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2-07 23:0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25 22:58
思念是世上最重要的精神寄托。每个人都有思念的情怀,当我们思念亲人、朋友时,如何用一种足以让他们知晓的言语表达这份情感?今天我们结合数位名家的思念诗词名篇,来与大家分享他们独具情感的艺术人生。
回乡偶书二首
唐-贺知章
(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实在已经是很长久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纹,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贺知章辞去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诗人当时已经86岁。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有50多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令他心头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组诗。第一首诗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第二首诗流露出作者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之情。这两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感情自然,充满生活趣味。
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流放岭南与亲人失去了联系,熬过了冬天又经历一个新春。逃离北还,越走近故乡心里越是胆怯,不敢向故乡人打听故乡事。
宋之问曾依附于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武则天去世后,唐中宗将宋之问贬为泷州参军。泷州在岭南,唐时属于极为边远的地区,贬往那里的官员因不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生活习俗,往往不能生还。神龙元年(705年)十月,宋之问过岭南,次年春即冒险逃回洛阳,途经汉江(襄阳附近的汉水)时写下此诗。此诗抒情精巧,作者用逐层递进的追述,交代背景之后,立即直抒胸臆,不加保留地倾诉出矛盾心理和痛苦心情。但是,读者必须经过一番认真的咀嚼,才能感受到这种特殊的心理状态,达到与作者的心灵沟通。这种高度简洁的抒情手法,使作品用最省略的语言,获得了极为高深的艺术效果。
如意娘
唐-武则天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相思过度,以致魂不守舍,恍惚迷离中竟将红色看成绿色。思念后果,身体憔悴,精神恍惚。如果你不相信我近来因思念你而流泪。那就开箱看看我石榴裙上的斑斑泪痕吧。
武则天14岁入宫为才人,太宗李世民赐号武媚。太宗驾崩后,武则天在感业寺为尼。高宗李治在寺中与她“偶遇”,复召入宫,封为昭仪。武则天在感业寺的四年,是她人生中最失意的四年。祸兮福之所倚,武则天在感业寺的日子也充满了命运的转机,她开始接触文韬武略,这为她以后治理天下打下了基础。在感业寺,武则天写下了她最有名的诗歌《如意娘》,史料记载这首诗是写给唐高宗李治的。或许,正是这首诗,使得李治想到尚在削发为尼的旧情人武媚。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日子。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
南宋洪迈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这是寄给妻子的诗。洪迈认为,李商隐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妻子王氏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过了数月,李商隐才得知妻子的死讯。这首诗构思新巧,跌宕有致,言浅意深,语短情长,感人涕下。
卜算子
宋-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我住在长江源头,君住在长江之尾。天天想念你,但总是见不到你,却共同饮着长江之水。这条江水何时不再这般流动?这份离恨什么时候才能停息?只是希望你的心如同我的心,我一定不会辜负你的相思之意。
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仕途不顺的李之仪被贬到太平州。祸不单行,先是女儿及儿子相继去世,接着,与他相濡以沫40年的夫人胡淑修也撒手人寰。事业受到沉重打击,家人连遭不幸,李之仪跌落到了人生的谷底。这时一位年轻貌美的奇女子出现了,就是当地绝色歌伎杨姝。杨姝是个很有正义感的歌伎。早年,黄庭坚被贬到当涂做太守,杨姝只有十三岁,就为黄庭坚的遭遇抱不平,她弹了一首古曲《履霜操》,《履霜操》的本意是伯奇被后母所谗而被逐,最后投河而死。杨姝与李之仪偶遇,又弹起这首《履霜操》,正触动李之仪心中的痛处,李之仪对杨姝一见倾心,把她当知音,接连写下几首听她弹琴的诗词。这年秋天,李之仪面对滚滚东逝奔流不息的江水,心中涌起万般柔情,写下了这首千古流传的爱情词。
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
宋-苏轼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鹆??啵?置髡铡⒒?盒薄?/p>
去年相送于余杭门外,大雪纷飞如同杨花。如今春天已尽,杨花飘絮似飞雪,却不见离人归来,怎能不叫人牵肠挂肚呢?卷起帘子举起杯,引明月作伴,可是风露又乘隙而入,透过窗纱,扑入襟怀。月光无限怜爱那双宿双栖的燕子,把它的光辉与柔情斜斜地洒向画梁上的燕巢。
此词是作者假托妻子在杭思己之作,其实是写自己的不归之感,含蓄婉转地表达了夫妻感情的一往情深。此词作于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三月底、四月初,苏轼时任杭州通判,因赈济灾民而去润州(今江苏镇江),为寄托自己对妻子王润之的思念之情,他写下了这首词。公元1073年(熙宁六年)冬天,苏轼被两浙转运使派往常、润、苏、秀等州赈济灾民,直到第二年入夏才回杭州。这是他离开杭州最长的一次,眷恋之情自然更为深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