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怎么看震颤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23:5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5 20:35
特发性震颤又称为原发性震颤、良性震颤,属于中医学“颤证”范畴,以震颤为主要表现,常导致肢体功能障碍而降低生活质量,随着病情的进展,震颤的幅度不断增大,严重影响饮食、书写、语言等其他精细动作。西医多采用普萘洛尔治疗,但因该药作用强度较小,部分患者因其疗效不佳或因加大剂量后毒副作用大、不能耐受而*了使用。中医对特发性震颤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临证尤重肝肾等学术思想,辨病用首重肝肾,以调补肝肾治其本,柔肝疏肝、活血通络治其标,对颤证的论治形成了“病、证、肝肾”三位一体的诊疗思路。将其经验总结如下。
1、肾病及:以虚为本。
多为虚实夹,与肝肾关系密切,本病病程较长,呈进行性加重,以肢体震颤为要表现。吾师继承了《赤水玄珠》关于颤震“乃木火上盛,肾阴不充。下虚上实,实为痰火,虚则肾虚”的理论,明确指出肝肾亏虚是本病的病机。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且肝与肾关系尤为密切,中年以后,肾精渐亏,若素体先天禀赋不足,或劳欲伤及肾,肾精亏耗更甚,不能滋养肝木,筋脉失濡,木燥生风,故见四肢震颤。肾虚水不涵木,肝肾阴虚,经脉失养,虚风内动,震颤乃成。因此,本病的发生主要是脏气虚衰,以肝肾不足为本。肾水亏虚,水不涵木,而致肝火亢盛,肝火盛则克脾,使脾虚不能主四肢,布津液。津液不布,则聚津成痰。因此,特发性震颤病位在经脉,以肝肾亏虚为疾病发生之本,风、火、痰、瘀、郁为疾病发生之标。
辨证型:抓主症。
细察次症,善用经方,辨证施治,临证时,首要抓疾病主症,主症震颤是诊断本病的依据,伴随症状是审因论治的突破口,必须明辨。用经方辨证治疗是基本手段。总结了特发性震颤临床常见的证型有以下3种,与近些年来临床报道的大量颤证样本辨证分型统计分析结果相似。有学者通过对临床报道的224例颤证统计分析发现肝肾阴虚型占58.84%,气血不足型占23%,并指出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为颤证的主要发病机制。
肝肾亏虚,虚风内动证
肝体阴而用阳,主升主动,极易化风动风。“风气通于肝 ”、“风胜则动”,病变多表现为肢体振摇。
主症:肢体、头部震摇不止;次症:头晕眼花,腰酸耳鸣,心悸多梦,记忆力减退。舌质淡或红、苔白少或无苔,脉弦细。治以滋肝补肾、育阴熄风为法,用基础方加减。
在治疗震颤类疾病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病症阶段分步进行治疗。在使用中,药物的调整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阶段主要是镇肝息风,平复异动的肝阳,缓解主诉症状。为患者战胜疾病树立信心。
第二阶段补肾养精养血滋阴,消除症状形成的基础,治病求因。从本源入手,巩固疗效。
第三阶段调节脏腑、平衡阴阳,古语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通过对脏腑功能的健运,正气的培固,情志的调摄 。达到抵御邪气,恢复健康、防治复发的目的。
通过这三步从治标,到治本;从解除症状,到培补元气防复发。 解除病症本源因素实现患者诉求。中医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根据古方典籍结合现代药理学对中草药的研究结果,临床运用较为成熟的治疗震颤的方剂组成,根据每个病患的具体情况灵活调配。选药讲究,使用方便,效果明显,在临床使用中对震颤类疾病的症状缓解和改善取得一定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