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看病究竟有多难?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2-26 01:4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26 04:49
1998年,教育部和卫生部以“专业划分过细,范围过窄”为由,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删除儿科医学专业,以临床医学专业大类招生。
当时的业内人士和专家认为:既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选择去内科、外科,那儿科也不例外,可以交由临床医学毕业生自行选择,没必要多此一举。
该想法的出发点没有问题,医学本身是一个系统性科学,毕竟人体内的循环是不分老少的。
但是,随着近年来国内民众对健康需求扩大带来医生待遇的提升,不同科室对医学人才的吸引力开始拉开差距。在自由选择的情况,儿科最终陷入了无人问津的窘境。
儿科医生抱怨自己身心俱疲。每日面对就诊配合能力很低、病况描述不清的孩子,对病情的判断只能依靠医生的内在经验和孩子的外部表象,需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来判断。
孩子只能通过哭闹与外界对话,身体具体状况完全由父母主观判断,儿童患者的这种特殊性令儿科医生有着更加不确定的就诊过程,这意味着儿科中的医患矛盾要比其他科室多得多。
加之小儿病种有着发病急、变化快的特点,由于个体差异、未知领域的客观存在,误判的风险和误诊的压力无形中加大。因此,哪怕是接诊相同的人数,儿科医生也需要承担更大的工作压力。
儿科一方面是极度缺人,另一方面却是难以启齿的低待遇。公立医在提升儿科医生的收入这件事上,做的实在不够。
为什么儿科医生收入这么低?
这是目前中国公立医院科室以绩效定工资的待遇体系决定的。
正常的收入体系应该以基本工资为主,以绩效工资为辅,但中国的公立医院绩效工资与科室收入有关,这就导致效益不佳的科室只能拿到较低的工资。
由于目前“以药养医”的体系仍未完全破除,医院收益仍然以用药收入与检查费用为主,再加上医药商业贿赂的普遍存在,能开多少药和检查决定了一个科室的收入情况。
而由于儿童患者的特殊性,儿科用药少、检查少、使用器械少,在任何一家公立医院儿科的收益都是倒数甚至垫底水平。
除了人和钱,想要治疗得好还需要医药技术的支持。而中国的儿童用药市场仍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儿童身体正处于发育阶段,各器官发育未成熟,生理结构与*有很大区别。现有的可供儿童使用的药品品种、剂型及规格极少,其有效性与安全性存在不确定性。研究显示,中国3500多种药品制剂中,儿童专用剂型仅占1.7%。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我国儿童用药临床试验举步维艰。
一方面临床试验受试儿童基本招不到人,家长通常都不愿意让孩子接受疗效和安全性未确定的临床试验,再加上目前孩子升学压力大、学习紧张,而临床试验需要进行繁琐的医学随访,令家长对临床试验避而远之;
另一方面,医院对儿童药物临床试验也往往采取消极态度,不愿意承担儿童临床试验的风险和成本。在缺少临床试验结果的情况下,儿童专用药物自然基本不见踪影,替代药物用轻了疗效不够,用重了则有高发的副反应。
临床试验难做,药企也不愿意投入。这一结果带来的就是儿童专用药极度缺乏,医生在临床上能选择的实在有限,全靠有安全性、无疗效的“中国式神药”来承担这一需求。儿童患者救治难度再次上升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