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5 07:2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11:00
钱布战国时铜币的称谓。见于《韩非子》等书。称铜币为钱始于春秋末。战国文献中也经常提到钱币,而且名称各异,如《荀子》称“刀布”,《管子》称“钱币”“刀币”“布泉”等,云梦秦律则称货币为“金钱”。
钱本为铲形农具之名。有人以为古时曾用铲为交换媒介,称铸币为钱当与此有关。《管子》《周礼》中钱或作“泉”,前人以为是喻其流转不息如泉流。秦汉以后用和“泉”音近的“钱”以代“泉”。布和币的本意是指麻布或绢帛。古代用布帛为交换媒介,麻布长八尺,幅宽两尺五寸,相当十一钱。布和钱有一定的比价,反映出秦国在铸币出现之前,麻布曾起过货币的作用。有人以为布和农具之“燻”音相近,故铲形铜币名为布币,但此说不确。从秦简来看,在铜币取代麻布之后,人们仍惯于把铜币称为布。
以往的布帛、海贝等物,只是一般的等价物,虽在交换中起到货币的作用,还不算是真正的货币。春秋末到战国初,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简单的商品生产,海贝等物已不能适应新的需要,金属铸币遂应运而生。铸币以青铜为原料,由国家发行,有一定的形状、重量或面值。《国语·周语》说周景王二十一年(前524)曾铸大钱,这是现存古籍中有关铸钱的最早记载。约从这时到战国初,铜币大量出现,各国所用之钱,也形状不一。
《天工开物》铸钱图