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02:0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05:58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中有8亿在农村,农村社会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受传统城乡二元结构模式的影响,目前我国城乡发展极不平衡,在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的同时,农村社会保障却存在着保障水平低、社会化程度低、*扶持力度小、覆盖范围窄、法律制度缺失等诸多问题。适时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城乡融合和共同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体现。
我国农村现行社会保障的模式
我国农村现行社会保障模式的具体类型和救济途径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1.五保供养制度。农村五保供养,是指依照国家《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的规定,在吃、穿、住、医、葬方面给予村民的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我国五保供养制度始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根据*2006年1月公布的最新《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规定,老年、残疾或者未满16周岁的村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对未满16周岁或者已满16周岁仍在接受义务教育的供养对象,保障他们依法接受义务教育所需费用。五保供养主要有在当地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集中供养和在家分散供养两种形式,供养对象可以自行选择供养形式。五保供养所需资金由地方*财政预算中安排,*财政对财政困难地区的农村五保供养在资金上给予适当补助。
2.家庭赡养“养儿防老”是中国农民传承了几千年的家庭保障思想,家庭赡养一直是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主要形式。家庭赡养形式中最主要的又是子女供养。
3.土地保障。对于中国农民来讲,尤其是对中西部落后地区的农民来讲,土地就是其“命根子”。近年来,随着国家农村税费改革*的实施,农业税、特产税逐步取消,农民在土地中获得的收益较以前有所增加。
4.优待抚恤保障。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保障,其保障对象为老红军、复员军人、烈军属、伤残军人等。
5.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992年1月,民政部颁发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按照“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扶持”的筹资原则,以个人账户积累方式为主的农村养老保险工作,以县为单位,开始在各地推广。1995至1998年是农村养老保险搞得最火热的几年,农民参保的积极性非常高,但是到了2000年参保人数急剧下降。这其中除了农保资金没有得到很好管理,各级*对农村社保工作不够重视等因素外,主要是因为1999年*有关部门下发了关于目前尚不具备普遍推广农村养老保险条件的文件,导致农村社保工作大幅度下滑。究其原因,主要还在于对农民和农民利益的忽视和轻视。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这一工作又逐步得到发展。据2004年发布的《中国的社会保障状况和*》*显示,截至2003年底,我国有1870个县(市、区)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共5428万人参保,积累基金259亿元,有198万农民领取养老金。
6.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合作医疗曾是我国农村的基本医疗制度,在人民公社时代由于集体经济的支持,在其发展的高峰期曾一度覆盖了90%的农村生产大队和95%的农村人口。20世纪80年代初,该制度随着农村传统集体经济的瓦解而解体。为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保障农民的基本医疗需求,2002年我国开始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即由*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集体、个人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财政从2003年起,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按每年人均10元安排补助资金。地方财政对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补助每年不低于人均10元。截止2004年6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了9504万农业人口,实际参加人数6899万人;共筹资30.2亿元,其中地方各级财政补助11.1亿元,*财政对中西部地区补助3.9亿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治病难的问题。
7.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近年来,一些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开始探索建立这一制度。据统计,截至2004年底,已有496.4万人享受农村低保待遇。全国农村低保金支出17.36亿元,月人均补助29.1元。
现行农村社会保障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目前,除了传统的五保制度、救灾救济制度得以延续外,随着农村低保工作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试点的展开和逐步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初步形成向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对接的趋势。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