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5 03:55
共2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5-27 01:48
农历三月三,贵州黎平县平寨乡六合片区苗族同胞过小牯藏节。牯藏节又称祭祖节,分为小牯藏和大牯藏,小牯藏只过“三月三”,主要活动是请客人来祝贺水牛、开展斗牛活动和宴请宾客。节日前一天要到祖母堂(即社吉坛、萨坛)祭祀,人们身着节日盛装,手拉手围坛歌唱,唱叙先人的功德,以求寨兴人旺,财丰物阜,此后就是吹芦笙,踩歌堂,请歌手唱歌。整个村庄笙歌悠扬,酒肉飘香,一片欢乐、祥和。“一年牯藏,十年兴旺”, 苗家非常重视这个节日。农历三月二,他们就准备好了过节所需的吃喝穿戴的东西。这天晚上,人们的心情无比激动,村寨里到处响起鞭炮声,随处都可以听到待客喝酒的吆喝声。每一个水牛圈里都烧着篝火,人们围在篝火旁敲锣打鼓,为明天上阵的水牛加油。
“三月三”清晨,人们就蒸好糯米,煎好腌鱼,吃罢早饭,穿上漂亮的民族服装,出门观看斗牛。每个水牛圈都彩旗飘扬,锣鼓喧天,铁炮轰鸣,人们都把家酿米酒拿来喂牛,给它吃糯米饭,喂最好的草料。7时起,一头头水牛在人们的簇拥下,向六合片区苗族村寨共同拥有的水牛塘——乌白塘子开去。8时左右,水牛都进到水塘。经过整修的水塘变得更长更宽。水牛塘两边阻碍视线的杂树衰草,都被砍倒,清理得敞亮。
11时许,参加争战的水牛到塘子里走一圈,接受客人的祝贺。客人纷纷将贺礼挂在牛背上、角上,贺礼随被主人收走。11时30分,水塘旁和附近山上已是人山人海、万头攒动。斗牛开始了。只见两牛进场后,对碰一下,并不立即进攻,在塘内兜起圈子。斗牛手们上前“驱斗”,两牛也只是扬起牛角向对方示威,没打起来。3分钟后,胆小的牛就走出塘外,逃之夭夭。几分钟后,又有两头牛进场了,双目怒视,叫声震天,气氛陡然紧张起来。决斗开始,两头牛斗在一处,一头很聪明,低头扬角,奋勇向前,致使另一头个头略高的牛头部多次被角触碰,流出了血,角上都染上了血迹。观众一边大呼:“见红了!见红了!”一边报以雷鸣般的掌声。每对水牛争斗限时3分钟。时间一到,就有人把它们拉开。八对牛,经过惊心动魄地争斗,至13时30分全面结束。此次斗牛,有三头水牛被斗跑。水牛斗胜了的一方,人们就兴奋得高喊,有的把衣帽抛向天空,把啤酒、饮料、米酒倒在牛背上,再用一根很粗的草绳在牛背上来回使劲按摩,高兴劲儿,无法言表。水牛斗败的那方,主人神情就显得迷茫和伤感。
斗牛结束后,客人们就和主人一起,回到村寨中,全村或每个房族,家家户户集中起来,大摆宴席,款待客人。这夜是个不眠之夜,是人们分享喜悦夜、畅饮欢唱夜。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6 23:13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农耕民族,苗族人民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对牛结下了特殊的情感,至今苗族乃保持着对牛的敬爱与崇拜心理。苗寨寨门悬挂带角牛头。苗家神龛下放有相连牛角,不忘时祭。苗族人民常说牛如同她们的父母,史记:蚩尤有角,牛首人身。可见远古之时,苗族早就是一个崇拜牛的民族了。
苗族人民爱斗牛,以水牛相斗,并不是戏牛取乐,而是以斗牛的方式,展示苗家敬牛爱牛拜牛的特性。苗家在对壮硕、威武、雄悍的斗牛的喜爱中,体验优胜的美感,而且在这种情感作用下,苗家崇拜的牛在不断的饲养中,得以实现优选的斗牛的优养进化。
苗家喜爱斗牛,基本上每个集会节日都有斗牛活动,每年秋收后,还有特有的斗牛节。斗牛有几种,一种是耕牛兼斗牛,这种牛比较雄健、耕作时节耕田犁地,节日拉去斗打;一种是专业斗牛,这种牛是根据各种条件精选出来的,平常不耕作,为一个寨子或一个家族共有,由一个选定的具有丰富养牛经验的能手饲养,节日期间拉去参赛。
苗家人挑选斗牛,有一定的经验。如挑选的斗牛首先要求,身体壮大结实,胸宽头大角大,前肢高后肢低,身长挺胸收腹;体毛乌黑粗硬。此外牛头两角宽实则劲斗,两角节轮呈两窄一宽相对排列能打能碰;眼睛圆浑凶恶,鼻孔大耐打。舌尖带黑斑点打得凶;尾巴根大,尾巴长,尾巴下毛内尾尖又碰又斗;中蹄是整齐半圆,前薄后实便于打斗时用力;小蹄内靠善打等等。此外还讲究牛旋的多少,分布的位置和相互照应的特征等等。哪个能选到一头理想的斗牛;他将感到极大的荣幸 。
斗牛节到了,主人们在迎宾待客喝酒时,还特意将糯米饭把牛喂饱,斗牛上阵前有的主人还给牛喂上一、二两酒,为牛提神壮胆。中午,斗牛场内外,人们从四面八方牵来几十及至几百头斗牛,有的斗牛身上还配有牛鞍,牛鞍上插有五彩小旗。牛鞍两边挂满铜铃,响声叮当,有的牛鞍上还插有历届斗牛获得的奖旗。显得格外威风,主人也显得异常光彩。
苗族斗牛有几种斗法,一种是斗输赢抢名次,这种赛法不准人帮, 也不劝斗,以胜败生死来定名次,一种是议定相斗时间比输赢或者到时间劝斗算打平。还有一种配对放斗,或胜败随便,或视其情况劝斗。斗牛时双方牛主和亲友都到斗牛场上,为其斗牛吆喝助威和准备到时劝斗;斗牛由有斗牛经验的人牵着在斗牛场内环绕一大圈或一小圈,使牛亮相,让牛熟悉环境和对方。然后将两牛头相对,牛身对立,在相距约两米处,同时将牛鼻绳放开。两牛便相互打斗,两边主客人都在为与自家有关的牛喝彩助威,同时他们也可以从后头或侧面用手推肩顶,给牛助力。四面观众也为两边斗牛吆喝助彩,气氛热烈。如放碰牛相斗,两牛可对直相距十米八米,两边同时放手,两牛便狂奔至中,用头角猛力相撞,这种碰牛相斗极为剧烈,常有碰斗致死的。也有碰斗牛与不碰斗牛相斗,碰斗牛相跑五六米冲过去,不碰斗牛原地抵触的斗。双方牛斗得正酣可相斗已到议定的时间,需要劝斗时则双方主人交换各自带来劝斗用的粗绳,交换人员分别捆住对方牛脚,等待一声呼喊,双方同时拉退斗牛,隔离牵鼻退场。然后第二对、第三对入场竞斗。也有斗牛场上几对牛分别竞斗的,场面气氛更是热烈,其间斗牛主人的亲戚朋友还为斗牛放炮送礼。
无论到场斗牛得斗与否,是输是赢,主人都得到亲友们的礼物,鸡、鸭、绸带等礼品。获奖的斗牛:牛王、冠、亚军或第一、二、三名的斗牛则格外光彩,牛主人扛着奖旗或者将奖旗挂在斗牛的两角上,牛与主人都得到人们极大的钦佩羡慕。
斗牛节期间,看斗牛的、看热闹的、作客饮宴的、谈情说爱的, 各有所得,这种节日往往三五天才结束。 侗族人喜欢斗牛为乐,多在春秋之季进行。虽然同是两牛相斗,但南北侗乡礼仪各异,这些不同的仪式都留下了古代征战的遗迹。斗牛节”是侗族同胞的传统节日。侗家喜欢斗牛,村村寨寨都饲养着善斗的“水牛王”。“斗牛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二月或八月里逢“亥”的日子里举行。 节前,各自约好对手,作好斗牛的准备。节日这天清晨,铁炮三响,“牛王”在锣鼓和芦笙的乐器声中进入斗牛场。这时一支支队伍,手持金瓜、月斧,举着各种旗帜,前呼后拥,绕场三周,算是“入场式”,也叫“踩场”。接着,各队牵着自己的“牛王”,举着火把,严阵以待。铁炮一响,他们便将火把往前一抛,参斗的两头牛从两端四蹄腾空,冲了上去,斗作一团,难解难分。场外人群呐喊助威,气氛紧张热烈,十分壮观。
如果两头“牛王”久斗不分胜负,人们就用大绳拴住两头牛的角,像拔河一样往后拉,解脱它们的搏斗,算是平局。如果一方输了,他们的彩旗就会被子对方的姑娘们全部夺去。他们需要通过赎旗礼和对歌的方式才能赎回。得胜的“牛王”被披上红布,以示祝贺。
斗牛活动能培养人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
...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
南部地区每年农历二月、三月或八、九月逢“亥”那天为斗牛节。在这之前,后生们吹笙到外寨邀战。准备参战的牛王圈前,人们鸣锣吹笙放炮,生食鱼食祭祀通宵达旦。亥日的斗牛场上人山人海;牛王营地里,旌旗环绕、戒备森严。有若古代将军布阵。
斗牛前,由德高望重的寨老《斗牛词》,宣布斗牛规矩。午时许,斗牛队伍轮流入场示威:手舞书着牛王美称的“码牌”者在前开道,鸣锣鼓芦笙者随之;刀斧手举着金瓜斧头,寨老着古装持伞以护圣母英灵,后面的人群举着旌旗拥着牛王在炮声中入场。牛王头镶铁角、罩红缎;背插令旗鹤尾,几个后生牵着在乐声和欢呼声中入场。人们护着牛王绕场三圈,高呼不止。这种仪俗称“踩堂”。踩堂完毕,斗牛便正式开始了。若是一方败了,姑娘们就跑去将“败将”的旌旗夺去,接着是胜利者以威武的姿态再次入场示威。待约定的牛王都斗过,斗牛也就结束了。几天后姑娘们送还败者战旗,受到小伙子们盛情的款待,并陪着他们唱大歌,临别奏笙欢送,还赠赎旗彩礼。相传,古时候人们种稻插秧,不会移栽。后来有两种水牯牛跑到秧田里打起架来,将秧田踩坏,主人没法,只有从较密的田里移出一些秧来插满,后来,这块田丰收了。人们从此学会了插秧。为纪念这一农活上的大事,人们牵来两牛相斗,从此相沿成习。
北部地区多以九月初九起放牛大打三天,称为“鞍瓦”,专斗的水牛称为“圣牛”。斗牛前,东道主寨派人到邻寨送帖请战,俗称“订牛亲家”。
初九凌晨,各寨圣牛在炮声中出圈,向斗牛场边的主寨出发。各家各户闻炮声牵着自己的牛尾随。主寨寨老和青年们鸣锣吹笙欢迎,并备甜酒、油茶待客,同时开圈迎客方圣牛。
辰时许,人们向牛塘方向涌去,村寨要道和牛场入口都扎拱门,挂鱼藤草,帖对联。正午时分,三声炮响宣布“鞍瓦”开始,一阵锣鼓声传来,两头圣牛先后在拱门出现。圣牛前有一后生“丢把条”开路,后边八面上绣“镇天雷”、“大雷公”等字样的大旗跟随。圣牛的眼睛被一个后生持旗横遮。头上还以草凳遮护。背置四方形篾塔。塔上帖着花草龙狮剪纸,顶置大红绣球;飘须带,牛腰围铜铃,臀部饰成六尺虎尾。那派头,俨然将帅出征。
申酉时分,一声锣响,宣布当天鞍瓦结束,明天上午再战。这时,主寨的人们争着拉客回家作客。 第二天和第三天,斗牛又继续进行。直到第四天早上,客人执意要走,主寨才放起铁炮欢送。
北部地区关于斗牛的来历,传说有一个爱牛的老人到外地去买得一条保家牛,于九月九日这天,牵到半路,突然脱手现一犀牛斗得难解难分。爱牛的老人在众人的帮助下,用绳子将两头牛脚拴住。杀了犀牛,救了保家牛。自保家牛到了寨上,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为了庆祝这个胜利,每年九月九日,人们便举行隆重的鞍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