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道、路相当于什么级别的行政单位?试析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4 13:48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15:22
古代中国的道始于唐代。
唐代(公元618年--907年)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去郡为州,实行州县两级制度。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唐太宗整治地方行政区划,对州县大加并省,还以山川形势和自然地理,把全国分成十道,道不设长官,随时派员进行巡视。道之下设州,州辖县。到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全国共设10道,358州,41个都督府,1551个县。中唐以后,藩镇割据已经形成,全国节镇总数达50多个。
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年--960年),行政区划基本承袭唐代。
古代中国的路、府始于宋代。
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初期,基本仿照唐制,全国分为13道。淳化四年(993年)十月又并为10道。至道三年(997年)改道为路,全国被分成15路,后又有所调整,到徽宗时,全国已设26路,路之下设府、州及带县的军、监,府、州、军、监下设县及不带县的军、监,地方行政区划实行路、府(州、军、监)、县(军、监)*制。
金代(公元1115年--1234年)的地方行政区划基本承袭北宋,金国辖区分为19路,在往下分府、州、县。
五、元明清时期
金末,为抵御蒙古军队的入侵和*山东各地农民起义,金朝统治者命尚书户部侍郎梁镗行六部尚书事于山东,从此有了“山东行省”的名称。后又设立“东平行省”,为行省制度的开端。
元代(公元1271年--1368年),统治阶级为了加强对占领区的控制,沿袭了行省制度。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形成了四级地方行政制度。中书省区域太大,因管理之需,在路之上又设立了肃政廉访司和宣慰司作为监察区域。
明代(公元1368年--1644年)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以分领天下州府县;同时废路,省以下设府和直隶州,再下设散州和县,为地方*行政*,当时除南、北二京直隶*外,全国各地分设13个布政使司,明朝地方基本上是三权分立的,承宣布政使司主管一省民政和财政;都指挥使司主管军队;提刑按察使司主管刑法,下设按察分司(又称道)。
清代(公元1636--1911年),统治者将地方一级政区一律该称为省。除沿用明代13省外,又新置5省,共18省。光绪时,又增至23省。省行政长官称为巡抚,有些省还设总督。总督有兼管数省者,也有只管一省者。巡抚主管一省民政;总督则主管军政,但也对民政有督导权。省下设府、直隶州、直隶厅,府州之下设县与散州、散厅,形成省、府(直隶州、直隶厅)、县(散州、散厅)*地方行政管理*。
六、*时期
*二年(1913年)二月,**公布《划一地方现行各县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各省一律实行省道县*制.
*二十一年(1932年),国民*办法《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暂行条例》,规定省以下设行政督察员专署,作为省*的派出机构。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政区变动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实行大区(直辖市)、省(大区辖市、行署区)、县*行政制度。省县之间设立专区,专员公署为省*派出机构。1954年6月,撤消大区建制,实行省、专区(市)、县*制。1967年2月,专区更名为地区。1983年以后,逐步实行市管县行政区划*,省下设市(地区),再下设县(市、区),仍为*制。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15:23
省级别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15:23
“道”起源于汉代,起初与县同级,专门用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解释为“(县)有蛮夷曰道”。
唐代时初为监察区,略相当于汉代的州,但后来州县增多之后逐渐成为实质性的一级行政区划。
“路”在宋初是为征税和漕运而划分的区域,后逐渐成为带有行政和军区性质的区划。元代设立行省后,在行省下设道,道下设路,都是行政区划。至明清时,道成为省之下军区的通称,但也有人把清朝的道与省、府、县相提并论,称之为四级地方行政机构。
*北京*时期,曾计划“废省置道”,将全国划分为70多个道,但并未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