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23:33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13 19:48
一、华夏二字来源:
1、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华夏又称中华、中夏、中土、中国。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两字同义反复,华即是夏。"中华"又称"中夏"。如《左传》定公十年载孔子语云:"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这里的"华"亦即"夏"。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在甲骨文中,华这个字的地位非常崇高。
2、大约从春秋时代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族"。汉族的祖先黄帝和炎帝在中原为取得祭天之权一决胜负,后人称为阪泉之战,黄帝胜,炎黄联盟初具雏形。后来他们在涿鹿之战中打败了东夷集团的九黎族首领蚩尤,把联盟势力扩大至今日的山东境内。后又以黄帝部和炎帝部为主体,与山东境内的部分东夷部落组成了更庞大的华夏联盟。前2100~前770年黄河中下游黄帝集团的后裔先后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
3、汉族于先秦时自称华夏,从汉朝开始又逐渐出现"汉"的自称。因此,华夏族有了另一个名字:汉。原先的称谓"华夏"并没有消失,而是成为了汉文化的代称,是中国的以前的名称。
二、华夏概念:
1、华夏是中国的古代称呼。华夏不是指民族。
2、华夏也称"夏"、"诸夏",又称为"华"或"诸华"。"夏"在羌语和藏语中都是"伟大、强大"的意思。华夏一词最早作为文化概念,出现在周朝,尊周礼,守礼义的族人即称为华夏。最初作为汉族的文化,如今华夏一词涵盖整个中国,是中国文化的象征。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13 19:48
说起炎黄子孙没有人不知道,但炎黄子孙到底指的是什么人却说法不一。如果从世界范围上看,炎黄子孙应该指的是一个民族,一个承认自己是炎黄后代、并且一直使用华夏的语言文字的民族,即华夏民族。华同花,是美丽的意思;夏是茂盛的意思,华夏就是美丽茂盛的意思。而且花有阴柔之美,夏有炎炎之阳,华夏又含有阴阳之意,这是智慧的祖先给我们起的最好的名字。不过华夏民族并不是诞生于炎黄时期,而是诞生于周朝。 炎黄生活在上古时代的黄河流域,那里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上古时代是个蛮荒时代,没有种族之分,人们也不在乎血缘关系,甚至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人们有名而无姓,都是混居的原始部落,虽然后来建立了夏商这样的国家,但各民族混居的情况并没改变,也没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直到周朝人们才有了姓,有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华夏民族才诞生了。 周朝的第一位君主周文王首创了姓制,周王姓姬,在建国时分封了很多姬姓的亲戚做诸侯,建立了一个大规模的家族制国家即周国。并且形成了“内华夏、外夷狄”的治国理念,注重血缘关系,任用血缘相近的贵族来协助治理国家。贵族们也效仿周王纷纷取姓,建立各自的家族,再通过家族的繁衍来扩大势力范围,把未开化的原始部落赶走,逐渐的在黄河流域组建了一个血缘相近文化相同的华夏民族,可以说周人是血统最纯的华夏人。
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不光要看它的遗传基因,还要看它的文化。遗传基因决定了一个民族的身体特征,而文化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思想特征。华夏文化同样也是在周朝形成的。拿文字来说,虽然夏商时代也有甲骨文,但那不是独特的民族文化,因为每个民族的原始时期都出现过相似的象形文字,那种文字只是一些简单的符号罢了,而且甲骨文的语法、字义与今天的文字相差太远,是不成熟的文字。到了周朝,随着文字的成熟定形,形成了完整的语言文字体系,语法和字义也跟现在的相近。有了规范的语言文字系统就有了文化的载体,于是周人通过著书立言开创了华夏文化的先河,华夏文化的建立是华夏民族建立的重要标志。 《周易》是周代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传说是周文王所作,它是一部关于占卜预测的书,但和世界其它的占卜学说不同的是:《周易》阐述了阴阳的理论,把阴阳看作宇宙间最大的规律和准则,就如同现在说的太极一样,太即大,极是准则。太极就是大准则。正如阴阳蕴育万物那样,阴阳学说也蕴育衍生了各种学说和理论,甚至数学、医学和建筑学等自然学科都是受阴阳学的影响发展起来的。可以说阴阳学说是华夏文化的主根。 因为《周易》文字深奥,后人做了很多注解,解释《周易》的著作比解释孔子《春秋》的著作还多,可惜全被满清的文1字狱毁掉了。销毁阴阳学说其实就是阉割了华夏文化的根。没有对阴阳学的理解,就根本谈不上对诸子百家的理解,这也是为什么现代人误解孔子、误解华夏文化的深层次原因。 有周一代,王室衰弱,统治不严,而且战乱纷繁,人们的思想十分自由活跃,各种学说层出不穷,其理论都很严谨,许多学说理论至今都无人能够超越。可以说周代不仅是华夏文化的开创时代,也是华夏文化的成熟时代,更是华夏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如果非要追寻华夏民族的祖先,周人是当仁不让的祖宗。 正如西方的古希腊古罗马在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被黑暗漫长的中世纪取代一样,周朝也在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被残暴的秦朝取代,从此华夏进入了漫长的*集权的*时代,人们的思想被*在几种学说里面,文化逐渐沦为统治者的工具。先秦文化也由此成为华夏文化的经典绝唱,这是正宗纯粹的文化。历史上再也找不出第二个象周朝的春秋战国时代那样自由的思想文化环境了。 周人创建了自己的民族,创建了自己的文化,并把这些民族特点世代传了下来,一直到晋朝,华夏民族繁衍了一千五百年以后,才有五胡乱华,但这时的华夏民族已是参天大树,其它少数民族是无法动摇其根本的,于是很快又恢复了华夏政权--大隋。后来虽又经蒙元满清之祸,但只要炎黄子孙能够找回自己的文化,最重要的是找回华夏文化之根,我们还是华夏民族,因为他们那点脏血污染不了我们华夏的大江大河。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13 19:49
最早提及“华夏”一词的文字记载是周朝《尚书•周书•武成》一书,“华夏蛮貊罔不率俾”。记录的是武王伐纣的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经过,可见古时华夏作为族群是周族人的自称。
夏也称“华夏”,“诸夏”,是古代居住在中原地区的汉民族的自称。夏是中国之人,所谓的“中国”即是指古代的中原地区,这是与周围的夷狄地区相对而言的。“夏”字篆文写作受,像舞蹈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形状。因此“夏”又指古代的音乐和舞蹈。
从约公元前5000年起,人类进入新石器时期,当今汉族的主体华夏族在黄河流域起源并开始逐渐发展,先后经历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公元前2700年,活动于陕西中部地区的一个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其南面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双方经常发生摩擦。两大部落终于爆发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之后两个部落结为联盟,并攻占了周边各个部落,华夏族的前身由此产生。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13 19:49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左传•定公十年》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书经》曰:“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 《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 可见,古人是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为夏。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 “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诸侯国民,也是有汉朝以前对汉族先民的称谓。也可代指汉族,如: 明朝• 叶盛《水东日记•喜信和勇》:“佛本夷人,固宜神。则有当事者而吊祭之礼不知,则是其自异於华夏矣。” 郁达夫 《满江红•闽于山戚继光祠题壁》词:“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欠歇。 “华夏”也指华夏族所居住的我国中原地区,后复包举我国全部领土而言,遂又为我国的古称。《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三国志•蜀志•关羽传》:“ 羽威震华夏, 曹公 议徙 许都 以避其锐”。 华夏族的祖先是生活在黄河中上游的黄帝族和炎帝族,后来这两部落的联盟在战胜蚩尤后进入中原。华夏族在中原建立了统治。 随后有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简称“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13 19:50
汉族和中国的古称,“华”意为“荣”,“夏”意为“中国之人”,即中原之人。文献有“诸夏”之称,乃“诸多夏国”、“华夏列国”之义,非为“华夏”之别称。元前2100~前770年黄河中下游黄帝的后裔先后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了自春秋战国以来群雄割据的局面。汉族于先秦时自称华夏,华夏族。从汉朝开始逐渐以汉族代替了诸夏、华夏等旧称。“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华夏’二字的含义,主要有两种说法:一些人认为是美好盛大的意思;一些人认为是华山和夏水的合称。中国,长期作为地域概念使用,与中原、中土同义。在古代,华夏族、汉族主要居住在中原(黄河流域),并在这里建立国家,而少数民族多分布在周边,并在那里建立政权,因此,一些华夏族、汉族也称本族建立的国家为‘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