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对大学生人格塑造的启示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2 22:17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20:07
一、儒家文化的沿革
(一)儒家文化和儒家理想人格的含义
儒家文化奠基人孔子,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提出恢复周礼。经过后世的发展,儒家思想逐步成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尽管每个时期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其一贯的维护封建统治与引人向善的宗旨是不变的。儒家的理想人格包括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的统一,仁与礼是其根深蒂固的主题。
(二)儒家文化的历史沿革
1.先秦时期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崇尚周礼。但是孔子所说的周礼,不是完全因袭周礼,而是对周礼进行“损益”,即补充和发展。孟子在发展和改革孔子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仁政”学说。在人性问题上,孟子坚持“性善”论,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2.西汉时期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将儒家思想发展成为维护*集权封建统治的主流思想。关于人性,董仲舒提出“性三品说”,即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分别对应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圣人之性是天生的善,中民之性可以教化为善,斗筲之性则是天生的恶。3.宋明时期在两宋以至明代经过改良,用以调整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儒家思想被称作“理学”或“道学”。二程把封建道德说成是人的本性,但同时又要对人在实际中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加以理论的说明,他们提出“人性二元论”说法,提出“存天理,去人欲”的修养之道。朱熹也主张“去人欲,存天理”,克服“气质之性”带来的不善的思想和行为。陆九渊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提出内省的道德修养方法,肯定仁义礼智的本心,扫除*对本心的危害。4.当代新儒家广义的新儒家是鸦片战争以来关于儒家变革的所有思想,狭义的新儒家是指梁漱溟、张君劢、熊十力等人所提倡的新儒学。当代新儒家更加关注作为个体的个人的修养的提高、个人幸福的谋求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二、当代大学生人格建设中出现的现状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人格培养中的问题主要有
第一,知识体系不完备。大学生的知识体系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主要由学校向学生提供的科学知识,二是学生个人在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同的生态系统中通过实践形成的知识。当代大学生人格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第二个方面。第二,心理不健全。在大学阶段,人的思维方式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发展,自我意识迅速发展。随着恋爱、就业等诸多问题的出现,大学生心理问题频繁发生,轻则焦虑、紧张,重则自闭自弃甚至放弃生命。第三,道德缺失。如考试作弊、不爱护公共设施、不遵守纪律等。第四,理想信念缺失。当代大学生正逐步明确理想信念,但是面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现实,他们更注重实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信念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似乎很遥远。
(二)当代大学生人格培养问题的成因
1.市场经济的冲击实行市场经济使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以利益为核心的竞争机制促进了社会的全面发展,但同时也形成了拜金主义等消极的思想观念,当代大学生思想倾向功利化,重视金钱,忽视全面素质的提高,忽视健全人格的培养。2.就业压力的增大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庞大,而就业需求则增长较慢,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有增无减。在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的环境下,人们的就业情况和获得财富的程度不再局限于受教育程度。“新读书无用论”伴随着教育不公平现象出现,高考不公平性的凸显、高等教育投入不足,使得人们开始怀疑“知识改变命运”,怀疑读书所带来的收益。3.价值多元化的影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人们所接触到的价值观也更加多样化。经历过计划经济时代的闭门造车,我们更加积极地探求多种价值观,而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其他国家也更注重对中国的文化输入和价值渗透,比如说美剧、韩剧在中国热播,国外品牌在中国畅销等都在对人们的价值观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4.心理特点的特殊性当代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知识丰富、自我意识强、敢于创新、敢于追求新鲜事物,然而心理发展不够成熟,使当代大学生人格呈现出情绪不稳定、惧怕挫折、缺乏合作意识、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特点。
三、儒家文化在大学生人格构建中的作用
(一)完善知识体系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可以教化的是居于中间的可以学而知之的人。格物“,格”意为到达“,物”意为事,格物即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当代大学生要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格物致知即穷究世间万物之理法从而形成理性的认识。不管是专业知识的学习,还是做人处事之道,都要吸收直接或间接的经验。
(二)塑造健康的心理素质
儒家倡导的内心修养过程是正心诚意,正心是心要端正而不存邪念,诚意是心意真诚而不自欺。人心受到恐惧、忧患、忿激的情绪影响会不得其正,所以当代大学生在遇到来自家庭、学业以及其他压力时,要以内心的修养来排解不良情绪,“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具有理想的健全人格的人,其内心必定是心胸开阔,气定神闲的。
(三)提升自身道德修养
孟子主张性善论,人生来就有“不忍人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朱熹以“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来说明人的都的修养的实现。每个人都是生而向善的,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可能存在“气质之性,”所以要修养内心,以克服“气质之性”带来的不善的思想和行为。
(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儒家学说的主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服从封建统治,使人们的行为符合传统礼法,在价值选择上,孔子以符合周礼为标准,董仲舒服务于大一统的集权思想,宋明理学和心学也都奉行封建道德。当代大学生学历高,掌握了大量的科学知识,如果没有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对于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都是不利的。我们应提高审美鉴别能力,改变单纯物质化的审美标准,注重人格素质的完善。
(五)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
儒家提倡“入世”思想,鼓励人们积极地在社会和国家治理中发挥自己的价值。当代大学生应具备心怀天下的理想信念,达则兼济天下,无论身处怎样的环境,都要保持浩然正气,在实践中追求自我修养提升,完善自身的人格,最后达到治国而后平天下的理想信念。
四、结语
大学生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教育背景、个性特点都不尽相同,在大学生人格发展中,影响因素很多,也存在很多问题,大学生人格构建是个性与共性相结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坚持中庸的观点,感悟和领会儒家哲学中蕴含的智慧,从内圣外王的目标出发,以修养自身道德的为途径,实现“八条目”的统一,培养完善的人格。
作者:常婷 单位:中北大学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20:08
一)儒家文化和儒家理想人格的含义
儒家文化奠基人孔子,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提出恢复周礼。经过后世的发展,儒家思想逐步成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尽管每个时期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其一贯的维护封建统治与引人向善的宗旨是不变的。儒家的理想人格包括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的统一,仁与礼是其根深蒂固的主题。
(二)儒家文化的历史沿革
1.先秦时期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崇尚周礼。但是孔子所说的周礼,不是完全因袭周礼,而是对周礼进行“损益”,即补充和发展。孟子在发展和改革孔子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仁政”学说。在人性问题上,孟子坚持“性善”论,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2.西汉时期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将儒家思想发展成为维护*集权封建统治的主流思想。关于人性,董仲舒提出“性三品说”,即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分别对应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圣人之性是天生的善,中民之性可以教化为善,斗筲之性则是天生的恶。3.宋明时期在两宋以至明代经过改良,用以调整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儒家思想被称作“理学”或“道学”。二程把封建道德说成是人的本性,但同时又要对人在实际中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加以理论的说明,他们提出“人性二元论”说法,提出“存天理,去人欲”的修养之道。朱熹也主张“去人欲,存天理”,克服“气质之性”带来的不善的思想和行为。陆九渊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提出内省的道德修养方法,肯定仁义礼智的本心,扫除*对本心的危害。4.当代新儒家广义的新儒家是鸦片战争以来关于儒家变革的所有思想,狭义的新儒家是指梁漱溟、张君劢、熊十力等人所提倡的新儒学。当代新儒家更加关注作为个体的个人的修养的提高、个人幸福的谋求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二、当代大学生人格建设中出现的现状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人格培养中的问题主要有
第一,知识体系不完备。大学生的知识体系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主要由学校向学生提供的科学知识,二是学生个人在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同的生态系统中通过实践形成的知识。当代大学生人格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第二个方面。第二,心理不健全。在大学阶段,人的思维方式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发展,自我意识迅速发展。随着恋爱、就业等诸多问题的出现,大学生心理问题频繁发生,轻则焦虑、紧张,重则自闭自弃甚至放弃生命。第三,道德缺失。如考试作弊、不爱护公共设施、不遵守纪律等。第四,理想信念缺失。当代大学生正逐步明确理想信念,但是面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现实,他们更注重实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信念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似乎很遥远。
(二)当代大学生人格培养问题的成因
1.市场经济的冲击实行市场经济使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以利益为核心的竞争机制促进了社会的全面发展,但同时也形成了拜金主义等消极的思想观念,当代大学生思想倾向功利化,重视金钱,忽视全面素质的提高,忽视健全人格的培养。2.就业压力的增大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庞大,而就业需求则增长较慢,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有增无减。在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的环境下,人们的就业情况和获得财富的程度不再局限于受教育程度。“新读书无用论”伴随着教育不公平现象出现,高考不公平性的凸显、高等教育投入不足,使得人们开始怀疑“知识改变命运”,怀疑读书所带来的收益。3.价值多元化的影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人们所接触到的价值观也更加多样化。经历过计划经济时代的闭门造车,我们更加积极地探求多种价值观,而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其他国家也更注重对中国的文化输入和价值渗透,比如说美剧、韩剧在中国热播,国外品牌在中国畅销等都在对人们的价值观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4.心理特点的特殊性当代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知识丰富、自我意识强、敢于创新、敢于追求新鲜事物,然而心理发展不够成熟,使当代大学生人格呈现出情绪不稳定、惧怕挫折、缺乏合作意识、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特点。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20:08
对中国人来说,儒家思想就是这种价值系统。中国人在遇到人生、社会问题时最容易回溯到儒家传统价值以求解决之道。这也就意味着儒家文化是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上最容易接受、最有基础接受的一种价值体系。所以,通过系统传授儒家价值观,实现与价值之根连接,对培养大学生人格、解除大学生心理问题来说应该是最易行也最有效的途径。
同时,儒家思想正是我们急需的一种朴实、亲切的生命哲学,其探讨的核心即是人如何获得内心充盈、健康快乐的人生。儒家的核心观念——“仁”,就是在承认每个人自我利益基础上对他人的关切与关爱,是从自我开始而生发出的人性光辉。儒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诚者自成也……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最能体现这一思想,只要让人明白一个人不是孤立的,而是社会的;“己立”“己达”“自成”,必须以“立人”“达人”“成物”为前提,人就很容易从自我发展的愿望中汲取能量和动力,走向“立人”“达人”“成物”的道德境界。这种“忠恕”之道,便捷而又切入人心。
儒家思想又是一个体大思精的整体系统,其可用于大学生内心建构完整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解决大学生思想心理中若干问题,避免工具化倾向。如面对当今大学生较为缺乏“抗挫能力”,儒家思想不仅是一些针对性说教,重要的是将这种品格熔铸到整体人生价值系统中。儒家把社会责任当*生的内容与价值追求,让人认识到要想获得人生目标实现、社会地位提升、他人尊重,就必须不遗余力地完成家人、社会、天地赋予自己的道德责任。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20:09
一、儒家文化的沿革
(一)儒家文化和儒家理想人格的含义
儒家文化奠基人孔子,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提出恢复周礼。经过后世的发展,儒家思想逐步成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尽管每个时期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其一贯的维护封建统治与引人向善的宗旨是不变的。儒家的理想人格包括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的统一,仁与礼是其根深蒂固的主题。
(二)儒家文化的历史沿革
1.先秦时期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崇尚周礼。但是孔子所说的周礼,不是完全因袭周礼,而是对周礼进行“损益”,即补充和发展。孟子在发展和改革孔子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仁政”学说。在人性问题上,孟子坚持“性善”论,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2.西汉时期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将儒家思想发展成为维护*集权封建统治的主流思想。关于人性,董仲舒提出“性三品说”,即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分别对应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圣人之性是天生的善,中民之性可以教化为善,斗筲之性则是天生的恶。3.宋明时期在两宋以至明代经过改良,用以调整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儒家思想被称作“理学”或“道学”。二程把封建道德说成是人的本性,但同时又要对人在实际中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加以理论的说明,他们提出“人性二元论”说法,提出“存天理,去人欲”的修养之道。朱熹也主张“去人欲,存天理”,克服“气质之性”带来的不善的思想和行为。陆九渊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提出内省的道德修养方法,肯定仁义礼智的本心,扫除*对本心的危害。4.当代新儒家广义的新儒家是鸦片战争以来关于儒家变革的所有思想,狭义的新儒家是指梁漱溟、张君劢、熊十力等人所提倡的新儒学。当代新儒家更加关注作为个体的个人的修养的提高、个人幸福的谋求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二、当代大学生人格建设中出现的现状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人格培养中的问题主要有
第一,知识体系不完备。大学生的知识体系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主要由学校向学生提供的科学知识,二是学生个人在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同的生态系统中通过实践形成的知识。当代大学生人格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第二个方面。第二,心理不健全。在大学阶段,人的思维方式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发展,自我意识迅速发展。随着恋爱、就业等诸多问题的出现,大学生心理问题频繁发生,轻则焦虑、紧张,重则自闭自弃甚至放弃生命。第三,道德缺失。如考试作弊、不爱护公共设施、不遵守纪律等。第四,理想信念缺失。当代大学生正逐步明确理想信念,但是面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现实,他们更注重实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信念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似乎很遥远。
(二)当代大学生人格培养问题的成因
1.市场经济的冲击实行市场经济使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以利益为核心的竞争机制促进了社会的全面发展,但同时也形成了拜金主义等消极的思想观念,当代大学生思想倾向功利化,重视金钱,忽视全面素质的提高,忽视健全人格的培养。2.就业压力的增大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庞大,而就业需求则增长较慢,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有增无减。在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的环境下,人们的就业情况和获得财富的程度不再局限于受教育程度。“新读书无用论”伴随着教育不公平现象出现,高考不公平性的凸显、高等教育投入不足,使得人们开始怀疑“知识改变命运”,怀疑读书所带来的收益。3.价值多元化的影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人们所接触到的价值观也更加多样化。经历过计划经济时代的闭门造车,我们更加积极地探求多种价值观,而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其他国家也更注重对中国的文化输入和价值渗透,比如说美剧、韩剧在中国热播,国外品牌在中国畅销等都在对人们的价值观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4.心理特点的特殊性当代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知识丰富、自我意识强、敢于创新、敢于追求新鲜事物,然而心理发展不够成熟,使当代大学生人格呈现出情绪不稳定、惧怕挫折、缺乏合作意识、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特点。
三、儒家文化在大学生人格构建中的作用
(一)完善知识体系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可以教化的是居于中间的可以学而知之的人。格物“,格”意为到达“,物”意为事,格物即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当代大学生要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格物致知即穷究世间万物之理法从而形成理性的认识。不管是专业知识的学习,还是做人处事之道,都要吸收直接或间接的经验。
(二)塑造健康的心理素质
儒家倡导的内心修养过程是正心诚意,正心是心要端正而不存邪念,诚意是心意真诚而不自欺。人心受到恐惧、忧患、忿激的情绪影响会不得其正,所以当代大学生在遇到来自家庭、学业以及其他压力时,要以内心的修养来排解不良情绪,“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具有理想的健全人格的人,其内心必定是心胸开阔,气定神闲的。
(三)提升自身道德修养
孟子主张性善论,人生来就有“不忍人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朱熹以“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来说明人的都的修养的实现。每个人都是生而向善的,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可能存在“气质之性,”所以要修养内心,以克服“气质之性”带来的不善的思想和行为。
(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儒家学说的主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服从封建统治,使人们的行为符合传统礼法,在价值选择上,孔子以符合周礼为标准,董仲舒服务于大一统的集权思想,宋明理学和心学也都奉行封建道德。当代大学生学历高,掌握了大量的科学知识,如果没有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对于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都是不利的。我们应提高审美鉴别能力,改变单纯物质化的审美标准,注重人格素质的完善。
(五)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
儒家提倡“入世”思想,鼓励人们积极地在社会和国家治理中发挥自己的价值。当代大学生应具备心怀天下的理想信念,达则兼济天下,无论身处怎样的环境,都要保持浩然正气,在实践中追求自我修养提升,完善自身的人格,最后达到治国而后平天下的理想信念。
四、结语
大学生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教育背景、个性特点都不尽相同,在大学生人格发展中,影响因素很多,也存在很多问题,大学生人格构建是个性与共性相结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坚持中庸的观点,感悟和领会儒家哲学中蕴含的智慧,从内圣外王的目标出发,以修养自身道德的为途径,实现“八条目”的统一,培养完善的人格。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20:10
儒家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尤其全面细致,不仅有*、文化、经济等方面的足够宽度,还有2000多年历史的深度。不仅在大处影响整个国家民族,更在生活的细微处影响着每个人。
下面,我将从文化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中国文化的定义、中国文化的结果(集体人格)、儒家文化的根本主张(君子之道)三方面进行阐述,抛砖引玉的介绍儒家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文化
一切文化的最终点都会沉淀为集体人格。――荣格
我们知道,集体人格是指一个集体在生命格调和行为规范上的共同默契。其中,生命格调指的是精神价值,行为规范针对的是生活范畴。所以反推过来,可以把文化解释为一个集体习惯性的生活方式和具有共同默契的精神价值,这种生活方式和精神价值的最终结果就是形成集体人格。
中国文化就是由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价值观形成的集体人格。例如,伦理道德、诗词歌赋等属于精神价值;粤菜、鲁菜、中医中药等就是生活方式的范畴。
中国人的集体人格和独特的文化标签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集体人格,比如美国的牛仔,英国的绅士,日本的浪人等等。这些集体人格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质、不可模仿的文化标签,是民族不可动摇的根基之一。
那么,中国人的集体人格是什么呢?或者说,什么样的人是最合格、最理想的中国人?
上个世纪,我们有一位伟大的作家通过对中国文化严厉的剖析和对当时社会仔细的观察,塑造出两个具有“国民性”的象征体――阿Q~孔乙己。这两个形象无疑是负面的,而先生正是通过对这两个负面形象的批判、大声的《呐喊》,来寻找中国文化的出路,来提升中国的集体人格。
事实上,两千年前孔子和他代表的儒家思想就为我们设计了一个理想的中国人的形象――“君子”。
“君子”作为一种人格雏形在儒家之前就已经存在,通过儒家的选择、阐述、提升,贴合了多数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和文化选择,最后成为绝大多数中国人的集体人格。这也是儒家文化得以延绵不绝的原因之一。
这种理想性人格在通过儒家设计产生之后,中国文化的亮点都向着它集中、融合,成为中国人的精神价值核心。
儒家文化的根本主张
儒家文化提出了许多主张,比如:“仁”、“义”、“孝”、“治国,平天下”等等。在这主张背后,有一个根本性的主张――要大家做君子,不要做小人。儒家所有的主张,包括“仁义礼智信”都包含在“君子之道”的论述当中。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君子?儒家文化认为君子应该:怀德,*之美,周而不比,坦荡荡,中庸,有礼,不器,知耻。
君子怀德――出自《论语·里仁》“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德”,主要是指利人、利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儒家认为“德”是君子之道的起点。这句话通俗的说来就是做一个好人、品德高尚的人、以公共利益为先的人。
君子*之美――促成别人的好事,没有完成的尽量完成,没有开始的马上开始。这是一种非常大气的积极行为,其可以把握的标准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对于“与人为善”来说,*之美积极主动的因素更多。
君子周而不比――君子普遍待人,不偏袒徇私。这句话是讲述君子在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当中,要公正的对待每一个人。“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是对这方面更进一步的论述。
君子坦荡荡――心底干净,无所愧疚,无所畏惧。这是对君子整体气貌最精辟的总结。
君子中庸――“中庸”不是平庸,而是一种为了可持续进步而进行主动性的、非极端性的一种选择。“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礼记·中庸》
君子有礼――“礼”是君子身体力行传播品德的渠道,是品德修养由内而外的表现形式和行为规范。
君子不器――“器”可以理解为器具,在这里有主动和被动俩方面的意思。不要被别人当做器具,不要把自己当做器具。因为器具是没有思想的。
君子知耻――这句话是为君子的人格设置一个道德底线。“知耻近乎勇”在中国流传千年。
总结如下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儒家文化所设计的君子之道体现和贴合了大部分中国人的精神价值观,这种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国文化,最后的成果就是成为中国人的集体人格。
所以,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儒家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在于:通过树立统一的精神价值塑造了中国人的集体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