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风景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4 10:56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8:23
清平乐·会昌
*
一九三四年夏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注释
〔会昌〕县名,在江西省东南部,东连福建省,南经寻乌县通广东省。早在一九二九年,*为开辟赣南根据地,就率领红军到过会昌,以后又常途经和居住在这里。这首词是一九三四年夏天作者在*粤赣*所在地会昌进行调查研究和指导工作时所作。
〔莫道君行早〕旧谚:“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踏遍青山人未老〕作者自注:“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这一首《清平乐》,如前面那首《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的心境。”本句的“人”和上句的“君”,都指作者自己。
〔这边〕指**根据地南线。
〔会昌城外高峰〕指会昌城西北的会昌山,又名岚山岭。作者在六十年代曾回忆说:会昌有高山,天不亮我就去爬山。
〔颠连〕起伏不断。
〔东溟(míng明)〕指东海。
〔南粤〕古代地名,也叫南越,在今广东、广西一带。这里指广东。
《清平乐 会昌》背景介绍
一、会昌与会昌山
会昌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在今江西省赣州市东部,东接福建,南临广东,地处赣、闽、粤三省交界,自古有“三省通衢”之称。全县大多数是山林丘陵地带。会昌县城三面环水,绵水河绕城而过。
一九二九年二月*等人率领红四军进入会昌,一九三○年四月,毛*再次率领红军进入会昌,不久打进会昌县城,从此,会昌县成为的*根据地的一部分。随着红军不断胜利,红色根据地在会昌的地域也一天天扩大,终于红遍了全县,会昌也就成为*根据地的“全红县”。以后*常途经和居住在会昌。
会昌南面不远处,是广东筠门岭——*根据地的南大门。为了更好向西南扩大根据地,在南方战线上作战,开发钨矿和发展出入口贸易,一九三三年八月,*根据地*决定在根据地南部江西(简称“赣”)广东(简称“粤”)两省交界一带设立粤赣省,省*即设在会昌。
会昌县人民在第二次国内*战争中为红色根据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全县青壮年男子大多参加了红军。
会昌山,又名岚山岭,横卧在会昌城西北,是武夷山脉的一部分。站在上头,眺望过去,山峰逶迤起伏向东南延伸。会昌山虽只海拔四百多米,由于与会昌县城仅一水之隔,从山上向下望去,会昌城似乎就偎依在会昌山下。相衬之下,会昌山就显得高峻挺拔了。
二、写作背景
1933年10月,蒋介石亲自指挥约一百万*军队开始了第五次“围剿”。当时极左路线控制*领导权,他们以“御敌于国门之外”为宗旨,否定了前几次反“围剿”采用的“游击战”和“运动战”。让装备简陋的几万红军与优势敌人打正规战、阵地战,与敌人对攻。结果红军人数急剧下降,根据地日益缩小。而此时*已经被调离红军领导岗位,被排除在党内决策权外。
在*根据地北大门——广昌、南大门——筠门岭先后失守之际,*从瑞金赶到会昌,发动群众,激励部队。在当地民众支持下,*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身份指挥当地红军连打几个胜仗,终于扭转南线的被动局面。以后*根据地只有南部战线比较稳定,其余三面都是节节败退,损人失地。
在这种情况下,心急如焚的*多次向极左路线领导人提出改变打法,结果反而受到留党察看的处分。眼看自己一手创立、无数先烈鲜血换来的根据地越打越小,自己又有力无法使,*心境可想而知。
1934年7月,敌军重兵开始向根据地中心地区进攻,形势十分严峻,第五次反“围剿”败局已定。*建国后回忆此时:“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此时,*正在会昌县城东门外的文武坝参加粤赣*扩大会议。
会议期间的一天拂晓,*会同*粤赣*几位干部,从文武坝出发,渡过绵水,登上会昌山。
夏日的会昌山满目葱笼,生机勃勃。极目远眺,宏伟壮丽的江山引人遐想。在会昌城外的高峰,眼见红军战士守卫在各个山头,与战士们交谈后,目睹眼前群山晨景,想到当前危急形势,*顿生感慨,于是吟诵《清平乐 会昌》的初稿,回到文武坝住处挥笔写下了《清平乐 会昌》。
《清平乐 会昌》赏析
《清平乐 会昌》一词通过登临会昌山的所见所想,表现了作者对中国*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但也流露出一种忧郁之情。
由于极左路线的错误领导,当时*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形势十分严峻。但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充盈着作者之心,所以本词写得轻松随意,所涉时空似乎只是登上山巅的片刻和眼中有限的景物,但作者以心驭景,以景写心,却在短短的词中写出了深远博大的内涵。
上阕写登山的时间和感受。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欲”渲染出破晓时的特征——夜色即尽而未尽,天色将亮而未亮。“君”这里是指作者,因为红军战士早已守卫在山上,和他们比起来,早起的作者还不能算早。
“踏迫青山人未老”一句既指作者又指红军。是作者忆起在以往征战岁月转战南北时踏遍的众多山峰及艰难险阻,斗志依旧坚定,精神依旧旺盛。作者相信,有这颗与的*事业熔铸在一起的青山般不老之心,胜利终会来到。
“风景这边独好”表面是赞美会昌山风景美丽,实际是对红色根据地的赞美,与对国统区形成对比。
整个上阕里,充满朝气的景物与人的不老精神交相辉映,构成了悠远深长而又充满生气的意境,读者透过那朦胧曙光,仿佛已看到了那轮即将喷薄欲出的灿烂朝阳,看到了中国*的无限希望。
下阕具体描绘了会昌山风景和与战士的接触,表达了作者坚信*虽然曲折艰难,但必然成功。
一开始,“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表明作者的视线便从近处县远处展望,把连绵无际的逶迤山峰和目光之外的遥远的东海呈现在读者眼前,使画面无限拓展。既印证上阕的“风景这边独好”,也暗示中国*“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守卫在会昌山上的红军战士向作者介绍这里的一切,并主动给作者“指看南粤”,表现红军战士警惕守卫红色根据地,包含了作者和红军战士对根据地的深情热爱。“郁郁葱葱”具体是描绘南望广东时看到树木茂盛的景象,实际是作者在预示*的将来一定形势大好,表明作者的乐观之情。
尽管当时根据地形势危急,在下阕里,作者依旧在充满*地吟咏,体现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在这里,会昌山上这个破晓时的片刻景观已超越时空,负载着深远的历史内涵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这首词在语言上浅近而又深沉,结构紧密而不拥促,在亦情亦景中,以豪迈的气概把宏大的主题轻松道出,显示出作者的领袖气度。
菩萨蛮·大柏地
*
1933年夏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时代背景】
这首词作于1933年夏。大柏地在江西省瑞金县城北30公里。1929年1月,*同志和朱德同志率领红军从井冈山出发,2月10日,同追来的*反动派在大柏地打了一仗,大获全胜。1933年夏天,*同志重新经过大柏地,触景生情,写了这首词。
【注释】
1、大柏地: 圩镇名,在江西瑞金以北约30公里处。1929年1月初,湖南、江西两省*军按照蒋介石的指令,调集约三万人,准备对我井冈山根据地发动第三次“会剿”。为了打破敌人的“会剿”并解决给养、冬服等问题,红四军主力三干六百余人在*、朱德、陈毅等同志率领下,于1月14日离开井冈山向赣南出击。由于致以重兵围追,红四军沿路五战皆失利。2月10日(农历正月初一),红四军在大柏地麻子勒布下口袋阵,伏击尾追不舍的敌赣军刘士毅部,自是日下午三时激战至次日正午,终将敌军击溃,俘敌八百余人,缴*八百余支。陈毅同志在当年9月1日向党*所作《关于朱毛军的历史及其状况的报告》中称:“是役我军以屡败之余作最后一掷击破强敌,官兵在弹尽援绝之暗用树枝石块空*与敌在血泊中挣扎始获最后胜利,为红军成立以来最有荣誉之战争。”1933年夏,*同志重到大柏地,抚今追昔,因有此作。本篇首次公开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2、赤橙黄绿青蓝紫:彩虹的七色。
3、彩练:彩色绢带。喻虹。当空:在正前方的天空*。
4、雨后复斜阳:唐温庭筠《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雨后却斜阳。”
5、关山泛指附近群山。阵阵:每一列战斗队形。宋赵什《和韵前人初出锁头》诗:“淮木林林脱,霜鸿阵阵飞。”是说大雁列队而飞;本词则谓群山如层层军阵。北周皮信凋柱国大将军长孙俭神道碑):“风云积惨,山阵连阴。”苍:青黑色。
6、鏖战:苦战。急:激烈。
7、弹洞:*眼。洞,若视为动词、作“洞穿”解,亦通。前村:前面的村庄。指战场附近的一个小村枣杏坑。
8、装点:装饰点缀。宋华岳《登楼晚望》诗:“装点江山归画图。”
9、今朝:如今。看:此处读平声。本篇守谱押用四部韵,句句皆叶两句一换,两庆两平相问。具体地说,“紫”、“舞”相叶;“阳”、“苍”相叶;“急”、“壁”相叶;“山”、“看”相叶。其中“紫”、“舞”本不同部,盖用方音取叶。
【译诗】
空中有赤橙黄绿青蓝紫,
而谁又在手持这彩虹临空舞蹈?
黄昏雨之后又见夕阳,
延绵的群山正渐次变得葱茏。
想当年在此激战,
昔日的弹洞仍留在村庄的壁头。
就让它来点缀面前的江山吧,
如今看上去却更加妖妍。
【赏析】
这是一首追忆战争的诗篇,但却没有激烈愤慨或血腥的战争场面,只有江山之美跃然于目前。回忆是美好的,只要成为过去就会变成亲切的回忆,尤其是诗人要在这里凭吊昔日得胜战场,而身边的夏日黄昏的美景宁静而清翠。仿佛感恩的大自然此刻也懂得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诗人*在这里没有像写《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或那两首《渔家傲》反第一、二次大“围剿”那样以“天兵怒气冲霄汉”的壮怀激烈之情,直抒胸臆,即景写诗斥敌;而是轻松地慢慢地驻足细看,留恋光景,回首当年。
他在回忆1929年,他同他的亲密战友朱德、陈毅等率红军主力三千六百余人在那一年的早春离开了井冈山,向赣南进击。由于敌军重兵围追,又由于来到外地,人生地不熟,红四军沿途五战皆告失利。就在这一年的阴历的除夕之夜,红四军刚到瑞金,江西敌军便尾随而至。毛*见敌单薄,即决定再次迎敌。战机已经抵达,好运即将降临。毛*沉着调兵,在瑞金以北约30公里处的大柏地麻子坳布下口袋阵。自第二日下午3时一直激战到次日正午,终于击溃敌军,取得这次转战以来首次重大胜利。而胜利之地就是大柏地——一个吉祥的必胜之好地名。
世事变幻,雪泥鸿爪,时间又到了1933年夏,多少年过去了,毛*又置身于大柏地,这一次他的心情也不太好,因1932年10月*苏区*局宁都会议后,*受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排斥,被免去红一方面军总*委员的职务,改去地方上主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的工作,这年夏天(即1933年)他因从事调研工作,领导*苏区的查田运动才重返大柏地,面对昔日金戈铁马的战场,他感慨万千地抚今追昔,一口气写下了这首诗。
此诗一开始就描绘了当日夏天傍晚雨后晴空的山水风景,先从目前夕阳西下的晚空入笔,一来就是七个颜色字,而且每字每顿,突兀奇瑰,有破空到来之感,同时又十分形象传神地给了我们一幅斑斓的夏日黄昏图。接着第二句更加大胆灵妙。究竟是谁手持彩虹临空而舞?仿佛诗人将自己溶入其间;这如画的风景谁来描绘,谁来掌握?令人读起来就是诗人自己,他就是这样美景的绘图人,这美景的变幻者,这“红雨随心翻作浪”的真正主人。
然后从空中到眼前的夕辉与青山,黄昏雨后的群山格外苍翠欲滴,在夕阳的映衬下闪烁着绮丽的暮色。这三、四句中,虽然第三句化用花间词人温庭筠的“雨后却斜阳”但并非落入花间派的婉约纤柔之中,其中一个“复”字就显得比“却”字有重量,更肯定,“却”字却更婉转、更轻一些。而且第四句的风物也呈浩然大气,尤其是“阵阵”二字,有浩荡铺展之势,“关山”二字也是从大象入手,最后一个“苍”字显得气韵悠荡,无边无涯之感回荡于心头。
下半阕起首二句才点出此诗追忆的主题,上半阕整个是写今日风景(即1933年夏天大柏地的风景)。当年的激战如今已成为烟云,只有雨后墙壁上还残留着一些弹洞。这些追忆并非随意道来,它将立即为我们创造出一个新意境:“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这的确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对美的新发现,因为在一般人的眼中,弹洞点是不好看的东西,但在诗人眼里,一切都是物随心喜。就用这些弹洞来点缀祖国河山吧,它在夏日黄昏雨后的晴空里显得分外美丽。因为它展示了一种新风景,诗人在此也预感到一个新世界。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8:23
描写夏天的古诗和描写夏天的名句
夏颂——纳清风台榭开怀,傍流水亭轩赏心。
夏初——槐柳成阴雨洗尘,樱桃乳酪并尝新。
夏热——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
夏景——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夏水——涧影见藤竹,潭香闻芰荷。
夏夜——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夏雨——风声撼山翻怒涛,雨点飞空射强弩。
夏花——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夏蝉——垂缍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夏鸟——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夏节——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桂绿云鬟。
夏思——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夏游——松风涧水杂清音,空山如弄琴。
夏趣——懒摇白羽扇,*青林中。
四月维夏,六月徂暑
徂:开始。 《诗经·小雅·四月》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首夏:孟夏,农历四月。歇:盛及而衰。
南朝宋·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丽景烛春余,清阴澄夏首
春余:春末。夏首:夏初。
南朝梁·王僧儒《侍宴》
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
北周·庾信《奉和夏日应令》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写夏季傍晚日落、月上、乘凉之景。
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
唐·沈佺期《夏晚寓直省中》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轩:窗。
唐·杜甫《夏夜叹》
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
孤花:一枝花。春余:春天剩余之景,时已至初夏。
唐·韦应物《游开元精舍》
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岚:雾气。
唐·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夏半阴气始,淅然云景秋
夏半:夏季过半,农历五月半后。淅:风吹拂的样子。
唐·韩愈《送刘师服》
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
唐·白居易《宴散》
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孟夏:初夏,指农历四月。慈竹:竹名,亦称子母竹。如编:象编排起来一样。蜃气:古人以为蜃(大蛤)吹气可成楼阁虚景,实际是光线穿过不同密度的空气,经过折射,把远景显现在空中的一种幻影,也称为海市蜃楼。管弦:形容蛙的鸣叫象奏乐一样。
唐·贾弇《孟夏》
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
岩溜句:岩上的泉水瀑布,凌空进发,一片云烟,象是晴天挂起一幅雨帘。林萝句:林间藤萝缠绕,浓荫蔽日,使人在盛夏感到凉意。
唐·方干《题报恩寺上方》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盛一院香
水晶帘:形容映入水中的楼台倒影象水晶的帘子一样晶莹明澈。
唐·高骈《山亭夏日》
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
唐·张蠙《夏日题老将林亭》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麦气:麦收时的气息。花时:花开之时。
宋·王安石《初夏即事》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芳菲:芳香的花草。可人:合人心意。
宋·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嘉树:树的美称。意谓雏莺在和风中长大了,充足的雨水催肥了梅子,正午,树下形成了清凉的圆形树阴。
宋·周邦彦《满庭芳·夏景》
过雨荷花满院香,沈李浮瓜冰雪凉
沈李浮瓜:瓜果浸于寒水之中。
宋·李重元《忆王孙·夏词》
困人天气日初长
宋·朱淑真《即景》:“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清风破暑连三日
元·王挥《过沙沟店》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宋·赵师秀《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红紫:泛指各色花朵。
宋·陆游《初夏绝句》:“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8:24
描写夏天的古诗和描写夏天的名句
夏颂——纳清风台榭开怀,傍流水亭轩赏心。
夏初——槐柳成阴雨洗尘,樱桃乳酪并尝新。
夏热——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
夏景——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夏水——涧影见藤竹,潭香闻芰荷。
夏夜——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夏雨——风声撼山翻怒涛,雨点飞空射强弩。
夏花——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夏蝉——垂缍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夏鸟——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夏节——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桂绿云鬟。
夏思——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夏游——松风涧水杂清音,空山如弄琴。
夏趣——懒摇白羽扇,*青林中。
四月维夏,六月徂暑
徂:开始。 《诗经·小雅·四月》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首夏:孟夏,农历四月。歇:盛及而衰。
南朝宋·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丽景烛春余,清阴澄夏首
春余:春末。夏首:夏初。
南朝梁·王僧儒《侍宴》
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
北周·庾信《奉和夏日应令》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写夏季傍晚日落、月上、乘凉之景。
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
唐·沈佺期《夏晚寓直省中》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轩:窗。
唐·杜甫《夏夜叹》
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
孤花:一枝花。春余:春天剩余之景,时已至初夏。
唐·韦应物《游开元精舍》
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岚:雾气。
唐·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夏半阴气始,淅然云景秋
夏半:夏季过半,农历五月半后。淅:风吹拂的样子。
唐·韩愈《送刘师服》
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
唐·白居易《宴散》
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孟夏:初夏,指农历四月。慈竹:竹名,亦称子母竹。如编:象编排起来一样。蜃气:古人以为蜃(大蛤)吹气可成楼阁虚景,实际是光线穿过不同密度的空气,经过折射,把远景显现在空中的一种幻影,也称为海市蜃楼。管弦:形容蛙的鸣叫象奏乐一样。
唐·贾弇《孟夏》
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
岩溜句:岩上的泉水瀑布,凌空进发,一片云烟,象是晴天挂起一幅雨帘。林萝句:林间藤萝缠绕,浓荫蔽日,使人在盛夏感到凉意。
唐·方干《题报恩寺上方》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盛一院香
水晶帘:形容映入水中的楼台倒影象水晶的帘子一样晶莹明澈。
唐·高骈《山亭夏日》
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
唐·张蠙《夏日题老将林亭》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麦气:麦收时的气息。花时:花开之时。
宋·王安石《初夏即事》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芳菲:芳香的花草。可人:合人心意。
宋·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嘉树:树的美称。意谓雏莺在和风中长大了,充足的雨水催肥了梅子,正午,树下形成了清凉的圆形树阴。
宋·周邦彦《满庭芳·夏景》
过雨荷花满院香,沈李浮瓜冰雪凉
沈李浮瓜:瓜果浸于寒水之中。
宋·李重元《忆王孙·夏词》
困人天气日初长
宋·朱淑真《即景》:“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清风破暑连三日
元·王挥《过沙沟店》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宋·赵师秀《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红紫:泛指各色花朵。
宋·陆游《初夏绝句》:“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8:24
你题目说得不清楚~到底需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