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而不是宗教。佛是智慧和觉悟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2-24 04:30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31 19:15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代表性。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佛就是觉悟的凡夫,所以,常说的成佛,其实就是大彻大悟的意思,我们都是凡夫,一旦觉悟了,就是佛,和佛陀以及阿弥陀佛无二无别,平等无二,所以能,就不存在王者之说了,大家平等嘛。
其次,佛教的确有别于其它一神教,佛教没有神,所有的佛菩萨都是真人真事,而非杜撰,而我们自己也可以通过对经、律、论三藏的学习,进而再修行实证,以达到理事无碍的境界,继而证入涅槃成佛,成为和佛陀释迦牟尼一样的觉者。顺便说一下,研究过经律论三藏,就会发现,这些典籍,非怪力乱神之说,而是包含了大量的科学宇宙的规律,内容涉及极广,其中论部在唯识方面的论述,结构之严谨,逻辑之缜密,即使放眼如今,也叹为观止。尤以《瑜伽师地论》为最。
最后,是关于迷信的问题。通过上面所说,我们知道佛教是让人觉悟达彼岸,那么,常常看见寺庙里很多香客居士虔诚跪拜,求财求子求功名,这就是属于迷信范畴,佛陀灭度之后,只剩佛法,称为法身,而法无相,凡夫又执着于名相,古时大德只好在寺庙里弄些泥塑木雕来方便引愚夫入智慧门,用心良苦。我们对这些需要了解,否则,枉然一身。
最后,用顺治帝的一句偈来结尾: 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31 19:17
一.所谓迷信,是自己未经探究了解,就附和他人的说法,盲目的相信。
佛教从不赞同人迷信,相反地,它鼓励人怀疑,并把所怀疑的事提出来讨论。唯有知道怀疑,才会认真地探讨,而得到答案,如此才能产生埋性的信心。事实上,没有任何宗教是像佛教这样容许怀疑,这样开放,这样不迷信的。
二.佛教是消极悲观吗?
佛教正视这世界上一切现实问题的存在,用心来探讨,并找寻解决的方法,从内心真正的自己,来突破外在的限制,找到无量的生命的意义。所以事实上,佛教是真正积极乐观的。
三、佛教是逃避现实、脱离社会的厌世主义吗?
前面已经说过,佛教不仅是不逃避现实,而且更能彻底看透现实,面对现实,解决现实。一般人把生活的假相误认做是现实,把沉迷于追逐这些假相误当做是面对现实,反而把因看清这些假相而不被蒙骗、把真正的生命现实提出来讨论的佛教,批判为逃避现实。这是迷信于他们自我的感官,或者迷信于别人对佛教的盲断,这种人才是最可怜的。佛教的教法,就是要教化众生净化自己的心念,以改善我们共同的社会环境。而最后的目标,则是要回复众生清净无染的真心,以显现我们自性本具的净土。
佛教虽然了知世间现象、社会现象,都是假相,但并不因此而厌弃世间、脱离社会。这是因为我们一开始就发的大菩提心、大慈悲心。虽然我们自己知道它的不实在性,但其他众生并不知道,我们要让所有的众生都能和我们一样成就,都能和我们一样了知世间假相,就必须进入世间,才能教化大众。因此,佛教并非厌世,而是入世的。但是我们自身如果没有足够的修持相定力,入世常会被世间法所染著、缠缚,所以佛教徒常常都是先远离世俗,到深山去修行,就是为了先培养自己度生的能力,为将来教化众生做准备。所以在自度上,就不能不藉用出世的方便,但出世并不是厌世。不过单是远离世俗修持,将来在面对世间法时,还是要再突破。所以,若是出世与入世交互并进,即时常利用时间做短期闭关,然后再回到世间法上体验、突破,一段时间后再去闭关、再回来,如是交互修行,或许是较好的修行方式。这样不管在自度或度他方面,应该都能更快成就。
实际上,佛教是超乎入世与出世的,入世或出世都只是应用的方法,最后的目的是要超越,超越入世与出世,超越一切相对观念与境界。
我欣喜能为你解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31 19:21
迷信或正信都是一个人不同表现。
给人一种迷信的感觉。说明你是迷了。若让人觉得你是智者,圣贤人,说明你悟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31 19:19
任何宗教都多少带着点神化的特色(所谓神化特色,就是把某件事、某个人身上发生的事进行包装、神吹、夸大,说得很神秘高深莫测),道教、佛教自然也不例外;人类会对未知的、新鲜的、神秘的事物感兴趣,在无法理解也解释不清楚的情况下就会“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这样才产生了所谓的“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