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2-28 05:2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09 03:53
在生死攸关之际,能审时度势、迅速做出决断并果断出击,一举扭转乾坤,让自己转危为安,这是一种特殊的本领。
这种本领中包含了具体的能力,首先是洞察时局,能把握住事情的关键;然后是知己知彼,根据形势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执行,就是一招制敌、把事儿摆平。
拥有这种本领的人一般分两种,一种是像王阳明这样致良知的圣贤,另一种是像刘瑾这样大奸大恶的人。
本文就说说明朝著名的大宦官、大奸臣刘瑾,是如何在第二天就要大祸临头,在前一天晚上成功翻盘,不但保住自己的命,而且还在一夜之间独揽大权,独霸朝堂的。
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明孝宗驾崩,太子朱厚照即位,庙号武宗。第二年,改年号为正德。
众所周知,明武宗朱厚照是个"二逼"皇帝。当皇帝时年仅15岁,老皇帝去世之后,他便无所忌惮,开始宠幸太监,尤其是平时和自己亲近的刘瑾等8人,人称"八虎"。这8个宦官自幼就开始服侍武宗,当武宗被定为太子后,他们更是想着花招逗武宗开心。
以刘瑾为首的8人受到皇帝宠爱和器重,这看起来是好事,但其背后却杀机四伏。因为在明朝,由于国土广大,整个管理主要由各级文官负责,文官集团的势力非常大,武宗重用宦官,相当于动了文官集团的奶酪,他们岂能善罢甘休?
果不其然,文官集团率先发难了。大学士刘健和谢迁看到刘瑾等人引诱武宗,都非常气愤,于是上书劝谏武宗疏远宦官。刘健和谢迁而是先皇托孤重臣、正义凛然之士,遇到问题都会直言不讳。刘瑾等人看到他们的上书之后,都非常恐惧,心中惴惴不安,主动向武宗请辞。这时,户部尚书韩文联合六部九卿诸位大臣联名上书,请求杀掉"八虎",以图永绝后患。
在当时的宦官中,也有耿直刚正的人,司礼大监王岳就是这样的人。他虽身居要职,但不肯与刘瑾等"八虎"同流合污,并劝谏武宗除掉"八虎"。受众人的影响,武宗的想法也出现了动摇,他打算第二天就颁布圣旨,将"八虎"绳之以法。
本来,文官集团向皇帝告状,要惩处"八虎"这件事本来是绝密,但是刘瑾跟随武宗多年,自然少不了在皇帝身边安插自己的亲信,就这样,刘瑾很快就得到了这个消息。
刘瑾先是吓得不轻,但毕竟他是个大奸多智的人,生死攸关之际,他迅速冷静了下来。他一琢磨,以目前的形势看,必须要先下手为强,打出感情牌了,这是他唯一的机会,因为他太了解武宗这个人了。
于是刘瑾连夜召集"八虎",一起来到武宗面前哭诉说:"陛下为何要杀我们呢?我们平日对陛下忠心耿耿,对陛下的命令言听计从,何罪之有啊?而王岳等人,他们对陛下毫无功劳,反而联合起来陷害我们。他们这是不臣之举,真正有罪的应该是他们。"
按照武宗的理解,刘瑾他们说的这些确实是实情,武宗心里有了一丝动摇。狡诈的刘瑾极其善于察言观色,马上又添油加醋,煽风点火,哭诉文官集团这是要专权,要孤立新登基的武宗,然后哭得更伤心了。
武宗看刘瑾等人哭得实在可怜,想到他们以前对自己忠心耿耿,最重要的是刘瑾提到文官集团专权这一点,让武宗改变了主意,下令逮捕了王岳。当即任命刘瑾掌管司礼监,还兼任禁军总督。
至此,刘瑾掌握了宫内和禁军要职,且朝廷内廷其他重要职位也都由"八虎"担任。他们立即谋划铲除王岳和其他忠义之臣,所有这一切变故发生在一夜之间。
诸位大臣对此还一无所知。第二天,他们齐聚大殿,等待武宗下达最后的诏书,但等来的结果却和他们期待的完全相反。诸位大臣看到大势已去,于是纷纷上书请辞。
人的一生,很难说不会遇到突发事件,如果真的遇到了危害自己生命和财产的突发事件,那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呢?
其中最重要的是心不能慌,要保持头脑冷静。 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很多人遭遇突发事件,处理不好,都是因为一下子就慌了,在慌不择路中,不但于事无补,甚至火上浇油,让事态变得更加恶化了。
另外,只有心不慌,保持冷静才能迅速找到解决方案。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当然这和每个人的见识、素养和能力有关了。比如丢了钱包,有的人就会惊慌失措,自己一通乱找,急得要命。而有的人会先报警,并挂失银行卡,然后该干什么干什么。
最后是,想到了方法,要果断去做,不能犹犹豫豫,畏首畏尾。不去处理,再好的办法也是没用的。
最后重点强调的是,突发事件我们无法控制和预防,但我们可以在平时加强内心修养,如能做到临危不惧,遇事不慌,那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了。当然如果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像王阳明那样做到"此心不动"的话,那就没有什么可以让自己惊慌失措的了,也就无敌于天下了。
备注:图自网络侵删
作者:嘞一李,曾经是武警老兵,今天在沪上修行,和你一起修心,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