奔流不息。
这是一个历久弥新的东方文明,在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碰撞中,以无与伦比的包容和再生力,实现自身的创新和发展,并推动着世界文明整体的进程。
这就是中华文明,蕴含着“和”的文明。以礼明序,以乐和群,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以期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古老的中华文明,从遥远的时空中走来,如今在这里向您展示中华文明昨夜灿烂星辰中最为耀眼的明星,也是最能唤醒那尘封已久的美好记忆的文物瑰宝。
第一部分 曙光初照
(史前时期 公元前21世纪以前)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先人在求得生存的过程中,逐渐认识自然和自身,也进化着自己。从茹毛饮血到钻木取火,从采集野果到种植庄稼,从穴居山洞到建造房屋,从与野兽相争到驯养家畜,从结绳记事到刻画文字符号,从实用器到礼仪用具,从氏族到城邦,迈进文明的门槛。由南方的西樵山文化至北方的红山文化,从东方的良渚文化到西方的马家窑文化,文明曙光初照中华大地。
本单元展品详细信息 -->
第二部分 礼乐安邦
(公元前21世纪~前3世纪)
伴随着国家的出现,中华文明迎来了第一个发展高峰。夏商周为稳固其统治,建立了一套严密的礼乐制度,以礼明序,定尊卑;以乐调节心灵,融和上下、群体关系。由此而生的礼乐器造就了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当西周王室衰微、诸侯逐渐势力强大,伴随而来的是区域文明的长足发展和繁荣。秦的大一统,也统一了区域文明。秦祚虽然短暂,但作为中华文明规范体系的典章却垂范近二千年。
一、礼仪的沉淀
(公元前21世纪~前8世纪)
公元前2100年前后,夏禹在治水中脱颖而出,建立夏朝,“禅让”变为“世袭”。商周时期,礼乐渐趋兴盛,并伴随频繁的祭祀。从大量出土的精美的青铜礼乐器中,可以遥感当年礼仪的庄严与繁复。甲骨文、金文则记录着这一文明的进程。
本单元展品详细信息 -->
二、区域文明各领*
(公元前8世纪~前3世纪)
高度发达的礼乐文明,不仅成就了自身的辉煌,也辐射到周边地区。受其影响,周边地区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自身文化中孕育出独具魅力的区域文明,相同材质造就了不同的器形,蕴含着不同的文化符号。
本单元展品详细信息 -->
三、百川终入海
(公元前3世纪末)
地处西戎边陲的小国秦,经商鞅变法后,逐渐强大,横扫六合,建立了疆域广袤的秦帝国。车同轨、书同文,促进各区域文明的进一步融合,协调发展,汇流成中华文明的发展主轴。秦朝虽仅存15年,但其所奠定的*文明却垂范后世、传承千年。
本单元展品详细信息 -->
第三部分 盛世华章
(西汉至隋唐五代 公元前3世纪~公元10世纪)
汉在秦统一的基础上开拓进取,呈现出新兴帝国的朝气蓬勃气象。丝绸之路的开通,将东亚与西亚、欧洲文明连在一起,中土文明在影响对方的同时,也受对方影响。汉朝雄强的流风余绪延续到魏晋,伴随着豪杰并起,风流纷争,北方民族相继南迁,各民族互相碰撞、融合。国力强盛的唐朝借西来“胡风”的熏陶,吸纳各种外来文明,再一次显示出勃勃的生机和阔大的气象。强汉盛唐,绵延着原生创造,兼容并蓄各种外来文明,呈现出新风异彩,祥和灿烂,为历代盛世所称颂。
一.时代的定格
(公元前3世纪—公元3世纪)
秦统一后区域文明的重组,在汉代焕发出新的活力。“文景之治”开启了两汉盛世,与欧洲的罗马帝国并肩称雄东、西方。创造这一盛世的人们及其语言文字也被定格,即汉人、汉语和汉字。
本单元展品详细信息 -->
二、南北民族、东西文化大交融
(公元3世纪~6世纪)
汉末乱世经晋的短暂统一后,又出现了较长期的南北分治局面。汉文化在南方得到延伸和发展,青瓷造型及釉色之美,也成为人们情感的新载体。北方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相继南迁,其风俗文化与汉文化在不断的碰撞、融会。夹杂着佛教的东渐,以及波斯和希腊文化的羼(chàn)入,它们逐渐融入中华原生文明之中,散发出存异趋同的独特魅力。
本单元展品详细信息 -->
三、黄金时代
(公元6世纪~10世纪)
唐朝的开明*和民族融合,开创了社会的繁荣。开放的社会,使唐朝成为各种民族、宗教、文化的汇聚地,“丝绸之路”引来的不只是诸国“胡商”,各种文化艺术也纷至沓来,这是空前的文化交流与大融合。融会南北,贯通中西,把唐代推向中世纪世界文明之巅峰。
本单元展品详细信息 -->
第四部分 古典终结
(公元10世纪~19世纪)
宋在唐代文明的基础上峰回路转,时代精神从追求外在雄伟华丽转向内在的宁静愉悦,由世间转向心境,讲求雅致和细腻入微的感官享受。琴棋书画成为文人的情感载体,品茶论酒成为时尚雅趣;“以玉比德”观在理学的倡导下再次提升,瓷器是否类玉成为评判优劣的标准。但北方游牧民族仍相继南下,重文轻武的社会已不能抵挡游牧民族的剽悍及其铁骑,故有女真、蒙古、满族相继入主中原,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当中华文明沿着自己的轨迹发展、完善并推向极致时,西欧诸国却走出中世纪,生产力迅猛发展,迈进近代文明,改变了世界格局,也改变了中国文明的进程。
一. 宁静中的愉悦
(公元10世纪~13世纪)
黄袍加身后取得政权的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以“杯酒释兵权”实现了文人治国的理念。经前朝绚烂文明之极后归于平淡的宋,重文轻武,追求心灵的宁和,生活的安逸。前有西夏、辽夹肩,后被女真所*偏安一隅,仍能“酣睡于卧榻”。尽管它缺乏英雄气概,但其对人生、世事的哲学感悟,却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宋瓷神韵中可领略时人的儒雅心境。
本单元展品详细信息 -->
二、民族融合谱新曲
(公元10世纪~14 世纪)
皑皑雪原,金戈铁马;小桥流水,西厢风月。北宋国力不够强盛,其文明却为周边民族所倾慕,西北党项、东北契丹,后来的女真、蒙古族,或争得一角,或入主半壁江山,或一统中国,但最终为中华民族所融入,同时也为中华文明又增添了新的色彩。
本单元展品详细信息 -->
三.盛世余晖
(公元14世纪~19世纪)
在明清近五百年的岁月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文明被推到了极致,并成就了古典最后一个盛世。清高宗更是踌躇满志,将紫禁城主殿更名“太和”。然而这正是西欧列国空前巨变、日新月异地迅猛发展时期,明清也随着时代的脉搏在跳动,先是经传教士传入一些近代科学知识,后在西方列强向外扩张的强大压力下转向闭关自守。
本单元展品详细信息 -->
结 语
“中国记忆——5000年文明瑰宝展”由国家文物局、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黑龙江省*、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山东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办(注:排序按照*网站公布的排序序列)。
北京市文物局、湖南省文物局及其他省市文化厅(文物局)协办。
故宫博物馆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首都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北京市定陵博物馆、北京市白塔寺管理处、辽宁省博物馆、天津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河北定州博物馆、河南省文物考古所、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黑龙江省博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博物馆、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四川省博物馆、四川省绵阳博物馆、四川省成都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博物馆、江苏省徐州市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荆州博物馆、湖北省武汉市博物馆、安徽省博物馆、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安徽省岳西县文物管理所、湖南省考古研究所、湖南*沙市博物馆、湖南省衡阳博物馆、江西省博物馆、江西省景德镇陶瓷馆、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博物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陕西省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省汉阳陵博物馆、陕西省周原博物馆、山西博物院、*自治区布达拉宫管理处、*自治区罗布林卡管理处、云南省博物馆、青海省博物馆承办(排名不分先后)。
首都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为展览的承制单位。
国宝文物讲述5000年文明
文章来源:北京晚报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无论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多次南下,还是西方列强的闯入,都未曾中断文明的传承与进程,卓尔不群、独立远东。
它是一个神奇瑰丽的东方文明,在西方人眼中,既有“丝国”到“瓷国”的嬗变,也有“汉人”到“唐人”的演绎,在马可·波罗等冒险旅游家颇具传奇的游记中,是令人向往的神奇世界;它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东方文明,以华夏文明为主体,吸纳、融合各区域文明汇聚而成。宛如海纳百川,奔流不息;它是一个历久弥新的东方文明,在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碰撞中,以无与伦比的包容和再生力,实现自身的创新和发展,并推动着世界文明整体的进程。
《中国记忆——5000年文明瑰宝》展位于首都博物馆方厅一层,展厅面积1400平方米,共上展的169组件文物,是从*及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所属科研院所、博物馆、考古所等55家文物收藏单位挑选出的,具有鲜明时代性,能够代表一个历史时期文化艺术最高成就,或者能够代表一个区域文明特色的国宝级文物,它们中绝大多数是考古断代中的标准器和艺术史上著名的艺术精品。
中国最早的“太阳神”
太阳神纹石刻
代表长江中游太阳神崇拜的湖北秭归出土的距今约7000多年的“太阳神纹石刻”是目前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刻画太阳神形象的实物。这件石刻用写意的手法雕刻出一位身躯修长、两手下垂、双足分立的人,头顶上刻有23 条光芒的太阳,腰部两侧的圆点似行星在宇宙中运行。它不仅反映了一个地区太阳神崇拜的情况,人们还能从这个形象中看到先民们按照人类自己的形象刻画心目中的“神”,反映出在生产力不发达,环境艰苦的条件下,对发展人类自身能力的渴望以及对人主宰世界的信心。
千年奇“脸”——人面纹铜方鼎
人面纹铜方鼎出土于湖南省宁乡,为商代晚期作品。鼎为饪食器,也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该器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件以人面作为主体装饰的方鼎。器腹四面各高浮雕人面,虽大小不一,但五官部位、脸部表情如出一范,可见铸造者拥有十分高明的技巧,也许当时已经掌握了放大缩小的技术。人面写实*真,表情肃穆,给人以庄严神秘的感觉,这可能是中国南方3000多年前商代人的面貌写真,而其耳上有云勾角状物,下有手爪形饰,又有认为这是古代文献中的“饕餮”( tāotiè)形象。鼎腹内壁铸有“大禾”二字铭文,“禾”字如谷子抽穗时的植株形象,结合器壁的人面形象,有学者认为是对祭祀、祈祷谷物丰收的一种纪念。这件方鼎是湖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该馆的标志就是依此设计的。
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太阳神鸟金饰
太阳神鸟金饰出土于成都金沙遗址,属商代晚期作品。图案采用镂空方式表现,分内外两层,内层周围等距分布十二条旋转的齿状光芒;外层由四只逆时针飞行的鸟组成。四只鸟首足相接,朝同一方向飞行,与内层漩涡旋转方向相反。外层4鸟既代表4鸟负日,也代表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内层12道芒纹代表一年十二个月周而复始。是古代蜀人崇拜太阳的物证,也说明古蜀人已经掌握了岁、时、月的概念以及形成的原因。太阳神鸟图案表达着追求光明、团结奋进、和谐包容的精神寓意,而且构图严谨、线条流畅、极富美感。
周武王伐商的见证物——铜利簋
铜利簋出土于陕西临潼。在众多青铜器精品中,特别要提到的是陕西临潼出土的“利簋”, 这是目前发现时代最早的西周青铜器,也是西周初年金文中叙述武王伐商的唯一珍贵史料。腹内底部铸铭文4行32字,大意为:武王伐商,甲子日凌晨岁星正当其位,宜于征伐;战胜商朝八天后的辛未日,武王在军队驻地赏赐贵重金属铜给有功之臣——利,利就用铜来铸造宝器以作纪念。铭文载武王伐商的时间是甲子日;并且反映了从开战后的第八天,就对有关人员进行奖励,说明战争持续的时间不长。这些与文献《尚书·牧誓》、《逸周书·世俘》所载的载周武王在甲子日征伐商王相吻合。它是夏商周断代工程断定武王伐商的器物之一。
通往天国之路
T形帛画
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具未腐烂的汉代女尸,此为墓主人辛追葬仪中用以表示招魂、导引后随葬的旌幡,又称“非衣”。画面所描绘的内容自上而下可分为天上、人间、地下三部分。天上部分绘有人首蛇身的蛟龙、金乌、蟾蜍和玉兔、奔月的嫦娥等天国的神话传说。金乌指代太阳,所谓“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即指此;人间部分绘有墓主人辛追在3个侍女的陪同下,正在飞*国的路上,以及家人在祈求死者灵魂*的祭祀场面;地下部分画着神话中的鳌鱼和异兽守卫死者的灵魂。帛画以有序的层次展示了汉初人们观念中的宇宙图景,其主题思想,一般认为是“引魂*”,但也有人认为是“招魂以复魄”,使死者安土。
汉代规格最高的葬服——金缕玉衣
这一金缕玉衣出土于江苏省徐州狮子山楚王墓,是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玉片数量最多、玉质最好、工艺最精的玉衣。全部用新疆和阗白玉、青玉组成,包括头罩、前胸、后背、左右袖筒、左右裤管、左右手罩、左右脚罩等十余部件,共使用玉片4248片,金缕1576克,需10万人工才能完成。按照汉代的丧葬制度,玉衣是必需的丧葬品,因为汉人相信金玉可以保持尸体不朽。但只有帝王才能使用金缕玉衣,而此件玉衣的主人是第二代楚王刘郢客,即汉高祖刘邦的弟弟刘交之子。刘交深受刘邦之子、汉文帝刘恒宠信,致使其几个儿子贵比皇子,故刘郢客死时能穿金缕玉衣。同时也说明西汉时期象征地位和等级的玉衣缕质的使用并未形成严格的制度。
财富的梦想——铜摇钱树
铜摇钱树出土于四川省绵阳市何家山二号汉墓。整体由基座、树干、树冠等共29个部件衔接扣挂而成。以铜管作树干,插在浮雕天绿、辟邪纹的陶座上,五组枝叶分插在树干套管上,树顶一人正将玉兔捣成的不死“神丸”置于雀嘴,树枝上满布铜钱,树叶上还饰有西王母长生不老神仙故事及乐舞杂技者形象。树叶婆娑,满布铜钱,似乎只要摇动树干,铜钱就会哗哗坠落,故名为“摇钱树”。摇钱树在东汉的墓葬中常有出土,人们在树上挂满铜钱,塑造神仙故事,祈盼它能像果实那样可以不断地“开花结果”,希望能像神仙一般长生不死。“大地有泉皆化酒,长林无树不摇钱”,墓中随葬摇钱树,表达了汉人渴求财富的愿望。
值得提出的是,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重灾区绵阳的文物工作者顾不上自家人员和财产损失,紧急抢救文物。就在余震未息之时,这件东汉摇钱树运抵北京,体现了四川人民对北京奥运盛会的大力支持。
实用与艺术完美结合——错金银牛形铜灯
汉代“彩绘雁鱼铜灯”、“错金银牛形铜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们的动物形象部分为储水容器,灯点燃时产生的油烟经过灯罩收集,由弯管将烟尘导入水中吸收,避免室内空气的污染,它们合理的除烟设计折射出我国古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造物理念。在欧洲,直至15世纪,这种除烟设计才在达·芬奇的设计手稿中出现。汉代,这种灯应用较为普遍,在广西、湖南、河北等地均有考古发现。河北省博物馆藏著名的“长信宫灯”也是依据同样的设计原理制成。
两千年前的滑稽艺人
击鼓说唱陶俑
两千年前的“击鼓说唱陶俑”则从一个侧面展示了盛世的生活。汉代民间极为盛行说唱表演。这件陶俑袒胸露腹,着裤赤足,左臂挟鼓,右手举槌作击鼓说唱表演,神态诙谐,动作夸张,是一件富有浓厚民间气息和地方风貌的优秀雕塑作品。汉代这种说唱艺术称为“俳优”,史*载:“击鼓歌唱,作俳优”。《汉书·司马相如传》颜师古注:“俳优侏儒,倡乐可狎(xiá)玩者也。”在汉代,往往以身材矮胖、相貌滑稽的侏儒充任表演者。陶俑虽为手工捏塑而成,但其神态生动、鲜活*真,它仿佛从2000年前的历史尘埃中走来,带给我们汉代社会的音容笑貌,让人忍俊不禁,过目难忘。
情意缠绵人神恋——绢本设色顾恺之《洛神赋图》卷(摹本)
《洛神赋图》是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的绘画名作(展品为宋摹本),是以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曹植的名篇《洛神赋》为题材,描述曹植渡洛水时与洛水神女相遇而恋爱,终因人神路隔而无奈分离的动人故事。《洛神赋》原名《感鄄赋》,一般认为是因曹植被封甄城所作;亦作《感甄赋》,甄通鄄,但也有人认为其写作牵涉到曹植与魏文帝曹丕之妃甄氏之间的一段错综复杂的感情。
该图用具体生动的形象,完整地表现了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洛神赋》的内容,对人物心理刻划的成功及善于表达情感内容的精深造诣,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绘画的新发展。图中人物画的线描如“春蚕吐丝”,后人称这种技法为“高古游丝描”,为人物画技法十八描之一,对后世的中国画线条艺术产生很大影响。
天下第一行书
绢本王羲之《兰亭序》(摹本)
《兰亭序》是大书法家王羲之(321~379年)于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和一些文人举行“修契(xì)”宴会上,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共28行,324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当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行书第一”。
《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可惜被唐太宗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从此真迹永绝于世。现流传于世的《兰亭序》为唐人摹本。因这卷唐摹《兰亭序》所用的是绢本,绢色虽陈旧泛褐,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是极为珍贵的摹本。
流传有绪的墨迹珍本
纸本欧阳询《梦奠帖》
《梦奠帖》共9行78字,内容为书写史事,唐著名书法家欧阳询(557~641年)所作。《梦奠帖》保存南宋“绍兴装”,后有元代郭天锡、赵孟頫诸家跋,阐明此帖与当时其他欧书作品笔意一致。郭天锡说到,“此本劲崄刻厉,森森然若武库之戈戟,向背转折,浑得二王风气,世之欧行书第一书也。” 此帖用墨淡而不浓,且是秃笔疾书,转折自如,无一笔不妥,无一笔凝滞,上下脉络映带清晰,结构稳重沉实,运笔从容,气韵流畅,体方而笔圆,妩媚而刚劲,为欧阳询晚年所书。 欧阳询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家。该帖堪称大家的经典之作。
平远辽阔显江峦
绢本设色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卷
《夏景山口待渡图》,无款,董其昌于卷前引首题“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图真迹”,卷后有元柯九思、虞集诸人题跋。曾入宋元内府收藏。入清为耿会侯所得,旋进入清内府收藏。俱钤有鉴藏印记。经《宣和画谱》、《石渠宝笈初编》等书著录。历代都被定为五代著名画家董源的作品。
该图描绘江南渡口夏日景色,开卷处平沙浅岸,江河横陈,小舟往来其间,山峦叠起,丛林中微露村舍,卷末沙岸延伸,垂柳成行,岸边有待渡者,展现出平远辽阔的江景。全卷用披麻皴加墨点表现山峦林木,画法与《潇湘图》基本一致,尺寸和质地似乎可与《潇湘图》相接,有学者因此认为两图本系一幅,是董源《河伯娶妇图》中的两个段落。画面以平远取势构图,在平平淡淡的浑朴真实里“得山川之神气”,设色雅淡,艺术感染力得到了充分地发挥。
参考资料:http://www.capitalmuseum.org.cn/exhibitionpage/zgjy.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