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5 03:15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1:00
大熊猫栖息于长江上游各山系的高山深谷,为东南季风的迎风面,气候温凉潮湿,其湿度常在80°以上,故它们是一种喜湿性动物。它们活动的区域多在坳沟、山腹洼地、河谷阶地等,一般在20°以下的缓坡地形。这些地方土质肥厚,森林茂盛,箭竹生长良好,构成为一个气温相对较为稳定、隐蔽条件良好、食物资源和水源都很丰富的优良食物基地。居住于海拔2400~3500米的高山竹林中。其生活环境湿度很大,温差也比较大。 除发情期外,常过着独栖生活,昼夜兼行。巢域面积为3.9~6.4平方千米不定,个体之间巢域有重叠现象,雄体的巢域略大于雌体。雌体大多数时间仅活动于30~40公顷的巢域内,雌体间的巢域不重叠。食物主要是高山、亚高山上的50种竹类,偶食其它植物,甚至动物尸体。日食量很大,每天还到泉水或溪流饮水。 圈养 “繁殖困难”被作为新闻标题来描述大熊猫的繁殖状况。但是,野外的研究表明虽然大熊猫在圈养状态下寿命更长,但野外的繁殖成功率更高。在野外,成年熊猫不论雄雌都参与繁殖。雌性可以和几只争偶的雄*配,同时一只雄性会寻找处于发情期的不同的雌性。交配的季节在春季三至五月份,通常不超过2~4天。怀孕期大约为5个月。野外偶尔会有孪生的情况出现,但是雌性熊猫一般只喂养一只幼崽。圈养种群中,孪生的情况较多。分娩之前,雌性个体寻找空树的根部和洞穴生产。它在这种庇护所里和附近要呆上三个月,用它宽大的手掌小心地照料幼崽。大熊猫的幼崽出生时非常小,通常只有100~200克,大概只有母熊重量的1/900。在大熊猫幼仔出生几天到一个月之后,母熊猫会把幼仔独自留在洞中或树洞里外出觅食。母兽有时会离开2天或者更长时间。这并不意味它丢弃幼仔,而是养育幼仔过程中很自然的一部分。幼仔在12个月左右开始吃竹子,但是在此之前,它们完全依赖于母亲。野外的幼仔死亡率比圈养要低,约40%左右。 在秦岭地区的长期研究表明大熊猫的繁殖率大概是0.654幼仔/雌性/年,与北美棕熊的一些自然种群类似 大熊猫是独居动物,每个成体的巢域明确,雄性个体的巢域通常很大,接近30平方公里,一般和多个雌性个体的巢域重叠。当雄性大熊猫在同一巢域相遇时,如发情期在雌性熊猫周围,它们之间有明显的等级,为争偶会导致争斗。占优势的雄性个体有和雌*配的优先权,但其它雄性也还有机会。雌性个体在3-4岁时性成熟,雄性个体5岁左右。年轻的雄性个体在等级中位置较低,到7-8岁时才有机会交配。雌性个体从4岁到20岁,通常每2-3年产仔一次。虽然大熊猫唯一的家庭结构只存在母兽和不到一岁半的幼仔之间,大熊猫之间也会通过声音和气味经常交流,即使不是在发情期。大熊猫幼仔在一岁左右断奶,并一直和母亲在一起到一岁半左右,直至母亲再次怀孕。如果母兽未怀孕,幼仔会和母亲一起生活到两岁半,这时母亲将它赶走。独立之后,大多数的幼仔在母亲的附近居住。 在1990年以前,人工繁殖成活率只有33%。究其主要原因是熊猫妈妈生下双胞胎之后,通常只养一只,要丢弃一只。还有个别熊猫妈妈缺乏经验,不会带娃娃。让熊猫妈妈养好双胞胎,让有经验的妈妈能当上缺奶水的娃娃的“奶妈”,是提高成活率,突破“育幼难”的关键。 当时,比较流行的权威说法是,熊猫幼育要绝对安静,人决不能去惊动它。动物园的黑熊、棕熊妈妈生下幼仔后,护仔性特别强。熟悉它们的饲养员送食物也离得远远的,哪怕粪便堆积如山,臭气熏天也不能接近它。如果它受了惊,哪怕闻到一点异味,就会惶恐不安,立刻咬死幼仔。类似的悲剧在小熊猫妈妈分娩后也发生过。 大熊猫会不会像黑熊和小熊猫那样,一有动静就咬死幼仔?这是大熊猫行为学研究上的盲区。 1963年9月14日,第一只人工圈养的大熊猫在北京动物园诞生。那时,何光昕作为北京动物园的工作人员,值了两个月的夜班。他回忆说,那时环境绝对安静,除个别投食的饲养员,任何人不得接近大熊猫*。真是比伺候“万岁爷”还小心百倍。但是,大熊猫毕竟与黑熊和小熊猫不一样,它应该有自己的“行为学”。不弄清楚熊猫妈妈的行为规律,就无法提高幼仔成活率。大胆接近熊猫妈妈,把丢弃的幼仔拾去人工喂养,又引发两大难题:一是育幼箱保持多高的温度?二是给它喂什么奶?他们沿用人工哺育老虎、狮子幼仔的经验,因陋就简,钉个木箱,在木箱里吊上个灯泡,保持摄氏30度左右的温度,结果幼仔冷得不行,两三天就被冻死了。 1988年,美美生下了双胞胎。饲养员左红、周永珍、胥桂蓉等,把幼仔用小毛巾包起来,紧贴胸脯,轮流用人体温暖小宝宝,效果不错。后来,兽医钟顺隆设法双胞胎熊猫测得熊猫妈妈怀抱的温度——摄氏36至37度。以后,有了自动育婴箱,这就成了“经典温度”。 至于给熊猫幼仔喂什么奶,更是煞费苦心!牛奶、羊奶全试过了,最后尝试用人奶。基地曾派人到医院产房去讨人奶。女工陈秀清刚分娩,奶水足,在熊猫产房隔壁安了一张床,自愿挤出自己的乳汁喂养熊猫小宝宝。 此举,曾让中外专家们感动不已:这是人类向大熊猫幼仔敞开了胸怀,展示出伟大的母爱! 但是,人奶也无法延续熊猫幼仔的生命。经分析,初生幼仔必须吃上妈妈的初乳。那初乳,像绿色的菜汁水,却包涵了人工无法合成的丰富的抗体。只有吃上初乳的熊猫宝宝才有存活的希望。 这意味着,要设法把初生的幼仔乙偷走,让熊猫妈妈先给怀中的幼仔甲喂上初乳,再设法偷甲换乙,让双胞胎能轮流吃上初乳。太冒险了!1989年,饲养员和兽医钟顺隆曾尝试过,将涂过美美尿液的幼仔送入美美怀中时,美美突然发怒,分别踩死一只咬死一只幼仔。这,是不是又触犯了“权威”定下的铁律? 1990年,庆庆生下双胞胎。高兴之余,让何光昕、李光汉二位主任为难,让技术负责人宋云芳、叶志勇犯愁——该怎么办?去年,付出了两只幼仔夭折的惨痛代价,今年还敢试吗?讨论来研究去,只有一条路,不冒险,永远无法前进。在外出差的张安居*表示支持,再试一试。 饲养员把一盆甜甜的牛奶递到庆庆面前,遮住了它的视线,就在它注视着奶盆时,把一只新生仔给偷出来。庆庆丝毫没有察觉。 新生仔被送进了温暖的育婴箱。等庆庆把怀中的新生仔喂饱了,再趁送食物之时施“调包计”。也许是饲养员太紧张了,也许是庆庆突然有所察觉,饲养员不敢太接近庆庆,把涂了庆庆尿液的新生仔放在地上。新生仔像一只没毛的小耗子,在地上叽叽叫着,蠕动着,引起庆庆的注意。它不明白,刚才还在怀中的娃娃,怎么会爬在地上了。 这时,在外观察的所有的人,心都提到嗓子眼上了。庆庆起身走过去,嗅了嗅地下的娃娃,伸出粉红的舌头*了*,然后轻轻把它叼起来。成功了!两只新生仔都吃上了母乳。它们被反复对调,轮流吃母乳和人工合成奶,长得非常健壮。第一次只有两毫升(两滴)的珍贵初乳,成就了一只熊猫的生命。熊猫并不像黑熊、棕熊和小熊猫那样护仔。这一行为学上的新发现,推动了大熊猫人工圈养史上的重大突破!! 1992年,大熊猫双胞胎培育的成果,通过了四川省科委组织的重大成果鉴定,先后被评为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建设部科技成果一等奖。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首创的双胞胎育幼技术,很快公布于世,得到广泛的应用。基地还派员去上海、福州、重庆等地的动物园,帮助其解决“育幼难”的问题。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1:01
历时4年半的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已于日前由*新闻办向全社会公布了调查结果。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已达1590余只,人工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161只。分布范围有所扩大,种群数量有所增加,栖息地质量有所改善。 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濒危野生动物,有“国宝”和“活化石”之称,具有极高的生态、科研、文化及美学价值,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党**一直十分重视大熊猫保护工作,1988年将大熊猫列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992年批准实施了“中国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工程”,2002年启动的“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又将大熊猫列为15个(类)重点保护物种之首,《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将其列为附录I物种,世界自然基金会(简称WWF)则在成立之初,就将大熊猫选为会旗、会徽的图案物种。大熊猫已成为当今世界野生动物保护战线的旗舰和标志。 为更好地开展大熊猫保护管理工作,国家林业局组织四川、陕西和甘肃三省及有关部门在1999年6月至2003年底开展了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以掌握和了解全国大熊猫野外种群、分布范围、栖息地及保护管理、分布区社会经济条件以及人工圈养大熊猫种群等现实情况。 国家林业局和四川、陕西、甘肃三省对第三次大熊猫调查十分重视,专门成立了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领导小组和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专家委员会,专门制定了《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实施方案》、《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技术方法》,及《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检查验收实施办法》。抽调川、陕、甘三省57个单位的172名技术人员组成调查队,委托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负责调查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检查。野生大熊猫外业调查范围涵盖了川、陕、甘三省的57个县(市、区)以及辖区内的40个有大熊猫分布的自然保护区。调查总面积为2539789公顷,完成调查路、样线11174条。社会经济状况调查涵盖了三省的54个县(市、区)、223个乡镇。圈养大熊猫调查涉及全国23家大熊猫饲养单位。 调查结果显示,全国野生大熊猫分布在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和凉山六大山系,行政区划包括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16个地(市、州)、45个县(市、区)、194个乡镇。全国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为2304991公顷。野外大熊猫种群数量为1596只(不包括1.5岁以下大熊猫幼体数量)。分布面积约1398041公顷,占栖息地总面积的60.65%,当前主要受到放牧、采药、割竹打笋和偷猎的干扰。全国人工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为161只,其中70%为圈养繁殖个体。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已达40个,保护有约45%的大熊猫栖息地和约61%的野生大熊猫。 调查表明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的10余年间,我国野生大熊猫分布范围有所扩大,栖息地状况有所改善,种群数量有所增加。调查也发现,当前困扰我国大熊猫保护工作的突出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的形势依然严峻;二是人为干扰对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影响依然严重;三是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依然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