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23:53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3 00:31
目前国内年需多晶硅1000余吨,随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电子信息产品的主要生产国和主要市场,多晶硅的需求量将进一步增长,国家为此专门将多晶硅材料列入当前重点鼓励发展和重点鼓励外商投资发展的产业、产品,全力扶持硅材料工业发展。中国多晶硅工业虽起步不晚,但发展缓慢。生产、技术、工艺落后,设备陈旧,生产规模小,物耗、能耗高,产品成本高,质量难以保证,和国际水平相比差距较大,再加上生产的电耗与物耗普遍高于国际标准,这使得中国的多晶硅厂家丧失了国际竞争力。国内多晶硅生产厂家的数量不断减少,现在国内仅有四川峨嵋半导体材料厂、洛阳单晶硅厂两家企业能够生产多晶硅及直拉单晶硅和小直径区熔单晶硅。中国多晶硅的生产仍远远满足不了国内的需求。随着芯片产业迅猛发展,缺口将越来越大。为满足国内外多晶硅市场的要求,适应芯片产业发展的需求,引进世界一流技术,发展中国多晶硅产业,已成为国内IC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近年来,中国单晶硅产量明显稳步增长,增长的原因一方面是来自国际上对低档和廉价硅材料需求的增加;另一方面是近年来中国各方面发展迅速,各类信息家电和通信产品需求旺盛,因此半导体器件和硅材料的市场需求量都很大。我国从事半导体硅材料生产的企业在40余家。在1999年仅有一家企业的销售额达到1亿元,到2004年销售额超过一亿元的企业有七家,包括河北宁晋单晶硅基地、上海申和热磁公司、有研半导体材料股份公司、洛阳单晶硅有限责任公司、无锡华润华晶微电子有限公司、宁波立立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合晶硅材料有限公司,海纳半导体公司。从企业生产产品来看,目前国内企业主要以生产4~6英寸硅片为主,还不能批量供应8英寸以上硅抛光正片.目前国内多晶硅领跑企业是四川峨嵋半导体材料厂和洛阳单晶硅厂,四川省在峨嵋半导体材料厂的基础上投资11.92亿元,引进消化吸收俄罗斯多晶硅技术,建设年产1000吨多晶硅生产线以满足市场需求,目前已经达到300吨的产量.洛阳单晶硅厂中硅高科公司300吨多晶硅项目第一炉产品近日成功出炉.单晶硅领跑企业是洛阳单晶硅厂.据初步估计,目前国内的产量有70%以上是用于制作分立器件或硅光电池的,真正用于制作集成电路(IC)的高档CZ单晶硅抛光片仅30%左右。而且我国自行生产的硅抛光片除了洛阳单晶硅厂麦斯克电子材料有限公司(MCL)能进入韩国、新加坡、香港等东南亚市场外,其余的均很难批量性进入国际市场和国内的合资公司。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3 00:31
目前国内年需多晶硅1000余吨,随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电子信息产品的主要生产国和主要市场,多晶硅的需求量将进一步增长,国家为此专门将多晶硅材料列入当前重点鼓励发展和重点鼓励外商投资发展的产业、产品,全力扶持硅材料工业发展。中国多晶硅工业虽起步不晚,但发展缓慢。生产、技术、工艺落后,设备陈旧,生产规模小,物耗、能耗高,产品成本高,质量难以保证,和国际水平相比差距较大,再加上生产的电耗与物耗普遍高于国际标准,这使得中国的多晶硅厂家丧失了国际竞争力。国内多晶硅生产厂家的数量不断减少,现在国内仅有四川峨嵋半导体材料厂、洛阳单晶硅厂两家企业能够生产多晶硅及直拉单晶硅和小直径区熔单晶硅。中国多晶硅的生产仍远远满足不了国内的需求。随着芯片产业迅猛发展,缺口将越来越大。为满足国内外多晶硅市场的要求,适应芯片产业发展的需求,引进世界一流技术,发展中国多晶硅产业,已成为国内IC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近年来,中国单晶硅产量明显稳步增长,增长的原因一方面是来自国际上对低档和廉价硅材料需求的增加;另一方面是近年来中国各方面发展迅速,各类信息家电和通信产品需求旺盛,因此半导体器件和硅材料的市场需求量都很大。我国从事半导体硅材料生产的企业在40余家。在1999年仅有一家企业的销售额达到1亿元,到2004年销售额超过一亿元的企业有七家,包括河北宁晋单晶硅基地、上海申和热磁公司、有研半导体材料股份公司、洛阳单晶硅有限责任公司、无锡华润华晶微电子有限公司、宁波立立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合晶硅材料有限公司,海纳半导体公司。从企业生产产品来看,目前国内企业主要以生产4~6英寸硅片为主,还不能批量供应8英寸以上硅抛光正片.目前国内多晶硅领跑企业是四川峨嵋半导体材料厂和洛阳单晶硅厂,四川省在峨嵋半导体材料厂的基础上投资11.92亿元,引进消化吸收俄罗斯多晶硅技术,建设年产1000吨多晶硅生产线以满足市场需求,目前已经达到300吨的产量.洛阳单晶硅厂中硅高科公司300吨多晶硅项目第一炉产品近日成功出炉.单晶硅领跑企业是洛阳单晶硅厂.据初步估计,目前国内的产量有70%以上是用于制作分立器件或硅光电池的,真正用于制作集成电路(IC)的高档CZ单晶硅抛光片仅30%左右。而且我国自行生产的硅抛光片除了洛阳单晶硅厂麦斯克电子材料有限公司(MCL)能进入韩国、新加坡、香港等东南亚市场外,其余的均很难批量性进入国际市场和国内的合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